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财政信息化;企业;财政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企业财政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拓宽财务管理作用空间
通过远程手段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集中处理已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利用网络来使数据进行分支化德远程处理与审计,同时也方便整理和查找。与此同时,上级部门在对网络的数据进行采集和集中处理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运作效率。
由原来的内部财务资源整合成为企业集团的财务整合,有效地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采用网上支付、网上采购与结算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财政管理范围,尤其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让各个部门的有关人员通过网络互动获得资源共享并获得决策十分有力于企业效率化。
2.增强财务的运作效率
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运作活动上的时间差,实现了业务与财务协同的管理模式。。
3.提升财务管理部门的技能
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财务信息被网页数据化,由原来的传统载体磁盘与纸质变为网络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管理的高效化与技能化,将企业管理与时展接轨,能为企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现状问题分析
1.领导对财务不重视
信息化管理包含了企业发展中对管理理念的要求以及资金方式的要求。目前的诸多企业在发展中,高层欠缺一定的创新意识,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固定在企业的管理中,其中高层的领导决策都欠缺一定的创新意识,缺少长远的发展目光。很少能看到与国际竞争中自身需要发展的地方,没有意识到财务信息化落实到企业的发展作用。实现财务信息化的作用被误解是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滞后性的重要原因。
2.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目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的难点在于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财务信息过于分散地特点,尤其是在许多大型的企业中,尤其在其自身的部门设置与业务管理中,许多下属部门存在着局限性,只顾着自己的资料信息的保密性,无法和财政部门做有效的沟通,下属企业没有将全面的资料进行提供,对整个决策阶层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我国目前的局势下,许多企业实行的事跨地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与此同时许多企业还不断地扩大规模,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但忽略了下属的子公司分散地特点,从而导致财政信息核算的问题处理不当,影响企业财政的管理,信息化进程更加缓慢。企业在资金的方面管理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内部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与分散性特质有着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还会出现多开虎头的情况,企业在投资方面的随意性都会导致控制失调,资金管理效率降低,这对企业的财政管理十分不利。
3.财政信息管理软件落后
财政系统网络化的构建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做指导,同时也需要由相关的管理软件作为实现的基础。目前看来我国的多数企业在发展中针对自身情况而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是稀少的,通常都是使用国外所提供的财务管理软件,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外国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这就导致在软件的应用上并不能达到良性的运用。国内的一些开发商做到了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研发,但是还不能满足大型企业集团对财务管理统一的需要。
三、如何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1.构建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
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企业运作情况的把握主要体现在领导的认知能力上,企业的决策阶层能否充分地对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进行正确的认识,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直接原因,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实际发展中各个部门的协调都是一个需要突破的方面。企业在内部展开信息化管理,需要明确地对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目标进行规范,并且要保证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与持续性,要坚持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所带领的责任分工,充分发挥企业决策的中层管理与各级部门的创造性,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促进企业财政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展开。
2.完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资金管理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明确的管理和规定。根据自身的条件,企业管理者应该就企业的运作情况做好掌握,让数据得到优化合并。各个部门按照成本费用和合计费用在处理方面,要对不统一的情况进行改善。实施的措施可以通过财政系统的构建来达到对审计的全程控制,由企业领导来对财务系统的管理标准控制。
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信息情况需要及时地向总公司汇总,从而使得总公司能够有效地展开多维立体分析,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3.加强队伍建设
必须从完善财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入手,才能够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需要对财务人员展开专业的培训,对其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验,在培训的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方面是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系统化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上,熟练掌握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目前的财政管理人员不仅要适应工作的需要,还需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在财政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财政管理需要建立信息化标准,积极地最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加快财政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对企业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财政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切入点,必须充分地推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只有不断地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摸索,总结规律才能够总结出网络化办公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作出修正,组织系统的升级,不断适应和完善企业网络系统,使企业财政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念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1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述
污水处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设备进行自动处理污水的管理过程。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得各种信息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最佳的污水处理方案,再结合自动化的快速高效特点,达到污水处理的结果。企业生产中,污水处理是生产的最重要工序,考虑到成本问题,企业往往选择既减少投入,又能有效处理污水的方案,设计污水处理系统时,应本着高效、适用、经济、环保的原则进行方案的设计,对于处理工艺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处理过程的影响,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分析,获得处理方案,而对于处理污水的自动化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对自动化的有效控制,保证污水处理的高效有序运作。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针对工厂与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两者污水处理规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段处理污水,对于工厂及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际作用
2.1保证准确、有效的数据采集
污水处理的信息化过程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这是进行污水处理的重要准备前提。在污水处理前,获得有关污水的准确数据,对其中所含有害物质和有害物质的数量进行科学上的精确分析,确定处理时对污水处理净化物质的投放量,确保整个处理环节的经济、高效。
2.2形成一套便于操作、集中高效的污水处理体系
信息化的手段是保证系统各部分有序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化对各处理阶段的分析,保证自动化处理的有序运作,使污水处理的每一阶段都能达到处理方案所估测的水平。信息化手段简化了污水处理过程,通过对数据的精确把控,大大减轻了人工工作量,提高污水处理的整体高效。
2.3保证污水处理质量
通过信息化技术控制自动化进程,严格把控每一处理阶段的统一性,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处理结果的差异,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能保证每一次污水处理结果都达到排放标准。
3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手段
3.1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
污水处理往往是自动化运作的过程,自动化包括处理设备的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污水处理设备自动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机械完成污水处理,人工在处理污水过程只是起到操纵的作用,自动化过程主要由处理自动化和监控系统组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自动化监控系统、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与管网在线监测系统构成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监控系统,这套监测系统能有效监控污水的整个处理过程,包括泵站的运作、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污水处理质量情况都能做到监控,对污水处理起到把关的作用。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结合信息化数据分析,通过污水处理前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科学的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运作,根据准确、完整的数据,实现自动化设备的有利使用。基于一套适用于处理的程序,自动化设备连接程序的各个方面,将处理过程的数据转变为一套可参考的模型,实现污水处理的改进与创新。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不具备完整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数据可以作为企业形成自动化处理体系的参考,大大缩短了企业探索研究的时间,让企业初步实现污水处理的自动化,使企业的污水达到正常排放标准。
3.2污水处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管理层对于污水处理起到重要作用,污水处理企业的生产与设备的采购都是通过管理层决策而实现的,在在管理污水处理中,对于生产信息的实时把控是管理层做出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托。一套完整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由处理设备、监控系统、污水地理信息、水质数据库、管网厂站维护组成,通过这一系统,管理者能准确的把握污水处理整个过程,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生产管理系统最核心是监控系统,包括数据的监控、设备的监控、结果的监控,这些可以实际观察的地方,能真实反映生产的整个过程。通过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及时、准确、直观的掌握污水处理的生产状况,对污水处理结果做到充分的把关。
3.3污水处理企业服务的人性化
。建立这套系统的关键在于整合污水处理企业各部门,变分散为统一,使每个部门人员都参与到服务系统当中,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工作。。
4结束语
关键词:油田企业 微时代 信息化安全 管理
。。
二、推进“微时代”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构想
1、“微时代”油田企业管理的内涵理解。所谓“微时代”下的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新时期油田企业信息化实践领域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对传统信息化管理在信息沟通领域所进行的一种创新、拓展和衍生,目的是将人类目前最有效的即时通信手段引入油田企业信息管理的各个领域,这是一种以网络、手机等通信工具为载体,以现代微通信技术为支撑,传统与现代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和立体交叉性等特征的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新机制。“微时代”下的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变革油田企业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和建制间的壁垒,整合资源,构建互联互通、覆盖广泛、注重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新体系的功能,能够提高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
。。
。
。。三是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油田企业的组织设置形式从实体建制向虚拟建制拓展,做到实体建制信息化、虚拟建制网络化。
三、“微时代”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
。。
3、建立科学合理的“微时代”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
当前,传统的行政运行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信息量少、呆板、冗长,缺乏互动,因此要达到吸引干部职工的目的,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做保障。
4、培养信息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能与时代前沿科技应用接轨的信息人才队伍,是“微时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使油田企业的技术干部职工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油田企业业务理论,还要熟悉当前“微时代”下干部职工的所需所想。
四、“微时代”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体系
1、风险评估。采用风险管理理论识别安全风险、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了解掌握安全状态,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动态措施。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综合判断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
2、安全保障制度。安全保障应包括组织管理、应急管理、内容审查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组织管理制度并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要严格内容审查管理制度,建立内容安全等级划分标记,坚持谁上网谁负责、谁维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
3、安全服务标准。安全服务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技术层面的安全保障。技术主管部门在整个运行维护服务过程中,应当根据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安全服务标准,严格监督网络服务商的安全服务过程,对运营维护服务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王新帅.新媒体环境下国企新闻宣传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2013(18).
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解决了基本会计核算的数据收集、统计和计算功能,还使传统会计核算上升到了现代电子信息化管理会计阶段,为企业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强有效的决策信息依据。一方面,地勘单位由于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单位财务管理和监控受时间、空间和资源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地勘单位上属部门难以对下设机构实施直接的财务收支监控;另一方面,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系统是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目前地勘单位许多项目都处于偏远地区,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限,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也严重匮乏。
二、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勘单位越来越重视财务信息化管理。。然而,地勘单位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受到硬件设备配置、网络建设和软件开发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且相关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保障也不够充分。除了外部条件的制约,地勘单位内部因素是影响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原因。(一)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缺乏有效、合理的信息处理程序。地勘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流程受到会计流程的影响,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程序还离不开手工方式,因此财务信息数据的处理和收集过程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地勘单位财务数据处理的环节较多,财务信息化处理需要计算机通过记账凭证生成,而地勘单位会计工作离不开手工方式,增加了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环节和内容。其次,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内容分散,项目地点分散,周期较长,会计数据量巨大,通过数据分类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增加了人工成本,并且对财务信息数据内容处理的难度较大。第三,地勘单位财务会计数据存在重复存储问题,由于地勘单位项目多、周期长,会计数据处理较为复杂,会计核算主要是后期核算,对地勘项目的实时信息把握不全面。(二)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难以发挥管理职能。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是为了提高财务会计的记账和数据处理效率,还是进行项目决策和管理发展的重要依据。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具有多个模块系统,虽然各个系统模块内部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和有效传递,但是财务信息化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自我封闭的系统。财务信息化管理只有将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建立相互有效的分析和共享桥梁,才能真正实现财务信息的管理职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明显缺乏综合效应,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缺乏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没有与其他功能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会计信息不仅缺乏时效性、系统性,还存在使得这种滞后性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会计理念。因此,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没有搭建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共享“桥梁”,难以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的管理职能。(三)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缺乏有效性。地勘单位发生的业务活动存在大量会计信息数据,会计信息以记账凭证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起点。在会计信息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会计人员对信息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勘单位项目周期长、地点偏远,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程度有限,这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中,财务信息处理方式降低了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损失了大量有用信息,加上会计流程和处理模式的局限,会计人员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详细程度和有效性存在不足。因此,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无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依据,缺乏信息有效性。(四)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无法满足管控需求。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为单位内部经济管理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还为外部使用者提供信息支持。由于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开降低了经济业务信息传递的驱动力。会计信息数据在冗长、刻板的转换过程中,可能遗漏了大量重要的管理数据和业务信息,因此管理会计所利用的信息数据难以全面和有效。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协调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的差异,不一致的数据信息给决策带来困惑,无法满足企业管理、控制的需求。(五)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缓慢许多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相当缓慢。一方面,地勘单位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会计人员无法应付计算机与会计信息的结合,忽视了信息化软件在财务管理中的功能。另一方面,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除了会计核算系统,与其他系统相衔接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完全建立。此外,各个系统间也没有高度集成,没有形成系统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因此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工作人员无法对地勘项目过程的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运作效率。
三、建议措施
(一)明确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制定实施计划。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地勘单位信息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对财务信息化的目标和内容作出整体规划,全面有效地指导财务信息化实现管理职能,同时适时引进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满足单位的发展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地勘单位的战略目标。一是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制定和负责项目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按照计划执行,并定期优化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信息技术。二是建立专项资金,由于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前期投入较大,需要长期资金支持,因此建立专项资金,并进行严格的项目验收和审计工作。(二)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充分发挥管理效用,需要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地勘其他系统搭建“桥梁”,因此,地勘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提高财务信息的实用性,充分利用财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用,真正将分散的会计数据转换成为有用的管理信息。通过构建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管理职能。(三)制定数据运用标准,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地勘单位经济活动分散,项目周期长,相关会计数据不仅数量巨大,还相对分散不易整合。地勘单位首先要根据各个项目实际情况建立数据运用标准,各个系统之间基于运用标准进行管理和控制。数据运用标准包括基础数据标准、项目流程、财务支出等标准,地勘单位基于数据运用标准,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进行管理和控制,规范和控制项目开展及各项活动,构建一个有序的管控体系。因此,制定数据运用标准,通过有序的管控体系,以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四)协调地勘单位项目业务活动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关系v地勘单位以勘探项目为主开展业务活动。根据项目勘探主线,地勘单位要协调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部门间的信息同步。由于地勘单位勘探项目的地点较为偏远,项目支出和项目进度与财务信息难以保持同步。。(五)加强信息化系统的硬件和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工作。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安全的控制工作,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和信息技术革新对信息化系统管理带来的不安全因素。首先,对不同部门、资源进行授权管理,利用接触控制保障授权人的使用安全性和资源正确性。其次,利用数据保密、相关安全软件以及识别功能,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并为数据的使用者提供有效保障。最后,定期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以及信息技术进行安全核查,保证各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六)正确认识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地勘单位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还是制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单位战略目标制定有效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正确认识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让系统衔接的各个部门对战略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制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执行计划。此外,要充分运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引进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在各个部门的有效衔接。
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杨力.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6):193.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二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三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
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结束语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体系化思路
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影响了当代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也逐渐开始转向于高新科学技术主导的时代。所以,要真正认识图书馆在当前高新科学技术影响下的发展,就需要全面分析图书馆在日常管理的过程当中所能够运用到的各项信息技术,并且采取更加高规格、严要求的管理模式,促进图书馆在日常管理的过程当中更具备针对性。所以,各个地区的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有体系思维,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建设。
1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人才作为核心,采用更加科学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和发展,以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作为主要的内容。信息化建设所能够提供的各项高效和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依据所在。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就是通过这一种服务提高自己的服务效率。。公共的图书馆除了传统意义上提供一些图书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之外,还应该根据图书馆的相关读者的一些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资源搜索和定制的情况。用户的需求实际上会在信息化的阶段得到更进一步的满足,从而提高了图书馆在信息检索方面的综合效率。第二,信息化服务也决定了大量的信息已经采用了一些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储存,特别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一些资讯,也转而存储在一些光盘或者其他的数字化介质当中,这样也节省了图书馆大量的馆藏空间,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图书馆在信息调阅方面的一些综合效率。第三,在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的一些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公共图书馆也必然要朝着一种更加高效率的检索模式发展方向发展,特别是很多图书馆要充分分析自身在管理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运用云计算以及相关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管理,这样可以更进一步的将图书馆的信息化资源结合在管理与运用的过程之中。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手段的影响下,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熟悉各种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还应该结合信息化的一些具体化的信息和资源,结合当前社会上各类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更进一步的系统化建设。只有采用系统化的方式进行建设,才能够让图书馆的各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可以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发展,尤其是在检测的指标和检测方法上进行发展,帮助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的发展。
2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体系化要点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化,实际上是整合各项图书馆相关信息化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特别是图书馆在信息化的检测和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对图书馆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方面进行充分评估,特别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人才资源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源,对图书馆进行更加全面的建设。而且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应该统一于实际的管理过程里面,只有结合图书馆的管理和日常运作实际状况,对各项信息化的资源进行调配,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并且从过程的测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要形成一定的指标思维,这也是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够完全没有具体指标的建设模式,只有具备综合测评的指标,才能够让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日常的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调整各项资源,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对象,主要是提供信息化资源和信息服务,而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是最为重要的。从技术层面上看,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过程实际上是结合相关的网络政策以及标准,对图书馆内部的各项运作过程进行信息化改造,让图书馆的管理过程更进一步结合各项信息化技术。而且从另外一个方面上看,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实际上也应该结合相关的信息技术,并且从信息化的模式出发,帮助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果方面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对图书馆结合各项信息化资源进行管理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图书馆的管理者也应该形成一种具体整合的思维,通过优化信息化管理的手段,综合应用信息化技术并且结合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以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投入到日常的建设管理之中,才能够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
3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体系化思路
第一,从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主体上看,信息化的建设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图书馆进行信息化建设世一项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建设行为。因此,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那个汇总最为理想的主体,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信息化的专业人才要充分结合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思维进行建设,结合当前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的主要状况,更新图书馆所运用的各项信息化手段,以培训或者进修等方式帮助图书馆的专业人才逐渐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领,以此推动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具体措施落实到位,并且提升图书馆一般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素质和运用能力。第二,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等方面,要形成一种整合思维,并针对图书馆读者的具体需求,开发一些新的信息化建设思路。特别是当前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里面是需要大量的信息化资源支持,所以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实际上也是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过程里面具备良好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表现。对于传统的文献资料管理,图书馆要善于将这些传统的图书馆资料转化成为可以检索的数字化资源,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更加便捷地检索和利用到这些资源,实现资源的更进一步运用。第三,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也应该加大建设力度。特别是结合当前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发展状况,要灵活和便捷地运用各项检索工具配合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尤其是从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方式两个层面进行建设,加大信息的数字化力度,帮助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对各项信息化资源进行综合运用,在联机检索以及数据库检索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4结语
传统图书馆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往往出现相对封闭的功能局限性,尤其是一些图书馆在日常的管理的过程当中,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内容比较陈旧,管理的技术模式落后,运行的机制比较有局限性,这些都不能让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而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在管理图书馆的日常运转过程,要抓住信息化技术的要点,推动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形成信息化的思维和模式,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提升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综合效果。
单位:陕西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宣姝.试析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支撑能力提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