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实验课初探
HP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几例
海南华侨中学 赵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越学越没有兴趣,对一支笔一张纸的演算非常反感。相反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课往往很有兴趣。动手操作多,参与性强,有利于提高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什么数学学科就不可以有一些实验课呢?为什么不能在相关学科的实验课中引入数学方法呢?这样是否能够更贴近实际,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燃起兴趣。有鉴于此,我借助HP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学课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数列中的应用
1、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人教A版必修5 P39 探究题) 例1、写出数列an3n5的前几项,观察数列有何特点?
首先按APLET键,选择Sequence(数列),输入该数列,然后按NUM键观察数值变化,从数值上寻找对于这个数列各项之间有何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这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常数3,将其推广,得到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差为d(任意一个常数),则这样子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师:请任意选取一些项,如观察a1,a10,a100等项,相互之间有何规律? 生:a10a193,a100a1993,
师:那么可以猜测,对于等差数列中的第n项和第一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ana1(n1)d 然后给予严格证明。
师:请任意挑选两项,观察二者之差与公差的关系。
学生自选两项分析,不难得出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nam(nm)d,依据通项公式给出证明。 师:请作出数列图像,观察图像有何特点? 生1:是阶梯图。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数列的n只能取整数。 师:再观察两相邻点间还有什么特点? 生2:垂直距离都是3. 师:为什么?
生2:这个距离就是公差3
师:请同学们再画出函数y3x5的图像,与刚才数列的图像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不难发现,数列各点所在的直线即为函数y3x5的图像,直线的斜率即为数列的公差。在这一探究过程当中,
学生能够直观理解等差数列散化,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前n项和公式
例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人教A版必修5 P45 例4)
其实就是一次函数的离
24,3,„的前n项为Sn,求使得Sn最大的序号n的值. 77540解:求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n
77已知等差数列5,4按Shift MODES键,选择Fraction.运用分数格式。
在Sequence中输入这个数列U1(N),按NUM键观察各项值的变化规律。不难得到数列单调递减。按Plot键,做出这个函数的阶梯图。易知a1至a7都在x轴上方,均为正。
a80,a9以后均为负。
所以易知Sn当n7或8时,Sn取到最大。
在Sequence中输入数列
75n5n2U2(N),再NUM中观察这个数列各
14项的变化规律,易知,从U2(1)至U2(6)单调递增,U2(7)U2(8)20,然后再单调递减。易知最大值为20.作出
75x5x2这个数列的图像,观察这个图像易知,类似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图像。再作出函数y的图像。对比易知,
1475x5x2这个数列就是二次函数y的离散化。自然要求使得Sn的序号值还有第二种解法(配方法):
14155151125,即当n取与最接近的整数即7或8时,Sn取最大值。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等差Snn214256数列前n项和公式Sna1n2n(n1)dddn2(a1)nan2bn实际上是二次函数的离散化这一知识点的理222解,也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函数的角度来理解数列。
这个问题还可以进行推广,怎样的等差数列有最大值,怎样的等差数列有最小值?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
另外,类似的,还可以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极限与积分的思想。例如
aaa1(1qn)11qnAAqn其前n项和是一个指数型函数的离散化模型。 Sn1q1q1q人教A版必修5P61 习题2.5A组第5题
一个球从100m高处自由落下,每次着地后又跳回到原高度的一半再落下, (1) 当它第10次着地时,经过的路程共是多少? (2) 当它第几次着地时,经过的路程共是293.75m? (3) 至球落地不动为止,共经过路程多少?(自行补充)
解:从球第i次着地到第i+1次着地间的距离记为ai,则{an}为一首项是100,公比为
1的等比数列则第10次着地2时,经过的路程即为100S9,对于上述数列{Sn},输入图形计算器,易得当它第10次着地时,经过的路程共是100+199.61=299.61m。若共为293.75m,则由图易知当球第5次落地时,总路程为293.75m.
前两问利用图形计算器同学们很快给出了解答。但是对第三问学生会有困惑,如果按照理想状态,这个球将永远弹下去,则距离将不断增大?可是这明显与事实相违。
继续观察数组,在第22项以后其值就固定在200不再增大了,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这个球到停止
(1弹跳共经过300米的路程。观察U3(N)200的时候,则
11),当N越来越大时,越来越小越趋近于零,当N非常大NN221可以忽略不计。即这个数列所有项的和为200,所以总路程为300。 N2那怎样的等比数列可以求所有项的和呢?国际象棋发明者向国王要麦子的问题能不能求所有项的和?可以交给学生自主探究。
不等式中的应用(有关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高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对于这些不等式,我们要求学生化为
(xx1)(xx2)(xxn)0(或<0)利用数轴标根法来求解。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例题归纳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通过不等式的诸多性质对不等式进行移项,使得右侧为0。(注意:一定要保证x前的系数为正数) 例如:将x2xx20化为(x2)(x1)(x1)0
32
第二步:将不等号换成等号解出所有根。
例如:(x2)(x1)(x1)0的根为:x12,x21,x31 第三步:在数轴上从左到右依次标出各根。例如:-1 1 2
-1 0 1 2 第四步:画穿根线:以数轴为标准,从“最右根”的右上方穿过根,往左下画线,然后又穿过“次右根”上去,一上一下依次穿过各根。 -1 0 1 2
第五步:观察不等号,如果不等号为“>”,则取数轴上方,穿根线以内的范围;如果不等号为“<”则取数轴下方,穿根线以内的范围。
解得:-1 另外、如果x的次数是偶数,则线不能穿过去继续在同一侧过! 为了学生便于记忆,我还归纳了如下口诀:从右往左,自上而下,穿针引线,奇穿偶回。 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学生虽然兴趣高涨,但是由于不理解这种解法的实质,所以虽然有口诀,仍旧无法记住解法要点,灵活运用。 其实这类不等式解集的实质就是函数y(xx1)(xx2)(xxn)当y0或0时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问题是在教学中三次或更高次的函数图像就很难做出了,因此学生理解自然也就存在困难。而如果我们借助HP图形计算器强大的函数作图功能,数轴标根法的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一、求不等式(x2)(x1)(x1)0的解集 师:请问方程(x2)(x1)(x1)0有几个根呢?那么函数y(x2)(x1)(x1)与x轴有几个交点呢? 生:三个 师:请借助HP图形计算器做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归纳出不等式的解集。 生:根据图像,这个函数与x轴有三个交点,将x轴分成了四个区间,从右到左正负相间。则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1x1或x2} 师:如果是(2x)(x1)(x1)0呢? 生:最右区间函数图像在x轴下边。 师:因此数轴标根法的关键在于先要把x的系数化为正,只有这样口诀“从右往左,自上而下”才可以。 例2 解不等式(1)(x2)(x1)2(x1)0 (2)(x2)(x1)(x1)40 师:从图像上,大家能发现什么特点,怎样影响我们不等式的解集呢? 生:对与方程的偶次根处,函数图形不穿过x轴而是折回继续穿过下一根。 例3、解不等式(1)(x2)(x1)3(x1)0 (2)(x2)(x1)(x1)30 师:从图像上,大家能发现什么特点,怎样影响我们不等式的解集呢? 生:对与方程的奇次根处,函数图形穿过x轴进而折回继续穿过下一根。 综上,口诀“奇穿偶回”其实就是解决了重根的问题。 总之,其实数轴标根法的实质其实就是画出高次函数的草图然后“看图说话”,加深了学生对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者关系的理解。而图形计算器在这一过程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发现规律,探索问题提供了实验平台。真正发挥了其“学具”的作用。 高中数学为每一位学生打开了一扇数学王国的魔幻大门,如果景色奇丽,也许就能影响他们一生的方向,但是如果消磨了他们的兴趣,那么相当于我们将他们关在了数学大门之外。数学实验课也许是我们向他们展示数学奥妙的一条捷径,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来不断探索,发现,我们可以借助图形计算器,借助其他一切技术手段让学生认为数学是充满理性美,充满艺术美的科学桂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