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孩子的心
我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自己尽心尽力教育孩子,可孩子就是不听话,甚至越教他越不听,矛盾越来越激烈。孩子对家长不买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我觉得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管教孩子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了心理上的鸿沟。要使孩子听我们的话,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前提就是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和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感情。而这个前提的前提则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家长怎样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总结出了五条经验,供各位家长参考。
1变歧视为关爱。以前,我一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就粗暴地大声训斥。我发现,孩子在被训斥时,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千方百计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甚至死不认账。训来训去,根本不起作用。后来,孩子做错事时,我不再训斥,而是口气温和地和他谈话,
表示出对他的爱心,热情地询问他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并主动为他解决困难。这样,消除了紧张的气氛,拉近了和孩子的关系,孩子终于能愉快地接受教育,改正错误。
2变急躁为冷静。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犯错误,就急于批评,甚至是在众人的面前进行批评,这样很容易把事情办糟。因为孩子犯错误,往往有某种原因,如果你不弄清原因就批评他,他是很难听进去的。尤其是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他,还会使他更难堪,更委屈。所以我们发现孩子违纪时,不要急于批评处罚,应首先把孩子带离现场,让他安静下来,再慢慢调查了解事实真相,最好是选择无外人时和孩子高兴时,找他谈心,这样他才能无所顾忌的交代问题。
3变说教为商量。孩子生长的环境不同于家长,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我们家长认为很简单的事,孩子可能看的很重,我们认为很严重的事,孩子可能看的很轻。我们认
为对的事,孩子可能认为是错的;我们认为错的事,孩子可能认为是对的。所以,一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强硬地把自己的想法向孩子灌输,逼使他们接受,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放下尊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地商量,问问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正确的要加以采纳。即使是孩子做了错事时,也应该听听孩子的解释,然后再向他讲道理,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对孩子透露的隐私,要注意为他保密。这样,既能增加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变直接为委婉。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良药不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用委婉的方法教育规劝孩子,能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容易接受,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5变处罚为激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
育违纪学生王友的一个事例对我们很有启发作用。一天,陶行知看见学生王友用砖块砸同班的同学,马上制止并叫他下课后到校长办公室。王友按时来到并作好受处罚的准备。而陶行知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拿出糖果奖励他,指出他值得奖励的地方:听从老师的制止,尊重老师;按时到办公室,守信用;砸的是欺负女同学的男生,有正义感。在陶行知这样的言行教育下,王友惭愧而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了改过的决心。从这个教育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激励”能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感动孩子的心灵,能产生比“处罚”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感到,只要尊重孩子,走近孩子的心,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