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会出现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不知道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学生要掌握到什么层次。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是评价一节数学课实效性的尺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经常产生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
比如:一位说课比赛的老师设计《梯形》一课目标如下: 1、 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计算、推理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4、通过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5、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目标设计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但她在说课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等腰梯形的性质,再小
组讨论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性质。我没有感受到哪一个内容是让学生动手事实践、观察、猜想的活动,也没有感受到哪个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整体上她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根本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改进措施:我觉得她如果让学生在一张有平行线的纸上画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观察、猜想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等活动对等腰梯形性质有直观感受,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证明就实现第2个目标. 二、教学目标制定过多。
即在一节课上要求掌握多个基础知识、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意识,还要达到德育目标、环保目标等等,使一节课承载的任务内容过多,面面俱到,失去重点,难以落实。如:我在上《梯形》一课时这样设计目标:
1、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2、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和例题的变式训练,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用化归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断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上课过程中我才发现设计的目标太多,在实施后面活动时,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明白,我硬拽着往前走,后面的内容匆匆结束。一节课花里胡哨,却没有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改进措施:我把这节课目标定为活动课,就让学生通过画等腰梯形、折梯形和撕拼的方法,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掌握等腰梯形的概念和性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重新确立目标后,我就放开手让学生大胆活动,充分讨论验证。结果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而且学生在拼图时发现了我都不知道的结论。如: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等腰梯形.我一直认为只要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在原位旋转180度拼在一起就是等腰梯形.结果我们学生发现撕下一个直角梯形旋转180度也能拼成等腰梯形。如图: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要设置的过多,有些教学参考书目标设置较多,是根据内地的学生水平制定,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一节课踏踏实实完成两三个目标就可以了。
三、目标制定过高。
追求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混淆了课程标准中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的区别,超过了教学的实际水平,必然造成教学过程的盲目拔高,走过场,难以实现的状况。如:我们同盟班一个老师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一课中设计过程与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1、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并可以使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团结协作的习惯 4、通过学习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这些目标太大,太空,说明就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盲目地给学生拔高。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喜欢数学也不是通过一节课能实现的。改进措施:
1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计算能力
3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制定目标时,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学生要掌握到什么层次上心中没有数。一些老师把“着力点”放在记忆知识的结论,然后通过大量解题,落实在巩固与应用上。
还有一些教师把 “着力点”放在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开放,注重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落实在一般能力的培养上。实际上概念、法则、定理知识的形成、归纳与理解、巩固与应用过程,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深层次的落实.比如概念的教学要实现三个目标:
(1)学生要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通过抽象概念的材料,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与规律。这种发现性的教学,落实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认识知识的外延与内涵及其来龙去脉.
(2) 能归纳定义,揭示本质。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定义的形式反映概念. (3)理解巩固,加深认识。
通过重复、再现等方式对概念进行正面巩固,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通过比较,辩析异同。对于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去要点”、“换条件”、“拆开看\",等手段加深认识,认识定义中每个要点或条件在界定概念的外延中起到什么作用。对于概念用多角度、多形式去表达。初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概念。
再比如定理的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不仅是理解内容,记忆表述方式,会做一些题目,也要实现深层次的目标:可以先设置情境,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结论。抓住定理的来龙去脉,在培养能力上加以落实。其次在明确知识,科学证明,归纳成定理、法则、公式的形式,分清条件与结论,用分析法探求证明思路,用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在思路方法、书写格式上加以落实。最后再理解巩固,加深认识对于每个知识的语言表述,内容含义,关键文字,数学表达式等必须一一落实,并通过正
面练习、判断正误等多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切实掌握。注意成立的条件,明确使用的范围,并会初步的应用,包括“正应用”、“逆应用\"等,并得到落实。进一步有“变形后的灵活应用\"、“联系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发展性应用。
总之,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二)要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更要立足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差异。 以上是我在实施课题时的一些想法和经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们将继续完善此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