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育思考

2022-09-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并非“公平竞赛”

在中国获得的199枚金牌中,大多数项目是“专业”运动员击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业余运动员;而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项目中国的专业运动员惨败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业余运动员,最典型的例子是田径女子10000米,印度的铁路职工斯里达兰夺得金牌,而中国的世锦赛马拉松冠军白雪只名列第八。你可以说白雪有伤,那么另一名专业选手张新也跑不过一个平常还要上班赚取训练经费的铁路职工吗?

专业打不过职业。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国外职业化开展较好的项目中,比如田径、游泳、足篮排三大球,中国要想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非常困难。比如田径,无论是欧美选手还是非洲选手,他们大多依靠参加国际田联的黄金联赛等赛事,获得奖金,并进而获得商业赞助来养活自己,补充训练和参赛经费。大多数世界顶级田径选手堪称职业选手,而中国的基本都是专业选手,当专业对抗职业的时候,基本上全面落败。中日韩三国的职业足球联赛基本上是同时起步,但中国的职业化其实并不职业,还有很强烈的专业体系痕迹,所以,当专业遭遇职业,必败。

专业总能赢业余。但是在很多职业化开展并不是很好的体育项目上,中国的专业选手总能击败国外的业余选手。乒羽属于区域项目,我们暂且不论。这个范畴里,中国所谓优势项目,射击、体操、跳水、举重的例子最为明显。在国外的这几个项目运动员中,很少有“职业”运动员,而国外运动员大多是医生、教师、职员,都有体育以外的最普通的工作。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经费、器材、医疗保障都要好于业余选手,在项目技术上精雕细刻,专业选手总能击败业余,也就并不奇怪了。

新华社在亚运会开始阶段的评论文章观点没有错误,如果进一步阐释的话,应该是,中国应该从普通群众中开展亚运、奥运选拔赛,选出尖子选手代表中国队参加奥运会、亚

运会。

金牌的另一面

迄今没有任何机构或者媒体能做出这样的统计,刘翔夺得雅典奥运金牌、世锦赛金牌,打破世界纪录以及亚运三连冠,引领了多少中国青少年投身110米栏或者田径的直道项目。这个人数估计很难统计出来,这也间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枚奥运金牌,一枚亚运金牌,与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夺得51枚金牌,第一次位居金牌榜第一,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尤其青少年业余时间投身体育运动,那么金牌或许至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我们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查阅的数据却是,中国的初中生、高中生体育达标率逐年下降,尤其女学生的800米跑和男学生的1000米跑达标率甚至不到40%。建议中日韩三国各选出10所“重点”(升学率高,这是中国的标准)初中和高中,让三国同龄的普通学生(非体校学生)进行一次田径运动会,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更为直接的结论。

不少机构提醒城市中的“亚健康”白领多参与体育运动,而更多的上班族却在抱怨希望周末去踢球、打篮球却找不到场地。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阐述体育强国概念的时候曾指出,在群众体育领域、要在全社会有相当广大的民众,热爱体育,参与体育通过体育健身,来提高身体素质。这就需要建立覆盖全面的,比较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体系。在国家不断为群众创造了体育运动

条件的时候,我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却并未提高。

六亿电视观众可以在同一刻为刘翔的亚运三连冠欢呼雀跃,而每周坚持最低一小时体育运动的中国人恐怕不足六亿,如果不算在校学生(课间操)和老年人(舞蹈、太极拳),这个人数恐怕不足一亿。

每一次的奥运会、亚运会的金牌都增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但在激情过后,很多年轻人宁愿每天花数个小时玩网络游戏和“偷菜”,也不愿意到运动场上挥洒汗水。

每一次的奥运会、亚运会,家长都会在电视机前指着中国的冠军说,孩子,做中国人多自豪啊!孩子点头。周末的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去上奥数课,而不是带着孩子去田径场跑哪怕一圈,更鲜有家长陪着孩子练十脚射门。

这,就是中国式的金牌荣耀。

这,就是塔尖与塔基的现状。

16日凌晨,2006多哈亚运会火炬熄灭,持续了15天的亚运盛会终于结束,中国以16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笑傲群雄,第七次蝉联金牌榜第一,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这些多的金牌,已让我们记不清都是哪些选手得了金牌,英雄榜上太多的英雄反而让大家失去了看亚运的兴趣。据辽宁鞍山收视率调查,亚运的收视率低于其它电视剧。究其原因,很多项目都是中国人拿金牌,甚至包揽金银牌,比如跳水项目,自中国人参加亚运会以来,还从没有外国选手获得到过金牌,既然金牌还没比就已到了口袋中,国人也就没有了兴头,反而是丢了金牌的项目成了热点。把我们的金牌数减去100枚,还是要超过

韩国和日本,过去金牌之战的三国演义如今成了一枝独秀,怪不得国人失去了兴趣。不过,当我们的选手获得了金牌,我们还是十分高兴的。

看到国旗无数次升起,我在自豪的同时,也在思考金牌之外的东西。为什么中国能获得这么多的金牌?金牌能代表着什么?除了金牌,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当今社会,体育比赛早已超越了其自身的本质。体育,究其本质,就是要让人们通过锻炼,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在比赛中享受到快乐。但人类社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注定还要承载更多的东西,体育已从单纯的锻炼和比赛,演变成了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附属品。体育比赛要升国旗,奏国歌,无形中笼罩上了为国增光的光环;体育早已与经济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一个选手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在发达国家,他们已不需要体育比赛的金牌来提升民族自信,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过去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还是需要体育比赛的金牌来振兴民族自信心。

中国能获得如此多的亚运金牌,甚至于在雅典奥运会上也获得金牌总数第二的佳绩,主要原因是奥运金牌战略的举国体制,并不是全民健身普遍开展的结果。我国体育事业有两个计划,一是奥运增光计划,另一个是全民健身计划。目前看,前一个计划大大的成功了,我们在奥运会上和亚运会的的成绩,已远远超过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已在体育事业远远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呢?我想,稍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在前一个计划风光无限的时候,我们的后一个计划,差距还相当明显。我们把相当多的财力投入到了培养金牌选手上,对大众健身的重视远远不够,我们的体育基础设施还相当的薄弱落后,我们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口还相当的少,这也是我们的足球项目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少,与政策支持少有很大的关系,与基础设施弱有很大的

关系,与财力投入少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要参加体育锻炼,很多项目都需要金钱来支撑,即使跑步这样花钱少的项目,也要购置一些装备。我经常参加羽毛球锻炼,粗粗计算一下,每年的费用约在2000元左右,对收入少的人来说,这已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我在日本访问期间,在东京和大阪的街头,可以随处看到网球场,而且都是免费的,所有的中小学学校都有室内球馆。对比来看,我们的设施就太薄弱了,很多县级城市连一个室内球馆都没有,即使有的也不对外开放,因为无钱来维持运转。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经常参加锻炼身体的人在逐渐增长,人们在温饱之余,已开始极大的关心自身的健康,开始用体育的手段达到健康的目的了。可以说,这就是走向回归体育本质的开始。

自发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当前,在我们的有关部门还沉浸在亚运比赛中获得那么多金牌的喜悦中时,也应该清醒清醒了,要看到,我们的体育事业与先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165枚金牌并不能掩盖金牌背后的缺失,尽快从重奥运轻全民健身的误区中走出,不再本末倒置,千方百计抓好全民健身这个基础,这才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做的实事。

金牌无用论肯定不对,金牌代表体育强国论更不准确,我们还是用平常心细细品味,慢慢思考,默默行动

金牌绝对第一是一种讽刺

中国军团在广州亚运会上飙出“开门红”,首日狂扫19金,显出一骑绝尘的强大实力。由于是主场作战,估计,这次中国金牌总数会超过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183枚纪录。若此,

我们是该大力赞颂,还是冷静思考呢?

个人认为,一家独大并非好事,会带来不少隐忧。亚运会的口号是团结、友谊、和谐、发展,是亚洲人民的一场盛大快乐节日,不能只重金牌,不顾其他。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举个通俗的例子:本来是请大家做客的,结果,鱼翅和熊掌都让主人抢吃了,剩点汤汤水水的给人家分,咱好意思吗?生物界和自然界法则告诉我们:只有共存才能共荣。让一个“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规则玩角力游戏,场面未必有趣。尤其是在实力绝对不对等的情形下,在看客的助威

下,穷追猛打,没有观赏价值。

另外,这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当成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什么?毛主席早就说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是老百姓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下面是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 ,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

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

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亚运会上的金牌垄断是历史形成的,这与畸形的机制和导向有关,只要意识到这

一点,在新的体育观念指导下,相信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

最后,提个建议:为了改变在亚洲一家独大的失衡局面,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会开始,淡

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少用国家专业队和职业选手,加大非奥项目比例,这样就可以和多数亚洲国家选手处于同一选拔背景,在相近的水平上,实现

真正的公平参赛;同时,也能避免巨无霸现象延续。(新华社记者 杨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