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时代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秦腔、陇剧为例

2023-10-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1卷第10期(2016) 寸音高旰孑才艮 信息时代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以秦腔、陇剧为例 康红英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定西743000) 摘 要:信息时代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以甘肃地区秦腔、陇剧为例分析探 讨了传统民间音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同时就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及发 展途径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O20(2Ol6)010—071—04 传统民问音乐是指以15头方式进行传播的,区 别于宫廷创作和大众民间创造的音乐。随着时代的 进步,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时 代已经到来,而且社会体制和文化经济的发展,都对 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地 地位。农村青年人群对于新型音乐的接受度远远高 于传统音乐的接受度。 (一)科技发展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传统音乐几千年来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 播与传承,极少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载。受到教育程 度的限制,口耳相传基本上是传统民问音乐的主要 传承方式。就如云南的一些山歌,主要靠劳动人民通 深人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带动第 三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传 统地域文化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正面临后继 无人,逐渐消失的尴尬局面 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也可以加人 自身的创作,表达自身的心情,极具灵活性。这种边 创作边传播的方式,将传统神韵与个人特点相结合, 一、信息时代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影响 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使得民间传统音乐能够 绵延至今。 科技的逐渐发展,推动了唱片工业的发展。早在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 量进城务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外出 务工人员的不固定性,流动性较大,难以将原来地域 二十世纪时,唱片就已对传统音乐造成了冲击。流行 音乐以唱片的方式不断涌现,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 性的传统音乐发展和推广。同时,农村人15的锐减, 导致传统音乐后继无人。传统音乐缺乏必要的受众 和传播群体,更是缺乏创新,只有部分老人依旧在进 行传唱。但随着老人的相继去世.传统民间音乐这 类口耳相传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此外,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逐步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农村消失,农村人 口的持续减少,农村格局不断被打破.固有民俗活动 播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传统民间音乐的 受众。如在乾隆时期流行于全国的秦腔都难以为继, 后代人才大量流失。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极大程度方 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获得。而传统民间音乐却极 少使用现代传媒技术和传媒手段,依然依靠口耳相 传进行传播和传承,与流行音乐相比,缺乏对于年轻 人的吸引力,基本不具备与流行音乐相抗衡的能力。 部分传统民间音乐已经在逐渐意识到现代传媒手段 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互联网进行传统民间音乐的传 播。然而内容的老旧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恢复 和民俗文化都在不断消亡。而城市中新型的文化音 乐等在不断融人农村,逐渐替代传统音乐在农村的 收稿日期:2016—07—12 作者简介:康红英(1979一),女,甘肃漳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71 第2l卷第10期(2016) 康红英:信息时代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原来的流行趋势。 此外,科技的发展,扩大了生活娱乐方式,如电 的问题包含了多个方面,有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体 制问题、观念问题、艺术问题等。在改革开放以后,人 民群众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秦腔、陇剧作为 传统戏曲由于剧目老、节奏慢等原因,原有的艺术魅 力逐渐失去。再加上秦腔、陇剧工作者观念存在着某 些误区,过分强调继承,忽略创新和发展。面对社会 影、KTV等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因而像地方戏 曲等传统民间音乐,需要跑到剧院去看的,大多只有 中老年人才会喜欢。青年人虽然对此有好奇心,但 并不能真正理解传统民间音乐背后的文化含义。年 轻人的娱乐方式都已被信息化时代下的通俗流行音 乐所占领,演唱会、现代演出等越来越成为年轻人参 与音乐娱乐的主要方式。传统民间音乐,如昆曲的 进入转型期,一些剧作者心态失衡,纷纷改行,新创 作的剧目寥寥无几,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步伐缓慢。 还有,社会上对秦腔、陇剧的认识普遍还停留在单一 水磨腔,节奏缓慢,曲调细腻,但却难以跟得上快节 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也缺乏耐心去认真欣赏或者 学习昆曲 二、传统民间音乐的现状以 秦腔、陇剧为例 秦腔是中国西北最古老的一种戏曲.起源于西 周,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剧原名为陇东道情, 是 肃省特有的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 说唱,在其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问音乐 的营养,自1959年大型古典戏曲《枫洛池》的编演, 使陇东道情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艺术规模.成立了甘 肃省陇剧团等。 从剧团本身来看,秦腔、陇剧剧团明显萎缩,剧 团数量也较以往大大减少,当前专业秦腔、陇剧数量 很少,除了什肃、陕西等省,其他省市基本没有。就甘 肃来说,与七、八十年代相比。目前坚持演出的剧团也 仅占到三分之一,其中仅有少数剧团享有一定名誉, 其余的仅保留团名和编制。大多数已经解散 从创作团队来看,秦腔、陇剧创作缺少优秀作品 和创作队伍。剧目大多停留在传统剧目上.如秦腔 剧目《白蛇传》、《哭长城》、《鸳鸯被》、《三娘教子》、 《取洛阳》等,陇剧剧目《取长沙》、《三娘教子》、《西狭 长歌》等,大多仍是“才子佳人”、“男欢女爱”和“私定 终身后花同,落难公子中状元”的内容。创作人才流 失,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从现今社会的市场来看,社会氛围趋淡,演出市 场冷淡。秦腔、陇剧作为地方剧种,在历年来中央电 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和浙江的各类艺术节、文 艺汇演中极少亮相。观众也大多是45岁以上的中 老年群体,年轻一代很少有人问津。此外,政府投入 不多,社会和企业投入很少。 综上所述,秦腔、陇剧这类地方戏曲发展中出现 72 地方戏曲层面上,认为其功能仪仅是丰富群众文化 生活,而忽视了其在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寓教于戏、 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甚至有言振兴秦腔、陇剧 是文化部门“白作多情”。L大J此.在发展中缺少应有的 重视,在规划上不是堂堂正正的项目,在政策上缺乏 系统扶持 三、造成秦腔、陇剧等民间音乐 现状的原因 第一,宣传力度小、年轻人接触太少,是现代人 对秦腔、陇剧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宣传力度不足,导 致秦腔、陇剧受众局限于小范围。年轻人接触少,了解 也相应不多,自然也会缺乏对秦腔、陇剧的兴趣 第二,戏曲种类匮乏、创新性太小也是不能吸引 现代人的原因之一。创新和完善秦腔、陇剧的表演形 式,丰富唱腔样式,提升秦腔、陇剧的舞台表现性。进 一步引导年轻人认识、了解并喜爱秦腔、陇剧。而新 版的秦腔剧目《王宝钏》、《易俗社》,新版陇剧《枫洛 池》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艺术是可以根据时 代的发展要求再创作再创新的.在保留原有精华的 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注入文艺闪光点。通过大胆启 用新人,全新包装人物形象,大力度设计舞台效果, 运用现代推广手段,跟进宣传 剧目在世界巡演的火 爆成功,证明了古老文艺是可以焕发新生光彩的。 第j,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造成了 秦腔、陇剧创作者及表演者的断层,不能及时为秦 腔、陇剧注入新鲜的血液,剧本老生常谈.难以吸引 观众。表演艺术家由于年龄增大不断退出秦腔、陇剧 表演界,由于青年演员缺乏锻炼与表演经验,不能形 成秦腔、陇剧鼎盛时期那样的名人效应。更不能开创 新的秦腔、陇剧流派,引领新一代风尚。秦腔、陇剧本 身演唱难度大、特点鲜明,普通人难以模仿也是秦 腔、陇剧难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秦腔、陇剧作为地 方戏曲,有着其独特的发音与唱法,这与流行音乐有 第21卷第10期(2016) 寸青高.午 拒 其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以甘肃省为秦腔、陇 剧人才培训基地,以甘肃省内的秦腔、陇剧团的成功 经验为抓手,在有条件的县、市进行调整、充实、提 高,发展一批专业秦腔、陇剧团。目前,甘肃省有近百 个民间剧团活跃,成为秦腔、陇剧的生力军和繁荣的 着明显的区别。正是由于其演唱难度大.普通人难 以模仿,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我们可以预见将来 秦腔、陇剧很有可能面临泛而不精.缺少高水平演员 的尴尬局面,甚至重演男班后继无人而被取代的悲 剧。同时,秦腔、陇剧的编导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剧 本,应该不断地挖掘现实中的材料,结合时代意义, 创作出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秦腔、陇剧演 员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不断摸索新的 演唱方式方法,向兄弟剧种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 善秦腔、陇剧的各个方面。 第四,秦腔、陇剧作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不 能仅仅局限于地方,应该追求更大的舞台。秦腔、陇 剧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戏迷自发的在文化广场等 处自娱自乐。另外,还有民间职业秦腔、陇剧团常年 活跃在农村戏曲舞台之上。而秦腔、陇剧在艺术题 材、表现手段等方面也具有世界性.早在20世纪五 六十年代就飘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小提琴协奏 曲《梁祝》,至今还深受世界各地听众的青睐。秦腔、 陇剧的表演风格讲求唯美主义。如细腻婉约的表演 程式,绢、丝、绸等极具东方特色的服饰,都使秦腔、 陇剧富有抒情性,并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以 上种种都赋予了秦腔、陇剧闯世界的“资本”。 以上关于秦腔、陇剧的发展,也需凭借政府的大 力支持,提供政策上的保障,物质等相关的支持与帮 助,确立秦腔、陇剧的文化地位。为相关的剧团提供 资金投入,能够改善秦腔、陇剧表演的舞台效果、衣 着扮相等,保障秦腔、陇剧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正当利 益。政府部门的大力协助有利于秦腔、陇剧能越唱 越响、越走越远。 四、信息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民间音乐的 保护和发展 首先,应当确立秦腔、陇剧的地位,把繁荣秦腔、 陇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并且努力进一步推广其成 为名副其实的“国剧”。不仅把繁荣秦腔、陇剧作为 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使其成为全国 的著名品牌,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推动力、牵引力和亲和力。要像国家抓振兴京剧、一 些兄弟省市抓地方剧种那样,大力抓好秦腔、陇剧发 展。近几年,四川抓川剧,安徽抓黄梅戏,把这些戏 剧作为一省文化的标志和品牌,由省委、省政府专门 发文予以扶持,形成合力,成效显著。这些做法值得 秦腔、陇剧保护与发展借鉴。 亮点。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民间职业秦腔、陇剧团的 档次。充分利用民间艺人,古戏台,秦腔、陇剧艺术学 术、秦腔、陇剧诞生村乡等优势。举办中国秦腔、陇剧 大会演、大奖赛,形成秦腔、陇剧寻根、欣赏旅游线, 发展秦腔、陇剧文化产业。 第三,加快秦腔、陇剧的体制改革,改变国家包 办的格局,把秦腔、陇剧团和演出活动全面引人市场 机制,广泛利用和发掘社会资源.实行举办主体多元 化,提倡秦腔、陇剧团与有实力的企业联姻。以改革 开放的新观念来思考秦腔、陇剧的繁荣,鼓励剧目创 作,引导演员推陈出新。出戏出人.千方百计激发剧 团内部活力。加快艺术创新,扬唱腔优美和扮相俊秀 之长,克节奏缓慢、题材陈旧之短.正确处理继承与 发展、俗与雅的关系,以近时、通俗、情趣、新颖、快捷 的要求发展秦腔、陇剧艺术,向市场推出叫座又叫好 的新剧目。大力开拓演出市场,根据剧团档次分别向 省内外大城市和农村并进,并积极向外拓展海外华 人市场,以精品抢占国际剧场,打响秦腔、陇剧品牌。 依法保护秦腔、陇剧知识产权,运用电视传媒,以资 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扩大影响。 第四,应当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增强秦腔、陇 剧艺术发展后劲。在资金筹措方面,采取各级政府拨 款、社会集资和企业赞助并举的形式,建立甘肃省秦 腔、陇剧发展基金会。在研究机构方面,成立中国秦 腔、陇剧艺术研究院(中心)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创 办全国秦腔、陇剧培训中心,抓好新人培养和秦腔、 陇剧工作者的再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最后,应当积极促进秦腔、陇剧申报世界遗产。 继昆曲之后.我国一些地方剧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 非物质遗产。它的评选标准,一是对本地文化有深远 影响;二是生存的机会远远大于衰亡。秦腔、陇剧当 之无愧,要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尽早提上议程。为 此,政府应建立领导小组,早日启动这一工作,使秦 腔、陇剧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具有国际影响力,让世 界来保护并弘扬秦腔、陇剧。 五、结束语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是经历了数千年来沉淀的艺 73 第21卷第10期(2016) 康红英:信息时代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术结晶,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民间音乐逐渐被边缘 [2]齐晓芳.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音 乐时空,2016.(4):52—53. 化,青少年对其的了解甚少。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 注意对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展,让传统民间音 乐能够重焕光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能够 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31龙华云.试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 展【J].黄河之声,2016,(1):1l5. ]乐之乐.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民俗学思考—— 以湘西苗族民歌为例fJ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5):119一l24. [I】周永晓.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民间音乐 的保护与发展『D】.兰州:兰州大学,2010. f51赵丽娟.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 展[J].大众文艺,2014,(12):60.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a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Age ——For example Qinqiang and LongJu KA NG Hong-ying (Department of Pre—education,Dingxi Teachers College,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The era of information has exerted a deep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music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age()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music.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the case of Qingqiang opera in Gansu area and Long opera;meanwhile,it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against tile background of inh ̄rmation age. Key words:information age;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music;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杨齐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