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全县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2-09-09 来源:客趣旅游网
加大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 努 力 构 建 和 谐 新 石 泉

——王彪同志在全县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4月 20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县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6年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表彰2006年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面安排部署2007年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工作,签订2007年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特困人口救助目标责任书。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工作分别讲几点意见:

一、2006年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简要回顾

2006年,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新启动8个重点村和实施14个续建重点村的项目,完成新修和改造村组道路37公里,建园2900亩,建家350户。二是新建了饶峰镇光明村等8个扶贫移民集中安臵点,安臵贫困户120户500人。三是组织输送3批、共600名学员参加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四是完成5%农村特困人口的摸底调查,制定出5%农村特困人口综合救助工程实施方案。五是积极主动联系省级12个“两联一包”帮扶部门,争取17.8万元的帮扶资金。六是发放6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帮助贫困农户发展蚕桑等主导产业。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2006年,我县启动了城关镇堡子村、红岩村、上坝村、新堰村,池河镇五艾村、谭家湾村,中池乡裕民村,饶峰镇新华村,两河镇童关村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的建设目标,突出抓好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1

民居改造、精神文明四个方面。全县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新建高效密植桑园2400亩,推广省力化养蚕台110台,发展骨架大棚260亩,建果园550亩,发展畜牧养殖大户32户;硬化通村水泥路25.65公里,建人饮工程7处,电话入户227户,电视入户1200户;新建民居135户,改建民居373户。

二、调整工作思路,力促扶贫开发迈向新的台阶

(一)正确分析我县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县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战场,狠抓了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六年,全县共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个,搬迁贫困人口 人,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和输出安臵 人,解决了 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 贫困人口脱了贫。这些成绩不仅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的扶贫开发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按照《石泉县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六年,全县还有 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尚待实施的重点村有 个,尚未搬迁的贫困人口有 人,分别占《规划》目标任务的 %、 %、 %。要在剩余的四年内完成超过 的扶贫开发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加之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的中高山区,他们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滞后,发家致富的路子不多,脱贫难度非常大。这些地方是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全县还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长期在贫困线上下浮动,生产和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2

持续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灾、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四是少数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视不够,有所淡化、弱化和边缘化。对扶贫问题思想麻木,对扶贫工作存在着信心不足,在安排项目时,没有向边远地区倾斜,检查调研走川道,看路边,扶真贫、真扶贫还没有落到实处。目前,扶贫开发正处于最为艰难的爬坡阶段。

在这种严峻而紧迫的扶贫开发形势下,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清醒地加以认识,要以贯彻落实中、省、市扶贫开发精神为契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大力度,开拓创新,确保如期完成《石泉县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完成 2007年是我县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也是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要的一年。主要目标任务是:新扶持建设7个扶贫重点村和3个特困村,做好15个扶贫重点村的续建工作;新建扶贫移民安臵点9个,安臵贫困户120户500人;输送600名学员参加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发放600万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要完成今年的扶贫开发任务,必须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1、积极实施整村推进,进一步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连片、大面积的贫困现象明显缓解,更多的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就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基本扶贫措施,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一体两翼”中的主体。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个重点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开发初具规模,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级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因此,在重点村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

3

合开发、整村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资金投入上,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要求,整合资源,捆绑相关涉农资金,统筹安排;在建设内容上,要加强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加强社会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实现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在目标对象上,要瞄准贫困群体,坚持先难后易的原则,优先安排建设最贫困的村,到户项目要向贫困户倾斜;在建设方式上,要把重点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移民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结合,把政府主导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在项目建后管理上,要注意创新思路,明晰产权,引入市场机制,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保证建设项目的永续利用。同时,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的关系,重点村整村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平台,新农村建设是整村推进的方向,在重点村搞新农村建设要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决不能以新农村建设代替重点村整村推进,避免造成工作中偏离了扶贫开发的根本宗旨。

2、稳步推进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人居环境

扶贫移民搬迁是生存条件恶劣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要继续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臵”的原则,以集中安臵和分散安臵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政策标准,稳步推进移民扶贫。今后要进一步强调,移民搬迁的对象必须是是生存条件恶劣或生态环境脆弱乡村贫困农户;移民搬迁的标准要严格按照省、市“1+5”的扶贫移民建房补助标准的规定;移民搬迁的方式主要是移民新村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户建为主,量力而行。各乡镇和各部门要切实落实有关责任,认真落实移民新村建设“五到村”的政策,必须做到水利部门饮水到村,电力部门送电到村,计划、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到村,邮政、电信部门负责邮递、电话到村,广电部门负责广播电视到村。

4

3、推进贫困乡村产业开发,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根本途径。产业化扶贫是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重点村工作“一体两翼”中的两翼之一。要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通过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一要有效利用贫困乡村多样性的农业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应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合同收购、利润返还和提供相关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效益高的生产项目。

4、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加强贫困乡村人力资源开发

加快贫困乡村发展,实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科技培训,提高贫困乡村群众的内在素质,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一要坚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原则,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切实抓好培训、就业、维权三个关键环节,按照市场需求,尊重本人意愿,确定培训内容,在提高培训能力上下功夫。三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采取科技下乡、专家授课、农技推广等多种形式,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5、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合力推进贫困乡村发展

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始终坚持且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继续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 一是要认真搞好定点扶贫工作。按照帮扶到村、惠及到户的要求,着力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户解决交通、饮水、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子女上学、群众就医等主要问题。二是要加强联络、协调和服务,争取省、市国家机关定

5

点帮扶单位更大的支持。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民间社团、慈善机构、私营企业和个人等参与到扶贫帮困活动中来。

6、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管理和使用好扶贫资金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证。一是要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更大扶持,投入更多的扶贫资金。二是要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使用扶贫资金,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把与扶贫开发相关的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向贫困乡村集中倾斜。财政扶贫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加大对扶贫资金的检查和审计力度,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依法依纪从严惩处。三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扶贫的新路子。

(三)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把扶贫开发作为的中心任务,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

2、确立一盘棋思想,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加强部门间配合协调,加大资源整合,是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重要保证。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项目安排、产业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投放等方面给予贫困乡村更大的支持。积极统筹部门扶持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成效。

6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帮助贫困村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加强对贫困村村级班子主要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充分调动贫困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克服投入不足等种种困难,提高扶贫开发效果。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实施参与式扶贫,让群众充分地参与到扶贫开发项目的确定、实施、管理和监督的各个环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

4、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建设,不断改进干部作风

扶贫部门是扶贫开发的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扶贫开发业务水平,增强扶贫部门动员社会资源、协调多方支持和组织扶贫开发的能力。扶贫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总结新鲜经验,解决突出问题。

二、加大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扎实开展了以“产业建园”、“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和“社会事业及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以城关镇堡子村,池河镇谭家湾村,饶峰镇新华村为代表的民居改造建设亮点纷呈,形成了整齐集中的“石泉特色”民居风景线;以蚕桑产业为突破口的栽桑建园工作已全面掀起高潮的同时,堡子、上坝水泥骨架大棚已具规

7

模;各示范村道路硬化基本完成。在此同时,村风民风得到净化,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正在农村形成气候。2006年,共完成投资2700余万元,可以说,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基础较好、群众积极、发展很快的良好势头,是我县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亮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对我们来说,由于我县属陕南山区省级贫困县,财政异常拮据,加之近几年灾害频发,村民群众家底空虚,自身发展能力极弱,在新农村建设投入上,由于经济薄,无论是县财政,还是村积累,都拿不出很多钱来投入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国家奖补为辅”的投入机制,在关键时期可能因此而影响总体进程。2、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合力尚未全面形成。一些乡镇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模糊。对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认识不到位,工作主动性不强,畏首畏尾,等待观望。工作安排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时紧时松,顾此失彼。少数包扶单位履行新农村建设工作职责不够,浮在面上,沉不下去,没有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抓起来。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靠思想仍然存在。4、管理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村庄建设布局凌乱,管理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屋里似宾馆、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村容村貌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

我县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村,落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不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就是要从解决农民最普通、最平常的生产生活等基本问题入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注重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明程度

8

的提高,引导农民告别贫困,迈向文明,走向现代化。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符合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突破。今年我们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激发了广大农民改变环境的强烈愿望,为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动农民,依靠农民,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把这件大事办好、办实。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度

2007年,我县要在继续抓好9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新启动3个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

一要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下真功夫,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蚕桑、畜牧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我县的蚕桑产业来讲,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重点抓好栽桑建园、老劣桑改良、省力化养蚕、方格簇推广、桑植食用菌开发以及蚕桑专业村、养蚕大户建设,尽快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畜牧产业要继续实施畜牧强村大户战略,坚定不移地发展以养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着力壮大养殖基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机构,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要依托我县的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水泥骨架大棚蔬菜瓜果、稻鸭共育、优质莲藕、花卉苗木等项目,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在搞好村庄规划管理上下真功夫,不断提升农村整体形象。目前,全县12个示范村规划设计方案和规划效果图已全部完成。但大部分自然村至今尚未编制规划,新建房屋凌乱,朝向随心所欲,高低错落无致,房屋之间

9

不留道路,房屋式样单调老套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开展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高起点、高水平抓好村镇建设规划设计。3年内要基本完成全县乡镇和全部村庄的总体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努力做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要使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村镇生产、生活区,努力实现生活服务设施与功能基本配套,给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划管理。今后,各村建房要统一户型,做到整齐划一,凡未进行规划的村庄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规划一经确定,就不得擅自更改,要严格执行新村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庄规划的落实。同时要下功夫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重点抓好9个示范村的环境治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要组织村民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信用户”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以“乡风文明”促进“村容整洁”,以“村容整洁”带动“乡风文明”,真正起到“示范村”的引导作用,带动我县其它村的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三要在“五通一气”和“五改三建”上下真功夫,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这既是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证明,抓好了“五通一气”和“五改三建”,农村面貌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农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改观。各示范村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一项一项认真抓好落实。要结合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沼气池建设等“五通一气”建设项目,全面推开“五改三建”加强对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划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场或堆放场。

四要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真功夫,不断优化村风民风。稳步推进社会主

10

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要着力抓好思想道德教育,逐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组织科技下乡、创业致富科技培训等形式,使农村读书看报、学科学、钻技术成为一种新时尚,使每个农民都掌握两门以上的致富技术。要积极倡导文明新风,进一步建立健全文明村落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深入开展各种移风易俗活动,自觉抵制各种不合时宜的、不健康的旧风俗、旧习惯。要建设好综合性的文化室或书报阅览室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要在健全民主管理上下真功夫,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示范村规划建设方案应当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涉及需要农民出资出劳的,必须按“一事一议”的原则,并实行公示。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理政,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有效行使自己的各项政治权力。

六要在拓宽筹资渠道上下真功夫,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从我县财力来看,在短期内对新农村建设的大量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首先要有序整合部门资金,集中财力搞建设。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计划、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民政、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综合配套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活动所需资金要坚持“一

11

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决定,可以采取集体积累出资、村民共同担负、出义务工或集体积累出资、不足部分村民负担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县直驻村帮扶单位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帮扶驻点村镇搞好新农村建设。总之,要开动脑筋,多腿走路,逐步走出一条“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部门帮扶为辅助、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的路子,切实解决好资金问题。

(三)加强领导,强化合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具有群众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发扬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务求成效。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开展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责任也在于领导。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切实避免一般号召,避免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各乡镇、各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展慢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

(二)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越深,参与度就越高,效果就越明显。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宣传发动工作摆上首要位臵来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新闻媒体要“聚焦”新农村建设,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每天要有新闻,要有宣传标语。对新农村建设活动,既要宣传好典型,又要对落后进行鞭策和曝光。为烘托新农村建设气氛,要在县城制作几块新农村建

12

设标语,各乡镇和各村委会也要制作一、二条永久性宣传标语,并利用墙报、宣传栏、宣传车等各种方式,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宣传到每个农户家庭。每个试点村都要层层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总之,要通过高密度、高频率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使县委、县政府的良好愿望成为广大农民的自愿行动,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设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事业,其根本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形成建设合力。各乡镇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来抓,在引导农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上下功夫。交通、建设、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倾斜政策,在村镇规划、道路建设、住宅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积极帮扶。卫生、城建、农口部门要着力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科技、劳动、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要在农民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公共设施建设上献计出力。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活动。村级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广大农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工作最辛苦,待遇又不高,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四)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农村环境状况脏乱差是长期形成的,集中整治不易,巩固成果、长期保持更难。要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度机制、督查机制、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比如,硬化的道路、建成的工程设施怎么维护,解决后的卫生环境如何保持

13

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同时,要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要采取理事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形式,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保证长远效益。要组织村民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信用户”等群众性创评活动。

三、关注弱势群体,启动实施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农村特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中最困难的群体,迫切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和照顾。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县农村特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居住在偏远山区、生存条件比较差、水电路不通且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3741户7705人尚处于特困状态,生产生活极度困难的特困人口实施温暖救助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程抓出成效。

其指导思想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按照“减压、输血、造血、保障”的工作思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努力搭建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平台,确保救助措施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实施石泉突破发展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目标任务和救助措施

通过减少负担、资金援助、产业扶持、生活保障等救助措施,用1-3年的时间,使特困户达到“四个有”的生活标准:(1)有一套土木结构,人均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2)有一定粮桑种植面积,从事养殖或务工技能;(3)有一个安全、卫生、畅通的饮用水源;(4)人均每年有1000元以上的收入。

救助措施:1、实行特困人口分类救助。民政、残联、扶贫部门要以户为

14

单位建立包含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脱贫愿望等内容的档案(台帐)。实行统一管理,分类救助。1、五保户由民政部门统一救助;2、长期救助户,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力(含因灾、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又没有纳入“五保户”的由县民政局和县残联牵头实施救助;3、短期特困户,即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因病残、因上学、因生存环境恶劣、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年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由县扶贫办牵头救助。2、着力解决特困户吃穿、住房、就医、上学等问题。“五保户”由民政部门制定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全部纳入集中供养,确保“五保户”达到“五保”标准要求;长期救助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救助。缺衣少被的,由民政部门按需要予以救济,从2008年起,将这类救助户按贫困程度,逐步纳入集中供养;短期救助户,主要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劳务输出等办法,使其能稳定的解决生活问题。特困户的就医、子女上学等问题,要在现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补助比例。住房根据实际情况解决。3、落实帮包责任,包扶到户。短期救助户,实行县直部门、驻石单位、乡镇和省级“两联一包”部门包扶到户的工作办法,落实帮包责任。根据部门和乡镇实际情况,每个单位落实5—30户的特困户包扶责任,县政府与包扶部门签订责任书,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继续帮扶,直至脱贫为止。4、加大涉农项目向特困户倾斜力度。部门在农村实施的“东桑西移”、“富民强县”、退耕还林、安全饮水、良种推广等项目,项目涵盖区必须首先保证特困户的栽桑养蚕、退耕、人畜饮水和优良品种种植。通村公路、便民桥、慈安桥、水窖工程、沼气建设、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等项目,包括省级“两联一包”安排的项目都要以促进农村特困户的发展为出发点,统筹安排项目,尽量照顾到特困户的利益。5、保证特困人口救助资金投入。农村特困人口救助资金,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主要由财政预算,民政、扶贫、计划、教体、卫生、农业、

15

林业、科技、蚕桑、残联、红十字会、老促会、慈善协会等部门筹资和社会捐助三部分组成。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残联每年年底前根据救助对象的数量、救助任务测算所需资金,提出下一年度的救助资金计划,经县政府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和各部门筹集,由牵头单位统一管理,财政局监督实施。

(三)切实加强特困人口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

1、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5%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各乡(镇)要把完善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扶贫专干、民政助理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及时安排和组织农村特困人口生产、生活和协调帮扶部门的帮扶工作,确保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顺利开展。县委、政府将特困人口救助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评优、提拔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

2、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认真落实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民政、扶贫、残联等牵头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救助职责,组织落实好对特困人口的牵头救助工作责任。财政、计划、人劳、农业、林业、水利、广电、文教、卫生、科技、国土、工商、税务以及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切实做好业务范围内的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各乡镇要在抓好自己的特困户救助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本辖区内帮扶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同志们,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县委的领导下,按照中、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以及这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狠抓落实,不断夺取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胜利,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