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良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的现状进行研究.认为在农村体育设施、农村体育机构设置、农村社区居民的健身观念、农村群众体育社团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要根据浙江省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农村体育开展的现状,进一步对浙江省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进一步理顺农村体育机构设置,充分发挥农村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6)002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公共服务 【作 者】钱伟良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07.4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据2007年对全省城乡住户的抽样调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265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达3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3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公共体育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经过几年的争创,全省有“全国体育先进县”40个;七批共55个乡镇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
号;79个乡镇被授予“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称号;330个乡镇达到“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标准.但是,与城市相比,县和镇乡发展群众体育的各项指标,如相应的活动经费、开展体育活动场地的现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等方面差距较大.农村体育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体经费缺乏、健身设施建设滞后、组织网络不够健全等问题.尽管体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政策,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还是缺乏有效的实施载体和激励措施,从而减缓了发展的速度.改革和探索发展农村体育工作新的手段和新的思路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因此,研究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制对于浙江省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活动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思想已经被广大农民所认可.与此同时,闲暇时间增多,使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一直以来,浙江省的地方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都重视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以提高农民体质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农民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据资料显示,目前篮球、乒乓球、健身操等项目是我省农村主要开展的体育活动,特别是篮球比赛和广场健身舞,参加者和观摩者人数众多.根据对杭州、宁波、台州、绍兴、舟山等地农村居民进行的调查,89%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82%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还有相当多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进交流合作,和谐社会发展”[1].由此可见,浙江省的广大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主观上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也有很大提高.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以浙东、浙中、浙西和浙北四个片区为立足点,以海洋体育、丘陵体育、山川体育和湖泊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环太湖”、“长三角”等为组织形式推动具有浙江民间、民俗特色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成为了区域体育文化的一种延伸.大力倡导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村探索适合本地
特色的体育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州温岭市在短短两年间全市农村成立了近300家“文体俱乐部”,使农民健身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 浙江省农村体育机构设置现状
浙江省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在宏观机构设置上,主要是在省体育局的领导下,以省、市、县三级框架为主,以各级体育局群体处、科为主导的单向垂直管理模式.这种垂直管理模式的优势有利于上级体育局政策法规的落实,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组织、管理农村的体育工作.在乡镇微观管理体制上,管理机构设置为:县文体局或县体育局(各市的设置情况不同)-乡镇文化广播站-村委会.现行乡镇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下,各级部门职能明确,同时在各级群体处、科的辅助下,乡镇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比较协调.但在乡镇层面上,还有包括街道社区体协、政府派出的机构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体育组织、单项体育协会等横向管理组织,这些组织分别隶属于相应的主管部门,多数企事业单位和体育社团组织,如各单项体育协会,也各有不同的隶属关系,它们都在本系统内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的管理系统,相互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因此,导致管理过程过于复杂,不利于基层情况及时向上级反馈,引起信息交流不畅、办事效率不高、责任互相推诿等问题. 1.3 浙江省农村体育设施现状
90年代以前,浙江省农村体育场地的总体数量不多且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进入90年代特别是在9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速明显提高.根据《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与研究》的数据显示,当前浙江省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以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地为主,其中室内场馆与室外场地的比例大约为1∶7,大部分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都在室外,篮球场的比重最大[2].截止2005年底,浙江省11个市35061个行政村(社区)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中的体育场地面积共计524万平方米.具体见表1.
现阶段,体育社团分担了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这是体育社团的外在职能,是新时
期政府管理社会权力的延伸,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补充[3].多年来,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滞后于城市,除了经济因素以外,组织机构的欠缺是另一大主要原因.当前浙江省农村的一些体育社团在管理方式及其它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基层体育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民政部门对基层体育社团管理没有到位;基层体育社团组织机构很不健全,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农村体育社团组织“三无”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体育社团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大环境和农村体育社团内部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社团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影响浙江省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1 浙江省农村体育社团数量
自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之后,各级体育总会配合当地民政部门曾对体育社团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注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例规定的体育社团.目前,浙江省乡镇(街道)共有体育社团2 059个,共有体育社团团体会员628个,个人会员236-607人.其中,乡镇(街道)共有各类体育单项协会916个,涉及运动项目包括开展普及的奥运会项目和非奥运会项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钓鱼、信鸽、登山等[3].各单项体育协会积极开展篮球、武术、乒乓球、棋类、信鸽等当地普及、群众参与面广的运动项目,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 浙江省农村社区体育社团组织机构
虽然浙江省的省、市、县三级体总组织实现了“满堂红”,但许多地方的体总组织只是一副空壳子.目前,除浙江省体总和部分市体总专设机构和专职人员外,部分市和绝大多数的县级体总只有牌子,没有机构和专职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经费,其职能也仍由体育部门行使.而乡镇(街道)有的体育社团组织未经过民政部门审批,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许多乡镇(街道)体育社团组织依然还是空白,使许多地方,特别是基层乡镇(街道)的体育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2.3 浙江省农村体育社团组织社会化程度
目前,浙江省体育社团,特别是基层体育社团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与社团自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化程度仍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体育社团寻求社会支持多,社会对体育社团的主动支持少;社会对体育社团以比赛冠名等有偿赞助多,无偿赞助少;社会对体育社团的支持有时带有某种行政色彩,社会支持面不广;体育社团的骨干队伍和热心人还远远不够,体育社团发展后继乏人;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社团发展中起绝对的主导作用,社会参与面仍较窄,导致体育社团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体育部门的社团[4].
通过争创体育百强县等平台,浙江省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浙江省农村体育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总结与提高. 3.1 体育法制化进程明显滞后,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不够
浙江省还缺乏以规范和指导全省群众体育开展的符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近年来,浙江省虽然对农村体育工作特别是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宣传力度有所加强,但各地区重金牌现象在各级体育部门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全社会健身意识的增强,也更加制约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发展. 3.2 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与城市体育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中困难很大.有的地区用地资源不足,有的地区土地资源审批难度很大同时还缺少统一合理的规划,这与当前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不相符的,也制约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3.3 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网络有待建立与健全
村落体育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还不足,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导致村落中的体育人口较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参与人群的年龄上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大多数农村特别是村落的体育活动开展完全处在一个自发的形式,迫切需要科学健身的培训与指导.
(1)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发展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在社会发展规划中,应将农村体育工作经费、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中,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5].
(2)根据浙江省各地农村经济和体育发展差异大的状况,应有目的和有区别的对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对已经步入城镇化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把政府的工作职能放在以体育为平台营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主的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亲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加快“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在全省农村实施的进程.体育健身路径建设要配合小康健身工程,以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目标,改进和丰富全民健身路径的器材种类,同时要提高群众对体育的认识,并组织群众的体育活动和比赛,重点把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动管理工作做好. (3)进一步明确各级体育总会的职能,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量化考核制度,提高体育总会对各类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努力转变农村体育社团的“三无”现象[6].转变体育社团的运行机制,推进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充分认识单项运动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单项运动协会的管理,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新农村社区体协发展的新模式.
【相关文献】
[1]陈春梅.试论现代体育与健康的社会因素[J].体育与科学,1999(5):18-19. [2]邓星华.论增强体质的法规和方法[J].体育学刊,1999(1):20-27. [3]刘润清,张瑞林.贫困地区的群众体育[J].中国群众体育,1998(2):32-34.
[4]侯乐华.不同年龄人群体育需求及体育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11):2932.
[5]张艳梅.关于我国农村大众体育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1998(2):55-56. [6]吴声光.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体育的特征[J].体育科技,1998(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