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供电企业也在不断持续变化。工程项目的实施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供电企业自身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提高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本文在分析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升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评价指标体系 供电企业 财务管理
一、供电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现存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诸多不足,在不断发生改变的新时期,知识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财务管理信息与现阶段评价体系已不再适应整个电力市场。我国供电企业一直是国有行业,由省级电力公司管理市、县级企业的财务工作。供电企业每天都有企业与居民用户在不同的网点银行缴纳电费,我国人口众多因此供电企业每日将收纳巨额资产。电网的新建修理与电网的技术改造等方面是供电企业所要付出的成本开支,根据各地的经济用户情况的差异,各地电网建设所投入的资产也是不同的,这种投入资产不均等的情形使得一部分供电公司资产短缺,而另一部分供电公司却存有多余资产。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只有通过有效的财务工作和控制生产预算、经营成本等来达成,所以供电企业应当对于这部分多余资产进行管理,将这部分多余资产无限的投入到利于供电公司建设的发展当中去。
二、加强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一)培养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高素质
供电企业财务人员年纪偏大学历偏低,有一部分财务人员没有学习的专业财务就从事财务工作,缺乏对财务工作的基本理解,这些原因将影响财务管理的能力。目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供电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财务管理团队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力开展,一个高效的财务管理团队才会促进企业的进步,这就要求供电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的财务知识,不断地吸收优秀的财务管理经验,提升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供电企业针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岗位培训,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知识和财务管理经验的主动学习,调动全体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人员融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目前市场环境比较复杂,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供电企业必须要跟紧新时展的脚步,丢弃从前的呆板繁复的财务信息及核算方式,运用科技手段具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如今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人们渐渐知道了计算机对于自身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在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环节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数据功能,信息网络技术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共享、处理和监测整个电网信息,财务人员在管理财务时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及纸张,有效地控制了人力及成本资源的浪费,电子信息管理的优点得以体现。供电企业的进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有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去,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构建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
供电企业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来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必须得以局外的身份,去评价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这是实施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要求,只有确保正确客观地看待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实现通过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来达到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作用。
(二)科学系统性原则
供电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科学系统的原则,在采取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运用现代统计理论作为实施评价体系的工具,保证供电企业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规范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只是一个笼统的叫法,具体的实施还是在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决定了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要系统整体地去考虑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能够在提升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中发挥出作用。
(三)实用性原则
保证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只是流于表面,根据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层研究,找出供电企业本身存在的财务管理能力问题,然后集中解决指标问题。而不是只是保证了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展,下面该实行的具体方案却未能及时制定,应该在第一时间正确规范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首选指标。对不可量化的观测点可根据它的重要程度决定选取标准化指标,在设置供电企业评价指标时,需要将一些定性问题创造性地分析后转化成可量化的指标,有助于控制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层次。
四、总结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作用影响日趋明显,由于我国供电企业还存在着许多发展性的问题,控制财务管理环节更是供电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的供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来达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势必要以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为中心,不断地寻求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昊.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分析.中国总会计师.2012(1).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改进措施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工业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的信息载体,而财务报表中各种科目、项目的数据反映了某时间节点信息。按照一定标准对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与相关数据、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从而得到对企业经营活动归纳、总结、预测的方法就是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目的是评价经营业绩,衡量当前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财务分析是预测决策的前提,是对分析前的企业经营活动的总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
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得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利弊得失,找出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原因和要素,在经营管理中沥青各项责任,从而有效地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二)财务分析是实施决策的有力工具
通过财务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对投资后的风险及收益进行预测,从而有助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财务分析已然成为当前企业资本市场条件下满足债权人、投资人所必需辅助决策方法。
(三)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控的依据
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知晓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财务分析是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本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通过财务分析手段,可以挖潜力找差距,充分发现并利用各种人、财、物资源,促进实现企业理财目标。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据信息使用者不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其内容包括:1、财务状况分析;2、盈利质量分析;3、偿债能力分析;4、现金流量分析;5、投资报酬分析;6、发展能力分析等
三、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中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不同的目标,分析人员会使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通常使用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比较经济指标揭示相关数量差异的方法。比较内容包括:本期实际与计划制定、定额之间的比较,来了解先前制订计划的实际完成状况;本期实际与前期发生进行指标比较;本期实际与国内外先进同业进行比较。通过多方面的对比,找出数值差异,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成因做好铺垫。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对经济指标相对数的比较,通过对多维度的对比,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和企业财务状况,方便企业进行管理。比率分析法可采用结构分析法、相关比率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
。与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的找差异(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差异)不同,因素分析法是用来发现差异形成的各种原因以及各个因素对差异形成的不同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主要用于企业财务中总成本、利润总数量、净资产报酬率等综合性的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研究。以上三个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分析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能保证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工业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来改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
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工业企业中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往往只重视销售额和企业利润,加上缺乏财务会计基础和财务管理绩效的相关考核,就会忽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造成轻视财务分析工作。因此,企业要从企业环境入手,改变思想加强学习,企业领导要积极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健全财务分析制度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决策水平。
(二)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来消除财务分析所依据基础资料的部分局限性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自己据实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这就增加了财务人员的主观操作,而财务人员的素质也就决定了会计数据的质量,最终影响到财务分析的结果。。
(三)通过加强财务分析方法、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完善目前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单一采用某一种分析方法可能得不到真实完整的分析结果,因此要结合实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单个与整体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财务报表以外的经营相关的信息(如国内外经济形势、汇率变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发展规模变动、企业客户调查反馈等),多方面完善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使财务分析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四)通过加强财务分析实际应用,来改变当前忽视了财务分析中预测功能
当前工业企业的财务分析多立足于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往往会忽视财务分析中的预测功能,而预测分析主观能动性很大。。
(五)通过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改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足的现象
财务分析中人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工业企业中财务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针对财务分析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财务、会计、法律、营销、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有目的地培训,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对各项数据收集整理能力,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分析结果,有利于做出科学决策。
五、结语
企业的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简要分析,而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多方位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企业管理决策者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王建华等.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J].财会之友,2009(12).
关键词:财务预警 财务指标预警 财务指数预警 回顾及展望
一、财务预警及其方法研究概述
财务预警是以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财务预警主要有统计预警、模型预警和指数预警三类方法,分别通过设置警兆指标、建立预警模型和构造指数体系进行警情分析和预报。
统计预警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财务预警研究的早期阶段。Beaver(1966)提出较为成熟的单变量判定模型,Altman(1968)运用多变量判别法提出著名的Z值模型,周首华(1996)等在Z值模型的基础上创立了F分数模型。模型预警研究方面,预警模型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从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Ohlson(1980)最早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财务预警,发现利用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融资能力等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6.12%。Odom和Sharda(1990)首次将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显示该模型的辨别率极高。杨淑娥等(2007)以上市公司被ST前两年和前三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发现,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中长期财务危机识别能力。陈磊等(2009)用时间序列判别分析的方法估计财务比率的演变过程,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模型构建公司财务危机的动态预测模型,实践表明预测效果良好。孙晓琳等(2010)基于Kalman 滤波理论,考虑财务比率在时间序列上的趋势性和历史数据对结果的影响, 构建了财务危机的动态预警模型。指数预警研究方面,相对于前两种方法,目前的文献较少。张勇(2006)在回顾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将财务指数运用于财务预警中的观点,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财务预警个体指数进行分析,建立房地产行业财务指数预警模型,测度样本企业的财务预警综合指数。张友棠(2008)认为指数预警是建立在统计预警和模型预警之上的一种以定量预警为主的综合性预警方法,提出了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理论上阐述了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财务指标预警理论与实证研究
无论是采用哪种财务预警方法,财务指标都是财务预警研究中最基本的变量。不同类型的指标所含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因此,对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选择关系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预测能力和效果。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选择上,先后经历了传统财务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和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国内外学者早期的研究通常使用常规的财务指标,如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周转速度等,作为预测模型的变量进行财务危机预测。随着研究的发展,财务指标不断扩展,现金流量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Beaver(1966)基于财务报表比率,对危机和正常企业的个别财务比率进行比较,认为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4个指标具有较高的区别。Deakin(1972)的研究中较多的采用现金流量指标,如现金/负债、现金/总资产等。鲍新中(2007)把企业的现金流量从构成上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个方面,然后从现金流量的数量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两个方面来选择预警指标。陈磊和任若恩(2009)采用Wann-Whieney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剔除共线性指标,最终选择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对数增长率、固定资产/总资产4个财务指标。刘先伟和陶萍(2011)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7个类别的财务指标中,采用AIC信息准则进行辨别,各选一个指标,共7个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模型的构建指标。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学者开始逐渐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应用于财务危机预警研究。Wiiliam在1968年的研究中加入股票收益率指标。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指标和财务会计指标的预测并不完全同步,但综合这两种指标进行判断,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率。Marquette(1980)认为大多数以财务比率为基础构建的预警模型将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判别效果也会退化。为改善这种状况,他建议在构建模型时将长期宏观经济指标考虑进去,如通货膨胀率、景气变动指标、利率、产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等指标。Elfoumi和Gueyie(2001)以1994-1998年间的92家加拿大公司为样本,以董事会的某些特征(如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例、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兼任等)为变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除财务指标外,企业董事会的构成与结构也可以解释企业的财务困境。姜秀华(2001)引入了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总经理持股比例等非财务变量;张建(2004)选用了董事会规模、董事长和总经理二位一体性、内部董事比例、高管人员持股比例、总经理持股比例、董事长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反映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的指标。目前来看,学者们在研究中所采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指标、股权结构指标、市场价值维度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等。
综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于财务指标构建的模型预警研究成果丰硕。然而,财务预警模型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并不乐观,财务预警模型的高判别率并未转化为现实中的高预测率。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经营实体,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信息并发生财务关系,以获取和配置资源,保障持续经营。因此,企业的财务危机除了受企业内部运营与管理的影响,还与外部宏观经济的波动密不可分。另外,财务预警是以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的,需要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才能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当前,理论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财务指数研究在发挥会计信息重大决策预警作用方面的重大学术价值,相比微观指标的使用,指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比较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集中趋势;指数十分直观,易于使用,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该指数判断企业面临的风险。
三、财务指数预警理论与实证研究
在财务预警研究的早期,主要借鉴企业破产理论或生命周期理论,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技术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即传统的统计预警方法,停留在"指标判别"预警上。近年来,随着财务预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边缘统计学科的不断渗入,财务指数预警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截至二十世纪末,国内财务指数预警研究领域尚处一片空白,亟待学者们认真地加以研究。陈静宇(1993)探索性的将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领域的经济景气分析与预测方法引入企业微观经济领域,运用移动平均比率法剔除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动和部分随机变动因素,获得反映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财务指标。显然,初期的企业经营周期波动及其预警主要停留在具体财务指标波动的预警上。21世纪以来,财务指数预警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赵德武(2000)初创性的提出基于指数平均加权法编制财务经济指数对企业财务经济进行监测与预警。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监测财务经济运行过程,识别其所处的景气状态,并预测财务经济运行过程可能的发展动向。
此后,国内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指数预警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借鉴宏观景气监测理论,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并以指数的形式反映,财务景气预警方法应运而生。陈磊(2004)在实证分析企业景气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之上,分别建立了各景气调查指标的扩散指数(DI)和综合衡量企业景气状况变动的合成指数(CI)。然而,由于企业景气调查是基于企业家对企业运营情况和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做出的经验判断,虽然能够较为全面提供反映企业景气状况的丰富信息,但人为的判断主观性较大,降低了预警的效果。王恩德、高铁梅等(2006)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参照陈磊(2004)的景气指数法特别针对中小工业企业研制了反映其经营状况的经济指数,传递预警信号。在此基础之上,张友棠、张勇(2006)进一步细分了财务景气预警系统,分别从行业环境及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财务景气监测系统和财务景气预警系统三个层面作预警分析。此外,张友棠、冯自钦、杨轶(2008)借鉴波士顿咨询集团业务组合矩阵的思想,采用指数预警矩阵的方法进行预警指数分析,对定量化预警指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达到预警风险和危机的目的。类似地,闵剑(2013)将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引入跨国投资风险监测预警,通过对风险指数多维度的探讨分析,矩阵思想在风险预警领域也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综上,财务景气预警方法的运用主要依赖于扩散指数或合成指数的建立。但由于扩散指数在监测预警程度方面的不足,逐渐被合成指数所取代。当然合成指数预警也有自身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为难以识别预警转折点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黎春,2010),并且其编制过程繁琐难以广泛运用。此外,财务景气指数能够较好地监测企业财务状况波动情况,但预警的关键仍然在于预警临界值的准确选择,其预警效果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同时,可以发现矩阵思想在指数预警中的运用也即将把财务指数预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四、财务指数预警研究展望
财务指数预警的研究尚处在指数预警理论探讨和方法的尝试阶段,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编制指数进行监测预警,在宏观景气监测理论的基础之上探讨宏观经济波动与微观企业危机的相互关系存在可取之处。
(一)宏观微观视角并重,开拓财务指数预警新领域
尽管会计严格假设企业的持续经营性质,但现实中不可避免存在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处于企业发展的衰退期而导致破产清算。。立足于宏观经济预警视角,拓展传统财务预警领域,充分实现宏观微观经济预警理论的结合,对深化财务指数预警研究颇具学术前景。
(二)突破财务危机研究样本的局限性,建立全样本指数研究体系
国内危机预警相关实证研究,大多基于上市公司是否被ST作为企业有无发生危机的判别标准,而企业的“财务危机”指的是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付到期债务与利息的一种经济现象,这意味着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完全可以是账面有盈利的企业。公司被ST只能理解为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所传递出的一个可能信号,财务危机与ST难以等同。因此,现行“两阶段划分法”研究样本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依据的财务危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统一,亟待建立全样本指数研究体系。
(三)分门别类,合理构建行业或区域专有的财务指数预警体系
同一财务指数预警体系对不同行业预警的判别效果差异明显,需要构建行业、区域各自的财务预警指数体系。原因有二:第一,由于各区域、各行业影响财务危机的因素大不相同,不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指数自然存在巨大差异,这必然导致财务指数预警判别标准的紊乱,预测效果降低。第二,基于宏观经济理论建立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由于各行业、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行业间关联性较大(例如,房地产行业的兴起,或多或少带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导致行业发展存在“先导”行业或“滞后”行业之分,且各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不同程度的影响,若混为一谈,指数预警体系难以合理构建。
(四)结合非财务因素研究,充分把握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
利用财务指标构建模型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主流方法。但有学者认为财务指标充其量为企业财务营运水平的征兆,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经营实体,与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同时需要不断的对外投资与融资实现拥有配置资源的权利,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因此,包含宏观经济波动等在内的非财务因素是导致财务危机的原因之一。。Mensah(1984)基于总体经济景气因素(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商业周期)的影响程度,区分预警模型在不同经济景气时期的预警效果,发现加入总体经济景气因素能提高其预测能力。吴星泽(2011)突破使用财务指标进行预警的框架,明确提出了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理论。由此可见,未来的财务指数研究需要结合非财务因素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把握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
(五)合理确定预警临界值
预警临界值的选择是构建财务指数预警的关键环节与难点。国内现有实证研究成果大多基于公司ST与否来判定财务预警的临界值。但在全样本指数预警体系中,预警临界值的确定变得更加复杂化,需要综合分析目标行业的影响因素后加以确定。而且,有必要在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预警方法进行处理。首先,采用指标体系法对基础预警指标进行筛选。其次,运用财务预警模型确定警度,划分警限。最后,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各指标进行科学赋值,综合评价与准确预警。在财务指数预警的大框架下,充分利用传统的统计预警、模型预警优势,同时借鉴矩阵预警现有成果,以确定最佳的预警临界值。
总之,财务指数预警体系的建立,不仅开拓了传统财务分析研究和传统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视角,更是会计信息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建立囊括个体指数、综合指数在内的多层次指数体系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将是未来财务指数应用研究的方向。X
(注:本文系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财务指数预警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13G020005)
参考文献:
1.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
2.陈静宇.企业经营的周期波动及其预警[J].重庆大学学报,1993,16:(4).
3.陈磊.企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2004,(3).
4.王恩德,梁云芳,孔宪丽,高铁梅.中国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5).
5.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闵剑.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及定位监控模型[J].财会通讯,2013,(1).
会计和统计在历史上不仅同源,而且在较长时间内会统不分,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会计和统计才分开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均带有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现实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资料和会计方法应用于统计工作比比皆是,大部分的统计报表都以会计资料为基础,许多会计指标及分析方法都应用到统计中。会计资料主要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它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经营者经营管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会计方法,指从事会计工作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这里主要指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极大地丰富了统计的内容,促进统计核算方法不局限于报表的填制、上报,而是进一步利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测上。
1 会计资料和方法应用于统计的现状
1.1 会计报表应用于名录审核
。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实施统计“四大工程”,建立统一、完整、真实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先入库、后出数,只有符合条件的单位才被纳入国家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进行联网直报,上报的数据才被采纳。
1.2 会计报表应用于统计财务月(季)报
1.2.1 会计中期报表应用于统计财务月报。会计中期报表及其指标应用于统计财务月报,主要是规上工业和服务业财务月报,会计资产负债表应用于工业财务月报,资产指标有:年初存货、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产成品、资产总计、应收利息共7个指标,负债指标有:负债总计、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应交增值税共4个指标,会计利润表指标有: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管理费用中税金、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补贴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共18个指标;会计资产负债表应用于服务业财务月报的指标有: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应付职工薪酬共3个指标,会计利润表应用于服务业财务月报指标有: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共9个指标。
1.2.2 会计中期报表应用于统计财务季报。会计中期报表及其指标应用于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财务季报指标较应用于工业财务月报指标少5个。其中资产指标有:年初存货、流动资产合计、存货、资产总计、应收利息共5个指标,负债指标有:负债合计、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共3个指标,会计利润表的指标有: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共11个指标。
1.3 会计核算资料应用于财务年报
1.3.1 会计资料应用于统计财务年报。总体来看,会计财务年报大部分指标能直接或间接应用到统计财务年报表中,但要统准填齐统计财务年报指标数据,单凭单位统计人员,没有单位会计人员的协助比较困难,实际上单位会计人员往往兼任统计工作,统计报表是由会计人员填写的。目前,统计财务年报主要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年报、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财务年报、规上服务业财务年报,统计财务年报较统计财务月(季)报表相比,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所有者权益”以及“其他资料”等有关指标。统计财务年报指标结构分为五项:一是年初存货,其中的产成品,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找数;二是期末资产负债,从会计资产负债表找数;三是损益及分配,从会计利润表找数;四是人工成本及增值税,从纳税申报表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科目的应付职工薪酬找数;五是其他资料是非会计科目,如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单位平均用工人数,前两项从制造成本和营业收入找数,后一项从原始凭证中年月度工资表加计汇总
得到。
1.3.2 会计核算资料应用于统计上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年报。会计核算资料细分到二级或三级明细科目,逆回到各种明细账、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后许多会计数据都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年报。从会计的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明细账簿中,通过分析计算填报到统计成本费用年报中去。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年报较工业企业财务年报相比,增加的指标是工业企业的制造成本(指标32个),销售费用(指标25个)、管理费用(指标45个)和财务费用(指标5个),纳税部分指标细分:所得税费用、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目的便于计算收入法和生产法增加值,并进一步计算生产法增加值率和收入法增加值率。
1.4 会计核算资料应用于投入产出调查
依靠会计财务年报表,年度各种明细账、总分类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如利用修理费、差旅费、办公费(公杂费)、研究与开发费等明细账和会计原始凭证对投入产出调查报表进行填报。投入产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每隔5年开展一次,调查分行业进行,其表式分行业调查表和典型调查表,行业调查表主要是:各行业企业单位的成本构成表,期间费用构成表,企业单位利润表,典型调查表主要是:修理费构成表,差旅费构成表,办公费(公杂费)构成表,研究与开发费构成表。投入产出调查与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指标相比,成本构成表,期间费用构成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单位企业利润表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的有:修理费构成表、差旅费构成表、办公费(公杂费)构成表、研究与开发费构成表等报表指标,这些表的指标数据到相应的会计明细账中查取。
1.5 会计分析方法应用于统计
会计分析方法包括六种:一是定性分析,包括调查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二是定量分析,包括比较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等;三是静态分析,包括相对数分析法、平均数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素替换分析法、综合计算分析法、价值系数分析法等;四是动态分析,包括指数分析法、发展速度分析法、ABC分析法、平均递增率分析法,季节变动分析法、网络分析法、移动平均数分析法和费用效益分析法等;五是预测分析,包括最小(大)损益值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矩阵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和马尔可夫分析法等;六是经验分析,包括专家意见法、历史类比法和直觉测定法。这六类会计分析方法中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和预测分析在统计上较常用,定性分析和经验分析在统计上用得较少。
2 会计核算资料和方法应用于统计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基础资料的差异
不同的会计主体,由于自身行业特点,经济业务发生的繁简和执行的会计编制基础不同,会计基础资料的科目设置详细程度也不同。对于经济业务发生少的单位,所用的会计科目少,一般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分类账和各种明细账,会计报表都比较简单,从统计报表的指标对应不多,需要比较分析计算填数。对于那些大中型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经济业务量大,一般采用汇总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设置有二级、三级明细科目,会计核算资料完善,统计基础较好,会计资料应用于统计的数据充分,各项成本费用明细科目及期间费用科目较详细,较好地填报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年报和投入产出调查报表。
2.2 会计与统计工作不衔接
基层会计主体,一般都是会计工作和统计工作分开,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分开,单位主管领导都以会计工作为重,而轻视或勿略统计工作,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填报统计数据的随意性大。会计资料应用于统计的过程,首先是单位统计人员的事情,涉及会计资料的统计数据,单位统计人员向单位会计人员索取,会计人员向统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资料、数据是否准确,统计人员无法查对核实,而会计人员向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由于对统计指标理解不足,往往造成会计数据相对于统计失之于真实。此外,一些小微企业,基础会计工作不健全,会计凭证、各种账簿及会计报表资料不完善,加之统计工作薄弱,甚至没有人负责,单位领导往往指定由会计人员兼任,表面上实现了会计和统计的合一,但会计人员身兼两职,会计工作是会计人员的主业,对所兼的统计工作一般重视不够,同时对统计业务和统计指标又一知半解,会计资料应用于统计报表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填写统计报表时随便估个数,应付了事,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3 会计资料的科目与统计报表指标内容不一致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一级科目原则上由国家财政部统一规定。明细科目又可分为二级会计科目和三级会计科目,有些二级会计科目由国家统一规定,大多数三级会计科目是由企业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和要求,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行设置。目前,国家统计一套表制度中包含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统计指标体系有的同会计科目名称一致,有的内容不完全一致,因此利用会计的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数据填统计报表的时候,即使是老会计、老统计也往往不知道如何衔接。
2.4 统计数据受干扰
会计资料应用于统计数据,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受到人为干扰的因素,历来有统计数据出官,官出统计数据的说法。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核,出政绩,对辖区内的单位或企业,在会计数据应用于统计报表的过程中动手脚,脱离会计核算资料的实际,按领导的意图虚报有利的或瞒报不利的统计数据,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资料是准确的,用于统计上的数据是失真的,一个会计主体会计统计两盘数。
2.5 会计方法应用于统计分析的局限性
会计方法应用于统计分析主要是会计分析方法应用于统计的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的财务报表分析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会计分析方法应用到统计财务报表的分析则具有更大的局限性:
2.5.1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会计报表数据是过去的数据、报表信息可能与实际不符(如利润操纵)、报表数据不一定准确反映企业客观实际、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变化、报表数据的完整性(报表数据是有限的)。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比较分析法在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比率分析法是针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因素分析法在计算各因素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额时,主观假定各因素的变化顺序而且规定每次只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假定往往与事实不符。
2.5.2 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一是财务指标体系不严密,应用于统计分析时,都过分强调某个指标所反映的方面;二是财务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应用于统计分析时要判断具体财务指标是反映好的方面还是差的方面,必须拿捏好“度”;三是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企业之间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不同行业间的对比;四是财务指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比如,对反映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母的计算可用年末数,也可用平均数,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不利于评价比较。
3 会计核算资料和方法应用于统计的对策
3.1 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3.1.1 建章立制、加强内控和监督。基层单位企业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界定岗位职责,明确会计人员具体分工,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细内部会计核算流程、通过多维度制度的运行,强化会计监督管理。
3.1.2 加强基层核算人员管理,从源头上保证会计凭证的质量。实际工作中,加强会计凭证真实性、合法性审核,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一是从报账、审核、支付等方面制定明细流程;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内部会计培训和外邀专家专项培训;三是从思想上树立质量是根基的观念。
3.1.3 规范资金监管,填塞漏洞。采用资金监管软件对资金流进行全程监控,从报账到审核、再到大额资金的审批,配合全面预算,使企业资金阳光操作,痕迹运行,规范运转。
3.2 促进会计资料的应用,提高统计报表质量
在会计资料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会计资料如何较好地应用于统计报表中。一是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对统计业务和统计专业知识的了解,争取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统计工作的支持,并自觉地把会计资料向统计人员或统计部门提供;二是要加强企业统计人员对企业会计业务和会计专业知识的了解,主动地向企业会计人员索要统计报表所需要的指标数据,并能对会计人员提供的数据加以核对;三是政府统计部门要敦促企业领导,在重视企业会计工作的同时,也要关心支持企业的统计工作,协调好企业内部会计和统计的数据给取关系;四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之间要加强协调和沟通,保证会计数据和统计报表数据取给间的准确快速传递;五是企业领导、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之间要加强会计数据和统计数据的核对,防止单方面随意更改数据;六是政府统计部门的专业统计人员要及时回复企业会计人员、统计人员提出的统计指标及数据填报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数据传递畅通;七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对企业的统计人员(或兼职的会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工作技能。
3.3 加强会计和统计指标衔接
3.3.1 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指标不同。会计指标是指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综合反映经济现象的数据,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指标体系。会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包含三方面:一是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指标;二是为特定主体的所有者、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者和信贷者、职工、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证券承揽人、律师、证券交易所、经济师、财经报刊、同业协会及社会民众提供服务的指标;三是为特定主体管理当局决策提供服务的指标。。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统计指标体系。其中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同会计指标体系整体上实现了的对接。
3.3.2 会计和统计数据的对接。现实工作中,会计指标一般体现在会计报表中,也体现在各种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中,统计经济指标大都体现在年定报统计报表中,具体填数操作则有很大的差异,因为现实中不同的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程度不同,记账方式方法有差异,不同企业对于发生的同一笔经济业务可能记入账簿中不同的科目,有的应归集到生产费用的科目已归集到期间费用,有的本年折旧可能打入到投资成本中,有的会计科目有数据发生额,而统计报表里没有选取该指标,统计报表里选取的指标,而会计资料里没有发生额。此外也常出现统计报表指标设置和会计报表指标不对应,造成取数难的情况,因此加强统计报表指标和会计指标的对应,有利于实际工作中会计和统计数据的
填写。
3.4 消除人为干扰,防止会计和统计数据造假
3.4.1 基层会计和统计数据造假。基层企业的会计和统计数据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数量特征,企业出于融资、业绩考核、评奖或偷、逃、避税的需要,往往对会计核算资料造假(设有几套账)和统计数据瞒报、虚报。为此,财政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会计资料的检查和审计,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确保基层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统计部门要加大统计检查力度,审核统计数据是否同会计资料数据一致,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防止会计和统计数据造假。
3.4.2 基层党政部门干扰数据。镇街党政部门,为了应对经济考核目标的完成,对辖区内的企业加强管控,要求企业在不变更会计核算资料的前提下,授意或下达任务要求,让企业虚报统计数据,以完成上级或年度经济发展目标。对此,同级或上一级统计机构要加大企业数据的审核力度,必要时对企业进行实地检查,核实企业会计资料和统计数据是否一致,消除基层党政部门对统计数据的干扰。
3.4.3 加强统计数据的审核和评估,消除人为的干扰。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实施统计“四大工程”,变革统计数据生产方式,通过网络直接报送到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或国家认可的分中心,有效避免了数据层层报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统计数据的行为。同时省、地市、县级统计部门,利用平台,通过各种审核方法和手段,层层监控下级统计部门是否干扰企业报送数据。此外,统计系统每年同监察部门、司法部门开展一次统计执法大检查,发现问题,严厉惩罚,以儆
效尤。
关键词:财务失败 预测 Logistic
财务失败通常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从资产存态的静态看,通常表现为企业总资产帐面价值低于总负债帐面价值;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动态来看,通常表现为企业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入。
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变量少而效果佳的企业财务失败预警分析模型。文中研究对象为国内上市公司,依据的财务资料主要来自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财务信息。文中将因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而受到中国证监会股票交易ST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视为财务失败的企业。
关于企业财务失败预测文献回顾
目前在国际上,有关企业财务失败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单个比率或比率组合模型等来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威廉•比弗(William Beaver)提出的单一比率模型,以及爱德华•阿尔特曼(Edward I.Altman)提出的线性比率组合模型。由于单一比率模型只是利用个别比率预测企业财务失败,因此其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爱德华模型是采用五项财务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字来测试的,通过计算产生一个总的判别分,称为Z值,其计算公式为:
Z=1.2A+1.4B+3.3C+0.6D+1.0E
其中:A=营运资金/资产总额,
B=留存收益/资产总额,
C=息税前收益/资产总额,
D=权益市价/债务总额(帐面价值),
E=销售总额/资产总额
;1.8―2.7时,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高;2.8―2.9时,可能出现财务危机;3.0以上时,则不可能出现财务危机。
但是该模型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尚未规范,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存在诸多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而且存在大量的粉饰报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因此有些财务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按照这些比率模型来推断和预测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完全适用。
预警分析模型的建立
建立财务失败预警指标体系
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财务失败预测模型,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警分析指标的质量,采用何种标准去界定变量的有效性成为建模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权益负债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
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营运资本/总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留存收益/总资产=(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总资产
权益资本市值/负债总额
息税前收益(EBIT)/资产总额=(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资产总额
Logistic回归模型
本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设P为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概率,取值范围为0~1,1-P为财务健康的概率,将比值P/(1-P)取自然对数得到Ln(P/(1-P)),该变换称Logit变换,记为Logit(P),则Logit(P)的取值范围为负无穷到正无穷,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文章内容:
根据已知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分类(0,1)和表明财务特征的财务比率变量,推导出回归系数函数,并把各公司的财务比率值回代到回归模型中,根据估计得到的财务失败概率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判别。对比原始样本的分类和按判别函数所判的分类,计算出预估准确率和错误率。
数据分析
样本公司的选择
为了分析公司财务失败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选择了2002年被ST处理的17家上市公司,作为对比又随机选择了19家财务健康公司。这两类公司被分为0,1编码的两组对分变量类别,其中,ST组公司所属类别的变量被定为1,非ST组公司所属类别的变量被定为0。。
Logistic回归方程的计算
本项研究计算是用SPSS统计软件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来完成的。经过重复地分析比较,最终从原来的9个财务比率变量中推导出只有3个变量的Logistic回归方程,即:
其中 x1为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x5为资产周转率
x9为总资产利润率(息税前收益/资产总额)
实证分析结果
估计概率P以0.5为分界点,大于0.5则应判别为财务失败组,小于0.5则应判别为财务健康组。用建立的Logistic回归函数对36个原始样本的分类准确率相当高(见表1)。
结果表明17家ST公司中,判别正确的有16家,准确度达94.1%;在17家非ST公司中,判别准确度为70.6%,而模型整体准确度为80.6%。从中可以看出对于ST公司的判别相当准确,而对于非ST公司则存在约30%的误报可能,基于财务分析上的谨慎性原则,这是可以接受的。
研究结论
由模型得到,表示资产周转能力的x5资产周转率和表示获利能力的x9息税前收益/总资产以及表示偿债能力的x1资产负债率影响较为显著。而一些被成熟市场认为很能反映财务危机信息的财务比率在此次判别分析中未能入选,如爱德华•阿尔特曼的Z评分模型中的权益市值与总负债比率这一指标,就未能选入,这说明了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太成熟,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不大。净资产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与息税前收益/总资产紧密相关,信息比较重复,没有入选。。流动比率反映的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内偿债的能力,在财务分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只要企业经营良好,资本结构合理,在中国证券市场这一不成熟,上市公司具有一定行政色彩的情况下,短期内的偿债压力尚不能构成企业财务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企业财务失败没有显著影响。
从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且模型变量较少,所有数据都可以从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报表中收集,使用者应用此模型进行企业财务失败预测实际可行。但在运用此判别模型进行财务失败预测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财务失败预测的前提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应该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由于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不够成熟,上市公司间存在大量不合理的现象,运用此判别模型进行财务失败预测时,需要使用者对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调整,剔除不正常影响后才具有可信性。
从行业角度来看,不同行业的财务比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本文的分析过程发现,商业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要远远高于工业企业。因此运用此模型进行财务失败预测时对于不同的行业其准确度不尽相同,为使用者增添了困难。
参考文献:
1.赵爱玲.企业财务危机的识别与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11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变现能力 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财务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主要依据,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开展财务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比率分析法则因其特有的实用性成为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
二、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财务比率分析方法
1、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变现能力比率又是用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最通用的分析法。
(1)流动比率分析
流动资产比率是全部流动资产除以全部流动负债的比率。该分析法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变现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工业企业的流动比率,宜保持在2倍左右。
(2) 速动比率分析
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预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等之后的余额。相对于流动资产比率而言,它可以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快速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工业企业的速动比率以1倍为宜。
2、资产管理比率
资产管理比率分析即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析,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效率,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
(1)营业周期是指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他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2)存货周转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它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
(3)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能够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也就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说明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4)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营业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于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5)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3.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增值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
(1)营业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企业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强,获利能力越强。
(2)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的越好,获利能力越强。
(3)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息税前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4)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也称自有资金利用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
(二)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应用
根据ABC卷烟厂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利用财务比率分析法进行实例分析。
资产负债表
2012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说明:该厂2010年年末存货余额为3800万元;应收账款余额为1100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3000万元。
利润表
2012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对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2012年度流动比率为:年初流动比率=7100/3400=2.088
年末流动比率=8050/4000=2.013
该结果表明:2012年年初和年末的流动比率均超过一般公认标准,说明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2)2012年度存货周转率为:年初存货周转率=10900/([3800+4000)/2]=2.79
年末存货周转率=12400/[(4000+5200)/2]=2.70
该结果表明:2012年存货管理效率不如2011年,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与2012年存货增长幅度过大有关。
(3)应收账款周转率为:年初应收账款周转率=18800/[(1100+1240)/2]=16.07
年末应收账款周转率=21200/[(1240+1370)/2]=16.25
该结果表明:2012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比2011年有所改善,周转次数由16.07次提高为16.25次,这不仅说明该厂营运能力有所增强,而且对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和周转速度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年初成本费用利润率=4000/(10900+1080+1620+800+200)*100%=27.4%
年末成本费用利润率=4200/(12400+1200+1900+1000+300)*100%=25%
该结果表明:2012年度的成本费用率比2011年度有所下降,该厂应该深入检查导致成本费用上升的原因,并改进相关工作,以便扭转效益指标下降的状况。
(5)总资产报酬率为:年初总资产报酬率=[(4000+200)/20000]*100%=21%
年末总资产报酬率=[(4200+300)/23000]*100%=19.57%
该结果表明:该厂资产综合利用效率2012年度不如2011年度,因此需对该长期资产使用、增产节约等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以便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6)净资产利润率为:年初净资产收益率=3000/[(13000+14600)/2]*100%=21.74%
年末净资产收益率=3150/[(14600+16500)/2]*100%=20.26%
该结果表明:该厂201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2011年降低了1.48%,这是由于该厂所有者权益增长快于净利润的增长所引起的。
三、财务比率分析的实用性和局限性
通过前面对财务比率的介绍以及对ABC卷烟厂财务比率的分析,对财务分析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财务比率分析的实用性和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1、实用性
(1)计算简易,指标内涵与现代财务目标贴近。
(2)序时列示相对比率,可发现企业财务发展趋势和偏离程度。
(3)序时列示结构比率,可发现有显著问题的项目。
。
(5)根据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作出评价。
2、局限性
(1)没有可比性基础的财务指标没有任何意义。
(2)财务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
(3)孤立的对财务比率进行解释十分困难。
(4)财务比率分析,仅是一种衡量手段,并不能反映其它方面的问题。
(5)各项指标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
四、财务比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改善措施
。
第一,财务报表是一个系统工程,若要从财务报表中取得最佳的分析效果和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首先所依据的分析资料必须真实可靠。
第二,财务报表分析者要借助财务报表体系中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采用一定的分析技巧和分析方法结合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图标分析法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整体和动态的分析。
第三,将三大财务报表连接起来进行完整综合分析,尤其是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以加强财务分析的系统性、完整性,降低财务报表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带来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通过财务比率分析这一系列数据更能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资产的管理能力及企业的盈利能力,正确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风险。因此,应用好财务比率的各种分析方法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闫华红.《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成相.《SCJY集团财务诊断与治理》[D]学科论文,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