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验一(绪论-第1章)
一、单选题
1、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呈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 A )”。
A、国手 B、国学 C、写手 D、推手
2、“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 出自( D )。
A、《礼记·中庸》 B、《说苑·指武》 C、《说文解字》 D、《荀子·不苟》
3、黄河、漳水之间的一大都会是( B ),司马迁说那里的交通方便,各地风俗都有体现,南与郑、卫风俗相近,有桑间襥上之风。
A、长安 B、邯郸 C、咸阳 D、洛阳
4、先秦诸子中,提出不违天时观念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庄子
5、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 A )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A、东亚 B、西亚 C、中亚 D、东南亚
6、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 A )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7、曹魏时期淮河曾结冰,北朝时贾思勰在( C )中记录黄河以北的桃花开的时间,比现在要晚十天到半个月。
A、《农书》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8、许慎《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 D ),解释说:“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A、文 B、思 C、化 D、一
9、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 C )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A、西北向东北 B、东北向东南 C、西北向东南 D、东北向西南
10、平时我们所说的“筷子文化”,是一种( B )。
A、文化产品 B、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文化事象
11、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 D )环境也有相当意义。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12、到隋唐时期,沟通( C )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A、东西 B、东北 C、南北 D、西南
13、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 B )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A、民族分裂 B、民族融合 C、经济融合 D、经济崩溃
14、中国地势特征是( A )。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东高西低 D、南高北低
15、北宋的运河以( C )为中心,仍然以汴河(即通济渠)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
A、郑州 B、洛阳 C、开封 D、长安
16、以下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D )。
A、昆曲 B、传统杂技 C、口技 D、壁画
17、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是( B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8、区域文化形成过程中,( A )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A、典范人物 B、方志记录 C、区域意识 D、乡土意识
19、在汉字问题上,( A )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
A、战国 B、秦朝 C、汉朝 D、春秋
20、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 A )。
A、核心精神 B、集合体 C、简要概括 D、重要保障
二、多选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为( ABC )。
A、中华文化 B、炎黄文化 C、华夏文化 D、大汉文化 E、中原文化
2、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被毁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 AB )的地理条件是有关系的。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恒河流域 E、多瑙河流域
3、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 ABDE )等等,均属于文化政策。
A、文艺政策 B、民族政策 C、医疗政策 D、宗教政策 E、语言文字政策
4、梁启超认为可看作时代思潮的是( BCDE )。
A、先秦百家 B、汉代的经学 C、隋唐的佛学 D、宋明的理学 E、清代的考据学
5、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 ABC )。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地区 C、青藏高寒区 D、西部季风区 E、西南干旱地区
6、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 DE ),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A、典范事件 B、典范行为 C、典范动作 D、典范著述 E、典范人物
7、古代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有( ABC )。
A、土地的开垦 B、水利的兴修 C、运河的开凿 D、道路的开凿 E、山川的建设
8、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的有( ABC )。
A、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 B、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
C、源于南楚的思想、文学 D、源于三晋的思想、文学
E、源于齐鲁的法家文化
9、中国文学三大干流包括( ABC )。
A、古典文学 B、通俗文学 C、民间文学 D、现代文学 E、社会文学
10、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 ABCD )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
A、郑国渠 B、白渠 C、六辅渠 D、龙首渠 E、红旗渠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验二(第2章-第3章)
一、单选题
1、以( C )为界,商朝历史可分为前后两期。
A、武王伐纣 B、幽王当政 C、盘庚迁殷 D、鸣条之战
2、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 B )。
A、“摊丁入户” B、“一条鞭法”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
3、殷道“亲亲”的形成有赖于( C )。
A、母族 B、通商 C、姻亲 D、战争
4、我国从( A )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5、分封制最早出现在( C )。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东周
6、早期的运输工具以( A )为主。
A、挑担 B、三轮车 C、黄包车 D、船
7、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是其( B )。
A、基础性 B、应用性 C、前沿性 D、可操作性
8、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是( D )。
A、火药的发明 B、珠算 C、中医针灸 D、指南针的发明
9、汉代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其中“末”指( B )。
A、农业 B、工商业 C、手工业 D、制造业
10、“敬顺昊天”发生在( C )。
A、黄帝时代 B、颛顼时代 C、尧舜时代 D、夏初
11、讲究超然物外的是( B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在华北,人们十分重视的“龙抬头”日,指的是( C )。
A、正月十五 B、三月初三 C、二月初二 D、三月初六
13、“累世公卿”的局面是在( C )时形成的。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14、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发生在( C )。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5、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是( C )。
A、《千金方》 B、《针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脉经》
16、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了以( D )为重心的家族体系。
A、父系 B、母系 C、姻缘关系 D、血缘关系
17、在《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能替他解围的不是王夫人而是贾母,可见在中国传统的混合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地位需要到( B )中去寻找。
A、男性集团 B、家族 C、女性集团 D、姻亲关系
18、在中医学上,心、肝、脾、肺、肾,统称( A )。
A、五脏 B、五腑 C、腑脏 D、五部
19、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 A )看世界。
A、空观 B、因果论 C、缘起论 D、涅槃论
20、居室的入口是( D ),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的内部认同,也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
A、主卧 B、院墙 C、玄关 D、院门
二、多选题
1、剧装工序主要有( ABCDE )。
A、画样 B、扎样 C、刷粉 D、刺绣 E、剪裁
2、“四书”指的是( ABCD )。
A、《论语》 B、《孟子》 C、《中庸》 D、《大学》 E、《尚书》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E )。
A、两汉儒学独尊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B、汉代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
C、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之后,文学风尚为之一变
D、汉大赋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经学的“主文而谲谏”、“反经以为权”
E、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体,是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的
4、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是( ACD )。
A、农业 B、壁画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和钻孔 E、编织
5、传统中医药学说主要有( CDE )。
A、超声医学 B、法医学 C、腑脏学说 D、经络学说 E、针灸学说
6、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 ABDE )。
A、管仲 B、李悝 C、邹衍 D、吴起 E、商鞅
7、秦朝皇帝之下的“三公”指的是( ACD )。
A、丞相 B、尚书 C、太尉 D、御史大夫 E、给事中
8、腑脏在中医学里,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配属,分列为( ABCDE )。
A、五官 B、五色 C、五音 D、七情 E、五味
9、南朝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伦理冲突导致的义理冲突主要有( ABCE )。
A、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 B、黑白论之争 C、神灭神不灭之争
D、沙门是否称王之争 E、夷夏之争
10、战国时代名家的代表人有( BC )。
A、邓析 B、公孙龙 C、惠施 D、邹衍 E、墨翟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验三(第4章-第5章)
一、单选题
1、儒家思想中的“三纲”指的是君臣、夫妻和( A )之间的伦理关系。
A、父子 B、兄弟 C、朋友 D、亲戚
2、礼制的核心是( A )原则,它强调的是特定的家族社会的伦理情感。
A、礼义 B、礼仪 C、礼俗 D、礼貌
3、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 C )。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伦理性
4、以下属于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传统节日有( C )。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上元节 D、重阳节
5、东周以后,随着( D )的瓦解,完整的宗法体系崩溃。
A、宗法制 B、家长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6、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 D )和智育相结合。
A、体育 B、美育 C、劳动教育 D、德育
7、在汉末动荡之后,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即(A、科举制 B、察举制 C、考试制 D、九品中正制
)。 D
8、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 C )。
A、宗法制 B、家长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君王制
9、唐宋以后,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晚清时期形成了以( A )为代表的经世文派。
A、龚自珍 B、魏源 C、严复 D、蒲松龄
10、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以( A )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A、三纲 B、五常 C、伦理 D、道德
11、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视野。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 D )。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C、《历代帝王图》 D、《清明上河图》
12、道教信奉( B )的道士不出家。
A、全真派 B、正一派 C、嵩山派 D、逍遥派
13、下面属于天神祭祀的是( B )。
A、社稷祭祀 B、气象祭祀VC、宗庙祭祖 D、大地祭祀
14、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C )思想。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1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 C )。
A、汉景帝时期 B、汉光武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高祖时期
16、《千金要方》是( C )所著。
A、陶弘景 B、葛洪 C、孙思邈 D、张道陵
17、不谈“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的是( A )。
A、程颐 B、刘禹锡 C、荀子 D、邵雍
18、无论是刑法、行政法、民法,还是诉讼法基本上是以( B )为中心,根据人们不同的等级名分确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
A、人民 B、家族主义 C、家长身份 D、国家
19、唐代的大型舞蹈中最著名的是( D )。
A、《兰陵王》 B、《凉州》 C、《胡璇》 D、《霓裳羽衣舞》
20、丧葬仪礼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 D )。
A、挂纸烧钱 B、祭扫礼制 C、培修坟墓 D、丧服礼制
二、多选题
1、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 ABCDE )。
A、上帝崇拜 B、鬼魂崇拜 C、祖先崇拜 D、前兆迷信 E、占卜
2、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由( ABCDE )融合而成的。
A、鬼神崇拜 B、神仙信仰 C、黄老道术 D、经学 E、墨学
3、西汉末朝廷重视与利用纬,主要在于纬能够造作神话怪说,与谶混合在一起,可随时添加以迎合世务,借孔子名义肆无忌惮地传播妖言。其中纬包括( ABCDE )。
A、天文 B、历法 C、数学 D、上古神话 E、上古传说
4、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是( ABC )。
A、《周礼》 B、《仪礼》 C、《礼记》 D、《曲礼》 E、《君礼》
5、主要的占卜形式有( ABCDE )。
A、鸟占 B、兽骨占 C、竹占 D、星占 E、梦占
6、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价值观说法正确的是( ADE )。
A、“中庸”是由孔子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B、“中和”的意思是“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C、“中庸”的意思是“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D、“中庸”又叫“中和之德”
E、我国古代所说的“中庸”“中和”“至德”本来指在位者的贤德之人的“德”
7、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个大系是( ABC )。
A、中观宗 B、瑜伽宗 C、密教 D、波斯教 E、明教
8、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有( ABC )。
A、以木结构为主 B、左右对称 C、强烈的人文性 D、规模宏大 E、形式精巧
9、西周以后,对上帝的称谓主要有( ABCDE )。
A、皇天 B、上天 C、旻天 D、昊天 E、苍天
10、南北朝时期,斗争最激烈的三大教派是( ABD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儒教 E、伊斯兰教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验四(第6章-第7章)
一、单选题
1、德国的( C )对中国易图符号的二进制解释、对宋明理学的诠释以及对中国汉字优点的高度赞赏,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A、沃尔夫 B、魁奈 C、莱布尼兹 D、坦布尔
2、汉语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是以( D )为基础。
A、客家方言 B、吴方言 C、赣方言 D、北方方言
3、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B )。
A、黄帝 B、仓颉 C、孔子 D、孟子
4、对联是由古代的( A )演变来的。
A、桃符 B、祝酒辞 C、祭祀辞 D、巫术
5、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 D )。
A、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B、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
C、两汉的察举征辟制 D、隋唐的科举制度
6、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 C )的方式来做字谜的谜面。
A、替换字形 B、拆解字义 C、离合字形 D、综合音义
7、下列不属于对联经常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D )。
A、语义双关 B、谐音 C、拆字 D、拟人
8、汉族居住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汉字( C )文字的特点使它在共时的地域传播中能够超越方言的局限。
A、表形 B、表音 C、表意 D、表象
9、章太炎在( D )中肯定了仓颉在汉字规范方面的贡献。
A、《史籀篇》 B、《说文解字》 C、《五经正义》 D、《造字缘起说》
10、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 B )。
A、西周的“书同文” B、秦代的“书同文”
C、汉代的“书同文” D、唐代的“书同文”
11、清代康熙皇帝下令编纂( D ),成为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为汉字的定形、定音、定义做出了贡献。
A、《干禄字书》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康熙字典》
12、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所奉行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明显体现出( D )思想的影响。
A、庄子“天人合一” B、老子“无为而治”
C、墨子“非攻” D、老庄“无为”
13、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基本战略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 A )的正确主张。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B、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
C、欲求超越,必先会通 D、中国本位文化
14、“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副对联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B )。
A、拟人 B、谐音 C、拆字 D、通感
15、在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中,《三字经》出现于( C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16、汉代是( A )成熟期,当时的经典是用其写成的。
A、隶书 B、楷书 C、大篆 D、小篆
17、汉语格律诗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B ),可以增强诗歌作品的整齐美。
A、顶真 B、对仗 C、析字 D、回文
18、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 C )。
A、净土 B、律宗 C、禅宗 D、密宗
19、诗歌节奏中的“平”指的是( A )。
A、平声字 B、上声字 C、去声字 D、入声字
20、秦代的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 D )。
A、隶书 B、楷书 C、大篆 D、小篆
二、多选题
1、属对是一种相当全面、相当严格的训练,其中包含对( ABCDE )等多项内容的运用,是作文教育必经的过程。
A、字义 B、字音 C、平仄 D、词性 E、语法
2、诗歌节奏中的“仄”指的古代汉语语音中的( BCD )。
A、平声字 B、上声字 C、去声字 D、入声字 E、阴平字
3、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是( ABC )。
A、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
C、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 D、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
E、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论”
4、汉民族利用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修辞格,主要有( ABCDE )。
A、对偶 B、顶真 C、回文 D、析字 E、复叠
5、下列取名方法中,不属于取字形方面联系的一项是( ABC )。
A、云朝霞 B、牛得草 C、马识途 D、老舍 E、翟羽佳
6、宋代理学盛行,儒家经典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应付考试,当时作文已讲( ABCD )的模式。
A、起 B、承 C、转 D、合 E、论
7、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主要表现在( DE )。
A、姓与字的联系 B、地点与姓氏联系 C、姓氏与种族联系
D、姓与名的联系 E、名与字的联系
8、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 ABC )方面的特点,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A、音 B、形 C、义 D、语法 E、句读
9、语言方面的避讳是对( BDE )的回避。
A、字体 B、字形 C、字母 D、字音 E、字义
10、文字的借用同时也带来语言的吸收,( CDE )曾受汉语的影响极大,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A、泰语 B、印度语 C、越南语 D、朝鲜语 E、日本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