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很少可能知道红丧喜事,但其中的道道却不明就里
尤其是丧事,又叫白事,更是知之甚少,每次都是看样学样,走走形式
时代变迁,传统习俗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应该普及一下相关常识
来了解一下何谓“头七”?
一、 平常老百姓口头及内心的认知 – 寄托哀思
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
刚死的时候是做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
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
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
为什么选死了后的第三十五天呢,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一开始魂灵浑浑噩噩的,没有离开身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等过了一个月,他想起来却发现身体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候,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那个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别
想知道人死后这些日子都干什么了
人死后一七灵魂到处走,二七才会回到家乡,三七下河洗手发现自已身上的肉在烂,四七就去见阎那里报到登记生死簿,五七阴司将自已送上刑场,也就是上刀山下火 海,让你吃尽所有刑具的苦头,那么六七就由判官定你的罪,到了七七就按照阴间判官,定刑该送地狱的送地狱,送天堂的送天堂
阴间只有天堂和地狱两种罪,所以人生在活着的时候要尽孝道多做善事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其实说白了就是让活着的人过几天就去祭奠一下,毕竟死去的刚刚离开人世很孤单,如果没有这些讲究就不会隔几天就去祭奠了,总得慢慢的让死者适应一下,就是这样的道理。也是一种寄托感情的方式?
二、 较为正式的说法 --- 头七,是一种丧殡习俗
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
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
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
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
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
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烧七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
“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三魂七魄
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日起,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
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
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礼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
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 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
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
“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
“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
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
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
守七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
“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
“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
“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