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专业 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现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业培养物流一线管理、技术人才,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大多在92%以上,远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就业率。。针对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课题组于2013年对湖北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相对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口性不高;毕业生薪资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的稳定性不高;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等。
二、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课题组从培养人才的学校和影响人才需求的外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1、学校内部因素
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或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且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界定。但总体上还存在定位模糊不清的现象,缺少从专业设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岗位定位、服务领域定位、服务区域定位、个人能力素质定位等方面的系统界定;同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型、技术型本科的区别不大,与技术操作型中职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差异。尤其是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观念下,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欠缺,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教材问题。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服务或产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课题组的一份调查显示专业核心课程与就业质量没有强的关联性,仅仅与就业率的关联性较大,说明课程体系的重点仅仅放在核心课程上不利于就业质量提高,而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类课程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建设也影响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指导性相对不足。
⑶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问题。师资队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间接性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上主要存在缺少“名师”、实际“双师”队伍不足的问题。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高徒”哪里会有高就业质量,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了各种类型的“技能名师”,但这些“名师”实际在校工作、从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也设立校内“名师”,但总体而言“名师”数量少,没有形成优秀的团队也是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同时,“名义双师型”教师数量、比例高而“实际双师型”教师不多,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又一要因。
⑷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问题。到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它们往往以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综合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对知识加工运用能力更弱。绝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提高实践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实践课程内容项目设计不系统、模拟性实验多、验证性实训多、课程单一项目性实训较多,而课程综合性实训和综合课程实训相对较少,多数实训环境不能再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够,影响了就业质量。
2、外部环境因素
⑴社会观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社会观念可以分为学生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两个方面:学生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较高,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对薪资水平、工作环境条件、未来发展机会与空间、人际关系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首次就业职位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就业质量特性中的稳定性、满意度等评价指标有不利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有一个外在因素,很多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抛弃学历观,在职业发展空间、职位晋升上仍然学历主导,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升职空间受阻;不少物流企业功利观较浓,缺少干部储备、缺少人员培训等,也是导致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少物流企业认为高职物流专业就是操作工,将高职物流毕业生完全充当体力劳动者,导致工作满意度低、就业质量低下。
⑵物流产业发展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物流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将决定经济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它与 “绿色就业”、 “体面劳动”等高质量就业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其发展对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物流产业总体发展速度快,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物流大环境有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着市场运作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度与法规不健全等现象,导致大多数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主要竞争优势是依靠成本而不是创新,因此,企业对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致使就业质量不高。
三、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途径
1、创新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依据市场需求,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定规模,根据行业需求定标准,根据企业需求定课程,根据岗位需求定技能;并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保持人才培养的动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经过十余年的专业办学,始终坚持推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积极探索“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政、行、校、企深度合作,产、学、证、赛紧密结合”为标志的鲜明专业特色;“两分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分阶段培养、分方向培养;政行企校深度合作、双证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效果。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
2、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中规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靠课程体系来实施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从事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课程体系设计上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课程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应及时吸纳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融入课程内容中;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要不断“实践课程”强化,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并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物流公司见识实习、物流企业轮岗实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等。同时,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上做到平顺、无缝,在课程教学上实施“理实一体”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素质,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3、构建高素质的“实际双师型”队伍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状况不够理想,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尽管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统计数据较高,但这种“双师型”名义上的;数据由“高校教师职称证书+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构成,这些教师并不一定具有强的实践经验或实践动手能力,制约了对学生的物流技术、技能的培养。要构建高素质的“实际双师型”队伍,一方面可以委派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长期挂职锻炼,真正充当物流企业的相关岗位角色并实施定期考核轮岗制度,逐步形成“实际双师型”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理论功底的专家,全方位完成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构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高技能的“实际双师型”师资队伍。
4、转变就业及用人观念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与形成有助于学生准确自我定位,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之间找到理想的结合点的科学就业观,对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体现出自主性强、多元化、竞争性强、职业定位明确等特点。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指在就业之前要认真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衡量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等,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应聘成功的概率,也有利于规避浮躁,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薪酬等,同时也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潜能。通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的稳定度等,也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企业必须增强对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才使用重视力度,从行动上营造出吸引人才的内部环境,形成科学的吸引人才、选才用才、留住人才机制,提高人才吸引力;只有创新用人机制,才能保证人才有效利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迅速发展。要把创新用人机制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环节来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通过多种途径和科学的开发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当然,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高职院校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多方的积极协调与深度合作,才能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质量。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彭光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研究[J].商,2013(07).
[2]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3)
[3]张利晓.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8)
关键词:中职;仓储课程;课程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什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它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强调两点:(1)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2)学生个人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的实质是将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相结合,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仓储课程设置安排现状
以我们学校为例,仓储课程开设在物流专业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一周4个课时,但从中职生的理解能力、物流行业的特点以及对员工的招聘来看,实训的课程有点缺乏。
1.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脱离实际,缺少技能训练
仓储课程一般按照仓储概述、仓库设施设备、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货物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化等顺序安排内容,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而脱离实际工作,对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较少,如,在仓库设施设备单元,一般只是按照设备类型罗列各种设备,这与“在做中学”职业教学理念相违背,致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难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2.教学环境简单,学生缺少实训场地
理论课程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内完成,缺少相应的实训设备,学生无法在仿真环境下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去实操,一般是带学生去企业参观一下,只能达到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无条件进行操作,从而达不到理性认识和实际技能的掌握。
三、仓储课程改革的措施
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对物流公司仓储部门的调查发现,部门负责人说,他们希望招聘的新人在懂基本仓储业务外,他们的实操、动手做事能力更强就更好了。要想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大起来,单在课堂说是不行的,必须在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前,先在学校的实操室模拟演练。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模式,案例教学是教师将物流公司仓储部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仓储部门发生的实际事例以案例的形式教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仓储部门的工作制度,指定小组长为领班,以班组工作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案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促进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2.全面开展校本教材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新型专业技能、新知识不断创新,中职学校物流教材的开发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就拿仓储这门课程的教材来说,仓储本来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但现行的教材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有些知识过于专业化,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些偏难,学生不必掌握,而有些实用性很强的知识或技术教材又没有或讲解过于简略,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
针对这一情况,为更好地适应仓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请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仓储行业的专家,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编写具有职教特色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材,力求做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实践教材。例如,可编写《仓储管理手册》《仓库库存管理手册》《仓储配送业务操作实训》等等。
3.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从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招聘和使用的要求来看,他们除了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外,越来越注重员工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比较缺乏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即承受压力、克服挫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给他们灌输这些意识,并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这几方面的训练。
4.注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育的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更不例外,而且还应该具有自己的师资建设特色。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教学培训、实训培训、参观学习等。
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从本地物流公司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聘请知名物流公司的部门经理或以上级别的专业人员定期到校演讲,并形成惯例,在专业意识、行业动态、素质要求方面给予学生书本以外的教育。
四、结论与展望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学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设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广州花都“空港物流”的理念相符。打造广州花都“空港物流”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更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一线物流人员,所以,中职物流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但如何才能在立足本地现实的基础上,把本专业建设好,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6.
【关键词】社团;高职;商科;职业
商科作为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有着众多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方向,也一直是占据我国留学市场半壁江山的热门专业。随着我国商业经济近二十年来爆炸式发展,商科职业教育因强调专业培养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与区域市场、当地企业紧紧关联,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生们的认可。特别是这些年国内商业连锁经营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商科专业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市场机遇和宽广的发展前景。
商科一般分为财经类、管理类、商学类,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其职业特征要求商科学生具有有很强的数学分析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而企业出于保守商业秘密的考虑,一般无法给商科专业学生提供重要岗位的工作实践,使得商科职业教学缺乏与实践很好结合的平台,学生也因此没有很好的理性认识。因此,活动多彩、形式多样的高校社团就让厌倦理论学习的大学生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满满的期待。
。高校社团作为类社会化的公益组织,分公益服务类、科技学术类、文体艺术类和爱好兴趣类等,在校园内也存在着众多的竞争者,特色服务供给与新人招募都将直接影响社团的号召力。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与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可以较好的解决各自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一、当前高校社团发展与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而高校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提供者,其作用的发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个性化、社会化特征不明显,对商科学生成员的全面发展不利
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且还有至少半年以上在企业实习,使得相应的学生社团的建设缺乏优良传统的沉淀和积累;一项关于学生社团的调查显示:92%的社团受访者认为社团干部在校时间较短,经常走马换将,导致社团的大众服务多停于临时性的安排和计划,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长期性的活动项目。学生社团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服务、教育培训和团队活动,经费以学校团委的下拨和资助为主,较少为企业的赞助和学生会费,受活动费用少的影响,主要活动范围也以学校为核心,能走出去的项目很少。高校社团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这样,缺乏个性化的学生社团,也就缺少忠诚的会员;尤其是特色不明显的社团,视野和管理也就比较狭窄,这些都对商科学生成员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二)社团的服务水平较低,活动形式单调,对商科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炼不足
高校社团新时代年轻人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而形成的群体,但随着90后大学生普遍崇尚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的社交空间和游戏让学生乐不思蜀,他们更多地是习惯于“蜗居”,而不愿意接受现实社会的挑战。这就需要社团在特色建设和服务水平上有更大的提升,以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积极引导成员走入社会;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年限短,许多社团干部缺乏“前辈”足够的指导和帮扶,成为了夹心饼干,却要“出师”面对众多的挑战;受制于管理水平和团队实力,学生社团的管理服务、教育培训远没有发挥出来,以至于让商科职业学生发现得不到相应商业技能的锻炼。据一份来自长株潭地区六所高职院校的针对社团成员的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类型单一、形式单调乏味,让大家期望相去甚远,对以后的活动兴趣不大。
(三)商科专业学习与考核更多的还是知识和技能,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发展上还有较大差距
现代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市场和企业所需的应用性人才,强调的学习实用的、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践技能的掌握;当前商科专业的学习由于缺乏企业实践机会,就是安排企业实践,可能还存在重形式而少实质性效果的问题;财经类专业面临这些问题尤是严重。这样,专业的学习也对学生商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针对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考核,让学生对参与社团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精神动力。而现代大学生更执迷于互联网,长期与网络的接触,让现代年轻人心里普遍抗压能力都比较差,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或小问题倍感纠结,内心脆弱不堪,抗压能力也差。忽视高校社团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养,这易导致他们没有必要的团队合作意识,也非常缺乏人际沟通的锻炼,也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未来从事独立的工作非常不利。
(四)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常常忽略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高级发展
。商科中对于财经类、商学类专业,在课程安排上缺少未来职业发展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的考量;而管理类,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也缺少对商科学生要求较高的数学分析能力、领导能力等的培养。据调查结果:高校社团作为有效实现教人育人、促进学生素质和商科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89%商科专业干事认为缺乏足够的专家指导,也没有明确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和服务受众群体,常常忽视其成员的专业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商科高职教育和高校社团教育的脱节,让学生在毕业后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来淬炼自己的核心职业能力。
二、促进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分析
。其主要措施有:
(一)将学生社团活动与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聘请商科教师专门指导,促进并不断提高社团内涵发展
新东方教育集团前途出国专家刘宗喆,在《美国研究生系列-对商科的理解》博文中指出:商科的学习与理解,关键在于(1)你有没有成为领导者的魄力和愿望?(2)那就是你有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承担压力的耐力?(3)你有没有改变别人的人生继而改变自己人生的强烈愿望?高校社团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在自愿基础上自由参与的学生组织;对于大学生锻炼这三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它与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聘请几位商科实践专家成为社团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学识,能很好的提高活动质量;如举办各类技能文化节等大型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成员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在参与中得到充分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社团活动的受益者;以此来促进社团的特色发展,推进社团的进步。
(二)有效统筹高校社团与商科专业建设,使社团项目与课程学习深度融合,打造并形成特色鲜明地专业型社团
随着高职商科学生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加,使社团建设与商科专业发展、社团活动与课程学习深度融合,打造适合商科专业学生专业型社团将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社团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实现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它能提供成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
专业社团可以商科实训场所为依托,以专业实习企业和单位为基地,能丰富活动内容,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市场需求开展社团活动,且经常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为企业和单位提供服务和支持,使学生亲自参与到企业实践。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专业社团,明确期初活动计划和培养目的,将社团活动进行课程化,并赋予相应的实践学分。这样,为社团未来的发展理清思路,奠定专业特色方向。
(三)创设和策划学生社团多样活动、充实其内容,锻炼和培养商科专业学生管理、协调、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
高校社团作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主要承担有服务学生、自我发展和活动管理等职能,有公益服务类、科技学术类、文体艺术类和爱好兴趣类之分。校园内的火热竞争也会让各社团卯足了劲组织各种文体科技竞赛,丰富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强化商科专业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方案的策划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商科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开放自由的社团氛围,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各种不同的信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成员间的互动有利于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活动中的诸多实际困难,会迫使学生不断分析和深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将有效提高他们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开拓视野,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活动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为将来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四)积极拓展学生社团群聚平台,锻炼和发展商科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和个人表达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现代商业的快速发展,商科学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和职业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波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专业型社团是年轻商科学生们集会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成员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社团是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的场所,内部和谐进取的合作氛围,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成员间的交流、接触,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专业型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培养商科专业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有利于商科人才的全面发展,也将为商科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高校社团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共性特点,促进并保持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将能很好的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面对林立的校园内竞争者,借助商科学生的专业才华,积极实施高校社团的专业型转型,有助于实现社团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社团交往平台和社团活动安排,充分锻炼和发展商科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保证高校社团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将有效的实现两者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化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P93-95.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双赢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实验室 企业实训
中图法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实证研究”(11Q002);2010年西安邮电学院“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项目“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引 言
;其次,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确保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检验,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及创新的能力;再次,可以给企业带来适量的合格人才,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为企业节省成本;最后,高校的知识资源能让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决策,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总之,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利益驱动是合作的基础,也是推动合作深入的动力。
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
(1)实践教学理念的局限性
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因而实践教学非常关键,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的理念落后,教学过程依然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
(2)企业资源获取的局限性
。但是很多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不能让学生真正接触企业,存在企业资源获取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就职后难以胜任企业的相关工作。
改革思路及实施路径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发达国家教育的“秘密武器”。;第二,企业积极培养学生,不仅提供实践机会,还给予报酬,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第三,学校教育紧贴企业需要,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触[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院校应寻求可以将企业组织起来的枢纽,通过枢纽打造集中企业管理岗位需求的平台,是改革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管理类院校应转变观念,把“以学校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走适应社会需求的校企联合发展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院校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可见,校企合作已经上升到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层面。
在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和领会“纲要”的基础上,西安邮电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依托信息化特色,自2005年以来,展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我院强调“管工融合”,以企业应用为导向,定制了改革实施路径,提出了“重创新实践能力,育信息管理人才”的指导思想,在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个培养要素建设基础上,通过搭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推进管理类专业学生企业实训,提高学生基于IT的实践能力。
1.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院实行专业学习与综合实训并举,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实训与理论教学融合,提出了“两个对应、四种能力、一个目标、三个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对应是指对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应行业应用;四种能力是指动手实践、开拓创新、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三个环节是指课程实验、企业实训和教师科研,最终达到一个目标:培养信息管理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将进入IT企业实习,不仅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还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协调企业实习与理论教学,避免冲突,我院调整了教学计划,企业实习可以计入学分。教师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考核评价工作。
2.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在广泛吸纳相关IT企业资源的条件下,已经成功建立及运行了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见表1。
表1 实验室情况汇总表
3.构建三层次六平台的实验体系
学院构建了“三层次”(基础实验层次、学科专业层次和综合创新层次)以及“六平台”(网络信息化基础平台、数字化工业企业实验平台、IT运营管理平台、移动商务平台、IT技术开放平台和软件工程平台)的实验体系。
4.加强企业实训
近五年来,学院以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凝练特色。通过学生的校内实验,进一步优化企业实训条件,为学生创造企业实训机会,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学生具备企业信息化运营管理能力。
目前,已有100多名学生到百联网、戴梦得珠宝、上海普华、阿里巴巴、西安软件学院参加实训。2010年底,学院又与印度塔塔公司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选派50名学生参加实训。
实施效果
此次教学改革不仅覆盖了学院的五个专业(工业工程,工业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而且还支撑其他管理类专业(财务,会计,审计,人力,工商)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实践教学,彰显了邮电学院的信息化特色。
1.提高就业竞争力
改革着重于管理和IT的融合,主要是考虑到企业ERP系统所需人才的稀缺和SAP、Oracle有庞大的公司用户,加之掌握高端ERP的学生也具备使用低端ERP的能力,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幅度。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精细的管理流程及方法,理解如何通过集成的IT系统提高运营效率,使得学生在业务管理和IT管理之间有更多的职业选择。而且,学生也会获得 更多跨部门管理工作的机会,得到更高的期望薪酬。
2.显著推动实习就业
截至目前,已有19名参加过SAP实训的学生到IBM和上海达策公司带薪实习,月薪3000元,这充分显示出SAP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和促进就业的显著效果。还有不少学生进入凯捷、上海汉得等公司实习。
。据测算,若考虑到大三实习学生,校企实训可提高学生就业率20%左右,而且就业层次高,职业发展前景好。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改革实施路径、“两个对应、四种能力、一个目标、三个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及三层次六平台的实验体系达到了预期目标,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荣祥.大学实践教学的职能担当[J].中国成人教育,2011,(6):113-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