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通货膨胀下美国对中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

2022-07-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08金融1班 单冰清 08050104

通货膨胀下美国对中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

前言:

当我们反思当今的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关注时发现,不能只是紧紧的盯住CPI-PPI这样一些数据,分析通货膨胀的起因才是关键,保障整体购买力增加和平衡分布才是根本。很多人动则喜欢引用历史案例子来左证今天面对的现实。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是用自我紧缩,先行经济软着陆,应对国际热钱的冲击勉强取得了成功,来说明在今天这样一种完全已经变化的情况下,采取相同的货币政策仍然会取得成功。岂不知表象相同本质不同的情况下,今天还采取亚洲金融风暴时的应对策略,已经使得危机深重也。又例如,有人高谈“通胀之下无牛市”纯粹无稽之谈,从历史的案例来看,确实如此。因为历史案例中所采取的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就只有一个错误的“紧缩的货币政策”,自然就“通胀之下无牛市”了。岂不知“通货膨胀”和“牛市”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性。“通货之下无牛市”只是一个过去的事实,一个毫无科学性的伪命题。要知道历史虽然要了解和尊重,但是历史往往都是假象。历史的经验往往被不断的社会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我无意于强调当今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有没有出卖国家利益的动机和可能,但是当今的诸多政策,客观事实是大量的出让了国家利益。也许这些都只是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决策错误,并非主观的卖国。我也希望,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仅仅是认识不足,而非卖国贼,所以我在前面的帖子中都宁愿相信他们是“认识不足”“误判情势”但不管如何,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和广大的普通百姓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了

一、美元形成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为什么说应对当今美元恶意贬值的方法不是收缩银根?而是释放出人民币总数量和流动性呢?我们要分清两个含混的概念“货币的数量”与“货币的流动性”货币的数量是指货币发行量,而“货币流动性”是指货币在流通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两者完全不同,在一个货币总量不变的经济体系内,如果货币的流动性过大,会大致通货膨胀,因为原本利用率低下的存量货币,变得活跃起来,不断参与市场中的交易,表现为投资和投机都旺盛。如果确实是“流动性过剩”而导致的通货膨胀,那么收缩银根是有效的。

但是能稳住价格,并不代表解决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因为,通货膨胀时,导致价格上涨,的原因可能不是投机炒作,也可能不是货币总量增加,也不是需求增大,而是生产供给不足。如果是生产供给不足造成的通货膨胀,用紧缩的办法等于雪上加霜,会进一步破坏产业,破坏生产和供给。紧缩的货币政策,只是对过度投机炒作的原因所致的通货膨胀有积极意义。对于因货币总量增加导致的通货膨胀,则根本无须紧缩,只需通过其他,如补贴,福利,调节税收等财政政策去平衡购买力的分布即可。

现在的通货膨胀不单是以“流动性过剩”投机资金疯狂炒作导致的通货膨胀,而且最主要的是“货币总量增加过快”美国恶意凭空印刷美元导致的通货膨胀。因此,中国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应对非常是错误的。

关于汇率,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问题。除了要考虑两种货币的单位货币比价之外,还必须考虑两种货币各自货币总量的情况。如果人民币和美元总的货币数量都固定不变,那么当然的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绝对有好处。比方中国有人民币总量10万亿,美国有美元总量10万亿,固定不变。人民升值意味着,不但单位货币购买力增强,同时我们的总体购买力也增强。1人民拿去换成美元后可以买到的实物更多了,同时10万亿人民币整体购买力也增加了。但是如果在人民币保持10万亿不变,而美国美元的总量却变成了12万亿。人民对美元的汇率,由8:1变成7:1 那么虽然单位人民去换成美元的购买力增强,但是

由于美国凭空增加了10万亿,我们的对美国的整体购买力实际上是被削减的。10/8=1。25万亿 10/7=1.43万亿美元,因为人民对美元升值带来的人民币在美国整体购买力增加值是1。43-1。25=0.18万亿,而美元在中国的整体购买力却增长了2万亿美元,相当于14万亿人民币。

由于通过汇率操纵使得人民对美元升值,大量的美元(假定凭空印刷增加的2万亿美元中有1万亿)通过各种渠道换成人民币进入中国,导致中国国内人民币数量增加到15万亿,国内消费价格上涨,于是中国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就导致中国整体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因为这15万亿人民币中,已经有7万亿人民币不属于中国所有,只是中国在替美国人保存着而已。那么剩下的7万亿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人民币,显而易见对外的整体购买能力已经大大削减。如果紧缩到中国国内的人民币总量只有13万亿,则中国的整体购买力则只剩下6万亿,这中国是在美国的整体购买力。从国内来看由于货币总量增加,物价上涨,人们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也大大降低50%或者30%,这还只是考虑了国内物价上涨中的一个因素,货币总量增加,如果加上投机炒作因素,价格上涨则更大幅度,则人们的购买力会更加降低。由于目前的这种美元数量泛滥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必将使得国内生产企业面临艰难的生存环境,企业倒闭,失业增多,会相继发生,而这又会使得生产供给减少,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用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应对,当今世界由于美元滥发和国际投机而导致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对内,对外都是愚蠢的,是自毁长城,自残身体。起到的实际效果是,使得中国国内营商环境更加艰难,生产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国内居民整体购买力下降,而对外资热钱则是国内的企业被并购重组,被控股,相当于将财富主权拱手相让。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应对,已经大大削减中国的整体购买力之外,更加失去了国内财富的主权。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深重的危机。

所以当今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正确货币政策是,对内和对外都释放出人民币,同时极力促进人民币对美元等外币的升值。对内而言,总体的货币数量增加,同时保障居民的整体购买力不下降,用财政政策,福利政策等平衡购买力分布。人民币的总量大大增加,同时又极力提高对外币如美元的汇率。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就是我们到国外去购买,资源,商品的,总体购买力大大大的增强了。看看美国吧,为什么这么热忠于印刷美元?通过直接向资本市场注资几万亿美元,也直接向美国公民,发放补贴,释放出美元,尽管美元在贬值情况,单位美元的购买力降低了,但是整个美国的整体购买力却是增强的,美国公民的个人整体购买力并没有因为,石油,食品等价格上涨而能有所下降太多。美国整体购买力增加的那部分,通过热钱,投资并购等买入中国的资产,就是他们凭空掠夺的财富。 如果中国采用了这样的释放人民的政策,如果能在中国国内很好的保障居民整体购买力不减,能平衡好购买力分布的话,美国肯定会立刻掉转方向做空人民币。这时中国再极力做多人民币,则全胜。有一点必须注意,如果对内对外释放人民币,却不能保障居民购买力削减,不能很好的平衡购买力分布的话。则加速中国面临困难。

这几年世界经济情况表明,世界的汇率,资源价格,操控的迹象非常明显。博弈分胜负。

有人曾经批评说道,如果是用这样的货币政策,中国一定首先要内部暴动,要政变什么的。并以蒋介石时代通货膨胀为例,说明通货膨胀的恐怖,并说到任何一个政权倒台都是通货膨胀的结果。似乎谈通货膨胀而色变。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弄懂,什么是通货膨胀的缘故,更没弄懂购买力的维持和平衡分布才是决定通货膨胀是“恶性通货膨胀”还是“良性通货膨胀”的核心和关键。蒋介石时代,由于战争等因素,社会生产几乎停止,严重的生产供给不足,物资匮乏,那时就是去调部队去抢劫,都很难有丰盛的收获,因为根本就没有东西可抢了,当然通货膨胀了。而且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很多人基本无法生存,自然人们要闹革命。

通货膨胀一定会价格上涨,但是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不一定都是破坏性的。我以前说,通货膨胀之所以会造成破坏,是一根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价格变化不能同步进行,脱节,导致购买力不能维持,购买力分布的平衡被打破,所以对社会造成破坏。最关键是保障各个环节的整体购买力,和购买力平衡分布。

二、中国货币政策效应

2011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实际上早已趋于收缩,特别是央行将开始使用“差别准备金率”取代“信贷总量控制”。但如果货币政策收缩过度,将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通胀,同时又避免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是2011年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目前看来,中国经济表现还是相当亮丽的,预期2010年经济增长将超过两位数,超过去年年初制订的经济增长目标。其中,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较为稳定,投资对GDP的贡献仍为40%,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已转为正,这些都显示出中国经济重新回归到“内外需双向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占到全球增长率约30%,G7的贡献率相比之下还不到10%,从中显示出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另外从中国经济规模来看,按名义GDP和购买力均衡价计算,2010年末中国经济总量分别为美国经济的39.8%和68.6%,这两个数字在2008年时分别为31.4%和57.2%。

中国经济之所以会表现良好,主要是由于为了应对战后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助推经济强劲增长影响深远,但也带来了通胀和房价飙升等“副产品”。例如,眼下中国的CPI已创下两年来新高,通胀似乎

还未见顶。随着通胀预期更加显著,通胀治理也变得更加复杂。此外,资产价格也出现了快速上涨,如2010年度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平均上涨约10%,其峰值超过上轮的周期高点。CPI上涨和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均反映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挤泡沫”压力,因为物价从上涨到下跌需经历几年时间才能真正完成,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紧缩才刚刚开始。澳新银行的研究模型显示,如果中国要想完成4%的全年通胀目标,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应控制在10%以内,这一增速或许会导致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

确实,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趋于紧缩,其中最显著的信号是今年央行将使用“差别准备金率”,其核心是将根据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来区别实施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银行的信贷节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在制订好全年信贷规模目标后再分配给商业银行。从这个角度分析,与信贷总量控制相比,差别准备金率无疑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创新工具,因为它考虑了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而非以“一刀切”的信贷管理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做到有效抑制通胀的同时又能避免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笔者看来,尽管央行需要进行严格的货币紧缩,但货币紧缩必须有序展开,紧缩的步骤仍需保持渐进且可控,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有序的利率正常化。因为,利率回到历史平均水平,将促使房价稳步下调。

同时,发展资本市场可以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在信贷紧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快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为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提供一个较大的“蓄水池”,股市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面临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国际板的建立将有效连通境内资本与跨国企业。其实,银行也可以利用股市来解决其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允许资本市场吸纳目前过多的流动性,也可以解决企业面临从银行获得贷款难的问题。在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前提下,还要着力推进利率自由化进程。同时,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减弱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关注,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更能起到使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的政策效果。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保持谨慎乐观,并不担心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失速,真正的风险仍集中在通胀治理方面。基于上述判断,笔者认为,中国央行在2011年至少要加息3至4次,并可能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汇率仍将维持此前的渐进升值步伐,估计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5%至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