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店的灯光,在下一直的认为,是越亮越好,足够吸引眼球,彰显高档,什么灯亮用什么灯,但从帝豪归来后,这个观点也随之改变。明好还是暗好,我们往下看。
步入正题,从大堂说起.
帝豪酒店的大堂比起我心目中的感觉要暗很多,但是很有气氛。在满足基本照明要求下,用灯光增加空间的视觉亮点,是一种成功的作法。大堂的光线很柔和,主要光源是反射光,而不是天花上的射灯。除了主吊灯外,天花上用来直接照明的灯不多,只有十来组,而附近的洗墙灯就有30多个。分析其作法,我认为主要有两点:1、洗墙灯的反射光比较柔和,可提高大堂照明。2、增加亮点,空间有生气。
同样是洗墙灯,但中间的比两边的亮,又一次强调了层次。而且光线打在肌理上,更富于表现。同样的做法,其它地方也经常用到。
除了顶灯外,还大量使用了壁灯、地灯、台灯等光源,使空间的光线更富于变化,增强点的照明,拉开明暗对比。
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同时用了四种光源。
大堂周围一圈的灯槽上覆盖了一层黑色的亚克力,如图。我认为可能是在设计师在调光的时候认为T4管太亮,LED又太弱,无奈之下盖上一层黑色的亚克力板。
缺点:居然没有场景设定。据服务生介绍,到了晚上12点半后会关掉一部分灯来节能,但这种做法是以牺牲效果为代价的,值得我们注意。
天花上的射灯已经扮演着陪衬的角色,空间的主角则交给了壁灯和装饰灯。壁灯的大量引用,打破了人们习惯天花照明的光感。
同时,壁灯的造型也是非常好的装饰品,一举两得
这种将造型与灯具相结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发光体的使用,让人几乎忘了里面原来是个很大的横梁,光做成体的形式,可以削弱本身实体的感觉。
类似的做法,在西餐厅和塘厦三正半山酒店的休息处也可以看得到。本来一个很大的主体,做成了发光柱的形式后,让人几乎感觉不到那里其实有个差不多大的柱子。
通过空间的主调也是暗,但并不沉闷,沉稳的色调给人非常舒适的感觉。
灯具也是组合使用,射灯+台灯,局部地方配以发光体,点(射灯,台灯)线(灯槽)面(发光体)的组合,空间变得非常生动。
餐饮区
该亮的地方亮,该暗的地方暗,“明暗分区”。西餐厅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操作区,射灯、T4管大量使用,玻璃、瓷器、不锈钢橱具在灯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而到了就餐区,灯光一下就暗下来,连说话都变得轻言细语。用灯光分区,确实也是非常好的做法。
其它公共空间
大堂吧的光线相对于大堂要更暗一点,仔细一看,天花上的灯也不多,而且是有针对性的放置,所以整体灯位看起来似乎没有规律。
射灯打在装饰柱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又一次加强了效果。
酒瓶在背光的情况下,更出效果。
客房部分
进了客房第一感觉就是温馨。仔细观察一下,发现大部分的灯光是漫射光(光源:LED),射灯的使用非常小心,而且都带有调光器,所以尽管有5个射灯,整个空间都不显得过暴。房间里面没有常见的顶式装饰吊灯,取而代之的是床头柜旁边的吊灯,由于位置,高度的改变,光线的重心也随之改变,这种不同于普通吊灯、台灯的灯具,带来了微妙的光感。开关控制相对简单,一个开关即可打开所有设定好的灯光,不用一个一个的开,简单省事。
虽然局部的光很强,但总的调子,还是以暗为主。
景观/外观部分
整个外景观的灯光做得相对比较简单,也是明暗对比,重点照明,如图。
在强调水的形态的时候一般用射灯重点照明。
灯具
整个酒店的核心灯具是射灯和LED,T4过亮,筒灯过平。
其中射灯按功率分又分大射灯和小射灯两种,为了满足比较高的空间内聚光要求,在射灯外加个不锈钢反光罩,衍生出了另外两种射灯。基本上看得到的射灯,就是这么四种。PS:几乎所有的灯杯外沿都是跟周围天花同色的,没有那种不锈钢圈,这种做法的意思我推测为弱化灯具本身的形象,即“见光不见灯”。但不知道这个灯具具体的型号和参数,如果有朋友知道,还请多多指教,谢谢 其它
楼梯自带光源,一方面提供必要的照明,另外一方面也是极好的装饰光源
在黑夜中由大堂延伸出来的造型灯柱成了雨棚下的视觉焦点,既满足了照明要求也美化了环境,同时起了一个潜在的导向作用。
关永权灯光设计事务所,于1979年创办于伦敦,总部于1981年迁入香港,为亚太地区提供专业服务,以选用最少量的灯光投影器透出最理想的灯光效果见称于世。澳洲悉尼丽晶大酒店,日本东京希尔顿大酒店,香港喜来登大酒店及九龙香格里拉大酒店,香港李嘉诚先生私人用办公室,澳门威斯登酒店,印尼雅加达会议中心,北京国贸中心,上海巴黎春天百货公司等100多个灯光设计项目都是该公司的杰作。每一手都匠心独到,好评如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