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例

2024-05-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文1

为搞好我市基层老年协会创建活动,我市老龄办接此通知后,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了此次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创建要求、创建标准等,争取领导重视。为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创建活动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并成立了“__市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此次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考评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其辖区内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为顺利推进创建活动,我市召开了由市老龄委领导、老龄办工作人员、各乡镇分管老龄工作的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对于本次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创建时间、创建范围、创建标准、组织验收作了详细的布署安排。使各基层老协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方式、方法。

为迎接检查,我市对基层老协组织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根据考评标准,对我市371个村、43个社区及居委会的老协登记备案情况、管理手续进行认真排查,看是否办理登记手续并备案。班子配备是否健全是否按期换届选举,班子工作作风如何,办公条件怎样、功能小组是否建立健全。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文2

1.中央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中应该实行学徒制度的工种、业务的名称表,和各类学徒学习的具体期限、学习技术和业务的具体要求,及各类学徒的最低年龄,由中央各主管部门按照实际情况分别规定,经劳动部审核平衡后发表执行;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参照中央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的规定执行,中央各主管部门没有规定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另作规定。

不实行学徒制度的工种、业务的名称表,同样按照上述手续制定。

2.正式工人、职员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改行学习别的技术和业务的时候,以及转业军官当学徒的时候,都应该按照内部调动工作处理,不实行学徒制度。

(二)关于学习期限的计算、休学和解除合同

1.学徒的学习期限应该自合同生效之日算起。

2.学徒在学习中途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而改变工种业务或者调换学习单位的时候,其学习期限可以合并计算。

3.学徒在学习中途因故停止学习连续在两个月以上的,其停止学习期间不计算为学习时间;不满两个月的,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但是企业停工期间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每年停工时间长的行业在规定学徒学习期限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停工的因素。

4.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学习期限可以适当缩短,只要生产或工作需要,本人的技术、业务达到转正的水平,经过考试合格,即可转为正式工人、职员。至于学习期限是否需要一个起码的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考虑。

学徒应征服兵役复员后继续当学徒的时候,其学习时间可以前后合并计算。

5.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满六个月的时候,应该休学,休学后在一年内身体复原,可以恢复学习,否则,应该解除合同。

6.学徒开始学习后半年内,如果发现患有严重慢性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应该解除合同。

(三)关于生活补贴

1.学徒的伙食费标准应该根据城市、乡村、矿山、野外等不同的工作条件,各行业的特点,和各工种劳动强度的差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几个标准。

2.学徒学习期为四年的,其第四年的零用钱可适当提高一点,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3.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不满六个月的,生活补贴照发;超过六个月休学后,停发生活补贴。

4.企业停工期间,学徒的生活补贴照发。

5.铁路、航运系统规定运输部分学徒的生活补贴标准的时候,应该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的意见;其所属工厂中的学徒,应该同样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的生活补贴标准。

6.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生活补贴按照学徒生活补贴标准第三年的最高标准执行,但是不能执行第四年的生活补贴标准。

7.某些个体脑力劳动者(如中医)培养学徒,如果习惯上是由学徒自备生活费用的,仍然可以从习惯办理,或者由师徒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四)关于学徒参加计件工作

1.学徒参加计件工作的时候,他所做的那一部分工作量,原则上不计入师傅(或工组)的工作量之内,具体办法由企业主管部门制定。

2.学徒转为正式工人后的第一年,参加工作计件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计件工资;从事个人计件工作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计时工资标准执行。

(五)关于奖励、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

1.学徒可以享受合理化建议奖和不属于工资基金开支的其他奖励。

2.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保健津贴(高温津贴)和出差补助费。除此而外,所有野外津贴、林区津贴,生活费补贴、地区津贴、施工津贴等,学徒都不能享受。

3.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生产和工作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4.学徒本人住公家宿舍的时候,免收房租、水、电费。

5.学徒家庭生活有困难的,不适用职工的困难补助办法,应该由当地政府按照社会救济办法处理。

6.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医疗所需要的医药费、住院费和住院伙食费本人负担有困难的时候,由所在单位酌情补助。学徒休学以后,停止享受医疗补助待遇。

7.学徒休学回家所需的路费,可由原单位酌情处理。

(六)关于学徒转为正式工人、职员后的工资待遇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立足于更好的实现家校合作,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锻造优良品质、生成个性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活动主题 参与科技实践,探究身边科学,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活动时间 四、参加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发明创造类——寻找生活中所用器具、物品的缺陷或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将不同的物品进行组合,制作出新型实用的作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2、科学研究论文类——从农业、林业生产、大自然、日常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不寻常的现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运用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实验等形式解决问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科技实践活动类——以节约水电、能源、粮食、环保等为主题,开展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或者是自然观察类科技活动——天文、天象观察、地质、地貌考察、生态、环境调查。 4、科学幻想绘画。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未来人类生产、生活情景(纸张大小8开纸)。 5、社会调查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状况、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 学生材料要求:

1、科技实践活动类:要有完整的实施过程,即在活动实施时,要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活动总结。该项是活动的重点,一定要围绕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2、完整的原始材料。。 3、确切的实施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主要包括选题目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收获体会等方面。 4、本次寒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将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进行评价,记入个人档案。 (二)感恩体验活动 1、开展“家务劳动周”活动,要求家长写出劳动表现鉴定。 要求学生在假期一周内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父母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劳动,主动关心父母及长辈,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争做一个有孝心、善于感恩的小学生。要求家长写出劳动表现鉴定。 (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都参加) (三) “除夕日记”征文活动 引导4—6年级学生将农历“除夕”这一天的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日记,加深学生对民族节日的感情。要求一律用16k稿纸书写。 六、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各班要以学校方案为依托,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出本班的活动方案。同时要以本次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寒假生活。 2、注意安全。各班根据活动安排,合理划分小组,同时教育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时,不得骑自行车,外出乘车时必须有家长陪同。 七、组织领导 。要制定详细的学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安全预案,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在暑假结束后及时报送总结。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文4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文5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文6

在新形势下,到底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笔者认为: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提高其实效。

1.从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的角度出发,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有的高一学生认为:“‘先富’帮‘后进’,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是幌子.实际上是利用‘帮助’在后进地区乘机捞一把。”针对这一实际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省扶贫先进单应—一宁波慈兴集团。该企业近几年中,分别以资金、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人员、工人业务培训等形式,先后扶持了6个“老少边”贫困地区的工厂,其中一个还成为丽水地区十大明星企业。学生在活动后说:“现在我们懂了.人间不尽是金钱关系。‘先富’帮‘后进’,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信!”

2.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总之,“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