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1、中医学中奠定辨证论治理论基础的专著是(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诸病源候论》
2、疾病过程中,先有高热汗出,面红脉洪,后突然转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用下列何种理论解释( D )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损及阴 D、阳盛格阴
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下列何种治法( D ) A、阳中求阴 B、热者寒之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阴
4、“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下列何种关系( B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5、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B )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6、阴偏衰,其病证的性质是( B ) A、实热证 B、虚热证 C、下寒上热证 D、真寒假热证
7、水气有余,而致土气衰弱,属于下列何种关系( B ) A、制已所胜 B、侮所不胜 C、侮而乘之 D、轻而侮之
8、手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C ) A、心包 B、胆 C、三焦 D、膀胱
9、与足太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 ) A、足阳明经 B、足少阳经 C、足太阳经 D、足厥阴经
10、六腑的主要功能是( C ) A、行血气 B、藏精气 C、传化物 D、主生殖
11、“孤腑”是指( B ) A、胆 B、三焦 C、膀胱 D、胃
12、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关系的两脏是( C ) A、脾与肝 B、肾与肝 C、肝与肺 D、肾与脾 A、心 B、肝 C、脾 D、肾
14、所以称“肝肾同源”,是因为( C ) A、水能涵木 B、津血同源 C、精血互化 D、金水相生
15、既恶湿又能化湿的脏腑是(D ) A、肾 B、肺 C、肝 D、脾
16、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B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7、血运行于脉中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的( D ) A、防御作用 B、温煦作用 C、推动作用 D、固慑作用
18、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 B )
A、营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19、“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D ) A、气为血帅 B、血为气母 C、津能载气 D、津血同源
20、易生风动血的病邪是( B )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燥邪
21、易袭人体阴位的病邪是( B ) 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22、七情致病,引起“气消”的情志是( C ) A、恐 B、惊 C、悲 D、喜
23、易于阻遏气机而见胸闷脘痞的邪是( C ) A、寒邪 B、瘀血 C、湿邪 D、暑邪
24、阴阳互损多发生在何脏( C )
A、心 B、脾 C、肾 D、肝
25、形成实证的病机是( B ) A、邪盛正衰 B、邪盛正未衰 C、邪胜正负 D、邪去正衰 A、肝 B、心 C、脾 D、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ABCD )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偏盛偏衰
2、下列属于“虚则补其母”治法的有( ACD ) A、滋水涵木 B、泻肝补脾 C、培土生金 D、补肺滋肾 E、泻南补北
3、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有(ABCD ) A、任脉 B、肾经 C、胃经
D、脾经 E、膀胱经
4、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BD )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肾经
5、脏与脏之间在血的运行方面有密切联系的是:(BCE ) A.心与肾B.心与脾C.肝与脾D.肝与肾E.心与肝 6、三焦的功能是(CE )
A.通行营气B.宣散卫气C.通行诸气D.津液通道E.决渎行水 7、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B ) A.心B.肝 C.脾D.肺E.肾
8、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 AB ) A.痰B.饮 C.湿D.气喘E.水肿
9、与水湿痰饮的形成相关的脏腑是(ACDE ) A.肺B.膀胱C.三焦D.脾E.肾 10、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 BC )
A.阳盛之体B.阴盛之体C.阳虚之体D.阴虚之体E.气虚之体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
2、《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3、肝其华在爪,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4、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5、阳脉之海是任脉,阴脉之海是督脉。 6、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四、简答题(共32分) 1、何谓同病异治?(2分)
答: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就称为同病异治。
2、何谓阳胜则热?(2分)
答:是指阳邪致病,引起机体的阳绝对亢盛,出现实热证。是阳偏盛的病理变化。
2、简述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及相互关系。(4分)
答: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来源不同,但均藏于肾,二者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充养,才能逐渐充沛旺盛,当充盛到一定程度时,又转化成繁衍后代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充养先天之精同时,又必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化生。
3、简述肝主疏泄的生理表现。(5分)
答: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节脾胃运化;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
4、简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规律。(4分)
答: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在指端各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均起于指端,从手走向头,在头面部各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各与其相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腹胸,
在胸部各与手三阴经交会。
5、简述营气和卫气的区别。(4分)
答:营气和卫气均以水谷精气为其生成来源,但其性质、分布和功能又有一定区别。营气,其性精粹,属阴,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之功。卫气,其性慓疾滑利,属阳,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调节肌腠、护卫肌表之能。营阴卫阳,互相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和体温的正常。如果营卫不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等病理变化。
6、简述瘀血的致病特点。(5分) 答:(1)疼痛
瘀血阻滞于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或局部脉络损伤,故而
发生疼痛。瘀血疼痛,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
(2)肿块
由于气血凝滞,死血内着所致。若为肌肤局部外伤,可见青紫肿胀;若瘀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质硬,固定不移。
(3)出血
瘀血阻于经脉,血脉不通,血不循经而妄行,也可导致出血。瘀血之出血,其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4)望诊
瘀血阻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组织器官失于濡养,可见肌肤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等症。
7、何谓精气夺则虚?(2分)
答:虚,是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其主要病机是,机体的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低下,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剧烈的反应。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表现为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
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虚象。 8、何谓正治?正治的治法有哪些?(4分)
答: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逆疾病的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是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正治法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五、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心肾的生理关系?(7分) 答:(1)心肾相交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属水。正常生理情况下,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心阴以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心火下降,肾水上济,心肾之间的阴阳水火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称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坎离交济”。
(2)精神互用
心主血,藏神;肾藏精,舍志生髓通于脑。精能化血,血能生精,肾精心血互生,共同参与神志活动。
(3)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为心阳温煦全身;相火(命火)在下,为肾阳乃阳气之根。所以,心肾之间的关系还表现于心阳和肾阳的关系。
病理情况下,心肾关系失常主要表现为阴阳水火之间的关系失调。若肾阴不能上济心阴,阴不制阳,心阳独亢;或原本心阴不足,心阳偏亢,则出现心肾不交,症见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若心阳虚,不能下温肾阳;或肾阳本虚,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饮内停,上冲于心,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气短,水肿,四肢不温,面唇青紫等。若肾精和心血均不足,可致心神失常,出现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精神呆钝、神疲健忘等症。
2、试述热(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分)
答:(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有燔灼上炎的特点,故为阳邪。“阳胜则热”,故火热为病,热象显著,而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炎上,指症状多表现于人体的上部,而见头痛、咽喉肿痛、口舌糜烂、目赤肿痛、牙龈肿痛等症。
(2)火易耗气伤津。伤津,指火热之邪迫津外泄,由于大量出汗而表现出阴津亏虚之象,如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耗气,指火热之邪既可直接耗伤人体正气,即“壮火食气”,又可因气随津泄而致气虚,可见体倦乏力、少气等症状。
(3)火易生风动血。生风,指火热之邪燔灼肝经而致肝风内动,可见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症状。动血,指火热之邪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如吐血、衄
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
(4)火易扰心神。火性炎上,与心相应,故火热之邪易扰心神。常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
(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常导致疮疡痈肿发生,以局部红肿热痛、破溃流脓为特征。
3、如何理解气血之间的关系?(6分) 答:(1)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概括了气对血的三个方面作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①气能生血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到化为赤色的血,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二是指气为血液化生的原料,主要是指营气。
因此,气旺则血液化生充足,气虚则血液生化不足,从而导致血虚。
②气能行血是指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一是气可以直接推动血液的运行,血属阴而主静,不能自行,必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二是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活动推动血液的运行。
③气能摄血是指气对血液有固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即是“气不摄血”。
(2)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概括了血对气的二个方面作用,即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①血能载气气活力很强,易于逸脱,不能独存,须依附于血液而载运全身,故血为气的载体。临床上,血大量丢失,气浮散无根可致气脱。
②血能养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临床上,血虚气无所养可引起气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