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16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doc

2023-05-23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风力发电

C.铁矿石炼铁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点燃酒精灯

C.

称量NaCl固体

D.

过滤

3.下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棉花

B.纳米铜

C.金刚石薄膜

4.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2

5.下列物质中,能用作钾肥的是( ) A.CO(NH2)2

B.KCl

C.NH4Cl

6.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D.太阳能取暖

D.锦纶(尼龙)

D.+4

D.Ca3(PO4)2

A.用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B.用柠檬酸、果汁、白糖、水、小苏打等自制汽水 C.用碎鸡蛋壳和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D.用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膨松棉、纱布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7.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水均可直接饮用 C.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

B.用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D.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蒸馏水

8.有X、Y、Z三种金属,只有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X放入Z的酸盐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Y、X、Z

B.Z、X、Y

C.Y、Z、X

D.X、Z、Y

9.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0.在水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H+、K+、OH﹣ C.Fe3+、NO3﹣、OH﹣

B.Na+、H+、HCO3﹣ D.H+、NH4+、Cl﹣

11.下列有关茶氨酸(化学式为C7H14O3N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茶氨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 C.茶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茶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

12.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t2℃时,分别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完全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

C.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 D.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只能用降温的方法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括号内为杂质),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质 NaCl(Na2CO3) KNO3溶液(CaCl2) CO2(HCl) Cu(CuO) B.B

操作方法 加入足量盐酸、蒸发、结晶 滴加K2C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通过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C.C

D.D

14.下表物质符合图中转化关系的是( ) 选 项 A B C D A.A

甲 O2 H2O2 CuO NaCl B.B

乙 CO2 H2O CuCl2 NaNO3 丙 CO O2 Cu NaOH C.C

D.D

转化关系图 15.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C.可能只有甲烷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16.根据下列如图1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利用上图中A、D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某种气体,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C装置代替B装置进行实验,优点为 .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杂装置(如图2)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 A.a→b→d→c B.b→a→c→d C.d→c→a→b D.c→d→b→a

(4)49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在答题卡上写出计算过程) 1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2)下列食品因有毒而不能食用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葡萄酿制的酒 B.花生油炒的菜 C.甲醛浸泡的海产品 D.霉变的大米、花生

(3)洗涤剂可以除去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功能.

(4)液态二氧化碳可用于扑救档案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某钙片每片含碳酸钙1000mg,若老年人每天需服用该钙片补钙800mg,则每天需服用此钙片 片.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18.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下表为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最外层电子数x= .

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与元素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元素符号).

③在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必定有元素化合价降低,这样的反应可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 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在

氢 H 氦 He 碳 C 氧 O 钠 Na 硫 S

NaH与水反应中,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生成物除NaOH外,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是 .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

已知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 (写化学式),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有 . A.该反应中含氧元素的物质有3种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15 D.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X和Y可发生如下反应:3X+2Y═X3Y2,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2016•江宁区二模)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用明矾、氯化铁等净化水.以硫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流程如图:

(1)已知“焙烧”阶段就是硫铁矿的燃烧,生成物是Fe2O3和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流程中用30%盐酸“酸溶”焙烧后的残渣,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在“酸溶”时是否可以用硫酸代替盐酸? (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

是 .若在实验室配制76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需要38%(密度为1.19g/mL)的盐酸 g,该配制过程的主要步骤有:计算、 、混匀、装瓶并贴上标签.

(3)实际上“焙烧”阶段很难做到将硫铁矿完全反应,因“酸溶”后的混合物中有FeCl2,将其在“氧化”阶段与氯气(Cl2)反应生成FeCl3,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

20.已知A~F六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B、E为氧化物,A、B、D、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B、D分别放入水中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如图是它们之间的关系(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省略;“→”表示转化,“﹣”表示相互反应). 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是 ;F可能是 . (2)写出A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五、实验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9分.)

21.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① ②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第1~6滴 第7~9滴 快沉淀逐渐变成黑色 写出硫酸铜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粒子的化学符号 ;

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 【查阅资料】

Ⅰ.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80℃时分解生成氧化铜. Ⅱ.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假设】

Ⅰ.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分解反应.

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实验现象

Ⅱ.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甲同学认为猜想Ⅰ不成立,理由是 . 乙同学为验证猜想Ⅱ,进行了如下实验.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号试管,… 2号试管,蓝色固体不消失 3号试管,蓝色固体减少 4号试管,蓝色固体消失,得到亮蓝色溶液 【解释与结论】

(1)1号试管中现象为 .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1)进一步查阅资料可知,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铜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丙同学推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风力发电

C.铁矿石炼铁

D.太阳能取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矿石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太阳能取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点燃酒精灯

C.

称量NaCl固体

D.

过滤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加热器皿-酒精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取用一定量的液体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B、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判断; C、据称量固体遵循“左物右码”分析; D、据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分析.

【解答】解:A、在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正确;

B、点燃酒精灯时,切忌用一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故本选项操作错误;

C、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将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故C错误; D、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末端应紧贴烧杯内壁,故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3.下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棉花

B.纳米铜

C.金刚石薄膜

D.锦纶(尼龙)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与生活.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棉花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纳米铜属于纳米材料,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薄膜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锦纶(尼龙)属于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4.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2

D.+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物质二氧化氯的化学式ClO2,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由化合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即可计算化合物中Cl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设化合物ClO2中Cl元素化合价为n价,依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有n+(﹣2)×2=0,解之得n=+4; 故选D.

【点评】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利用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计算其中未知的元素化合价.

5.下列物质中,能用作钾肥的是( ) A.CO(NH2)2

B.KCl

C.NH4Cl

D.Ca3(PO4)2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6.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用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B.用柠檬酸、果汁、白糖、水、小苏打等自制汽水 C.用碎鸡蛋壳和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D.用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膨松棉、纱布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水的净化;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某些植物的花瓣的酒精浸出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等用品制作的简易净水器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某些植物的花瓣的酒精浸出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故选项“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B、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食品级的小苏打和柠檬酸等可自制汽水,故选项“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C、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与食盐水反应,不能用碎鸡蛋壳和食盐水制二氧化碳,故选项“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D、小卵石、石英砂、蓬松棉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选项“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7.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水均可直接饮用 C.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

B.用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D.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蒸馏水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蒸发与蒸馏操作;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无色透明的水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无色澄清的溶液,但这样的水人喝了会中毒解答;

B、根据根据肥皂水在软水、硬水中的现象不同进行分析; C、根据活性炭会吸附色素和异味进行分析; D、根据蒸馏得到的水是蒸馏水解答. 【解答】解:

A、无色透明的水均可放心饮用,有许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无色澄清的溶液,但这样的水人喝了会中毒,故错;

B、根据肥皂水在软水中的泡沫较多,在硬水中的泡沫较少进行区别硬水和软水,故正确; C、活性炭会吸附色素和异味,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故正确; D、蒸馏得到的水是蒸馏水,故正确. 答案:A

【点评】本题较简单,只要能熟悉有关水的净化方法即可解答,但对于明矾的作用要搞清楚.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弄清各种净水措施的原理,然后再结合题中的选项进行分析.

8.有X、Y、Z三种金属,只有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X放入Z的酸盐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Y、X、Z

B.Z、X、Y

C.Y、Z、X

D.X、Z、Y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Y在自然界主要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其性质稳定.

【解答】解:Y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Y的活动性最弱;X放入Z的酸盐 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说明X>Z,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Z、Y;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进行分析.

9.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解答】解: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A错误;

B、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C错误; D、C点的pH继续减小,说明酸还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氯化氢溶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完成此题,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趋势和关键点的意义.

10.在水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H+、K+、OH﹣ C.Fe3+、NO3﹣、OH﹣

B.Na+、H+、HCO3﹣ D.H+、NH4+、Cl﹣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

【解答】解: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HCO3﹣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Fe3+、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1.下列有关茶氨酸(化学式为C7H14O3N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茶氨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 C.茶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茶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通常称这些有机物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茶氨酸属于有机物,但其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属有机小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茶氨酸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14):(16×3):(14×2)=42:7:24:14,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茶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14)=6: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征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t2℃时,分别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完全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

C.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 D.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只能用降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的溶解性,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数的大小,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A、不知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多少,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 B、据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大小及溶解度概念分析解答;

C、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解答;

D、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解答.

【解答】解:A、不知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多少,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可知:若两溶液是饱和溶液,该温度下二

者的溶解度相等,则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即等质量的水中溶解的甲大于乙,所以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配制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甲小于乙,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故正确; C、t1℃时的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分别将t1℃时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和乙的溶解度均增大,但是溶液组成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不变,故错误;

D、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加溶质、蒸发溶剂,还可以用降温的方法,故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括号内为杂质),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质 NaCl(Na2CO3) KNO3溶液(CaCl2) CO2(HCl) Cu(CuO) B.B

操作方法 加入足量盐酸、蒸发、结晶 滴加K2C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通过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Na2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Cl2能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且但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能与足量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下表物质符合图中转化关系的是( ) 选 项 A B C D A.A

甲 O2 H2O2 CuO NaCl B.B

乙 CO2 H2O CuCl2 NaNO3 丙 CO O2 Cu NaOH C.C

D.D

转化关系图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为甲能生成乙,丙能生成甲,乙能生成丙;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解答】解: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氧气,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氧气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过氧化氢,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符合图中转化关系,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由NaNO3转化为NaOH,假设能反应,对应的是硝酸盐和氢氧化钠,而硝酸盐和氢氧化钠均是可溶性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该反应不能实现,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抓住关键词“能否一步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5.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C.可能只有甲烷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各装置的作用进行分析,①装置可以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酸性气体,浓硫酸是用来吸收水分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排除了CO2;装置③增重1.8 g,说明生成了1.8g水;装置④增重2.2 g,说明生成了2.2g二氧化碳;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进而可以确定气体X的组成.

【解答】解:A、气体X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变化,说明一定不含二氧化碳,分析正确;B、该气体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装置③增重1.8 g,说明生成了1.8g水,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8g×碳元素的质量为2.2g×

×100%=0.2g;装置④增重2.2 g,说明生成了2.2g二氧化碳,H=0.6g:0.2g=3:1;CH4中C:H=12:×100%=0.6g,气体X中C:

4=3:1;故X的组成可能是①只有甲烷,②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③可能同时含有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本情况违背题干“一种或者两种的前提”,排除.通过以上分析,此项错误,符合题意;

C、通过以上分析,此项分析正确,不合题意; D、通过以上分析,此项分析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气体燃烧产生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说明该气体中既含有氢元素,也含有碳元素.但我们在确定气体的组成时,还要根据碳氢的质量比来确定混合气体的组成.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16.根据下列如图1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

(2)利用上图中A、D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某种气体,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若用C装置代替B装置进行实验,优点为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为了得到纯净、干 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杂装置(如图2)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C (选填字母).A.a→b→d→c B.b→a→c→d C.d→c→a→b D.c→d→b→a

(4)49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0.1g (在答题卡上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制取装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C装置利用压强差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除去氯化氢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有吸水性,洗气应该是长进短出进行分析;

(4)根据化学方程式和题中所给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长颈漏斗;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C装置利用压强差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除去氯化氢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有吸水性,洗气应该是长进短出,所以正确的顺序是d→c→a→b,故选:C; (4)49g×10%=4.9g 设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4.9g x

=

x=0.1g 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1g.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2KClO3

2KCl+3O2↑;

(3)CaCO3+2HCl=CaCl2+CO2↑+H2O,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 (4)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1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2)下列食品因有毒而不能食用的是 CD (填字母序号). A.葡萄酿制的酒 B.花生油炒的菜 C.甲醛浸泡的海产品 D.霉变的大米、花生

(3)洗涤剂可以除去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乳化 功能.

(4)液态二氧化碳可用于扑救档案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字母序号).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某钙片每片含碳酸钙1000mg,若老年人每天需服用该钙片补钙800mg,则每天需服用此钙片 2 片.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几种常用的灭火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知识生活化;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2)根据甲醛、黄曲霉素的毒性进行分析; (3)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4)根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特点进行分析; (5)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馒头中含有丰富的糖类,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植物油中含有丰富的油脂. 故填:C.

(2)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的蛋白质,浸泡的海产品不能食用;霉变的大米、花生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且它难以分解,不能食用.

故填:CD.

(3)洗涤剂可以除去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故填:乳化.

(4)A、由于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变成气体,不会污染图书档案等,故正确; B、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故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会降低或升高;故错误; 故填:AB.

(5)每片含碳酸钙1000mg,则每片含钙元素的质量为1000mg×年人每天需服用该钙片补钙800mg,则每天需服用此钙片故填:2.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已渐渐成为化学考查的新宠.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18.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下表为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最外层电子数x= 6 .

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与元素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He (填元素符号).

③在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必定有元素化合价降低,这样的反应可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 复分解 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在 NaH与水反应中,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生成物除NaOH外,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是 H2 .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

氢 H 氦 He 碳 C 氧 O 钠 Na 硫 S ×100%=400mg,老=2片.

已知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 N2 (写化学式),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有 ①② .

A.该反应中含氧元素的物质有3种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15 D.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X和Y可发生如下反应:3X+2Y═X3Y2,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2016•江宁区二模)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用明矾、氯化铁等净化水.以硫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流程如图:

(1)已知“焙烧”阶段就是硫铁矿的燃烧,生成物是Fe2O3和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eS2+11O22Fe2O3+8SO2 .

(2)流程中用30%盐酸“酸溶”焙烧后的残渣,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在“酸溶”时是否可以用硫酸代替盐酸?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反应后不能生成FeCl3 .若在实验室配制76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需要38%(密度为1.19g/mL)的盐酸 600 g,该配制过程的主要步骤有:计算、 量取 、混匀、装瓶并贴上标签.

(3)实际上“焙烧”阶段很难做到将硫铁矿完全反应,因“酸溶”后的混合物中有FeCl2,将其在“氧化”阶段与氯气(Cl2)反应生成FeCl3,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2FeCl2+Cl2=3FeCl3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1)根据题中的叙述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然后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硫酸和氧化铁反应会生成硫酸铁进行分析;根据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3)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然后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硫铁矿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

2Fe2O3+8SO2,故填:4FeS2+11O2

2Fe2O3+8SO2

(2)流程中需用30%的盐酸“酸溶”焙烧后的残渣,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Fe2O3+6HCl═2FeCl3+3H2O,酸溶”时若改用硫酸,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 酸铁和水,而题中需要制备氯化铁晶体,所以不能改用硫酸,原因是:主产物不再是氯化铁;设需要38%的盐酸的质量为x 760g×30%=38%x x=600g

该配制过程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并贴上标签.

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不可以;反应后不能生成FeCl3;600;量取; (3)通过分析题中的反应原理,酸溶后的混合物中通入氯气制取氯化铁,氯气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化学方程式为:2FeCl2+Cl2═2FeCl3. 故填:2FeCl2+Cl2=3FeCl3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反应原理,然后找出对应的学过的知识点,然后结合题中所给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0.已知A~F六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B、E为氧化物,A、B、D、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B、D分别放入水中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如图是它们之间的关系(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省略;“→”表示转化,“﹣”表示相互反应). 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是 CaCO3 ;F可能是 H2SO4或HNO3或HCl . (2)写出A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写出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A~F六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B、E放入水中能使酚酞变红,说明三种物质在水中显碱性,B、D为氧化物,A、B、E、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说明B是氧化钙,A就是氢氧化钙,E是一种显碱性的盐,所以E就是碳酸钠,C就是碳酸钙,D就是水,F是一种强酸,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验证即可.

【解答】解:(1)A~F六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B、E放入水中能使酚酞变红,说明三种物质在水中显碱性,B、D为氧化物,A、B、E、F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说A就是氢氧化钙,E是一种显碱性的盐,C就是碳酸钙,明B是氧化钙,所以E就是碳酸钠,D就是水,F是一种强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是CaCO3,F可能是:H2SO4或HNO3或HCl;

(2)A和D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B和E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答案为:(1)CaCO3,H2SO4或HNO3或HCl;

(2)Ca(OH)2+Na2CO3=CaCO3↓+2NaOH,CaO+H2O=Ca(OH)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五、实验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9分.)

21.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滴加CuSO4溶液实验现象

的量 ① ② 第1~6滴 第7~9滴 快沉淀逐渐变成黑色 2+2﹣

写出硫酸铜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粒子的化学符号 Cu、SO4、H2O ;

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CuSO4+2NaOH=Na2SO4+Cu(OH)2↓ .

【提出问题】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 【查阅资料】

Ⅰ.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80℃时分解生成氧化铜. Ⅱ.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假设】

Ⅰ.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分解反应.

Ⅱ.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甲同学认为猜想Ⅰ不成立,理由是 氢氧化铜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 . 乙同学为验证猜想Ⅱ,进行了如下实验.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号试管,… 2号试管,蓝色固体不消失 3号试管,蓝色固体减少 4号试管,蓝色固体消失,得到亮蓝色溶液 【解释与结论】

(1)1号试管中现象为 蓝色固体不消失 .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氢氧化铜能溶解在高于20%的NaOH溶液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 【反思与评价】

(1)进一步查阅资料可知,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铜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OH)2=Na2Cu(OH)4 .

(2)丙同学推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蓝色沉淀逐渐变为黑色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①的现象是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而不是产生黑色固体分析;【解释与结论】(1)根据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增大而氢氧化铜不断溶解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进行解答;

【反思与评价】(1)根据信息结合方程式的书写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现象及资料信息分析能量变化.

2+2﹣

【解答】解:硫酸铜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粒子的化学符号:Cu、SO4、H2O;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uSO4+2NaOH=Na2SO4+Cu(OH)2↓;

【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①的现象是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而不是产生黑色固体,因此猜想Ⅰ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Cu(OH)2发生了分解是错误的;

【解释与结论】(1)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增大而氢氧化铜不断溶解,所以1号试管中现象为:蓝色固体不消失;

(2)由实验现象可知,氢氧化铜能溶解在高于20%的NaOH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反思与评价】(1)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铜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OH)2=Na2Cu(OH)4;

(2)Cu(OH)2在室温下稳定,70℃﹣80℃时可脱水分解生成CuO,因此说明饱和CuSO4溶液与饱和NaOH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2﹣

答案:Cu、SO4、H2O;

CuSO4+2NaOH=Na2SO4+Cu(OH)2↓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铜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 【解释与结论】(1)蓝色固体不消失;

(2)氢氧化铜能溶解在高于20%的NaOH溶液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结论与反思】(1)2NaOH+Cu(OH)2=Na2Cu(OH)4

(2)蓝色沉淀逐渐变为黑色.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解题的依据是题目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