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谐政党关系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崔淑芬 欧阳慭
来源:《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政党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和时代背景,阐释了政党关系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了和谐政党关系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建立和谐政党关系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政党关系和谐多党合作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03(2015)03-0023-04 [收稿日期]2015-04-18
[作者简介]1.崔淑芬(1966—),女,辽宁沈阳人,武汉东湖学院教授;2.欧阳慭(1971—),男,湖北咸宁人, 武汉东湖学院研究馆员。一、建设和谐的政党关系的背景 (一)建设和谐的政党关系的时代背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国家建设重点发生变化。当前我国的国家建设渡过基本经济财富积累和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进入如何建立更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实现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和国家持续发展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熟、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现实,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提供了现实基础,“中国梦”战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结合成为今后国家建设的目标。
2、改革发展推进了社会多元发展,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我国社会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就处于转型发展期,有关社会发展的共识不断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社会群体利益很简单,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共识很容易形成。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出现分化,不同个人在改革中的利益和价值得到实现的程度不同,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收入分配结构严重失衡,其直接后果是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社会流动机制的扭曲,十大社会阶层间利益冲突加剧,对享有改革成果的期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3、新形势下政党关系明确,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的竞争博弈对我国政党关系形成挑战。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下,参政党定位明确。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代议制民主(投票民主)困境,使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的竞争博弈对我国政党关系形成冲击和挑战,行政领域民主化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谐政党关系的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和谐政党关系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持续助力
1949年新政协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辅相成,为我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快速、叠加的发展使各种社会经济矛盾更加突出。我们正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深水区、战略发展机遇期、执政兴衰关键期,这一时期既是政治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矛盾频发和高发的危险期,中国共产党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前所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我国的政党关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民主政治和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建设和谐的政党关系成为新时代不可回避的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五大关系之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全面部署。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领导多党合作的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和谐的政党关系是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国家发展的时代需要。
本文在正确认识我国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途径与方法,为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谐政党关系建设做一些探索。 二、政党关系实践及理论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政党关系和谐问题成为政界实践及学界研究热点。 (一)政党关系实践现状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政党关系实践具体表现为:
1、政治协商情况令人不尽满意。政治协商的各种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途径为民主党派、无党派和各界人士进入政策议程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成为保证政策制定能够反映社会公正和公民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从现有的民主协商情况看,参政党很重视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工作,中共中央从顶层设计上也非常重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全社会对协商民主制度的认同和推进,还有相当多的问题。比如政协参与重大问题的前期论证、决策、决策后对执行的监督以及政协提案、信息的落实等还有待加强。又如各级中共党组织在强化中共的领导方面抓得比较紧,落实比较到位,而对民主协商工作抓得相对松散,没有将民主协商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组织建设和目标考核中去。在党校培训课程中,也没有或很少设置统一战线、民主协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制度等的教学内容。这些造成基层党组织不重视与参政党基层组织进行协商,对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力度也不够,甚至部分中共党政领导干部有把参政党当作反对党的现象。 2、民主监督职能面临新挑战。中国近30多年的现代化发展迅速,国内整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这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和问题凸显期。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阶级、阶层在分化,新的社会力量影响越来越广泛,国家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稳定成为第一位需求。社会利益急剧分化,需要多党合作制度成为良好的民意表达平台。这些就需要参政党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预防监督腐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但目前在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流程、程序和时间等各方面,民主党派还处于被动状况,难以形成明显成效。如何构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效能的良好的政党关系,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政党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3、参政党建设面临新问题。一方面,社会利益急剧分化、各种利益主体不断成长、不同利益主体博弈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应有效应对这种影响。这要求参政党逐步加深与所代表、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联系,并表达好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1]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构成面临老化和趋同问题,党派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脱节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社会各阶层为自身利益诉求寻找各种表达方式,而参政党作为一定社会阶层的代表者,尚难以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梦”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参政党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就必须注意与新的社会阶层建立直接联系,广泛吸纳新的社会阶层加入党派组织,以代表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共同参与“中国梦”的建设。参政党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阶层人员的利益诉求,成为党和政府连接最广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桥梁和纽带,增强政党凝聚力和影响力。参政党应充分重视新时期自己历史责任的变化,并结合变化需求调整、加强自身各方面建设。 (二)政党关系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包括政党关系的研究较多,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和政党关系论著多达几十部。其中,以萧超然(2000)、王邦佐(2000)等为代表的学者进行的研究主要偏向宏观和定性研究,具体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尚缺乏。台湾苏俊雄(1992)、陈佳吉、许介鳞等学者的著作对政党制度设计和秩序伦理等进行了研究。 目前,有关政党关系的理论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对政党关系地研究主要是宏观的研究,具体的运行机制、实践机制、应用对策的研究较少,研究如何加强执政党领导的多,研究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多;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执政党方面研究如何加强和谐关系建设的少,从基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研究的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政党关系和谐”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相关程序及所涉及的范围在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目前理论界还缺乏对“政党关系和谐”概念的明确认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概念,常常省略或忽视了其中的“政治协商”与“党的领导”等特定内容而简化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种普遍简化了的认识方法,无疑会影响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地准确把握,进而影响对“和谐的政党关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相关程序以及所涉范围地准确把握和深入认识。
当今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合作主义、协同论、协商民主理论都为政党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国际化竞争的发展和变化,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我国政党制度面临着重大的理论发展课题,在研究中需要将政党制度建设的科学理念、国家法制建设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的内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探讨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路径与方法。
三、和谐的政党关系的理论内涵
1、和谐政党关系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基础条件。中国特色政党关系表现为领导和接受领导、合作共事、互相监督三个方面。和谐的政党关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意即政党之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保持和促进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提供了历史文化条件,各政党对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为保持和促进和谐的政党关系提供了政治思想基础,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保持和促进和谐的政党关系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付广平,2006)。政治方向的一致性为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本利益的共同性、党际关系的平等性、基本理念的合理性为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提供了不竭动力(张献生,2008)。
2、和谐的政党关系的影响因素。根据毛泽东矛盾论思想,政党关系的主体是“执政党与参政党”,政党关系主体是影响我国和谐政党关系建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首先应确立关系主体在关系共同体中的不同地位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方面,应负主要责任。其次应正确对待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妥善处理相互间的差异。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与政治认同,如对现行国家与政治制度的认同,对政治目标的认同等;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如都以宪法与法律为活动准则。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是共同政治基础、政治认同及行为准则之上的矛盾和差异,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是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再次应正确认识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实现政党政治功能优化的前提。当前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分化,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改革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各党派代表不同社会利益主体的诉求,是改革开放成果分享的必然。政党关系和谐才能使各政党配合得当,优势互补,共享政治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政党政治功能的合理化与优化。 四、建立和谐的政党关系的路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确立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法治理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中国特色和谐政党关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保障。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是落实和保障参政党的参政权。应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民主党派在民主监督过程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反馈权,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有效性。
2、加强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建设。应在中共党校和党建的培训课程中加入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内容,提高执政党干部的民主协商意识,为政治协商包括政党协商实际运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在高校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中增加协商民主的章节,使更多的青年一代了解我国的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参与协商民主活动,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工作。
3、畅通协商渠道,确保民主党派依法参政。畅通协商渠道,确保民主党派依法参政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具体体现。应搭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协商参与平台,畅通协商渠道,坚持和完善各种协商座谈会制度,积极探索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支持和保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活动,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和党外人士的政治联盟。应通过国家政治层面的协商,在国家权威与社会精英之间搭起一道桥梁。应进一步完善政党协商的各种协商形式,加强政党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强人民政协这一政党协商的重要机构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蔡永飞.论中国特色政党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1).
责任编辑:王相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