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汉语的相关语法特点

2022-10-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现代汉语的相关语法特点

一、 现代汉语几种词类的特点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的;虚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语法意义,又叫结构意义,不代表客观事物。 1、 名词(主语、宾语、定语)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人和事物:朋友、同志、人民、人口、文化、道德、欲望、阳光 时间:秋天、早晨、明年、现在 处所:北京、亚洲、中国

方位:前、后、左、右、上、下、东边

名词性短语:指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短语。 例:①(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主语)

②大家[都]热爱首都北京。(用名词构成的复指短语作宾语) ③(工人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用名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作定语) ④打更的住<在这里>。(“的”字短语作主语) ⑤大海是蔚蓝的。(“的”字短语作宾语) ⑥他建<了>(一座美丽的)大庄园。(作宾语)

2、 代词(凡是名词可作的成分,代词均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对人或事物有代替、指示作用。

第一人称:我(们) 近指:这(儿、里)

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你(们)、您 指示代词

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远指:那(儿、里)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里) 3、 动词(谓语)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动作行为:走、坐、听、看、宣传、包围、学习 心理活动:爱、怕、恨、喜欢、羡慕、希望、讨厌

存在、变化、消失:在、发生、有、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判断动词:是、就是、正是 趋向:进去、过来、进、出 能愿动词(可能、意愿、必要):能、能够、会、可以、肯、敢、要、应当、应该 注意:能愿动词在句中常做状语。

动词性短语:指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它的语法功能与动词相当。 例:①他坐下看报。(连动短语作谓语) ②他叫我去教室。(兼语短语作谓语)

③大会讨论并通过《职工管理处罚条例》。(用动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作谓语) 4、 形容词(定语、谓语、主语、补语)

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性质:甜、苦、好、坏、远、近、勇敢、优秀、聪明、大方 状态:雪白、激动、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 形状:高、圆、直、弯

形容词性短语:指以形容词为主体的短语,它的语法功能与形容词相当。 例:①我们[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用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作定语) ②(现场的)气氛紧张而热烈。(用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作谓语) ③谦虚谨慎是(一个人的)美德。(形容词性短语作主语)

1

④老师讲得<清楚明白>。(形容词性短语作补语) 5、 副词(状语)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很、最、极、太、非常、十分、格外、稍微 标范围:都、总、共、只、仅仅、一齐、一概、一律、就

表时间、频率:已、已经、曾经、刚才、刚刚、正在、常常、偶尔、立刻、顿时、终于、屡次、依然 表重复、连续、并行:又、再、也、还

表肯定、否定:必须、必然、的确、当然、不、没、没有、莫、勿、不必 表语气:难道、可、却、偏、决 6、 介词

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表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当着

表方式、方法、依据、比较:按、按照、依照、本着、用、以、通过、根据、比、同、跟、和 表原因、目的: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施事、受事:把、被

表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跟、和、同、替 表排除:除了

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的成分,总要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主要做状语,有的还可以做补语、定语。 例:①他[在教室]看书。 ②豹子[被我们]打<死了>。

③他坐[在桌子旁]。 ④他[要]做(一个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讲座。

7、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的虚词。

如:和、跟、同、与、而、而且、以及、不但 、不仅、或者、虽然、因为、所以、如果、即使 【注意】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和、跟、与、同”的区别: ① 弟弟跟妹妹都走了。(连词) 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而介词前后成 ② 弟弟跟妹妹借书。 (介词) 而介词前后成分则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 ① 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连词) ② 我很高兴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介词)

二、 语法成分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等。 主干成分:主、谓、宾 附加成分:定、状、补

【注意】如果谓语为及物动词,一定要加宾语,加不加宾语由谓语决定。 如:他笑了。(“笑”是不及物动词。)

我们要发扬民主。(“发扬”是及物动词。)

1、主语是指一个句子中陈述的对象,表示“谁”或“什么”,通常由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

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谓语是指对主语加以陈述的部分,说明主语“怎么样”、“是什么”,通常由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动词性来充当。

①(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悄悄,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②他叫我去迪士尼。(兼语短语作谓语) ③他[高兴地]叫。

3、宾语是指放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和事物的句子成分,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2

如:他建<了>(一座美丽的)大庄园。

4、定语是指名词或代词前的修饰语,定语表示中心语的形状、数量、所属、处所、时间、范围等。 如:①(三杯)美酒敬亲人。 ②(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是指通常放在动词和形容词前的修饰语。常常由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来充当。 如:①他[已经]走<了>。 ②咱们[北京]见。 ③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6、补语是指动词和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如:①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②他生<于1918年>。 ③他坐[在桌子旁]。

④颜色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在句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独立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如:①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②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③砰,砰,一声枪声传来…… 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 + 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 宾语 如:(这些)工人 [立刻] 修 <好了> (一座) 桥。

状语一般放在主语后面,一些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的状语有时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特别是由“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出现在句首。

如:[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

三、 巩固练习

1、 火红的枫叶缓缓地飘落到地上。 2、 雪白的粉笔默默地奉献自己。

3、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4、 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如: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⑤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3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②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③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在文言中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构成“否定副词+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构成“疑问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例如: ①且焉置土石? ②大王来何操?

(3)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介词宾语前置。构成“疑问代词+介词+动词”的基本格式。例如:①何以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之”、“是”只是提前宾语的标志,无实义。构成的基本格式是“宾语+之(是)+动词”。例如:①何陋之有? ②唯余马首是瞻

成语:唯才是举 唯利是图 唯你是问 惟命是从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