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关系的研究

2020-01-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关系的研究

横泾中心小学 陆 腾

摘要:体育课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增加的学生来说,健康常常被忽略,通过体育课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健康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体育课;健康第一;促进;关系。

一、前言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也将这一思想融入到体育课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新课程标准》还积极提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 即指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体育课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关系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借鉴《新课程标准》以及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健康的理论。

逻辑推理法:通过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揭示体育课与学生健康的关系。

三、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我国历部体育教学大纲都把“增强体质”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把学校体育的目标仅仅规定为增强体质比较单一、狭隘,而且增强体质并不是仅靠体育就可以完成的,它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程新标准》正是顺应社会的进步,从“增强体质”向追求“健康第一”的层面升华。

四、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课对学生正确健康观念形成的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

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于学生的健康,仅仅靠为数不多的几堂体育课是无法全面促进的。然而,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则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主动的去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使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二)体育课促进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得益于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和健康品质。通过体育课,学生可以逐步养成时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在体育课上,所进行的体育运动,体育竞赛等,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和乐于助人品质。

(三)体育课增进学生健康的方法

1.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匀称,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 劳动工作能力,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同时,体育锻炼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一定好处的。体育课,则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组织有条理的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学生通过体育课不但进行了对身体有促进作用的运动,更在教师的指导下,避免了过度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2.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具体指出心理健康

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学校体育课对于学生心理发展发展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为智力的开发奠定了生物基础。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加强,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强。另外,体育锻炼有利于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变化。

第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体育活动则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消除忧郁,摆脱痛苦和烦恼,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也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体育锻炼对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运动过程的趣味性、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其次,运动的集体性,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养成热爱集体、互相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再次,运动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奋战的乐观主义情感。此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性感等。

第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竞赛,都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战胜强敌的勇气、在瞬息万变的运动环境中迅速选择应变措施的决断力、长期艰苦锻炼的坚韧性、遵守比赛规则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体育锻炼的独特环境条件,对于培养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克服客观和主观困难,在克服种种困难之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使这些品质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进取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体育课上,各种体育活动都是学生身心处于动态之中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游戏及教学比赛。这些活动和练习具有竞争性、娱乐性、规则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学生在激烈的对抗中,身体活动不但给身体施加刺激,还引起各种心理感受,其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使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知身心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和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3.体育课对学生社会适应健康的作用

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具体来说,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社会化生活的表现,是把人放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其社会行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道德状态来综合评判人的健康状态。

体育课中的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校体育所提供的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可以增加学生只见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宽容别人。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在其他方面的接触要简单容易。运动场地、时间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爱好运动的同学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运动场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亦相互配合,或互相竞争,都有利于增进感情,巩固友谊,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充满着挑战。体育运动比赛中竞争的结果总与成败相伴,体育运动既能激励学生追求成功,也能锻炼学生不怕失败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体育竞赛中的失败是一种良好的挫折训练,是一种心理磨练和心理调适的过程,也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规则。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学会自我约束、公平竞争,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比赛中,尤其是集体项目中,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加有效,团队要获得成功,队员就必须共同努力。经常参加集体性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够使人有机会体验和学习扮演不同社会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的规范,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非常有好处。

在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任务。因此,研究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体育课堂作为一个“小社会”存在着特殊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小社会”中发生各种行为。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

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逐步经历着社会适应的过程。社会适应能力是为适应经济建设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校体育应该把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落实。

总之,我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首先体育教师自身的健康教育修为达到标准要求。再次,我们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却又富有挑战性的体育课堂,能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当中都能获得对与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样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就真正的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桂守才.《基础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