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红艳艳 石榴籽籽抱成团
一大早,新疆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协依坦库勒村村民李明吃过早饭就来到了同村老朋友艾沙·吾拉依木的家,离工作组约定给贫困户送种鸽的日子快到了,艾沙家的鸽子笼还没扎起来,李明有点坐不住了,要知道他俩是村里民汉结对交朋友的互助对象,“我俩从小一起长大,技术活我帮他,棉田里的活他帮我”李明笑着说。在协依坦库勒村这样的民汉结对交朋友的互助对象还有好几十个。“腿怎么样了?”王月英和海丽古丽·哈斯木这两位年近80岁的老人见面后,握在一起的手久久都没有分开,“当年我们一家初到村里落户时,在海丽古丽家住了整整一个冬天,来年开春帮我们盖房子,春耕生产时提供农具,还把原本不多的小麦种子分了一半让我们抢农时播种。我最爱吃她家的拉条子,她说的那几句带甘肃口音的普通话,就是我教的。”王月英说完,两个老人爽朗地笑在了一起。
在协依坦库勒村,嵌入式居住着维、汉、回、瑶等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耕作、生活、奋斗在一起,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共居共事共学的场景随处可见,亲切自然。
“民族团结在我们村深入人心,维吾尔族、汉族群众不分彼此、亲如一家,在我们村有民汉父子、民汉母女、民汉夫妻,民汉兄弟姐妹那就太多了,我的胳膊都是村党支部书记马英军给保下来的。”村民吐尔逊·吾守尔说。“前年春天,我的胳膊骨折了,当时没钱去医院,村支书马英军知道后,自己出钱第一时间送我到医院,没有马书记,我的胳膊就残废了,我们俩就是亲兄弟。村民吐尔逊·艾孜木的老婆得了重病要往乌鲁木齐转院,全村都自发进行了捐款,汉族小队一次性就捐了2000多元,要知道村民的生活都不宽裕。”
村党支部副书记玉素音·麦丁,在七、八十年代,看到刚来村里落户的汉族青年生产生活上困难重重,就带领维吾尔族村民们主动提供帮助,冬天提供抵御严寒的房子,春耕提
供农具和生产资料,给初来乍到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宿,帮助他们找活干。1991年从49团来了一户叫李万新的汉族人家在果园打工,因为欠收,无钱回老家,妻子又临产,生活非常艰苦,只好忍痛将未满月的孩子包裹在旧棉絮中,放在路边的雪地上希望让人抱走。玉素音·麦丁知道后,当即决定收养这个弃婴,并拿出米面油接济李万新夫妇,出钱买了车票送他们回四川老家,如今这个有维汉两个名字的女儿已经出嫁,有了美满的家庭,玉素音·麦丁也有了一个外孙女和一个外孙。
这样的感人事迹不只是玉素音·麦丁家有,村民如苏力·阿布拉、麦海木·卡斯木也将收养的孩子抚养长大,即将完成学业。
汉族村民周七甫的妻子去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从叶城来村里养鸡场打工的维吾尔族妇女海尼沙·艾买提,主动担负起照顾他生活的重任,一边在鸡场打工,一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海尼沙·艾买提敬佩周七甫有养殖技术,又能吃苦,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成为一家人,现有了一个说双语,有维汉两个名字的可爱小男孩,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在15村不分民族,大家都是好邻居,亲兄弟。民族团结不仅源于好的传统,更因为有好的制度,每年5月村党支部都要隆重表彰村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互帮互助的好模范,不仅在精神上鼓励,物质上也给予奖励。我们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工资待遇好,这是因为村民们都有好的双语基础”说一口流利双语的现任村支书马英军指着村里的民族结对光荣榜说。村民当中,维吾尔族都能简单地说上几话汉语,汉族村民大多都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大家不分民族,团结共处,相互尊重,互帮互助,一家有难,全村帮忙。生产中汉族群众主动给维吾尔族群众传授农业种植新技术,春耕时维吾尔族主动到汉族领居地里帮忙干农活。邻里之间、民汉群众之间相互关心的事例屡见不鲜,每到逢年过节,村里的各族干部群众就自发地相互拜访。共居共学共事的民族团结故事就像石榴花开红艳艳,团结的人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现如今,新建的富民安居房整洁宽敞,几十年的民汉老领居还是门对门,房挨房,闲暇时间在干净整洁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悠闲地看电视,或是扎堆继续讲年青时就说不完的笑话,放学的孩子们在篮球场上你追我赶,嬉戏玩耍,妇女们在门前的小菜园里忙前忙后……各民族团结致富奔小康,“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美好图景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
“我们原来的收入主要是种地种棉花,现在柏油路已经四通八达。老百姓除了种地,这几年外出打工的多了起来,这是因为我们有好的“双语”基础,在外面打工机会多,特别是有了工作组的联络,挣到手里的钱也多了很多,有的村民还开起了小商店,或到内地做起了生意。”在外务工休假回来的村民艾麦提·依明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