《用线材造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宾阳县中华镇中心校李爱芬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 用
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他们健 康和谐地发展。
2、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 行
线造型的创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 教学难点:线造型的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软质与硬质
1、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工具材料情况。 2、 教师从数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 3、 教师拿出缝衣线、麻绳等线材供学生观看。
4、 教师拿出铁线、铝线或铜线等硬质线材做成的线造型展示给学
生看,说明用曲卷、折、叠、插等方法可做成一些形体各异的造型。 告诉学生这类线材叫硬线材,点明本课学习硬线造型。导入本课,板 书课题。
二、 欣赏认识线造型。
1、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和学生作品,认识线造型的 表
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评析线造型作品。
3、 教师设置问题,硬线与软线有什么质的区别?可不可以用在同 一
造型?
4、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三、 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1、教师介绍金属线材的物理特性:金属线较硬,但其硬度的强弱 有
时因线材粗细的不同会有所改变。当线比较细,长度又很长时,金 属线
本身会显得较软;当线较粗,长度又很短时,线就显得较硬。根 据金属线材这种特性,我们通过剪、折等手法改变线的长度,金属线 便会硬挺起来。
2、 教师示范线造型的一般方法。
卷:将铁线、铝线或铜线用力绕在一支铅笔上,抽出铅笔,形成曲卷 的线状。用之做成花瓣、动物皮毛等造型。
折:将一条金属线折成有角度的二段线。反复折成角度,可以用之造 型。
3、 教师示范创作一个线造型:
(1) 起稿。在纸上画出线造型的形象。
(2) 选材。根据草稿的形象,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进行造型。 (3) 制作。根据草图的形象弯曲金属线。线材太硬,可使用钳子辅
助。
(4) 整理。造型大体完成后,对细部进行加工处理,使造型更完整。
四、实践操作。
1、教师布置作业,讲解作业要领。 2、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堂。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 学生完成作业,一小组为单位展示。 2、 互相进行评价。 3、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六年级美术学科的内容与要求是选用合适的美术工具材料,用简 练的造型语言创造性地表现常见的事物传递情感,运用美术造型要素 的构成规律,有创意地进行造型,形成设计,美化物品的基本能力。 在“用线材造型\"这一课中,选择用哪种广义上的“线”来造什么样 适合的型?如何引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发掘潜力,使思维 创造活动得到发挥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构思的:
1、认识选用线材,引发学生兴趣
线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因素,古今艺术家凭着对“线\" 的高度热情和对于“线技术”的谙熟,把“线”这一造型要素运用到 了神
奇的境界。为使学生也能用“线”“传移模写”、“触类旁通”、 “巧夺天工”,充分用足现有材料和有限课时,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 象。在课本范例上加以引伸、发展。
2、力倡自主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和发扬,使美术教学充满 生气,老师首先阐述、示范,鼓励学生在掌握了材料的加工及基本把 握一般造型手法的基础上造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善于选择,拓展 视野,丰富想象,迁想妙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边制材,边构想。 可以“弯弯、折折、叠叠\",在经过多次反复后感到比较理想的情况 下成型,成型后再可适当添加调整。这里还提倡群策群力,让学生互 相交流,集思广义,而老师在巡视中与学生一起动脑筋,提建议,这 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越激越浓,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张扬。
3、关注个性差异,重视难点突破
学生中,对美术学科有极感兴趣,有较感兴趣或不怎么感兴趣者, 尤其带制作性习作更易出现其差异。老师不但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 性,而旦要关注其差异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实现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在悉心辅导一部分高手的同时,也千方百计调动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 性,对这些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帮他们出点子、提建议,激发他 们“试试看”。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具有特性的材料造型,产 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习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加以重视和突破。
4、多元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当学生基本完成习作后,请小作者上讲台讲评及采用学生和师生 互评的形式来加以评估。评什么?首先是创意,其次为构图、制作等 等。不但从作业效果看水平,还评估学习兴趣,态度等,既然是带创 意性的习作,学生就能够自如地谈想法,讲手法,这样多维激励性的 评估手段,同样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兴趣和个性特长。
这节课从选题经实践到互相观摩、评估,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 了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现能力,不但每位学 生都能参与,而且使原先并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同样出产了较理想有 个性的习作,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发掘。通过这样的教学,课堂充满 了活力,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促进和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