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度
王长义郝振萍
(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金潇潇
210069)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11-0016-03
江苏·南京
专业认同影响着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动力和对取率决定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率,有研究表明64.36%的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是高考填报志愿的第一专业,还有35.64%的学生是被调剂过的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其专业认同程度较高,而调剂学生专业认同程度较低[2]。李志等[3]通过对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校6所高校1085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不同的学校层次、年级、专业类别和专业选择意愿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度的投入度、喜好度和认知度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孔慧等[2]选取吉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烟台大学、江南大学等全国12所高校的1609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44.5%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高,41.5%的学生专业认同一般,13.5%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认同。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仅处于中等水平。当然,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除与高考志愿有关外,还与学生个体差异、专业师资队伍、学校学习环境和专业就业率密切相关。本文从影响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两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采用不同的措施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专业兴趣。
未来的职业规划,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原因很多。本文从专业兴趣、专业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三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原因。并从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为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教学模式
OntheImprovementofCollegeStudents'ProfessionalI-dentitythroughtheInnovationofTeachingModels//WangChangyi,HaoZhenping,JinXiaoxiao
AbstractProfessionalidentityisoneoftheimportantindicators,whichaffectsstudents'motivationtolearntheprofessionandca-reerplanningforthefuture.Manyfactorscouldaffectprofessionalidentitiesofcollegestudentsinthecurrenteducationsystem,suchasprofessionalinterests,knowledgeandcompetenceofpro-fessionalteachers,employmentprospects.Inthispaper,weana-lyzedthemainreasonsofimpactingstudentprofessionalidentityanddiscussedmanyeffectivewaysinordertoimproveprofes-sionalidentityofstudents.Thesewaysincludedprofessionalcoursesconstruction,improvingteachers'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innovatingteachingmode,perfectingpersonneltrainingmechanism,andsoon.Ourobjectiveistostimulatestudents'professionalinterests,enhancetheirprofessionallearningenthu-siasmandinitiativeduringthestudy.
Keywordscollegestudents;professionalidentity;teachingmodels
2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
2.1专业兴趣
高考录取时的被动调剂,或者由于高中毕业生在填写高考专业志愿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专业兴趣,盲目填写志愿,上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这些现象成为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2010年,新浪网联合南方都市报对“大学新生你想换专业吗?”进行了网络调查。新浪-南都热点调查显示,44.2%的大学新生是调剂到现有专业的,并且有24.7%的学生是盲目填报了现有的专业。由于不满意或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生学习被动,逃课、旷课现象屡屡发生。为此,各高校对教学制度纷纷进行改革。例如,选课制、学分制、转专业等制度都体现了高校对学生学习自由和个人学习权利的重视。但是,高校的这些改革措施并不能普及到每一个学生。那些转专业不成的学生对专业失去了兴趣,进而产生了“混学分”现象。潘石仁等
[4]
1引言
专业认同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和认可,影响着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动力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高校扩招必然导致大学生群体构成趋于复杂,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呈现出生源结构多样化、素质状况多样化和成才需求多样化[1]。高考第一专业志愿的录
调查发现,学生专业喜爱程度越高,混学分现象越少;喜爱
基金项目:博士启动基金(40610109)。作者简介:王长义(1975—),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设施园艺生理生态研究。
16
总第275期2014年4月(中)
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275April2014(B)
的课程越多,专业喜爱程度越高,对未来职业定位越高;对专业越喜爱,学习效率越高。对所学专业兴趣和认同感的缺乏,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不实用或错误地认定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并以此为借口逃避学习甚至荒废学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导致课堂氛围较差,进而影响老师的授课热情,形成恶性循环。2.2教师水平
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已故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教授在1931年就职演说中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团队,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学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能依靠个人的学术修养和影响吸引立志成才的大学生。这也是许多著名学府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远高于普通院校的一个重要原因。2.3就业前景
来自教育部官网的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失望,因此对自己的专业开始不喜欢或者厌倦,在调查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专业认同度就高,可见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受就业前景影响较大,这与社会人力资源的调配有关[2]。来自2010年新浪-南都热点调查的结果也显示,40.5%的受访者是因为对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才选择调剂到其他专业。
陈旧,知识更新慢,考核方式固化,多数课程依然沿用高中阶段的考试制度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造成学生厌考,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为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应该让他们了解到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专业培养方案、开始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使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及时进行修订。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要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根据该学科的研究进展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更新,以期让每个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最新动态。改革当前的考试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专业课程的考核办法应积极吸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和专业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材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材外,新颖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教材新颖性对专业学习行为存在直接显著的影响效应,教材越新颖,专业学习行为越明显[5]。3.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学府,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校的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哈佛大学前校长JamesBryantConant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许兴苗等[5]对571份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表明教师教学质量对专业认同和专业学习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高质量的教师授课能使学生的专业满意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专业学习行为,授课质量越高,既定专业满意感知度学生的专业学习行为更好。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科研的进展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而教学工作也利于促进科研的创新。上海大学前校长钱伟长院士曾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一个教师在大学里能否教好书,与他搞不搞科研关系很大。教师上课,不能再靠背那几本讲义了。我们应该逐步完成这样一种观念上的转变:教师不是教书匠,不能光教书,而要—边教书一边在搞科研、搞课题”。可见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样对学生具有引领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认同。高校能否吸引并留住一批学历高、学识渊博、技术精湛、教学和科研实力一流的教师队伍是衡量大学发展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这样一批专业人才才能引领大学生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当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3.3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大学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教轻学、缺乏互动的教学行为,重结果轻过程、重量轻质的教学评价等方面。造成大学教学模
17
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3.1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在国外,每年新生一入校,就会从教务处得到很多和教学管理相关的信息。例如,专业培养方案、开设课程、教学日历安排、全校所有课程代码、每门课上课或实习的确切时间和地点等。还能查询到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分、主讲教师、考试形式及课程开设学期等详细内容。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般很清楚他们该如何最有效地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而在国内,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会介绍专业设置背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但很少涉猎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没有详尽的专业文字介绍材料。所以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整体认识,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也就谈不上整体规划。
课程设置科学性对专业学习行为的影响效应直接且显著。课程设置越科学合理越能促进专业学习行为[5]。国内有些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有些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固化,缺乏灵活性,没有前瞻性,不能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时修订;有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比较
教改教法
式同质化的原因包括对大学教学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明确,大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科学发展前沿相疏离,大学教学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大学教学改革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6]。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机械接受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成为大学创新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重视研讨法和研究性学习是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7]。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确立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设计所需要的知识,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设计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转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知识设计[8]。
研讨课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研究型教学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研讨课,其目的是帮助新生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课程目标是适应新环境、转换学习方式、接触著名教授、结识新朋友[9]。在德国大学有初级研讨课、中级研讨课和高级研讨课之分。初级研讨课是基础课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级研讨课是专业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高级研讨课是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带有学术交流的性质。通常,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阶段必须参加1 ̄2次研讨课教学活动。导师制是英国教育成功的经验
[10]
就业三个环节缺乏密切配合,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环节相脱节,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国外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二战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国家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采取措施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2011年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BIS)发布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白皮书,将学生放在推动教育成长的中心,开发了专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培养计划,即个人发展计划和学术导师制[11]。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学科专业教育管理为目标,与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很不适应。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固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下学习,学生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同时,高等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对学生的就业考虑不够,缺乏灵活性。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在所学专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产生的厌学心理,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为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取弹性化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灵活多样;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制度;建立以学分制管理为主和学年制管理为辅的教学管理制度[12]。参考文献
[1]张志华.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171-173.
[3]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4]潘石仁,王帅,卫彦君,张会梅.高校转专业制度探讨———基于学生“混学分”现象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3(4):63-66.
[5]许兴苗,胡小爱,王建明.专业认同及情境变量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9):74-80.
[6]韩洪文,田汉族,袁东.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67-72.
[7]岳云康.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2-54.
[8]王洪才.大学创新性教学的本质与实践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13-15.
[9]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10]白福臣.德国大学的研讨课教学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7(11):254-254.
[11]徐同文,陈艳.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1-115.
[1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11(1):127-129.
之一。19世纪英国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以后,导师制开始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本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导师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从国内外成功教学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是我们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现有教学模式下逐步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入小班化导师制,不断吸收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精华,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找到适合本专业的高校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培养出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3.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2012年,在全区高校招生就业(创业)和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指出,高校招生、培养和
18
编辑李前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