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办学彰特色 科学发展塑品牌
泉州市盲聋哑学校
泉州市盲聋哑学校创办于1895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 “十二·五”期间,学校赢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集学前、小学、中学、职业中专于一体的特殊教育示范学校。目前学校占地73.2亩,新校舍建筑面积38500平方米,现有35个教学班,在校生305人,教职工103人,教师学历达标100%,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9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67人,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位均居福建省特教学校首位、全国前列。近年来,学校以构建和谐校园为重点,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努力实现学校 “十三·五”办学目标,不断推动泉州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完善特教办学体系
站在特教前沿,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课题就是学校如何发展?路在何方?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定位和科学规划,确定我们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我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办学精神,根据学校客观条件,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牢固树立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文管理和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特教办学和市场导向规律,逐步实现构建海西残障自强者摇篮的办学目标、以残而有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策略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一二三四五”工程建设和 “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优化办学条件和内涵提升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形成完善的办学体系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1
2、积极推进特教两头延伸,逐步完善特教办学体系。
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缺陷、不同特长残障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固本强基、惠民政策、项目带动、课题载体、校企联合等措施,不断推进特教两头延伸,多元发展,逐步完善特教办学体系。
(1)巩固义务教育。“十二•五“期间,我校不断优化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残障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环境,认真落实“二免一补”的惠民政策,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残障学生生活补助额度,发挥了固本强基的作用。同时,鼓励外来工残障子女入校学习,享受与本地区生源同等质量的学习条件和政策教育,确保残障适龄青少年儿童的入学率达98%,巩固率达100%,促进我市特殊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2)发展学前教育。学校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盲聋学前教育,自2001年盲聋学前独立设班以来,积极施行口语、语训、游戏、情感教育、生活指导、亲子教育等教学内容以及多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究工作。同时加大学前教育教学资源的配套力度,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2005年我校入选中央教科所与美国帕金斯盲校合作项目校之后,通过合作研究的项目带动和课题载体作用,我校盲聋学前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聋童语训及康复训练,盲童学前行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3)普及高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已无法满足残障学生教育需求,同时为满足残障学生受到高等教育的迫切期望,1998年我校实现普职高分离,采取提前介入、专业引导、加强辅导等措施,大力开展普及高中教育,自200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以来,学校已输送了54位优秀毕业生分别到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州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公众广泛关注。
2
(4)做强职业中专教育。学校于2000年开办盲聋职业中专,通过市场调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职业课程,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组织教师编写出符合盲聋生特点和实际的校本教材,构建教育、康复、就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设置推拿按摩、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及开设3个职业培训实习场所。并建立劳动技能鉴定站,至今已有200多名学生通过职业培训取得劳动技能等级证书。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找到自身发展的路子,成为生活的强者。
(5)适当开展残疾人成人教育,构建残障人终身学习体系。利用学校职业教育资源,对社会残疾人进行短期职业培训,以充分发挥特校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校
“谁拥有一流的师资,谁就赢得了21世纪特教发展的时空”,这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宗旨,学校始终坚持以“和谐、严谨、爱生、奉献”的优良教风,把培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师培训,实行校本培训与外派培训相结合,每年基本实现每位教师外派轮训制度,实施“蓝青工程”和师徒结对制度,支持教职工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实施读书工程,提高育人能力;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构建人力资源强校,近年来从部属师范类高校引进优秀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8人,学校善于识才、育才、用才、树才,使他们的潜质得以发挥,至今不少教师已经成为教学骨干、行政管理,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后劲保障;同时开展岗位练兵,实行周公开课制度,提高业务素养;启动名师工程,打造优秀团队,加强人力资源强校的建设。近年来,有42名优秀教师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在泉州市各届特殊教育 “教坛新秀”评选中成绩均名列前茅,教师撰写的专著、论文有285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出版和发表,目前学校已培养了市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2名、市教坛新秀6名,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学科配套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3
三、深化特教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聋教材已无法满足残障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还没有适合当今时代特征的完整的特殊教育教材时,建设地方、校本教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我校进行了两次教材改革,并由此带动了课程的改革,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潜在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运行机制,使课程体系从静态的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适应现代课程发展的要求。
1、加快教材改革步伐,促进完善学科课程的形成。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之一,2003年我校首次采用普教教材,积极开展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批判和反思,把课程(教材)内容按照盲聋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教材处理方法,根据普教教材中的知识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同时,吸收特教教材中的可取之处,使得普教教材与特教教材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学科课程的形成。为提供适合每一位残障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学校严格执行《福建省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和《福建省特教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确保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开齐开足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学科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合理安排活动课程,发挥特长优势,促进全面发展。认真贯彻《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根据活动课程规定的内容、形式,结合学校实际,做到一是科学合理安排活动课程,二是课内外相结合,三是绝不因活动课程而使学生负担过重,同时注重活动课程类型综合化、形式多样化、管理常规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活动课程体系。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有 393人次的学生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中获得好奖项,其中声乐《盲童的心愿》、《悠悠端午情》、《海峡情》等在省特教学校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和创作奖;聋生的舞蹈《扬帆闹海》在福建省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荣获二等奖,盲生的《单簧管波尔卡》、《牧童的歌》、《聚散俩依依》获得三等奖;《偶趣》在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章天财等五位盲生的南音节目荣获第五届省残疾人文艺
4
会演第一名和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三等奖,黄明英、刘顺治等十位盲生多次在我市中小学南音比赛中获得好奖项,学校也连续被评为市“南音教学先进单位”。学生在各级美术书法比赛中成绩优异,林艺欣等7位聋生获得福建省特校学生手工绘画比赛一等奖,19人获二、三等奖;邱于格等6位聋生分别获得福建省首届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大奖赛一、二、三等奖。学生在运动场上摘金夺银,共夺得金牌32枚、银牌26枚、铜牌28枚,并蝉联省残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许小铭、吴秀钗等盲生代表福建队参加全国第六届伤残人运动会,破一项全国记录,获得四枚铜牌和一个第六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校本课程的推陈出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3、重视开发隐性课程,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相辅相承,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在学科课程中渗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及文化影响,同时不断渗透行为养成教育以及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教育,努力营造催人奋进、自强不息的校园氛围,建设温馨、和谐、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4、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根本,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行研发特色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满足聋校教学的特殊需要,体现聋校教学的特色,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在积极实验新教材的同时,也在积极研发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一系列辅助性校本教材。如:聋部小学语文《电子教材》、《句子教学》、《中华美德故事》、《看图说话》、《平面设计》等十几部校本教材,同时,把闽南文化的南音、舞龙等课程引进盲聋教育课程,发挥其效益,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
四、加强教学管理,实施教科研兴校战略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以教学常规为抓手,深化常规教学管理,实现学校教学工作规律化,学习行为规范化。同时,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教研
5
活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1、强化质量立教意识,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长期以来,学校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结合实际修订《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将常规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到课堂教学上,在严抓课堂教学管理的同时,把管理触角延伸到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测试等各个环节予以规范。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授课课时在工作量考核的权重,使教师把精力真正用在课堂教学上,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通过这些途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狠抓课题研究,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近年来,《盲人定向行走》、《盲学前行为研究》等一批课题被评为市级优秀课题,《盲校数学几何教具的运用》等两个课题也被确定为市级课题。《中国手语推广研究》被教育部、中残联列入全国十一所实验校之一,同时也被确定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十一·五期间,我校参加国际课题研究1项,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6项。截止目前,我校已完成4项课题,其中获得市级优秀课题2项,教育科研获得丰硕的成果。
3、组织特教科研活动,加强示范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省特殊教育听障南片区教研牵头校和泉州市特殊教育研究会的平台,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开展互助、互学、互进的一系列有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互动研讨活动,促进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我校省级文明学校、市特殊教育达标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国家和省、市有关特殊教育政策宣传中心、职业培训和劳动技能鉴定中心以及师资培训、咨询辅导、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等特教服务中心。
4、医教结合,促进学生潜能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发展聋儿语训及低视力康复教育成为学校今后的工作重
6
点。首先对本地区聋儿和低视力学生进行全面摸底筛查,建立科学的档案资料;加强专业教师的学习培训,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的教育康复师资队伍;进一步更新完善康复设备,为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创造条件。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借助先进的康复设备,充分挖掘学生的生理潜能,注重过程的监控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效果。以力达低视力康复工作室为基础,加强与有关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医教结合工作的实效性。
五、尊重个别差异,加强亲子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残障学生健康成长
1、尊重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计划。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同一班级学生的差异性较大,为此要求教师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在实施教学时要分层递进,分类指导,落实全纳性教育思想。为此,学校实行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师可从学科知识、养成教育、思想品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有侧重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认真落实。通过这种针对学生具体问题的个别化教育,改变了过去一视同仁的粗线条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2、加强亲子教育。一方面,我校提倡学生周未回家或寄养,加强与亲人的接触,接受亲情教育;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编辑出版《家校教育读本》盲、聋分册、《生命教育》等家庭教育校本教材,举办家长学校培训,实施送教上门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3、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设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搜集学生心理信息,接受学生咨询,疏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结合“后进生”的帮教转化等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贯彻医教结合理念,促进学生潜能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发展聋儿语训及低视力康复教育成为学校今后的工作重点。首先对本地区聋儿和低视力学生进行全面摸底筛查,建立科学的档案资料;加强专业教
7
师的学习培训,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的教育康复师资队伍;进一步更新完善康复设备,为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创造条件。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借助先进的康复设备,充分挖掘学生的生理潜能,注重过程的监控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效果。以力达低视力康复工作室为基础,加强与有关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医教结合工作的实效性。
六、积极探索残健一体化教育体系
1999年在学校建立的泉州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投入使用,至今已接待全市中小学生15万多人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残健一体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参加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与300多名盲聋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促进残健学生的互动,共同举行文艺联欢、体育比赛、“手拉手”等活动。让他们互相了解、相互勉励、增进友情,为残障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通过残健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残健互动,增强特教办学活力,同时也是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扩大校外教育新的视角。国家总督学柳斌视察社会实践基地和学校时欣然豪笔题词“走五育并举道路,育品学兼优人才”,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王谌亲临基地和学校关怀指导时肯定把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引进特教学校的做法是教育创新,不仅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七、办人民满意的海西残障自强者摇篮
学校致力于文化内涵发展,努力构建特色四园:生态校园、人文家园、信息学园、自强乐园。以科技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人才为载体、以管理为杠杆,全面启动特教信息化工程,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现形成了一校三部(盲部、聋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部)二中心(教科研中心、职教培训中心)的残健一体化教育体系,为福建省特殊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巩固泉州市“两基”教育成果和建设教育强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校”、 “国家级绿色学校”、“国家防震减灾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七、八、九、十、十一届文明学校”等60多项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为学校办学成果作了专题报道。学校的办学
8
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以及社会各界和家长的一致肯定。
长期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内部人力资源的重组,激励教师多学习、做学问、搞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特教及其相关生命学科未知领域的学术研讨与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多元特教科学体系,成为海西残障自强者摇篮。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