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宁夏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9-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7年11月 第26卷第4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MUC(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7 VoI.26 NO.4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宁夏可持续发展研究 皮泓漪,祖拜代・木依布拉,夏建新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 本文运用并完善生态足迹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核 算,通过对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的分析来研究当地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工程实施对地 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宁夏生态足迹增加了一倍,其中化石能源、水资源和污染足迹是主 导因素;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维持在1.0 hm /人左右,相对稳定并略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在生态需求不断增 加的前提下,生态工程实施使土地利用向合理方向转变,从而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缓和生态平衡失调状况, 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工程;宁夏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036(2017)04-0078—08 宁夏地处干旱地区,生态脆弱,在诸多人为不合理利用的情况下,生态承载力濒临极限,改变发展方 式,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关注于在 满足人类需求、提高人类福祉的前提下,保持地球生命保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实现社 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长期协调¨ .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 中,只有当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处于 其承载能力范围内时,发展的持续性才可能实现 ,而生态承载力的提升则是实现资源环境持续发展 的重要举措.2O世纪中叶的资源掠夺式开发使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严重生态灾难,如水土 严重流失导致的河湖淤塞,大面积土地沙化等.为此,20世纪后期,一系列的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 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相继开展.在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这些工程对区域生 态承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生态足迹通过分析人类的自然资本消耗量(需求)与可获取 量(供给)之间的关系来对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国外学者在不同空间尺度 和 时间序列下 新 研究方法¨ 将其应用于国家或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并不断进行方法创 ,拓展应用范围 .易概念化和可计算性的特征使生态足迹在可持续研究领域广泛应 ;而国内学者也用该法对中国不同时空范围内的生态供需状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 ,并完善 用,生态工程作为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对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本文拟用生态足迹法对宁夏2000年至今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研究当地的生态供 需情况,分析生态工程实施对当地生态足迹变化、生态承载力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7—09一l2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皮泓漪(1985一),女(土家族),湖北长阳人,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 态补偿等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夏建新(1969一),男(汉族),湖北黄冈人,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环境管理相关工作. 第4期 皮泓漪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宁夏可持续发展研究 79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参数选择 本文在传统足迹类别的基础上加入水资源足迹 和污染排放足迹E17],构成生物资源(包括耕地、 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建设用地、水资源及污染排放足迹五大类(表1),以更全面地考虑宁夏社 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宁夏统计年鉴(2001~2016)》、《中国统计年鉴(2001~ 2016)》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00~2015年). 表1 生态足迹核算指标 Tab.1 Composition of Ningxia’S ecological footprint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使用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可比性(表2).传统能源足迹仅考虑 森林对CO 的吸收,实际上大部分土地都参与了CO 循环,因此以林地的均衡因子代替能源用地的均 衡因子会夸大能源足迹.为更客观地衡量能源足迹,本文借鉴相关学者 研究,将化石能源的均衡因子 定为1.其他均衡因子以全球足迹网络2016年公布的数据为准.污染足迹参数参照相关学者研究(表 3). 表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Tab.2 Equivalence factors and yield factors for each land use types 注:“ ’表示水产品生产能力,“…’表示淡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相关参数以黄林楠的研究为准 表3污染足迹参数选择 Tab.3 Parameters of pollution footprint 1.2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将一定区域人类的资源需求量及废弃物处理量转化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即生态足 迹),并与自然所能提供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即生态承载力)相比较,二者的关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资 源供需情况.其计算基于两种前提:一是各土地类型相互排斥,即功能的单一性;二是特定区域人类的资 源消费量和废弃物产生量可追踪确定,并能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 .其计算公式为: EF=Ⅳ× =∑(Fi×c /p ) (1) BC=N×bc=0.88×∑(0f×rf×Y ) (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6卷 式中,EF为生态足迹,BC为生态承载力,Ⅳ为人口数量, 为人均生态足迹,6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i为 所消费资源或产生废弃物的类别,c 为第i种资源或废弃物的总量,P 为第i种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 为第i种资源的生物生产面积, 为均衡因子,Y。为产量因子.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建议,某地生态承 载力中须扣除12%的面积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剩余才是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面积,因此乘以0.88. 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可由式(1)得到,而其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BC=N×bc=0.4×Y×r x Q/p (3) 式中,Q为水资源总量,P为世界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其他同式(2).由于某地水资源承载力中有60% 要用于维持生态环境,因此其承载力核算中要乘以系数0.4.出于对宁夏实际情况考虑,文中的Q为水 资源总量与黄河干流进出境水量差之和. 生态平衡指数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是一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体现.计算公 式为: EB=ef/bc (4) 当EB>1时,表示生态赤字,即人类的资源消费超过其生产能力,生态平衡失调,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当 EB<1时,表示生态盈余,即人类的资源消费在其承载力范围内,具有可持续性;当EB=1时,表示生态 平衡.实际计算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可操作性等原因使得计算本身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本文EB的上 下浮动空间在20%以内时被认为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即0.8≤EB≤1.2时,为生态平衡状态,EB<0.8 时为生态盈余状态,EB>1.2为生态平衡失调状态. 2 生态足迹核算结果 2.1 生态足迹组成及变化 利用上述方法及数据对宁夏各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得出该地区2000—2015年的年度生 态需求及其变化情况(图1、表4、表5).研究期内,宁夏生态足迹由2000万hm 增加到4400万hm ,增 加了一倍,年均增长6.8%,人均足迹由3.77 hm 增加到6.33 hm .其中,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最大,由 2000年的30%上升到2015年的近50%,是生态足迹的主体.水资源足迹由1.15 hm 下降到0.91 hm , 其比重由31%下降到14%,呈持续下降趋势.污染排放足迹则呈“先增后减”趋势,人均足迹由研究初 期的0.72 hm 到中期维持在1.2 hm 以上,而后期降至1.0 hm . 基 宝 叫 褂 划 磬 叫 刊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年份 化石能源 目污染排放 生物资源 Ⅲ皿水资源 口建设用地 2 前期咬 翻中期E三 后期 图I 2000—2015年宁夏生态足迹组成及变化 图2不同时期宁夏生态足迹增长率 Fig.2 The growth rate of Ningxia’s ecological Fig.1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Ningxia’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ifferent phases footprint from 2000 to 2015 第4期 皮泓漪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宁夏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期内,生物资源足迹相对稳定,占17—2l%,组成按比重大小依次为:耕地、草地、水域、林地. 耕地人均足迹由2000年的0.48 hm 增加到2015年的0.58 hm ,低于2012年全国水平0.6 hm /人 , 比重则由69%下降到48%.与此相反,草地足迹则持续增加,由0.2 hm 增加到0.55 hm ,年均增幅 10%以上,比重也由29%增加至46%. 表4 2000—2015年宁夏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hm /人) Tab.4 Averag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of Ningxia from 2000 to 2015 表5 2000—2015年宁夏生物资源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hm /人) Tab.5 Averag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Ningxia from 2000 to 2015 2.2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平衡变化 由前述公式得出宁夏2000—2015年生态承载力(表4、表5)及生态平衡指数(表6).人均生态承载 力呈“先减后增”趋势,维持在1.0 hm 左右,生物资源承载力是主体,占80%以上,由0.96 hm 下降到 0.87 hm .其中,耕地占80%以上,由2000年的0.86 hm 下降到2011年的最小值0.65 hm ,随后又抬 升至0.7 hm 以上;林地则由0.06 hm 上升至0.13 hm ,年均增长7.3%,其比重也由6%上升至15%;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6卷 草地和水域则较稳定.水资源承载力所占比重最小,为2—4%,在人均0.03 hm 上下波动. 时一加加加加加加加加加 宁夏生态平衡指数位于3.4—6.3之间,呈失调状态.其中,林地及建设用地指数均低于0.8,为生 问一∞叭全:∞ ∞ 盯 态盈余状态;耕地平衡指数则在0.8上下波动,生态平衡状态良好;草地的平衡指数则持续上升,由6.7 上升至27.5,年均增幅19.4%;水资源平衡指数最大,平衡失调状态最严重. 表6 2000—2015年宁夏生态平衡指数 Tab.6 Ecological balance index of Ningxia from 2000 to 2015 耕地 O.6 0.6 0.7 0.7 草地 6.7 水资源 建设用地 总指数 林一n 地一2 2 1 l 1 1 1 2 2 n n 8.7 9.3 lO 7 11.7 7.7 0.7 0.7 O.8 0.7 12.7 l2.O 12.7 O.2 l3.0 2.O 0.8 2O09 O.8 0.9 2.O 2.0 31.O 0.6 0.7 0.7 O.7 0.7 5.9 6.3 2010 20l1 2Ol2 13.7 水一域一O O O 0 O O O O  0.2 L L L 0.2 l4.7 0.9 2.0 3.0 31.0 O.8 O.8 0.8 O.8 3 O.2 O.2 O.2 l5.3 16.0 41.5 29.7 29.7 5.9 6.O 5.7 2013 2014 2O15 3.O 4.0 3 7 O 强 3 26.5 勰 3 3 5 0,6 O.7 0.2 7 27.5 5 4.O 30.3 5.9 0 O O O O O 0 0 0 6 7 7 6 6 6 6 6 6 3 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分析 3.1 生态工程实施背景下的生态足迹变化 2000—2015年是宁夏生态工程的快速发展时期,为研究生态工程对生态供需的影响,本文根据生 态工程实施的阶段性特点,将其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2000~2005年,全面开展期,宁夏2000 年开始退耕还林,2003年全境封育禁牧,使得境内林草地面积增加.中期:2006~2010年,成果巩固期, 3 3 3 4 4 5 5 5 5 5 4 6 9 2 6 O 2 4 6 6 通过荒山造林和封育禁牧巩固已有成果,修复生态系统.后期:2011~2015年,重新启动期,随着主体功 能区规划的提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再次提上议程,生态工程重新启动.生态工程的实施会 对生态需求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导致生态足迹变化,生态工程阶段性特征不一样对生态足迹的影响也不 一样(图2).研究期内,宁夏生态足迹变化既反映了当地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也反映了 其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煤炭资源是支撑宁夏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本,但它有生态需求而无生态供给 力,其大量开采加大了当地的生态赤字,加剧了生态平衡失调.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是减 缓宁夏生态平衡失调的有效途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在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肩负 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因此,在生态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化石能源足迹增长率不断下降,由 62%下降到2l%(图2).增长速度的减慢说明当地在逐步改变传统的能源依赖方式,而当地水电、风电 及光伏发电量的逐渐增长也证实了这一点. 土地和水域是生态需求的直接载体,社会发展使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宁夏自2000年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退耕面积达3100 km .在工程开展初期,为解决好生态与生计的关系,当地将 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使封山禁牧与舍饲养殖配套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调整产业内 部结构,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以满足伴随人口持续增加而来的生态需求.因而,研究前期生物资源足迹 增长率达36%.这一系列措施也为当地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因而到研究中后 期时其足迹增长率便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较之与其他资源需求,宁夏生物资源生态需求相对较小,因 第4期 皮泓漪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宁夏可持续发展研究 而对环境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水是宁夏社会发展和生态维护的重要限制因子,居高不下的耗水量使得水 资源足迹大.研究期内,水资源足迹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人均水资源足迹亦呈下降趋势,但人V1持续增加 使得区域水资源生态压力依然很大.同时,污染足迹增长率持续下降,废弃物增量减少,但由于总量大, 其对当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不容小觑.如何通过技术、管理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污染足迹,实现社 会经济的绿色发展依然是宁夏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3.2生态承载力提升及生态平衡分析 生态供给是生态承载力的反映,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直接相关.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宁夏累计 还林造林面积8700 km ,森林覆盖率由8.4%上升到12.63%;而封育禁牧政策则使全区天然草场面积 与质量得到保护与恢复.林草地面积的增加使地区总体承载力稳中有升,虽然人口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 弱了这一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 的趋势来说,宁夏人均生态承载力趋于稳定 的状态却是值得肯定的,这也反映了生态工程对于提高生态承载力,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 用.生态平衡由生态供需决定,在需求不断增加而供给相对稳定,且前者远大于后者的情况下,总体来 说,宁夏的生态平衡处于失调状态.宁夏降水稀少,水资源生产能力差,短缺的水资源使当地水资源承载 力小,而耗水量为水资源总量的3倍,这使得水资源生态平衡指数居高不下,生态失调严重.它与有需求 而无供给的化石能源和污染排放足迹一起成为了宁夏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生态工程实施使土地 利用类型变化,从而导致生态承载力变化,改变生态平衡格局.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其人均生态承 载力不断增加,因而其平衡指数稳定并一直处于盈余状态.工程实施后,宁夏的耕地面积略微减少,但基 本农田建设使其总体维持稳定.按照工程要求,退耕土地多为不适合耕种的坡耕地,生态环境脆弱且土 地生产力低下,这类土地的退耕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耕地面积,但不会对耕地总体承载力产生实质影 响,反而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整体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宁夏禁牧封育政策变粗放式放牧为圈养,优良畜品种的引进及养殖条件的改善使养 殖量不断增加,这也就使得以牛羊产量为主的草地生态足迹表现出持续增加状态.但牲畜圈养与自然放 牧对草地的影响不同,后者几乎完全依赖于草场,牲畜数量及品种直接关系到草场的生态压力,而前者 所需的饲料并非完全来自于草场,因而对草场的生态压力要小得多.在本文生态足迹的核算过程中,牛、 羊等产品全部属于草地生态足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地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造成了高估,因此草地实 际的生态平衡失调状态并不如数据显示的这般不乐观. 宁夏位于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粗放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及持续增加的人口总量会加大当地 的生态压力,加剧生态平衡失调.虽然技术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或提高土地的承载力,但土地利用 类型(尤其是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稳定或增加才是根本,有效的可利用面积加上不断增加的 技术投入才能满足人口增加、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生态工程的有效实施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使森林、 草地得以保护和恢复,荒漠化面积减少,可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从而提升了地区生态承载力,使生态环境 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化进程. 4 结 论 上述研究结果得出:(1)研究期内,宁夏生态足迹增加了一倍,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3.77hm 增加到2015年的6.33 hm ,其中化石能源、水资源、污染排放足迹是主导因素.(2)人均生态承载力呈 “先减后增”的趋势,维持在1.0 hm。左右,相对稳定并略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3)持续增长的生态需 求与相对稳定的生态供给使当地的生态压力不断增加,生态平衡指数由3.4上升到5.9.生态工程的有 效实施导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提高地区生态承载力、减缓生态平衡失调有着积 极作用,使得耕地与林地的平衡指数一直低于0.8,处于盈余状态.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自然资本为基础,但不能以自然资本为代价.因此,宁夏未来发展中须采取积极 84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6卷 措施控制生态足迹的快速增长,减缓生态平衡失调,进一步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1)继续推行生态保 护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2)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使用,加大清 洁能源的开发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高生态足迹 低经济效益产业的依赖;(4)在全社会开展节水和环保教育,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参考文献: [1] KATES R W,CLARK W C,CORELL R,et a1.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Sustainability science[J].Science 2001,292(5517):641—642. [2 [3 [4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9—14. 许联芳,杨勋林,王克林,等.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15(5):11ll—l1l6. 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1.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 cept[J].EcologicalEconomics,1999,(29):375—390. [5] BORUCKE M,MOORE D,CRANSTON G,et a1.Accounting for demand and supply of the biosphere’s regenerative ca— pacity:The 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underlying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J].Ecological Indicators,20 1 3, (24):518—533. [6] WACKERNAGEL M,SCHULZ N B,DEUMLING D,et a1.Tracking the ecological overshoot of the human economy [J].PNAS,2002,99(14):9266—9271. [7] NICCOLUCCI V,TIEZZI E,PULSELLI F M,et a1.Bio—capacity VS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orld regions:A geopolitical interpretation[J].EcologicalIndicators,2012,(16):23—30. [8] HOPTON M E,WHITE D.A simpl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t a regional scal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 ment,2011,111(6):279—286. [9] HOPTON M E,BERLAND A.Calculating Puerto Rico’S Ecological Footprint(1970—2010)Using Freely Available Da— ta[J].Sustainability,2015,(7):9326—9343. [1O] WACKERNAGEL M,MONFREDA C,HEINZ K E.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the Philippines,and South Korea for 1 96 1—1 999: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Actual Land demand”Approach[J].Land Use Policy,2004,21(3):26l一269. [11] WACKERNAGEL M,CHAD M,NIELS B S.Calculating national and global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Resolving conceptual challenges[J].Land Use Policy,2004,21(3):271—278. [12] PASSERI N,BORUCKE M E,BLASI S,et a1.The influence of farming technique on cropland:A new approach 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EcologicalIndicators,2013,(29):1—5. [13] BORUCKE M,MOORE D,CRANSTON G,et a1.Accounting for demand and supply of the Biosphere’S regenerative ca— pacity:the 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underlying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3, (24):518—533. 封志明,杨艳昭.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614— [14] 刘东,625. [15] 黄宝荣,崔书红,李颖明.中国2000—2010年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6,37(2):411— 417. 16 17 张爱菊,张白汝,向书坚.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4):625—631. 杨屹,加涛.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J].生态学报,2015,35(24):7987—7997. 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28(3):1279—1387. 18 19 20 段锦,康慕谊,江源.基于淡水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6):953—964.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以三峡工程为例[J]. 生态学报,2015,35(8):2726—2740. 【21] 刘蓓,梁嘉宸,魏佳.生态足迹理论视阈下广西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6):147—154. [22] 卢新海,柯善淦.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 第4期 皮泓漪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宁夏可持续发展研究 85 源与环境,2016,25(2):354—361. [23] MONFREDA C,WACKERNAGEL M,DEUMLING D.Establishing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s based on detail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logical capacity assessments[J].Land Use Policy,2004,(21):231—246. [24] 方恺,董德明,林卓,等.基于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12,32(9):2900—2909. [25] 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E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26] 白钰,曾辉,魏建兵,等.基于环境污染账户核算的生态足迹模型优化——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应用 生态学报,2008,19(8):1789—1796. [27]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2016)[M].Oakland: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2016. [28] 杨艳,牛建明,张庆,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 盟为例[J].生态学报,2011,31(17):5096—5104. [29] wwF,中国一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生态足迹与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东盟一环境保护 合作中心,2014.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ingxia facilitates assessment PI Hong—yi,Zubayda・Muyibulla,XIA Jian—xin (College of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o clarify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a simpli— ifed approach to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EFA)was used to calculate Ningxia’s ecological foot— print and bio-capacity(2000—2015)using freely available data,an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logical projects on it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were analyzed.Two different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s,water resourc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pollution ecological footprint,were added to comprehensively measure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of Ningxia.Forty variables in 16 years were collected and used to calculate a time-dependent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The per capita bio-ca- pacity remained constant,which decreased from1.1 hm /cap in 2000 to 0.94 hm /cap in 2010,and then increased to1.07 hm /cap in 2015.In other words.Ningxia’s ecological supply ability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over the 16一year period and kept at 1.0 hm /cap.Meanwhile.the per capita eco- logical footprint increased from 3.77 hm /cap in 2000 to 6.33 hm /cap in 2015,and fossil energy, water resource and pollution played key roles in this trend.According to the increasing ecological foot— print,it was found that the natural capit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was broken,ecological deficit followed,and ecological balance index increased from 3.4 to 5.9,which reflected the increased ecological pressure with social development.The im— 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projects,such as Grain for Green,made the area of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increased gradually.Based on EFA,the bio-capacity increased with the change of land・use type,es— pecially the bio—capacity of biological resource,and this could help to reduce ecological deficit and improve eco-environment.In this research,we could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ecological projects wer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in Ningxia 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eco--environment and the bio-・ capacity,finally is in favor of Ningxi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bio—capacity;ecological project;Ningxia [责任编辑:张 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