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身心健康发展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研究

2023-01-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9年(第9卷)第20期体育大视野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0.234

基于身心健康发展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

研究

刘涛

(文景小学 广东深圳 518172)

摘 要: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小学运动会开展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借鉴国外中小学运动化开展的经验,结合学生德育教育、身心健康发展观,提出中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路径。关键词:身心健康 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 运动会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7(b)-0234-03

1 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运动会是体育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近年来的学校体育运动会普遍存在竞技化、成人化、少数化、单一化现象。部分学校虽在运动会的形式上有所改进,能够增加运动会的趣味性、参与性、群体性,但却极少从学生知识层次、年龄层次、德育教育、运动能力、身心健康特点方面进行细化设计,比赛项目设置及规则难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实践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在国办发[2016]2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更是提出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四项基本原则,可见学校体育运动会改革已成为必然。

[1]

以田径项目为主体的形式,竞技性强、参与面少,报名数量设限。(2)项目形式单一,偏向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少,以竞技项目为主。(3)缺乏趣味性,忽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4)组织工作单极化,缺少学生参与,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培养。(5)项目设置缺乏特色与推动作用,忽略学生德育教育功能。(6)运动会文化塑造意识不足,缺失学校特色。(7)规则设置不够灵活,忽略学生身心发展。(8)项目分层设计思想不足,不利于各阶段学生参与。(9)参赛运动员多为少数的运动精英,竞技选拔目的明显。(10)缺少家庭、学校、社会间的互动,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2]。

针对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异化现象,虽有部分学校从赛制改革角度将其转变为体育节或与时代相适应的活动,但并未从学校体育运动会本身去探讨解决办法。同时,多数学者也并未就改革后的操作与组织形式提出具体的范式。而大多数学校则保持传统的运动会形式,并未对运动会进行改善。小学体育运动会从项目设置方面来看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竞技与趣味相结合的意识不足,对于趣味性项目和竞技项目的设置比重与形式把握不够,没有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转变。

3.1.2 学校体育运动会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及国家层面的教学改革要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顺应人才发展趋势的同时,创新学校运动会模块及形式已成为必然。当前大多学校运动会多停留在竞技项目上,对于素质教育、学生身心特点的思考较少。在比赛项目及规则的设置上,大多一味模仿,缺乏深度思考,群体性项目开发不足。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运动会需回归

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小学运动会开展中存在的弊端,借鉴国外中小学运动化开展的经验,结合身心健康发展观,提出中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路径。

3 结果与分析

3.1 当前中小学学校运动会存在的弊端与改革的必要性

3.1.1 当前学校体育运动会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大多仅限于一年一度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而部分学校更是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开展,运动会也往往成为学校选拔体育尖子生的常用手段,而课外活动也仅是有名无实的自由化活动,学校体育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诉求,诸多弊端也逐一表现出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①作者简介:刘涛(1980—),男,汉族,湖北荆门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234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体育大视野2019年(第9卷)第20期

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素质教育实践于运动会中。学校运动会在参与面方面,基本都是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围观的局面,比赛形式及内容单一,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不足。虽然近几年大部分小学都在朝趣味性的体育节发展,但对于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运动项目设置及年级互动性还缺乏思考,没有从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身体发育特点入手,学校运动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运动观。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低年级对于运动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要求较高、具有个性特点的高年级学生又对项目有一定的运动性、竞技性诉求,这就要求设置运动会形式及内容时应主动进行分层设计。而大多数学校的运动会并没有考虑学生的诉求,模仿照搬中学的形式较为普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其次,国内的学校体育运动会缺乏与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忽略家庭是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素质教育的延伸性与后续性不足,多形成应付任务式的运动会。基于种种问题的接踵而至,对学校体育运动会不得不进行反思,其不应是少数体育尖子生的运动会,更不应是校队的选拔“工具”,也不应是家庭、社会作为看客的运动会,其为多数学生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因此小学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是任重而又迫切的。

综合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的必然性主要有四点:(1)素质教育与新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对运动会模式的审视性思考;(2)学校体育运动会异化现象严重、项目单调、参与面窄、“全员型”项目创新不足问题;(3)过重的竞技体育文化制约着“弱体育”生的参与欲望,剥夺了其自我展示的权利;(4)体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运动会也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缺少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

3.2 国外小学运动会开展经验借鉴

国外小学开展运动会中,玩是第一位,团体或者家庭一起上,基本都是群体参加,比起竞技性,更看重趣味性和创造性,比赛基本在草地上进行。

英国小学生运动会一般在每年的6月份平行,学生穿学校统一的运动服。大多数学校,三年级以下的重在参与,不进行比赛。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有比赛和名次,但没有个人名次。全校各个年级学生随机分成4个组(红、黄、蓝、绿),成绩记录在各自的组内,学期结束时,得分高的组会有奖励,也就是每人发一块巧克力。在分组上比较人性化,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将被安排到同一组中。在运动会中并没有传统的田径项目,都是趣味项目,但都是在传统项目上改良的,既有趣味性又有竞技性。如将标枪设计成掷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飞机比赛,将平衡木设计成搬运游戏。在项目设计上同时也融入了生活技能及常识,例如在草地上模仿消防员快速出警灭火,同时还增加家庭趣味比赛。其宗旨都是培养运动兴趣,引导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

美国小学运动会设计有类奥运会的入场仪式环节,各代表队自主设计出场形式。参赛以班级为单位,代课老师带领,按照奥运模式传递体育竞精神。比赛基本在草地进行。在比赛项目上融入竞技因素同时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在服装上颜色统一。家长基本以义工的形式参与。在运动会环节中也设计了老师、学生、家长齐上阵的拔河比赛。比赛项目按区域轮流进行,项目类似于拔河,踩气球,吹泡泡,丢沙包,充气城堡,水枪大战,滚轮胎,搬盒子等等,游戏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或者家长志愿者的捐助,游戏组织者都是家长志愿者。在低年级与高年级间也会设计交流环节,增加高年级的登场环节,就如NBA球员登场一样,球迷欢呼加油。同时高年级学生也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调动低年级的运动参与兴趣。运动会的宗旨就是是玩,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

日本的小学运动会基本在每年的10月份举行。运动会一般分为两支队伍,红队与白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人数对半分,通过帽子的颜色来区别,各自还有各自的队旗。周末开展,方便家庭成员加入。各年级都有团体操表演,没有个人项目比赛,基本是团体的形式进行,体现团结与团队精神。在活动开展中,有身体缺陷的学生也会在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下快乐地进行。运动结束后,学生负责清扫垃圾整理器材。在运动会开始前一周,家长们会收到来自学校设计的彩色节目单,标注孩子们的出场顺序、时间、年级、比赛区域,观众席位置,甚至每个学生的出场地时间、拿什么器材都标注清楚,工作细致入微。

加拿大的小学运动会与英国有点类似,也是分为四个方队(红、黄、蓝、绿),但每个方队分若干组,一般每组都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有一个孩子。四个方队各出一组组成一个参赛单位。服装只要颜色差不多便可。项目也是集体项目为主,每个孩子都可以参加到每一个项目中去,并以趣味性为主,同时兼顾竞技性,充满乐趣。所有项目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老师只是辅助角色。每个项目由高年级学生组织,比如宣读规则、现场监督指导、评分记录等工作。大孩子会对小孩子进行指导和鼓励,参加完比赛的会为别的孩子加油。评分时各队的加油声及合作精神也是参考指标,并不一定成绩最出色的成绩最好。运动会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参加,还请家长和家里的其他小朋友参加,也专门为他们设计了参赛项目,参加完运动会的每一

2352019年(第9卷)第20期体育大视野

个小朋友,无论胜与否,都可以领到一个缓带兴高采烈的回家。

综合来看,国外的小学运动会基本都是趣味性的集体项目,其在传统项目上进行修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低年级基本不涉及竞技性,只有高年级会有一些竞技因素融入。在家庭参与形式上,主要是家长、老师、学生的互动游戏,或者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服务。在比赛场地上都选择安全性高的草地进行。在项目设计用意上都紧紧围绕着德育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人际交流上,设计与家人、与老师、与不同年级学生互动的活动。在组织方面,让高年级的学生适当融入进来,培养其责任感,给低年级学生做一个良好的示范。

3.3 身心健康发展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路径

小学运动会有别于中学运动会,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时的身心差异较大。笼统的项目设置不利于不同层级、年龄的学生参与,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反应比较迅速,灵活性好,但是容易出现疲劳,心肺功能能力不足,肌肉力量较为薄弱等情况,因此在设计运动项目时多考虑容易、易开展的游戏性的趣味活动。不同年级项目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期差异,如一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重要。同时对新环境比较拘束,需要一个适应阶段。二年级学生心理逐渐稳定,思维活跃,出现竞争意识,产生集体荣誉感。三年级开始表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初步懂得趋利弊害,推崇有力量的英雄。四年级属于难以引导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易受伤的年龄。五、六年级竞争意识增强,可以自己组织团体活动,敬佩优秀同学。因此在设计小学生运动会时需分层考虑,针对不同年级设置运动项目,并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进行适当改良,项目主要以娱乐性为主,宗旨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在项目设计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趣味性降低,竞技性升高。相反,越低年龄的学生其参与的项目英趣味性越强,竞技性越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让他们加入组织管理中,培养其责任感,项目以集体项目为主,适当开展单项比赛培养其个性。在设计项目时要遵循全员性、健身性、教育性、体验性、技能性、竞技性、复合性、创造性的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主。项目设置突出集体项目、运动与趣味项目结合、重视学生身心发展、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培养[3]。奖励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以集体奖为主,突出集体荣誉感。236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当前的小学运动会开展主要存在竞技化、成人化、少数化、单一化的现象。部分学校虽对运动会形式进行改善,以趣味运动会、体育节的形式开展,但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差异,分层设计运动项目。对于三位一体的教育并没有落实到体育中,良好的体育行为与意识也是需要家庭及社会参与的。在运动会氛围营造上,缺少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互动,运动会组织、裁判活动缺少学生的参与。小学运动会改革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视角进行分层设计与改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设计运动项目时不仅要平衡趣味性与竞技性比重,还要有效的融入德育教育。学校运动会应该让它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会应该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快乐、健康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愉悦,培养坚强品质、合作与竞争意识、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4.2 建议

小学运动会改革需要从项目设计理念、项目设置维度、项目设置主体三方面考虑。做到健康第一,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融入德育教育,分层设计各年龄阶段的运动项目,同时增加家庭、学校、社会,低年级与高年级间的互动,融汇各学科知识及生活技能于项目中,从身与心双层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加入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工作,体验责任与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原则守纪律的人。对于场地资源不足的学校,可以建立区域共享合作模式,运用PPP模式摆脱场地资源限制开展运动会。遵循“以人为本、淡化竞技、展现个性”的学校体育宗旨开展运动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5/t20160507_242349.html.

[2] 钱文龙.中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22):59-60.

[3] 宋鑫.小学“全员型”运动会创新设计[D].山东聊城大学,2015:16-21.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