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范例

2023-11-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范文1

对总的看法是:第一,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在平稳中还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第二,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减缓;第三,下半年外需可能继续减弱,发展前景不尽明朗,但内需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如果调控得当,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

根据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2942亿元,同比增长7.9%,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一增长速度与今年一季度增长8.1%和去年全年增长8%的速度相比落差不大,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工业增长所推动。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2.4%,与第一季度速度基本相当;第二产业增长9.7%,比第一季度略有提高;第三产业增长7%,比第一季度略有回落。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月份增长12.1%,4月份增长11.5%,5月份增长1.2%,6月份增长1.1%,上半年增长11%。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以来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1—2月份同比增长16.7%,1—3月份增长15.1%,1—4月份增长16.5%,1—5月份增长17.6%,1—6月份增长17.9%,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增长速度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高开,2月份增幅下来一点,3月份又有所回升,4月份比较稳定,5月份由于“五一”因素,增幅又有所提高,上半年增长1.3%。也就是说,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发展趋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6月份,出口额达到了1246亿美元,同比增长8.8%。进口额达到1164亿美元,增长14%。进出口增长速度均比一季度和去年全年有明显的回落。进出口相抵,顺差81亿美元,同比减少43亿美元,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就通胀角度而言,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与去年四季度相差不大,去年四季度三个月同比分别上涨1.3%、1.5%、1.2%。价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消费品价格保持比较低的变化趋势。关于通货膨胀,目前基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通胀可能会明显回升,一种认为通货紧缩还是主要矛盾。我的意见是:今年的通货膨胀还不会呈现急剧的变化趋势。原因主要有四条:第一,目前价格的上涨主要体现为服务价格的上涨,靠政府主动调价,还不是靠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后自发的上升。吃、穿、用的产品价格还是下降的。第二,我国市场上游产品的涨价趋势是减弱的。今年前6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购进价,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和1.8%,均比上年同期的涨幅有明显的回落。从上游产品价格对下游的影响看,呈一种减缓的趋势。第三,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上是通货紧缩趋势而不是通货膨胀。国际上工业品价格除石油外,多数呈下降趋势。所以,来自外部的通胀压力也不是很强烈。第四,从整个宏观环境看,平衡的基础还是比较稳固的。财政收大于支,前6个月,财政同比增收26.2%,大大超过预算增收任务。信贷还是存差,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还是走低的趋势,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M 和M 增势都不强烈。国际收支也不错,外贸进出口还是顺差,外汇储备处于18多亿美元的高水平,1-6月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是2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因此,宏观三大平衡基础即财政、信贷、外汇收支平衡状况没有大的损伤,有的方面还有改善。

从效益看,1-6月财政收入增长26.2%,1-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其中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亏损还是下降的。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与去年情况正好相反,去年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8.3%。这主要是因为,从产业角度看,工业增长从3月份开始逐步回落,工业增加值3月同比增长12.1%,4月增长11.5%,5月增长1.2%,6月增长1.1%,呈现逐月回落走势。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外需的减弱:出口3月同比增长14.3%,4月增长11.1%,5月增长3.5%,6月下降.6%,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二、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但从构成上看,社会总需求呈现出内需增长加快、政府主导明显的两个突出特征。

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加快2.7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平稳的增长势头。

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1.4个百分点。在消费领域,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3.5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

。 1.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出现了几个积极的信号。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上年扩大2多万亩。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应该说冶金行业今年的效益也是不错的。

2.在增量调整方面。从投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也明显加快。1-6月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3%,这是比较快的,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长46.9%,科教、文化投资增长更快。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也是明显加快,1-6月份,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快11和1.5个百分点。从收入角度来说,国家从1月1日开始提高了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标准,对特殊地区实施特殊岗位津贴,这必然增加低阶层的收入,“两个确保”工作也得到了强化,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保证率上升。在“两个确保”方面,到5月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4.6%,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99.9%;93%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98%。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但在经济结构调整向前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苗头。如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行业出现了逆向的变化,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能力过多,非法小煤窑死灰复燃严重,市场过剩的普通小型钢材、线材产量快速增长,纺织行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从收入分配角度来说,应该说今年问题还是比较大的,调整进展还是不明显。主要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国民收入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

总的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总体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企业利润增幅回落明显,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比较低,不少地方财政困难欠发工资现象较突出。

比如1-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4%,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增幅相对去年而言是一个回落的趋势。估计上半年工业利润增幅只有2%左右,利润的增加更多是由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带来的,多数中小企业经济仍比较困难,多数地区仍是微利状态。尤其是农民收入整体上增长比较慢,上半年增幅只有4.2%,与城市居民的增幅相差1.3个百分点,表明农业的效益比较低,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势必影响消费的增长。

五、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受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慢的惯性和滞后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可能比上半年继续有所回落,但随着扩大内需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内需的扩大仍将会弥补一部分外需的减弱,其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经济总的走势大体是,一季度高开,二季度有所回落,三季度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四季度可能相对稳定,但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从生产方面来看,今年农业生产受干旱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加上粮食面积的调减,粮食总产量可能会略有减产,但其他农产品生产形势还是比较平稳。工业,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加上内需的稳定增长,生产形势还比较不错。第三产业由于金融、房地产的增长相对平稳,运输业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可能略低于去年水平。因此,从生产环节初步判断,全年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以在7%以上。

从需求方面看,全社会投资上半年增长15.1%,全年估计增长1%以上,目前看是有可能做到的。第一是国家投资力度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大的。上半年投资增长,使用的资金更多的还是去年结转的5亿特别国债,而今年新发行的15亿的特别国债到位比较慢,基本上还没有产生实际结果。即使如此,1-6月投资就已经增长了17.9%,从这一意义来说,下半年来自资金的动力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不会是一个减弱的趋势。第二是利用外资今年前6个月增长2.5%,全年估计也会是两位数增长,可能会比去年47亿美元高出几十亿。第三是从民间投资来说,制约其增长的因素是改善的趋势。一个是对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的高门槛问题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布,凡是对外资开放的对内资也要开放,从政策面上来说基本上是肯定的。尤其是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大幅度缩减行政性审批范围,加上推进垄断行业的调整改革,对民间资本的活跃也会有所推动。其次是就投融资渠道而言,尽管目前各方面反映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还是比较艰难,但另一方面,银行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明显增加,前5个月已经增加了1多个亿,这种消费性贷款是不是全部用于消费,目前各方面已经提出了疑问。可以判断,有一块已经转到投资中去了,而且随着国家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创业板市场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目前,各种政策上、法律上的障碍基本消除,等待的只是出台时机。融资环境我觉得也是一个改善的趋势。再次是政府透露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各地也都在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信息、投资指南日趋透明规范,行政机关实施一站地办公,办事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第四是投资者利益的法制环境也在改善。现

在,各方面都在完善法律,一种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享受利益的法律框架在逐步完善当中。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民间投资有了比较好的成长空间。所以,从发展趋势看,尽管农民投资增长不快,但总的民间投资是增长的趋势。由此,下半年总投资不会明显回落,全年增长1%以上还是有可能的。 从国内消费来看,尽管下半年没有多少消费热点,但亮点还是有的。总体上看,居民消费、集团消费都还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预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可增长近1%。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看,我们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住房、汽车、教育、旅游、通信都有较快的增长。在一季度,个人购买的车增长36%,个人购买的房增长55%,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从全社会看,近两年个人购买的车占75%,个人购房更占83%左右,都是比较高的数字。旅游休闲、通信费用增加很快。目前来讲,消费最大的障碍还是农民收入上不去,全年也就增长3%[:请记住我站域名/]左右,虽然比去年增长幅度略高,但仍是低水平的增长。第二个问题是消费环境仍不完善。假冒伪劣影响消费,市场环境还不好,另一方面政府引导也不够。

从国外需求看,预测全年贸易顺差将比去年241亿美元低,因而来自外部的拉动可能是减弱的。

由此可见,就需求而言,今年外需将减少一块,但内需将增加一块,有可能大致抵消外需减少的影响,因而全年支持经济增长7%的需求动力还是有的。

考虑到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争取全年国民经济有个更快更好的发展有着不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最坏处着想,争取最好的结果,努力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六、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总的看,面对外部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需要保持内部发展的要求,确实需要把稳定发展作为各项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但是,根据前5个月情况和下半年趋势的分析角度来考虑,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在宏观政策上做太剧烈的调整,更多的是贯彻好、落实好既定政策,但在微观政策上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适当搞活。也就是说“宏观宜稳、微观宜活”应当成为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一方面,由于国际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围绕利率、汇率等大的措施采取动作似乎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搞活企业、扶植弱势群体、激活民间投资等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落实好去年下半年增发的5亿元和今年的15亿元建设国债。目前落实情况还不理想,15亿元还没下达,需要及时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稳定较快增长。

第二、做好防洪抗旱工作,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今年夏季,北方干旱,南方多雨。夏粮和早稻均可能减产,如果秋粮再减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而秋粮的丰收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有利于后者,各方面对此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各地还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政策。目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落实的还不理想,大城市落实得好一点,中等城市落实得差一点,县城多数基本没有落实;东部地区落实得好一点,中西部地区落实得差一点。如何把提高收入政策落实好,我们认为需要加强检查督促,对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有必要予以适当支持。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松,还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目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在眉睫,年底加入可能性很大。因此,为迎接竞争,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慢,需要通过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推进供给结构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不能放弃国际市场,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出口尽量维持在一定的增长速度上,目前,退税政策落实还有一些问题,退税不足、退税进展缓慢是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通关不畅、环节过多也影响了出口增长。当然,如何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完善服务,加快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六、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固然重要,需要大力加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我去浙江调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结合方面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传统产业多数跟国际水平接轨,包括技术、标准,所以不少产品品牌在国内很有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对我们是最有利的。问题是必须让传统产业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什么时候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增长就有了希望。而恰恰中国加入WTO后,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因此,如何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制造业是振兴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中国如果在实体经济没有大的发展,而任虚拟经济膨胀,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税制改革;经济法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引言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30多年来税制改革步步配合,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服务于财政收入的不完全税收制度,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财政收入为主体的全面税收制度,税制的改革基本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然而,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障碍。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急速发展,相应的国际经济组织也迅速发展,国际经济调节能力增强,国际经济法规也逐渐完善,资本对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间贸易、文化等的交流,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有要求各国加快税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形式的变革。为适应国际经济日趋复杂的新形势,2013年,我国的宏观政策将延续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搭配,在税制改革上也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营改增”等改革举措。笔者认为,通过近年来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财税改革将会结合经济法创新,形成价、税、财、金融等相互协调配套的新型改革形式。

二、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税收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税制结构是一国税制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它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程度。我国税制的改革不仅要与国际经济形式以及各国税制改革相关,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并适应公共财政的需求,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如下几点必要性:

1.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转变经济结构的前提。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存在着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力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基于税收聚财和经济调控的功能,税制的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及其重要。同时,在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的同时,税制作为政府经济干预的重要手段,其改革必须与推动经济发展的整个经济政策相结合。

2.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

首先,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其次,其是国家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如外贸、经济、科技、教育、民政、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必须在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并注意方式的选择,进而保障政策的顺利实行。

3.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税收的重要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我国现行税制在税收调节功能上还未充分发挥,因此,必须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只有税制能够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功能,才能协调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化。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深度调整,迫切需要我国在正深入了解国内和国际两个经济局势的背景下,正确定位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进而保障我国的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取得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途径选择

。在经济法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税收制度的改革,具体可以从实行“双主体”税制结构、完善主体税和合理调节税负三方面着手。

1.合理选择主体税和合理调节税负是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结构的关键问题

(1)合理选择主体税种

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一般都是由多个税种组合的复合税制,主体税种的合理选择是税制结构是否完善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主体税种在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税制结构基本形态和特征。由于税收体系的财政、公平和效率目标需要由主体税种来实现,因此我国在进行主体税种选择时,需要对直接税和间接税进行合理组合,进而实现税制的公平和效率,这也是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可以通过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来缓解所得税对储蓄和投资的压力,实行增值税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

(2)合理调节税负

一个国家的税负水平情况通常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和程度、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制设计和税收管理的水平相关,合理调节税负是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行经济形势下,我国在税制改革上实行了不少减税让利的措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保障了财政收入,同时也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在税负调整上,应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分配格局,扩大税基,加强执行力度。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范文3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上的不合理,会造成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必须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分别通过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节,实现对经济总量的均衡控制,面对我国经济高位运行的状态及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我们必须要实现“双稳健”的搭配政策,确定合理的政策取向,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得好不好,关键一点是看它们是否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及微观经济状态出发,进行合理的搭配,确立一致的目标,形成趋同的政策效应。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经济运行状态下,二者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和政府的支出,来直接影响经济的运行,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调控效果比较明显,但长期使用,会引起赤字和贸易逆差及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属于间接性的经济调控,具有较强的市场调节特点,调控也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可经常使用,但由于传导过程的复杂和滞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使用效果明显,货币政策使用效果弱些;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财政政策使用效果递减,而货币政策使用效果渐大;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使用效果递增,货币政策使用效果减弱。因此,二者的使用必须要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运行状态相适应,根据经济形势的要求,分别选用,配合运行。

二是要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向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上来。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出现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贸易出现顺差和经济的高位运行状态。如果出现经济过热,势必导致通货膨胀或使经济进入下一个萧条周期。为此,要想抑制经济局部过热和物价上涨的苗头,扩张性财政政策必须要适时退出,及时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上来。要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合理把握紧缩、中性和扩张的政策力度,达到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上的优化。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和增值税转型步伐,推进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企业的公平竞争搭建一个合理的税务平台。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支出结构,要把资金向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上倾斜,着力解决好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环保和民生方面的问题。注重对不发达地区的扶持,促进地区结构的转换。要发挥国债的经济调节作用,适当地增加一些中短期的国债数量,降低偿债风险。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间接调控机制,实现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首先要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汇率机制。选择合适的时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应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信贷规模,抑制个别地方和行业领域投资的过快增长。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与结构优化调整。要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尤其是推进政策性、股份制银行的改革。支持资本市场改革,扩大融资渠道,改变融资结构,协调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范文4

一、国际经济协作下的中国经济现况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财政收入绝对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不算慢,但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相对数来看,则是 1995年以前逐年下降,1995年以后才逐步回升,2000年以后回升速度开始加快。因此,根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划分,中国财政运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1995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阶段是1996年至今,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突破2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上年的18.79%提高了约1.89个百分点;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望升为22%左右①。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积极的,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活力迸发;财政金融运行稳健,调控回旋余地较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一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受外需明显减弱影响,出口面临的困难加大。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新的经济增长点需加速形成。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两高”行业扩张依然偏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科技创新仍面临制约。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三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2012年需求拉动和2011年价格翘尾的影响虽会有所减弱,但劳动用工、节能环保等成本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亟待理顺,加上全球货币流动性仍比较宽松,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此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局面更加复杂,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总的来看,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面临的形势将更为复杂严峻。在此大背景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继续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同时,“十二五”规划中有些重大项目需要开工,已经开工的项目要保在建、保工期、保民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重点领域改革等都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近几年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始终注重通过加强财政管理,控制和防范财政风险,目前我国的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还处在安全的区间。综合分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二、国际经济协作下的中国财税政策的具体实施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本质上说,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归因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以需求管理为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调节的政策主张。其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主要是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在国际经济协作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近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措施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要继续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家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各种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

第二,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增加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安排好这些公共投资,既扩大内需,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综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完善增值税制度,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对住房转让环节暂定减免一年营业税。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石化、电子信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多次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在编制国家预算的时候,始终注意加大对民生财政的支出。压缩一般性的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五,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需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地区区域发展。尤其是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1.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2005年,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下调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很多“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此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有利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贸易顺差。这次调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降低了部分原材料和消费品的出口退税,另一方面提高了装备工业、高科技产品的退税,由此有望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过多依靠价格优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

2. 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扩大进口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举措。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为进口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的限制措施。进一步优化进口国别和地区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②。我国政府应立足于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这一目标,对所得税和关税领域的某些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如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两税合一”;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对民族经济的拉动作用灵活调整所得税税率;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适当调整进口关税的行业结构等等。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3,929.4亿美元,增长22%。2010年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③。

三、国际经济协作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协调的大背景下,随着商品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而且更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不但要有利于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健运行,还应当促进更有效的国际经济协作机制的建立,应对来自于外部的冲击。

(一)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变可划分为七个阶段:

1. 从1979年至1992年

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2. 从1993年至1997年

该阶段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3. 从1998年至2005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4. 从2005年至2007年

从抑制潜在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稳定的目标出发,中国在2005 年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双稳健”政策延续至2007年,当年第三、四季度,通货膨胀迅速上升,四季度中三个月通胀率分别达到6.5%、6.9%、6.5%,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由此,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超过经济下滑的担心,每月一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抵御通胀的必需手段,面对当时国家经济中存在的过热风险和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时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从紧”。

5. 从2008年年初至2008年年中

2008年初开始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年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6. 从2008年年中至2010年

2008年9月份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恶化与扩散,已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通货膨胀的压力迅速缓解,预计第二年经济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济下行风险。基于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宏观调控的基调确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政策相应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7. 从2011年至今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三大增长动力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总体上呈“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表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消费刺激政策逐步淡出等综合因素影响下,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稳定增长阶段,总体策略是“审慎、灵活、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④。

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进,我

。一方面,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固守一种配合方式,有可能因不适应变化的形势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即使经济形势是稳定的,也不能一成不变的长期使用某一种政策,否则往往是正效应递减,而负效应递增,不仅不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政府本文由收集整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建议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恰当的政策、措施和合理的搭配方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产生政策效应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及微观经济状态,确定合理的政策取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调控效果更为直接、力度更大。但长期采用,容易引起过度赤字、贸易逆差和挤出效应。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属于间接性的经济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具有灵活性、伸缩性的特征,可以频繁使用。但由于传导过程复杂,政策传递带有时滞,其作用发挥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既要区别开来,又要配合使用。

2. 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汇率机制是否完善,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时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已经成为共识。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应采取逐步和有序的方式推进,而且,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的结构改革密切配套进行,以避免政策可信度的丧失和经济成本加大。

3.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之一。财政政策要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要进一步加快国债市场发展,改革国债发行交易制度,建立统一的国内债券市场,活跃短期债券市场,增加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空间和灵活性以有效控制货币信贷的扩张;在现有资金市场的基础上,组建由中央银行调控的资金市场系统,包括短期拆借市场、融资券市场、短期票据市场以及贴现市场等,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市场工具调控金融市场提供基础,增强债券市场对信贷市场的传递性。

4. 建立和完善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宏观调控体系

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政策协调。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 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我国产业政策要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目前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偏离,要求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发展改革委要定期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放贷款。为解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现象,要重视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要加快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的投资热。只有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才能步入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四、国际经济协作下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用的经验总结

财政政策与货币的搭配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采取何种搭配模式,主要取决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确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范文5

必须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群众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要写群众的事情,还要让群众喜欢看。。。应当努力坚持“走转改”、践行“三贴近”,采写更多让群众满意的新闻作品。

3.激励性原则。党报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党报经济新闻发挥激励功能时,要用科学理性的观点引领舆论。帮助读者理解经济运行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现实和趋势,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反之,片面化或者简单化地处理经济新闻,读者看不到即期经济的良好态势,也看不到未来经济的向好趋势,无疑会丧失发展信心。

4.创新性原则。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

存在的问题

1.对经济现象有闻必录。。其实不然。如何对经济新闻素材进行取舍、加工、提炼呢?帮忙,不添乱,是底线;鼓劲,提精神,是准则。个别媒体为了博读者眼球,有意挖掘经济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和失误,将细小的经济事件刻意放大,把个案的经济纠纷无限扩散,造成不必要的围观,形成暗流涌动的舆论漩涡。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把握经济生活的主流,反映经济现象的真实本质,引导经济健康运行。

。。;以点代面,将一地一企的局部经济成绩,放大成全局的经济工作;。。。

3.不见人更难见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许多媒体认为写人就是宣传个人,担心背后有没有关联交易;另一方面是记者没有深入现场,没有和经济活动的主体接触,怎么可能写到人?更别说写出活灵活现的生动故事了。到群众中去,是做好经济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4.前瞻性不足。。。。。

应做到四个结合

1.宏观视野和民生视角相结合。。站位高,才能把握大局,吃透宏观经济政策,准确传递党的声音;眼界远,才能把握趋势,了解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济运行建议。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民生新闻的开掘。关键是运用民生视角,用百姓的眼光看经济,从百姓的感受切入新闻,评述百姓关心的喜事,解决百姓忧心的难事,使经济新闻富有人情味。。

2.现象展示和本质探寻相结合。一种经济现象的真实存在,往往可能是一种更大的经济现象出现前的“假象”。如果媒体只是炒作现象而不去探究其本质,新闻的本质真实有可能被掩盖、歪曲。。。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记者的采访更深入,掌握材料更全面,挖掘内涵更充分,提炼主题更精准。

3.历史演进和趋势把握相结合。。这既不利于党报指导的发挥,又和读者对党报的阅读期待有很大差距。。“从哪里来”,是明晰经济活动的历史演进;“到哪里去”,是对经济指向的趋势把握。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一幅完整的经济活动“路线图”。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范文6

关键词:财政政策;日本教训;启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为走出困境,日本政府用尽浑身解数,推出了大量的财政刺激计划,但是直到目前日本经济仍无起色。吸取日本财政刺激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日本财政刺激的经验教训

(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情况

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经济陷于停滞的10年,其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其主要特点:一是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自1992年以来,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仅0.9%,其中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1995、1996两年虽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为-0.6%,1999和2000年分别增长了1.4%和0.9%。二是通货紧缩逐步严重,1992-2001年6月,日本消费物价指数仅上涨了2.9%,年均上涨率只有0.3%,1999年后日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1999和2000年度CPI都是-0.5%。三是内需萎靡不振,当时日本住宅投资的增长速度由1990年的4.8%降到1997年的-15.7%,直至1999年才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迹象,同时,日本私人设备投资和库存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更为明显。四是出口形势严峻,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

(二)日本财政刺激的经验与教训

20世纪90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为挽救经济,日本政府在1992-1998年间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投资、购买土地等方式,密集推出财政刺激计划,投入超过GDP的15%,其中约半数作为公共投资。但是,日本政府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未能挽救经济的长期低迷,反而造成财政的巨大负担及产生了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其中的主要教训在于:

1、财政刺激政策延续性差。由于对经济问题的严重性缺乏充分认识,日本政府对于推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种改革措施缺乏必要的决心。在财政刺激下,日本经济曾在1992-1995年间展露出复苏的迹象。但迫于赤字压力,1997年日本政府执行所谓“财政重建政策”,加大财政紧缩力度,虽然财政状况暂时改善,但经济增长所受打击却相当严重,同年又适逢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复苏进程终止。迫于经济形势压力,1998年日本又继续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1999年通过了“新生经济对策”,延续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财政政策的否定之否定,不仅增加了财政支出的成本,也使财政刺激的效果大打折扣。

2、财政刺激规模超出了财政负担能力。旷日持久的财政刺激计划超越了日本政府财力所限,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因巨额的财政赤字助推利率上升,对私人投资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同时也使日本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到1996年底,日本的国债余额达到244.7万亿日元,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也成为1997年日本实施财政重建计划的导火索。

3、投资项目不合理。在日本财政刺激投资项目中,不少项目投向公路和桥梁,而未进行严谨的项目评估,这些项目多属于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甚微。这在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发达的日本,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4、经济结构改革不力。20世纪80年代日元的升值使日本财富大量增长,致使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直接引发了泡沫经济。泡沫破灭后,资产价格下降的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巨大消极影响,大量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大增,物价下跌,进而形成通货紧缩。同时,由于没有找到新的主导产业,加之在高新技术、特别是在与美国的信息技术的竞争中失利,进一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以至日本的产业结构至今仍是以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为主,没能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二、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政策的启示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日益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相似,我国GDP也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出口形势严峻,内需萎靡不振,特别是进入2009年以来,CPI和PPI出现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国民经济的新一轮调整似乎不可避免的即将来临。为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政府迅速调整宏观调控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消费、出口短期内没有起色的情况下,启动了4万亿的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以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随后,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投资计划,总额已超过20万亿。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启动财政刺激过程中,必须认真吸取日本经验教训,注重效果和效率,确保达到拉动民间投资、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财政刺激实施的着力点

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和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应在刺激需求的同时兼顾改善供给,二者不能偏颇。

1、积极扩大内需,刺激最终消费。当前刺激政策应放在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方面,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健康有序地推进银行的消费信贷,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二是适当增加财政对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别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转移性支出数量;三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四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和农民收入,为开拓巨大的农村市场奠定基础。

2、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出口依赖。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定,不确定的因素较多,如果一味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很容易受外部形势制约。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适当扩大投资规模,切实优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事实上,当前经济增长的回落,为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有利的空间。在实行刺激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应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高成长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把加快发展和实体生产性经济紧密结合的生产业和生活业作为主攻方向,重视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促成发展方式的转变。

3、明确支持重点,积极改善民生。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不同,我国当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财政投入要坚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原则,重点向城乡公共设施倾斜,如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卫生设施和地下管网建设,积极推动旧城区改造;加大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

4、改善分配体制,切实稳定就业。加快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和调整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现象,保证公平、合理的分配秩序。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调整的灵活性,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减少裁员,把增加就业岗位真正落到实处。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强化国债乘数效应。在经济紧缩或经济萧条期,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启动、刺激作用,关键不在于其数量多少,而在于其投资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基础性、带动性、引导性作用,提高乘数效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财政参股和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的调整、优化等途径,结合降低出口依赖、扩大内需等措施,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迅速扭转社会投资增长跟进不快的局面,逐步减轻国债与地方债发行压力,防范与化解财政风险。

2、降低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能对民间投资、民间消费增长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今后不仅要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关键还是要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民间投资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引导鼓励社会投资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3、强化地方政府的协同效应。各方态度不一,中央和地方脱节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积极财政政策见效不大的原因。我国推行财政刺激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同下一盘棋”,加强沟通和配合,确定合理的政府投资规模,强化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各项政府投资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进行,稳定民间投资者的预期和情绪,坚定民间投资者的信心。

4、强化政策的持续效应。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施了“信息技术国策”,注重把刺激需求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供给结构结合起来,从而既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刺激效果,又能提高中长期竞争能力和增长潜力。在我国当前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双不足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任务不能只是一种刺激需求的单向性政策,必须是刺激有效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双向兼顾或双向调节的政策。唯有如此,才能把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与中长期效应,以及把增加有效需求和调整供给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建堂,杨正位.日本经济:全面衰退、积重难返、教训深刻[J].世界经济,200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