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设备安装步骤

2020-10-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设备安装步骤

1、机械设备安装的一般程序

(1)设备开箱与清点:在设备交付现场安装前,由总承包方负责与业主(或其代表)或供货商共同按设备装箱清单和设备技术文件对安装的机械设备逐一清点、登记和检查,对其中的重要零部件还需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查验后,双方签字鉴证、移交。

(2)基础放线(设备定位):依据设备布置图和有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沿线和标高线,划定安装基准线。互相有连接、衔接或排列关系的设备,应放出共同的安装基准线;必要时应埋设一般的或永久的标板或基准点;设置具体基础位置线及基础标高线。

(3)设备基础检验:

●基础施工单位应提供设备基础质量合格证明书:主要检查其混凝土配比、混凝土养护及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如果对设备基础的强度有怀疑,可用回弹仪或钢珠撞痕法等对基础的强度进行复测。

●对基础的外观检查:主要察看基础表面有无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

●对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的测量检查:检查的主要项目有基础的坐标位置,不同平面的标高,平面外形尺寸,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凹穴尺寸,平面的水平程度,基础的铅垂程度,预埋地脚螺栓的标高和中心距,预埋地脚螺栓孔的中心位置、深度和孔壁铅垂程度,预埋活动地脚螺栓锚板的标高、中心位置、带槽锚板和带螺纹锚板的水平程度等。

●对重型设备基础的预压试验是为了防止重型设备安装后由于基础的不均匀下沉造成设备安装的不合格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基础预压试验的预压力应不小于设备满负荷运转作用在设备基础上力的总和,观测基准点应不受基础沉降的影响,观测点在基础周围不少于均布的四点。观测应定时并应直到基础基本稳定为止。观测期间应有详细记录。

对安装水平要求不太高的重型设备在安装前不做基础预压试验,而只在设备试运转时进行基础的沉降观测。

(4)设备就位:设备安全地安放到基础上,在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中所占的份量很大,它主要对起重作业提出了要求。一台重量大、体积大、安装位置又很高的设备,其吊装难度和消耗的费用都是很高的。对于解体设备、应先将设备底座就位。

(4)精度检测与调整:精度检测与调整是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中关键的一环。是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几乎包括了所有位置精度项目和部分形状精度项目,涉及到误差分析、尺寸链原理以及精密测量技术。

精度检测是检测设备、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误差,如垂直度、平行度、同轴度误差等。

调整是根据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由规范或设备随机技术文件规定)和精度检测的结果,调整设备自身和相互的位置状态,例如设备的安装水平、垂直度、平行度和倾斜等。

(5)设备固定:除少数可移动机械设备外,绝大部分机械设备须牢固地固定在设备基础上。尤其对于重型、高速、振动大的机械设备,如果没有牢固的固定,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对于解体设备应先将底座就位固定后,再进行组装。

(6)拆卸、清洗与装配:对于解体机械设备和超过防锈保存期的整体机械设备,应进行拆卸、清洗与装配,这是要求比较精细的一道程序,如果清洗不净或装配不当,会给以后设备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设备装配的一般步骤如下:

熟悉设备装配图、技术说明和设备结构,清扫好装配用的场地、了解设备的结构、配合精度,确定装配方法、准备好工器具和材料。

对零部件的收集和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和配合精度检查,检查应做好记录。

清洗零部件并涂润滑油(脂):设备装配配合表面必须洁净并涂润滑油(脂)(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这是保证配合表面不容易生锈、便于拆卸的必要措施。

组合件的装配:先从组合件开始,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

部件的装配:由组件装配成部件。

总装配:由部件进行总装配,先主机后辅机。

(7)润滑与设备加油:这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润滑油路和润滑部位要洁净,润滑剂选择合理,质量要符合要求,设备用油和润滑剂的加入量要适当。

(8)调整与试运转:它是综合检验设备制造和设备安装质量的重要环节,涉及的专业多、人员多,须精心组织、统一指挥。

(9)工程验收:设备试运转合格后,应及时办理工程验收。

2、影响设备安装精度的因素及安装精度的控制方法

影响设备安装精度的因素

●基础的施工质量(精度):包括基础的外形几何尺寸、位置、不同平面的标高、上平面的平整度和与水平面的平行度偏差;基础的强度、刚度、沉降量、倾斜度及抗震性能等。

●垫铁、地脚螺栓的安装质量(精度):包括垫铁本身的质量、垫铁的接触质量、地脚螺栓与水平面的垂直度、二次灌浆质量、垫铁的压紧程度及地脚螺栓的紧固力矩等。

●设备测量基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台设备安装找正找平的最后质量。安装时测量基准通常选在设备底座、机身、壳体、机座、床身、台板、基础板等的加工面上。

●散装设备的装配精度;包括各运动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精度,配合表面之间的配合精度和接触质量,这些装配精度将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质量。

●测量装置的精度必须与被测量装置的精度要求相适应,否则达不到质量要求。

●设备内应力的影响:设备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应力将使设备产生变形而影响设备的安装精度。因此,在设备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防止设备产生内应力的技术措施。

●温度的变化对设备基础和设备本身的影响很大(包括基础、设备和测量装置),尤其是大型、精密设备。

●操作产生的误差:操作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是将操作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安装精度的控制方法

提高安装精度的方法应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着手,尤其要强调入的作用,应选派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人员去从事相应的工作,采用适当、先进的施工工艺,配备完好适当的施工机械和适当精度的测量器具,在适宜的环境下操作,才能提高安装质量,保证安装精度。安装精度的控制方法有下列几点;

●尽量排除和避免影响安装精度的诸因素。

●根据设备的设计精度和结构特点,选择适当、合理的装配和调整方法。采用可补偿件的位置或选择装入一个或一组合适的固定补偿件的办法进行调整,抵消过大的安装累计误差。

●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包括检测仪和测量方法,其精度等级应与被被检测设备的精度要求相适应。

●必要时选用修配法:修配法是对补偿件进行补充加工,抵消过大的安装累计误差。这种方法是在调整法解决不了时才使用。

●合理确定偏差及其方向:设备安装时允许有一定的偏差,如果安装精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则设备安装为合格。但有些偏差有方向性,这在设备技术文件中一般有规定。当设备技术文件中无规定时,可按下列原则进行:

有利于抵消设备附属件安装后重量的影响,

有利于抵消设备运转时产生的作用力的影响;

有利于抵消零部件磨损的影响,

有利于抵消摩擦面间油膜的影响,

设备精度偏差方向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于一种偏差方向,往往要考虑多种因素,应以主要因素来确定安装精度的偏差方向。

3、电梯施工技术

施工现场电梯工程是把制造厂未经组合的整台电梯散件,在建筑工程提供符合要求的条件下组合起来,成为满足功能要求的整体设备。因此可以认为电梯工程是设备制造的继续。特种设备监察条例中规定,制造单位要对安装组合后的校验和调试结果负责。

由于电梯工程在高且深的井道内作业,每层在层门安装前留下较大的门洞,这个情况给作业人员或其他闲杂人员存有高空坠落的危险;井道内作业有立体交叉现象,所以制订防范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至关重要。

施工程序:

●书面报告工程所在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对电梯井道土建工程进行检测鉴定,以确定其形位尺寸是否符合被安装电梯所提供的土建布置图和其他要求。

●对层门的预留孔洞设置防护栏杆,机房通向井道的预留孔设置临时盖板。

●井道放基准线后安装导轨等。

●机房设备安装,井道内配管配线。

●轿厢组装后安装层门等相关附件。

●通电空载试运行合格后负载试运行,并检测各安全装置动作是否正常准确。

●整理各项记录,准备申报准用。

电梯施工管理要求

(1)如总承包单位实施设备(电梯)采购供应并监造,选择的制造商应是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的制造商,招标采购时,仅有许可证明的制造商才能人围。

(2)电梯安装前,开箱检验进场验收时,不论是自行采购的,还是建设单位提供的,除了核对规格型号、部件附件数量、进行外观检查等常规的检验外,不可忽视的是要核验电梯本体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的生产许可证明,证明可能是书面文件也可能是标示在铭牌上的许可证编号。同时对电梯出厂的随带文件进行点验,主要包括: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

(3)电梯安装单位能否施工,同样要获得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许可,因而工程总承包单位需要选择电梯安装专业分承包单位时,也仅能在许可的单位中遴选。许可的单位包括制造单位(经许可安装)或者制造单位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取得许可的单位。

(4)电梯安装开工前应以书面文件形式告知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否则不能施工。

(5)电梯安装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接受制造单位的指导和监控。安装结束经自检后,由制造单位检验和调试,并将检验和调试的结果告知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只有监督检验合格的电梯才能交付使用。

(6)电梯安装竣工验收后30天内,施工单位将有关技术资料移交使用单位,由使用单位将技术资料存人该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7)电梯安装单位要保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人员要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也要保持施工机械和检测仪器仪表的能力,使之处于完好有效状态。同时要在实施安装中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防止失效。

(8)电梯的制造和安装许可不是终身制的,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订货或遴选施工队伍时,要注意收集信息,防止失误。

4、设备管理

(1)设备监造

设备制造质量好坏,不但会影响安装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产品的加工精度,从而影响使用功能,尤其在机电安装工程包括设备成套交钥匙总承包的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环节。设备在工程总价占比重大,设备质量的不合格可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对设备进行监造控制,制造完工后进行检验、验收。

(1)设备监造的主要技术要点

编制设备监造大纲,制订监造计划,包括包装、储运、发运技术要点等。

(2)设监造的主要技术内容

●根据设备运行可靠性的作用确定设备分类并列出清单,按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一般分为三类:一类设备是它的失效将立刻中止生产过程的设备;二类设备是虽不会立刻中止生产过程,但只有经过切换或启动才能恢复生产过程;三类设备是不属于以上两种设备类者。

●按设备的类别,即重要性和特性,对不同类别的设备分别进行制造车间的验证,包括监造、出厂试验验收、中间加强监督等。

●设备监造的质量监督和质量保证体系,设备监造是一个监督过程,它涉及整个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验证设备设计、制造中的重要质量特性与订货合同以及规定的适用标准、图纸和专业守则等的符合性。如发生重大事故时需要进行质量保证体系审核,包括技术文件有:

监造过程相关的质量保证文件,如手册或大纲,包括主要程序清单;

设备加工过程中不合格品及其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包括重大不合格晶的报告和批准程序;

监造记录、检查监督员工作定期报表,如分包方的质量问题备忘录和报告等。

●监督点的设置:

根据设备监造的分类,设置监督控制点,包括对设计过程中与合同要求的差异的处置。主要监督点要求如下:

停止点监督:针对设备安全或性能最重要的相关检验、试验而设置,监督人员在现场进行作业监视。监督人员按标准规定监视作业,确认该点的工序作业,重点验证作业人员上岗条件要求的质量与符合性。

证据监督:针对设备安全或性能重要的相关检验、试验而设置,监督人员在现场进行作业监视,如因某种原因监督人员来出席,则制造厂可进行此点相应的工序操作、经检验合格后、可转入下道工序、但事后必须将相关的结果交给监督人员审查认可。

文件记录点监督:要求制造厂提供质量符合性的检验记录、试验报告、原材料与配套零部件的合格证明书或质保书等技术文件进行认可,使总承包方确信设备制造相应的工序和试验已处于可控状态。

(3)设备监造验收的主要技术内容:

(1)设备监造验收的主要依据

●设备订货合同中全部与设备相关的参数、型号、数量、性能和其他要求及进度、供货范围等。

●设计单位的设备技术规范书、图纸和材料清册。

●总承包单位制订的监造大纲。

(2)设备监造验收的主要技术内容

包括设备设计、制造和检验全过程,其主要技术要点是:

●重要设计图纸、文件与技术协议书要求的差异复核,主要制造工艺与设计技术要求的差异复核。

●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质量文件复核,包括主要关键原材料、协作件、配套元器件的质保书和进厂复验报告中的数据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

●关键零部件和组件的检验、试验报告和记录以及关键的工艺试验报告与检验、试验记录和复核。

●规定为最重要点和重要点的设备零、部、组件的加工质量特性参数试验,工艺过程的监视和相关记录的核对。

●检查完工设备的外观质量、接口尺寸、油漆、充氮、防护、包装和装箱等质量,或相关文件、图纸和保证措施。

●清点设备、配件和备件备品,确认供货范围完整性。

●复核合同规定的交付图纸、文件、资料、手册、完工文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确认包装、发运与运输。

●签署见证/验收文件,或后续行动计划。

采购的通用程序为:

●编制采购清单。

●订立合同。

●设备监造。

●设备的包装、运输、交付。

●设备验收包括设备制造现场验收和设备在施工现场验收。

设备验收

●设备验收包括设备制造现场验收和设备在施工现场验收。

●合同中明确需要进行设备制造现场验收时,在设备监造过程中实施现场验收工作。

●设备验收的要求应按“1M412142设备验收的主要技术内容”规定要求实施。

●进场验收是设备运输到达施工现场后,项目经理部应组织有关人员按规定要求进行验收。此项工作一般分为进场和安装前两段进行,即进场后对设备包装物的外观检查,要求

按进货检验程序规定实施;设备安装前的存放、开箱检查要求按设备存放、开箱检查规定实施。

验收进口设备首先应办理报关和通关手续,经过商检合格后,再按进口设备的规定,进行设备进货验收工作。

5、材料管理

(1)材料的采购要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机电安装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A类材料)应由企业物资部门制定采购计划,审定供应人,建立合格供应人目录,对供应方进行考核,签订供货合同确保供应工作质量和材料质量。

●A类材料应由企业物资部门订货或市场采购,按计划供应给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应及时向企业物资部门提供材料需要计划。远离企业本部的项目经理部可在法定代表人授权下就地采购。

●B类和C类材料,应按承包人授权由项目经理部采购。项目经理部应编制采购计划,报企业物资部门批准,按计划采购。特殊和零星材料的品种,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约定。

(2)进场的材料要填报进场验收单,并报请监理认可

●进厂的材料应进行数量验收和质量认证,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和标识。不合格的材料应更换、退货或让步接收(降级使用),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材料的计量设备必须经具有资格的机构定期检验,确保计量所需要的精确度。检验不合格的计量设备不允许使用。

●进场材料应有生产厂家的材质证明(包括厂名、品种、出厂日期、出厂编号、试验数据)和出厂合格证。要求复检的材料应有取样送检证明报告。新材料未经试验鉴定,不得用于工程中。现场配制的材料应经试配,使用前应经认证。

(3)材料经监理认可后,方可入库进行存放和管理

●入库材料的储存,应按型号、品种分区堆放,并分别编号、标识。要做到合理码垛、精心养护、认真检查、降低损耗,使材料在保管期内,质量完好、数量准确、方便发货,采用分区、分类及货位编号的办法加以保管,尽最大可能降低保管费用。

●在材料保管期间应做到:

材料的账、卡、物及其质量保证文件齐全、相符。

存放布局合理,材料种类分库,按材质分架,按规格品种分层分位,并作出明显标识。

采取合理的保证质量手段和措施。如易燃易爆的材料应专门存放、专人保管,并有严格的防火、防爆措施。易损坏的材料应保护好外包装,防止损坏。

对质量标识不清或失去标识的材料,凡有准确依据的,保管员应在核对质量保证文件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做好相应标识;对于尽管有依据,但对应性不强的,应付以必要的检验手段,在查明其材质后,重新做出标识。,

(4)建立材料使用限额领料制度

●材料发放时仓库人员应根据管理或技术人员开出的出库凭证或领料凭证,向需用单位施工班组发放材料。材料出库要复核,严格按领料单规定的材料发放。超限额的用料,用料前应办理手续,填写领料单,注明超耗原因,经项目经理部材料管理人员审批。

●用料单位或施工班组的领料员要认真填写领料单,写明材料名称、材质、规格、型号、数量、施工部位,按规定审批后交仓库管理员核发。

●在发放材料的同时,应出示相应质量保证文件。对于重要工程(如锅炉、压力容器)材料的领用,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复核后,在领料单上签字确认。

●必要的标识移植在材料发放的同时由仓库管理员进行,以确保发出的和剩余的材料上均有相同内容的标识,以便可追溯。

(5)建立材料使用台账,实施材料使用监督制度

●材料使用台账应记录使用和节超状况。

●材料管理人员应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建立监督记录。

●对于库外材料、余料,以及经质检员确定为不合格的材料,必须办理回收手续,做到工完、料净、场清;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分析和处理。

●班组应办理剩余材料退料手续。设施用料、包装物及容器应回收,并建立回收台账。

●制定周转材料保管、使用制度。

6、协调管理

(1)内部协调管理

从事机电安装的施工企业,其施工活动的管理和技术构成具有与其他施工活动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管理对象多,专业分工细,既有施工又有制造,涉及机械、电子、轻工、热机、热力、电力、供水、排水、交通、制药、食品等各行业相关的学科,因而其员工的构成尤其是技术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素质及配备数量应当与施工对象相称,施工机械、检测设备仪器的能力、精度及其数量要满足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活动的需要,确保对不同种类的施工活动都能顺利进行。

机电安装工程包含了设备安装、电气安装、管道安装、通风与空调安装、自动控制及仪表安装、金属结构或贮罐容器组装、窑炉安装、弱电智能化安装等各专业施工活动,因此工程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如进度安排、工作面交换、工序衔接、各专业管线的综合布置等都应符合机电安装工艺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体现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相互创造施工条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投产程序需要等各个方面。

(2)外部协调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应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综合的组织协调与控制,保证工程施工能够科学、有效、顺利地进行。外部协调是指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经理部与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安装工程施工的外部协调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与土建工程的协调配合

●不论哪类特征的机电安装工程,都离不开与土建工程间的协调配合,只是依据工程性质来区别协调配合的复杂和紧密程度。

●民用机电安装工程主要依附于土建工程,土建工程的进度计划、质量控制、安全与文明施工等各项项目管理是主线,机电安装工程为辅线,辅线必须服从主线。

●工业机电安装工程要依据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各类动力站(变配电所、空压站、热力站、乙炔站、氧气站、煤气站、供水泵房等)投运顺序来安排总体进度计划,无疑,机电安装工程处于主线地位,土建工程要服从这个安排原则处于辅线地位。

●如工程项目实行机电安装总承包,则机电安装总承包方实施对整个项目全面管理,负协调配合的主导责任。

(2)与其他相关方的协调

机电安装工程协调配合还有与项目外部相关方之间的一面,除特殊材料订货采购外,应注意与下列各相关方协调配合的时机与条件,否则会影响已建成项目的顺利投产或使用:

●进口设备材料检验。

●供电线路引入。

●供水干管连通。

●排污干管人网。

●通讯网络引入。

●市政煤气和热力。

●若为实施机电安装总承包的大型工业项目,往往会涉及铁路、港口、航道、主干公路的建设,其接通和投运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3)与监管部门的接口

机电安装工程中有政府明令监督的特种设备安装、消防设备安装等,应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当地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列出计划,依报检、过程监督、最终准用等程序办理一切法定手续。

7、工程竣工验收P143

8、工程保修

工程保修体现了工程项目承包方对工程项目负责到底的精神,体现了施工企业“服务为本,对用户负责”的宗旨,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以后,应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保修义务。

(1)保修的责任范围

●质量问题确实是由于施工单位的施工责任或施工质量不良造成的,施工单位负责修理

并承担修理费用。

●质量问题是由双方的责任造成的,应协商解决,商定各自的经济责任,由施工单位负责修理。

●质量问题是由于建设单位提供的设备、材料等质量不良造成的,应由建设单位承担修理费用,施工单位协助修理。

●质量问题的发生是因建设单位(用户)责任,修理费用由建设单位负担。

●涉外工程的修理按合同规定执行,经济责任按以上原则处理。

(2)保修时间

自竣工验收完毕之日的第二天计算,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工程保修期为二年,采暖和供冷工程为二个采暖期或二个供冷期。

9、施工组织

10、施工进度计划

11、工程质量的控制

如何进行工程质量的控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会分析工程质量问题。

12、工程质量问题

13、工程质量事故

14、质量检验

15、工程造价

会用定额法及清单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16、工程招标与投标

程序

17、合同管理

最重点

18、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其中哪一种是必须采用的?风险识别的核心工作和工作成果分别是什么?

(一)风险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1.风险的定义

风险有以下两种定义:(1)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2)风险就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或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

风险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产生损失后果,否则就不能称为风险。

2.与风险相关的概念

(1)风险因素是指能产生或增加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的条件或因素,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分为以下三种:①自然风险因素;②道德风险因素;③心理风险因素。

(2)风险事件是指造成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外在原因或直接原因。

(3)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损失一般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也可分为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隐蔽损失三种。

(4)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将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等。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有时表现为相互影响,有时表现为因果关系,难以截然分开。

(二)建设工程风险与风险管理

1.建设工程风险

对建设工程风险的认识,要明确两个基本点:(1)建设工程风险大。建设工程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均较大,往往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后果。(2)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均有风险,但即使是同一风险事件,对建设工程不同参与方的后果有时迥然不同。

在对建设工程风险作具体分析时,分析的出发点不同,分析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对

于业主来说,建设工程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投机风险,而在实施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纯风险。

2.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五方面内容。

(三)建设工程风险对策

(A)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就是以一定的方式中断风险源,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采用风险回避这一对策时,有时需要作出一些牺牲。

在采用风险回避对策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回避一种风险可能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2)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从风险中获益的可能性;(3)回避风险可能不实际或不可能。

(B)损失控制

1.损失控制的概念

损失控制可分为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两方面工作。预防损失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或消除损失发生的概率,而减少损失措施酌作用在于降低损失的严重性或遏制损失的进一步发展,使损失最小化。一般来说,损失控制方案都应当是预防损失措施和减少损失措施的有机结合。

2.制定损失控制措施的依据和代价

制定损失控制措施必须以定量风险评价的结果为依据。风险评价时特别要注意间接损失和隐蔽损失。制定损失控制措施还必须考虑其付出的代价,包括费用和时间两方面的代价。

(C)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从企业内部财务的角度应对风险。它不改变建设工程风险的客观性质,即既不改变工程风险的发生概率,也不改变工程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

1.风险自留的类型

(1)非计划性风险自留。

导致非计划性风险自留的主要原因有:缺乏风险意识、风险识别失误:风险评价失误、风险决策延误和风险决策实施延误。

(2)计划性风险自留。

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选择。风险自留决不可能单独运用,而应与其他风险对策结合使用。在实行风险自留时,应保证重大和较大的建设工程风险已经进行了工程保险或实施了损失控制计划。

计划性风险自留的计划性主要体现在风险自留水平和损失支付方式两方面。所谓风险自留水平,是指选择哪些风险事件作为风险自留的对象,一般应选择风险量小或较小的风

险事件作为风险自留的对象。

2.损失支付方式

计划性风险自留应预先制定损失支付计划,常见的损失支付方式有以下几种:(1)从现金净收人中支出;(2)建立非基金储备;(3)自我保险;(4)母公司保险。

3.风险自留的适用条件

计划性风险自留至少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才应予以考虑:(1)别无选择;(2)期望损失不严重;(3)损失可准确预测;(4)企业有短期内承受最大潜在损失的能力;(5)投资机会很好(或机会成本很大);(6)内部服务优良。

(D)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分为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种形式。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控制的一方承担。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可以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1.非保险转移

非保险转移又称为合同转移,建设工程风险最常见的非保险转移有以下三种情况:(1)业主将合同责任和风险转移给对方当事人。 (2)承包商进行合同转让或工程分包。(3)第三方担保。担保方所承担的风险仅限于合同责任,即由于委托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以及违约所产生的责任。

非保险转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转移某些不可保的潜在损失;二是被转移者往往能较好地进行损失控制。但是,非保险转移可能因为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分歧而导致转移失效,或因被转移者无力承担实际发生的重大损失而导致仍然由转移者来承担损失。

2.保险转移

建设工程业主或承包商作为投保人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

在进行工程保险的情况下,建设工程在发生重大损失后可以从保险公司及时得到赔偿,使建设工程实施能不中断地、稳定地进行,还可以使决策者和风险管理人员对建设工程风险的担忧减少,而且,保险公司可向业主和承包商提供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

保险这一风险对策的缺点表现在:(1)机会成本增加;(2)保险谈判常常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3)投保人可能产生心理麻痹而疏于损失控制计划。

19、解决合同争议的方法有哪些?

答:合同争议也称合同纠纷,是指合同当事人对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有和解、调解、仲裁、诉讼四种。在这四种解决争议的方式中,和解和调解的结果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要靠当事人的自觉履行。

(1)和解。和解是指合同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友好的基础上,互相沟通、互相谅解,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应首先考虑通过和解解决纠纷。事实上,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绝大多数纠纷都可以通过和解解决。

(2)调解。调解,是指合同当事人对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发生争议,经过和解后,不能达成和解协议时,在经济合同管理机关或有关机关、团体等的主持下,通过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双方互相作出适当的让步,平息争端,自愿达成协议,以求解决经济合同纠纷的方法。

(3)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这种争议解决方式必须是自愿的,因此必须有仲裁协议。如果当事人之间有仲裁协议,争议发生后又无法通过和解和调解解决,则应及时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4)诉讼。诉讼,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理双方之间发生的合同争议,作出有国家强制保证实现其合法权益、从而解决纠纷的审判活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如果未约定仲裁协议,则只能以诉讼作为解决争议的最终方式。

20.仲裁的原则有哪些?

答:(1)自愿原则。解决合同争议是否选择仲裁方式以及选择仲裁机构本身并无强制力。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贯彻双方自愿原则/达成仲裁协议。如有一方不同意进行仲裁的,仲裁机构即无权受理合同纠纷。

(2)公平合理原则。仲裁的公平合理,是仲裁制度的生命力所在。这一原则要求仲裁机构要充分收集证据,听取纠纷双方的意见。仲裁应当根据事实。同时,仲裁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3)仲裁依法独立进行原则。仲裁机构是独立的组织,相互间也无隶属关系。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一裁终局原则。由于仲裁是当事人基于对仲裁机构的信任作出的选择,因此其裁决是立即生效的。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1.仲裁庭如何组成?

答:仲裁庭的组成有两种方式:

(1)当事人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当事人如果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

(2)当事人约定由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也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如果约定由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22.如何进行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

答:(1)资格预审程序。

1)招标人依据项目的特点编写资格预审文件。资格预审文件分为资格预审须知和资格预审表两大部分。

a.资格预审须知内容包括招标工程概况和工作范围介绍,对投标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投标人填写资格预审文件的有关说明;

b.资格预审表列出对潜在投标人资质条件、;实施能力、技术水平、商业信誉等方面需要了解的内容,以应答形式给出的调查文件。

2)招标人依据工程项目特点和发包工作性质划分评审的几大方面,如资质条件、人员能力、设备和技术能力、财务状况、工程经验、企业信誉等,并分别给予不同权重。对其中的各方面再细化评定内容和分项评分标准。通过对各投标人的评定和打分,确定各投标人的综合素质得分。

3)资格预审合格的条件。首先投标人必需满足资格预审文件规定的必要合格条件和附加合格条件,其次评定分必须在预先确定的最低分数线以上。目前采用的合格标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限制合格者数量,以便减小评标的工作量(如5家),招标人按得分高低次序向预定数量的投标人邀请投标函并请他予以确认,如果某一家放弃投标则由下一家递补维持预定数量;另一种是不限制合格者的数量,凡满足80%以上分的潜在投标人均视为合格,保证投标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后一种原则的缺点是如果合格者数量较多时,增加评标的工作量。不论采用那种方法,招标人都不得向他人透露有权参与竞争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人数以及与招标投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2)投标人必须满足的基本资格条件。

资格预审须知中明确列出投标人必需满足的最基本条件,可分为必要合格条件和附加合格条件两类。

1)必要合格条件通常包括法人地位、资质等级、财务状况、企业信誉、分包计划等具体要求,是潜在投标人应满足的最低标准。

2)附加合格条件视招标项目是否对潜在投标人有特殊要求决定有无。普通工程项目一般承包人均可完成,可不设置附加合格条件。对于大型复杂项目尤其是需要有专门技术、设备或经验的投标人才能完成时,则应设置此类条件。招标人可以针对工程所需的特别措施或工艺的专长;专业工程施工资质;环境保护方针和保证体系;同类工程施工经历;项目经理资质要求;安全文明施工要求等方面设立附加合格条件。

23.如何进行隐蔽工程的检验和验收?

答:由于隐蔽工程在施工中一旦完成隐蔽,将很难再对其进行质量检查(这种检查往往成本很大),因此必须在隐蔽前进行检查验收。对于中间验收,应按专用条款中约定,对需要进行中间验收的单项工程和部位及时进行检查、试验,不应影响后续工程的施工。发包人应为检验和试验提供便利条件。

(1)承包人自检。工程具备隐蔽条件或达到专用条款约定的中间验收部位,承包人进行自检,并在隐蔽或中间验收前48h以书面形式通知工程师验收。通知包括隐蔽和中间验收的内容、验收时间和地点。承包人准备验收记录。

(2)共同检验。工程师接到承包人的请求验收通知后,应在通知约定的时间与承包人共同进行检查或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质量验收合格,经工程师在验收记录上签字后,承包人可进行工程隐蔽和继续施工。验收不合格,承包人应在工程师限定的时间内修改后重新验收。

如果工程师不能按时进行验收,应在承包人通知的验收时间前24h,以书面形式向承包人提出延期验收要求,但延期不能超过48h。

若工程师未能按以上时间提出延期要求,又未按时参加验收,承包人可自行组织验收。承包人经过验收的检查、试验程序后,将检查、试验记录送交工程师。本次检验视为工程师在场情况下进行的验收,工程师应承认验收记录的正确性。

经工程师验收,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规范和设计图纸等要求,验收24h后,工程师不在验收记录上签字,视为工程师已经认可验收记录,承包人可进行隐蔽或继续施工。

(3)重新检验。无论工程师是否参加了验收,当其对某部分的工程质量有怀疑,均可要求承包人对已经隐蔽的工程进行重新检验。承包人接到通知后,应按要求进行剥离或开孔,并在检验后重新覆盖或修复。重新检验表明质量合格,发包人承担由此发生的全部追加合同价款,赔偿承包人损失,并相应顺延工期;检验不合格,承包人承担发生的全部费用,工期不予顺延。

24.发生哪些情况应该给承包人合理顺延工期?

答:按照施工合同范本通用条件的规定,以下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经工程师确认后应相应顺延:

(1)发包人不能按专用条款的约定提供开工条件;

(2)发包人不能按约定日期支付工程预付款、进度款,致使工程不能正常进行;

(3)工程师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所需指令、批准等,致使施工不能正常进行;

(4)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增加;

(5)一周内非承包人原因停水、停电、停气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h;

(6)不可抗力;

(7)专用条款中约定或工程师同意工期顺延的其他情况。

25、对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

(A)材料设备的到货检验

1.发包人供应的材料设备

(1)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的现场接收。发包人在其所供应的材料设备到货前24小时,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承包人,由承包人派人与发包人共同清点。

(2)材料设备接收后移交承包人保管。发包人供应的材料设备经双方共同清点接收后,由承包人妥善保管,发包人支付相应的保管费用。因承包人的原因发生损坏丢失,由承包人负责赔偿。发包人不按规定通知承包人验收,发生的损坏丢失由发包人负责。

(3)发包人供应的材料设备与约定不符时的处理。

1)材料设备单价与合同约定不符时,由发包人承担所有差价;

2)材料设备种类、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级与合同约定不符时,承包人可以拒绝

接收保管,由发包人运出施工场地并重新采购;

3)发包人供应材料的规格、型号与合同约定不符时,承包人可以代为调剂串换,包人承担相应的费用;

4)到货地点与合同约定不符时,发包人负责运至合同约定的地点;

5)供应数量少于合同约定的数量时,发包人将数量补齐;多于合同约定的数量时,发包人负责将多出部分运出施工场地;

6)到货时间早于合同约定时间,发包人承担因此发生的保管费用;到货时间迟于合同约定的供应时间,由发包人承担相应的追加合同价款。发生延误,相应顺延工期,发包人赔偿由此给承包人造成的损失。

2.承包人采购的材料设备

(1)承包人负责采购材料设备的,应按照合同专用条款约定及设计和有关标准要求采购,并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对材料设备质量负责。

(2)承包人在材料设备到货前24小时应通知工程师共同进行到货清点。

(3)承包人采购的材料设备与设计或标准要求不符时,承包人应在工程师要求的时间内运出施工现场,重新采购符合要求的产品,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延误的工期不予顺延。

(B)责任

1.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

发包人供应的材料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后需要在使用前检验或者试验的,由承包人负责检查试验,费用由发包人负责。此次检查试验通过后,仍不能解除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存在的质量缺陷责任。

2.承包人负责采购的材料和设备

(1)采购的材料设备在使用前,承包人应按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检验或试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检验或试验费用由承包人承担。

(2)工程师发现承包人采购并使用不符合设计或标准要求的材料设备时,应要求承包人负责修复、拆除或重新采购,并承担发生的费用,由此延误的工期不予顺延。

(3)承包人需要使用代用材料时,应经工程师认可后才能使用,由此增减的合同价款双方以书面形式议定。

(4)由承包人采购的材料设备,发包人不得指定生产厂或供应商。

26、关于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

(A)工程质量标准

1.工程师对质量标准的控制

承包人施工的工程质量应当达到合同约定的标准。发包人对部分或者全部工程质量有

特殊要求的,应支付由此增加的追加合同价款,对工期有影响的应给予相应顺延。

2.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处理

不论何时,工程师一经发现质量达不到约定标准的工程部分,均可要求承包人返工。承包人应当按照工程师的要求返工,直到符合约定标准。因承包人的原因达不到约定标准,由承包人承担返工费用,工期不予顺延。因发包人的原因达不到约定标准,由发包人承担返工的追加合同价款,工期相应顺延。

(B)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返工

工程质量达不到约定标准的部分,工程师一经发现,可要求承包人拆除和重新施工,承包人应按工程师及其委派人员的要求拆除和重新施工,承担由于自身原因导致拆除和重新施工的费用,工期不予顺延。

经过工程师检查检验合格后,又发现因承包人原因出现的质量问题,仍由承包人承担责任,赔偿发包人的直接损失,工期不应顺延。

(C)使用专利技术及特殊工艺施工

若承包人提出使用专利技术或特殊工艺施工,应首先取得工程师认可,然后由承包人负责办理申报手续并承担有关费用。

27、竣工验收

(A)竣工验收需满足的条件

(1)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2)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质量进行了检查,确认工程质量符合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并提出工程竣工报告;

(3)对于委托监理的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了质量评价,具有完整的监理资料,并提出工程质量评价报告;

(4)勘察、设计单位对勘察、设计文件及施工过程中由设计单位签署的设计变更通知书进行了确认;

(5)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

(6)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合格证及必要的进场试验报告;

(7)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8)—有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准许使用文件;

(9)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等有关部门责令整改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毕。

(B)竣工验收程序

1.承包人申请验收

2.发包人组织验收组

3.验收步骤

(1)发包人、承包人、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分别向验收组汇报工程合同履约情况和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执行法律、法规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的情况;

(2)验收组审阅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提供的工程档案资料;

(3)查验工程实体质量;

(4)验收组通过查验后,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质量和各管理环节等方面作出总体评价,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意见(包括基本合格对不符合规定部分的整改意见)。

4.验收后的管理

(1)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移交给发包人运行使用,承包人不再承担工程保管责任。需要修改缺陷的部分,承包人应按要求进行修改,并承担由自身原因造成修改的费用;

(2)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送交的竣工验收报告后28天内不组织验收,或验收后14天内不提出修改意见,视为竣工验收报告已被认可;

(3)因特殊原因,发包人要求部分单位工程或工程部位甩项竣工的,双方另行签订甩项竣工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工程价款的支付方法。

(C)竣工时间的确定

工程竣工验收通过,承包人送交竣工验收报告的日期为实际竣工日期。—工程按发包人要求修改后通过竣工验收的,实际竣工日期为承包人修改后提请发包人验收的日期。这个日期的重要作用是用于计算承包人的实际施工期限,?与合同约定的工期比较是提前竣工还是延误竣工。

承包人的实际施工期限,从开工日起到上述确认为竣工日期之间的日历天数。开工日正常情况下为专用条款内约定的日期,也可能是由于发包人或承包人要求延期开工,经工程师确认的日期。

28、工程保修

承包人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前,应与发包人签订质量保修书,作为合同附件。

(A)工程质量保修范围和内容

双方按照工程的性质和特点,具体约定保修的相关内容。

(B)质量保修期

保修期从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当事人双方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在保修证书内约定具体的保修年限。当事人协商约定的保修期限,不得低于法规规定的标准。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

(1)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

(2)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3)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4)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

(C)质量保修责任

(1)属于保修范围、内容的项目,承包人应在接到发包人的保修通知起7天内派人保修。承包人不在约定期限内派人保修,发包人可以委托其他人修理;

(2)发生紧急抢修事故时,承包人接到通知后应当立即到达事故现场抢修;

(3)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应当按照《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的规定,立即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由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保修方案,承包人实施保修;

(4)质量保修完成后,由发包人组织验收。

(D)保修费用

《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后,由于保修期限较长,为了维护承包人的合法利益,竣工结算时不再扣留质量保修金。保修费用由造成质量缺陷的责任方承担。

29、分包合同的管理关系

(1)业主对分包合同的管理

业主不是分包合同的当事人,对分包合同权利义务如何约定也不参与意见,与分包商没有任何合同关系。但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和施工合同的当事人,他对分包合同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对分包工程的批准。

(2)监理工程师对分包合同的管理

工程师仅与承包商建立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对分包商在现场的施工不承担协调管理义务。只是依据主合同对分包工作内容及分包商的资质进行审查,行使确认权或否定权;对分包商使用的材料、施工工艺、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为了准确地区分合同责任,工程师就分包工程施工发布的任何指示均应发给承包商。分包合同内明确规定,分包商接到工程师的指示后不能立即执行,需得到承包商同意才可实施。

(3)承包商对分包合同的管理

承包商作为两个合同的当事人,不仅对业主承担整个合同工程按预期目标实现的义务,而且对分包工程的实施负有全面管理责任。承包商需委派代表对分包商的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承担如同主合同履行过程中工程师的职责。承包商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发布一系列指示来实现。接到工程师就分包工程发布的指示后,应将其要求列入自己的管理工作内容,并及时以书面确认的形式转发给分包商令他遵照执行。也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发布有关的协调、管理指令。

30、分包工程变更管理

承包商代表接到工程师依据主合同发布的涉及分包工程变更指令后,以书面确认方式通知分包商,也有权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自主发布有关变更指令。

承包商依据分包合同单独发布的指令大多与主合同没有关系,若变更指令的起因不属于分包商的责任,承包商应给分包商相应的费用补偿和分包合同工期的顺延。如果工期不能顺延,则要考虑赶工措施费用。

31、分包合同的索赔管理

分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当分包商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不论事件起因于业主或工程师的责任,还是承包商应承担的义务,他都只能向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并保持影响事件发生后的现场同期记录。

(1)应由业主承担责任的索赔事件

如果认为分包商的索赔要求合理,且原因属于主合同约定应由业主承担风险责任或行为责任的事件,要及时按照主合同规定的索赔程序,以承包商的名义就该事件向工程师递交索赔报告。承包商应定期将该阶段为此项索赔所采取的步骤和进展情况通报分包商。

承包商处理这类分包商索赔时应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从业主处获得批准的索赔款为承包商就该索赔对分包商承担责任的先决条件;二是分包商没有按规定的程序及时提出索赔,导致承包商不能按主合同规定的程序提出索赔不仅不承担责任,而且为了减小事件影响使承包商为分包商采取的任何补救措施费用由分包商承担。

(2)应由承包商承担责任的事件

此类索赔产生于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工程师不参与索赌的处理,双方通过协商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