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例

2023-02-24 来源:客趣旅游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1

1.1缺乏大众化是校园文化的又一问题某些在开展的活动中缺乏大众化,一些高校安排的项目和内容只考虑到优等生,而把大多数的中等生及相对劣势的差生忽视了,要知道中等生和差生才是一所学校最庞大的阵容,所以说学校举办的活动只考虑有特长的同学参与是相当不科学的。相反的,学校应该举办一些丰富的、适合大多数同学的、大众化一些的活动,这样就使得参加人数增多,从而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1.2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不突出众所周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历程、建校时间和文化底蕴,甚至是有不一样的培养人才的方案,所以说,不同的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有鲜明的特征,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就目前高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来看,很多的高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高校特有的个性,没有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

2、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2.1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始终都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主要营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就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党政工作,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同时也要注重全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培育师生遵纪守法、勤俭节约、追求真理的民族精神。加强以为指导地位的执政工作,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全面性的积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中重要作用。

2.2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注重整体规划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时期就可以实现的任务,相反的,它是一项艰巨、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专门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机构,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行整体规划,使高校各方面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有极大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另一方面,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加以正确的管理,同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2.3校园文化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大众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既彰显个性又能突出重点,把各自高校的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建校时间及背景都着重突出强调,同时也要把各自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示出来。只有把各自高校的特点搬出来,才能更加吸引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在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同时着重突出大众化,争取让学校各个年龄段、各种兴趣爱好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在安排校园活动的时候让活动更加贴切、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4着重强调精神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2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全面的系统规划

现在,一般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管理,在教学改革方面和硬件设施方面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一些建造新校区的院校硬件建设的起点都比较高,校园规划也比较漂亮,但是往往没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比如,校风、校训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体现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校舍设计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学生活动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学校的标识设计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管理制度和领导作风是否与校训一致,学校标识的运用有没有统一的规划,等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挖掘出职业院校的职教元素,从而失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个性。比如在社团文化建设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社团协会的文化活动模式,都有计算机协会、各类体育协会、文学社、书法协会、集邮协会、英语角,等等,鲜有能体现职业院校和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

(三)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

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口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方面,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还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校园人(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包括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园风貌和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内容。企业界流传一句话:“三流企业竞争靠产品,二流企业竞争靠服务,一流企业竞争靠文化。”企业的经验表明,21世纪的企业竞争,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竞争。同样,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就不会有一流的高职教育,就不会成为一流的高职院校。

(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领导的作用

领导是领路人,领导的理念和思路决定学校的走向,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因此,学校领导一是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要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面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学校领导要亲自抓校园文化建设,要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与建设有自己特色且能够促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校园文化,要规划与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的校园文化。

(二)要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一定要处理好校园文化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校园文化构成要素包括校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理清校园文化各要素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文化氛围、校训、校风、学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将校园文化建设要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一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基础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规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合,通过采取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三是必须把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要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一是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通过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扩大学生知识面,展示大学生风采,促进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二是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应结合开设专业,开展诸如专业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学术讲座、科普宣传、辩论赛等活动,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开展以科技文化服务和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以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增强他们的组织、交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四)要积极培育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结合和结晶,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要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是要制定符合自己的、有特色的、能引人向上的校训,充分发挥校训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校训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经被师生员工接受就会被大家自觉发扬,就会形成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形成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核心。二是培育优良的校风。校风包括教风、学风、考风及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作风。校风是校园精神的重要体现,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创建以关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优良教风,以勤奋上进、求疑好学、尊师求实为核心内容的优质学风,以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公正公平为核心内容的优良考风,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良好工作作风,努力创设优质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三是积极传播和弘扬校园精神。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广大师生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积极培育学校意识和校园精神。同时要通过讲学校的光荣传统、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校友会等活动来教育和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增强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不断弘扬具有特色的校园精神。

(五)充分利用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上的数字化应用与信息传播模式的交互性上。因此,本文将新媒体定义为,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目前,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中传播信息和引导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基本上以单向形式为主,广大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而新媒体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新媒体时代,信息和传播更加便捷,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或传播者,这也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企及的。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其信息传播量非常小,传播范围极其有限。。

3.传播内容的自主化。新媒体时代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4.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速度的快慢。传统媒体的信息和反馈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的信息往往存在滞后性;而新媒体由于采用互联网技术,其信息的和反馈速度呈现出即时性的特点,可以做到即时和实时反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一)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分析

1.新媒体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巨量的信息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承载、传播、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大大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高校学生能够突破校园环境空间的限制,更大范围地接收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这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3.新媒体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受众提供了参与信息互动的机会和途径,使得广大师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大大提高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为开展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利分析

1.新媒体使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校园文化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其教育功能,向学生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削弱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大大提升。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可能通过网络侵入校园,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是难以避免的。

2.新媒体可能会削弱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新媒体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传统校园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虽然新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信息内容却良莠不齐。这些不良信息很可能会侵蚀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学生易陷入迷惘之中,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新媒体的这些缺陷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3.新媒体可能会削弱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效果。新媒体给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和手段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倘若校园文化建设者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就会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跟不上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难以有效地与学生们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

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才能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加以运用,使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利用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优势互补、突出特色、优化资源,在建设校园文化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建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竞合关系。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不仅要提高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还要提升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能力。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还应该鼓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广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全面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因此,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媒体技术到媒体生态的新变化,加强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丰富、互动性强的优势,建立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新阵地,并不断增强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增加数字信息流量、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强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创新方法和载体。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制作出大量生动形象的新媒体素材,创造出一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文化作品,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2]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5]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成人高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文化机构,高校发挥着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是知识、文化、科技的重要集散地,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引导、示范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校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旗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适合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面貌、学校校风、学术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学校根据成人高校的学生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成人高校学生的文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力,对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起到极其重要作用。通过高品位、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成人院校内健康向上、风格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将助推成人高等院校完成建设国家高素质人才储备的历史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成人教育对象都是在职学习的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将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

成人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的成人高等教育,转换成“会学习”、“优生存”、“完善人”的终身教育坐标上。成人高校的对象为成人,所谓“成人”,不但要达到生理学意义上的“成熟”,更具有特定的社会学意义和法律内涵。成人教育不单纯以学科教育教学为中心,更体现其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成人教育这一特殊培养目标,制定并创造新型的,适用于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保证。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和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再深造的渠道。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一样负有高等教育的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展示学校的正面形象,展现学校的教育文化内涵,促进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为目标,以注重师生精神生活为培养主线,建设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是成人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成人高校校园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在传播和支配地位。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1、充分发挥校园人潜力,创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是先进办学特色、学校理念的引导者。学校领导者应通过学校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勾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宏图。学校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执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创建、执行、传承的重大使命。学校应培养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由被动执行,变作主动传承,逐步形成学校团结和谐的内聚力。树立一支有修养、重学业、肯付出的优秀学生骨干,激发他们爱校护校的使命感,从而感染带动全体学生的校园文化意识。

2、借助网络传播媒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网络开展校园文化传播,通过网上知识问答、网上征文、作品设计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专栏,使进学校师生交流,营造自由轻松的学术范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

3、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

当前,大学生受我国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多元化影响,价值观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保障和谐校园健康发展。

学生文化活动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充满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动。

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讲座、学术论坛的作用,凭借高雅艺术的感染魅力,借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和精神品位,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创新自我的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高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又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构建适时务、具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5

在当今知识与技能需求的社会背景下,各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均呈现出不足,尤其大多数学生整天只是埋头苦读与自身专业书籍,并不关心人文情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文化建设也有所欠缺。

(一)学校课程安排欠缺

作为文化建设的实施者,他们有时往往忽视了这些校园文化的建设,而把工作的重点大多数转移到专业课程上,开设的文化教育课程较少,大部分时间被专业课程所占据,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少之又少,学习利益化,这些课程虽然说可以在选修课程上弥补,但却不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项目,自然而然不会得到学生的重视。

(二)学生自身自觉学习能力差

学生课业繁重,大多数学生都是以专业课程为主,根本无暇顾及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很多学生由于惰性,一年都很少去图书馆陶冶情操,充实自己,整天埋头与各种证书的考取中,使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窄。而且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一般都作为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一或大二。既然是选修课,当然一些学生有不选的自由,也存在不去上课或不专心听课的现象,学生接受人文知识的程度也是大打折扣。

(三)学生社团活动滑坡

大学校园总有很多的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的社团,而社团承担着辅助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社团活动与学生接触密切,影响着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在一些大学生社团形如摆设,举办的各种活动质量差,应付上级,甚至一些社团几个月都不举办活动,社团里面的人有的几乎不认识,更不要提会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了。

(四)学校后勤保障不足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全校师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后勤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决与后勤这个坚实的后盾。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保障不足,文化建设方面滞后,学校的布置不合理,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拆除一些具有文化代表的建筑物或公共设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建设校园文化

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把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对校园文化的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和长远性,增强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和知识,也要培养学生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学校应开设多种多样的公共选修课程,并将其计入学生综合测评中,引起学生的重视。学校在开展各种专业讲座时,也应该时常增加一些大学生素质培养和优良品格形成的讲座,引导校园文化的形成。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以学生为本,弘扬传统与倡导创新并举,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设文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音乐欣赏、美术、影视世界等系列课程,举办名家讲坛,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通过这些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提高鉴别健康思想、高尚品德、优良操行的水平。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积极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可以使大家从中体会到辛勤付出后收获的乐趣—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历社团由弱小到强大,由雏形到成熟的过程,从而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不达成功不服输的精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最佳途径与方式。举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各种有才华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在展示中增强自信心,起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如以学校为单位举办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系庆晚会等;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元旦晚会、诗歌朗诵比赛、剧本表演大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和依托,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6

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民办高校普遍创办历史较短,基本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校和育人,学校的校园硬件建设大多比较时尚,充满现代气息,但缺乏内在底蕴和历史积淀,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影子几乎不见踪迹。因此,文化积淀浅,校园文化不成熟,文化氛围不浓厚。很多学校在发展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或者并没有好好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状况,从而给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二,高校成为小社会,失去往日“象牙塔”的地位。在民办高校内部文化环境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外在的环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校的校园环境。随着高校校园“开墙透绿”接触社会,今日的校园在传统“象牙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商品经济所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利益化,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变革也正在影响着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使高校表现出浮躁和利益化趋向。第三,民办高校的培养定位意味着学生更早接触社会。民办高校的培养定位一般为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对学生的实践实习要求比较高,有些学校提出了“三级实习”的理念,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多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就业及走上社会积累资本,这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公办学校就要多得多。然而社会上重利益、重赚钱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外出实习和实践的大学生,他们再把这些风气带回学校,就很容易将实践实习与物质利益挂钩,使校园文化氛围少了书卷气,沾染上浮躁气和铜臭味。

2、坚持弘扬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而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慢慢积淀而成的,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对学生具有渗透性、潜在性的教育作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弘扬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第一,建设优美的物质文化。马克思说过,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物质为基础,包括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多功能厅、运动场等学习、生活、活动必备的文化场地,包括校徽、校风校训标牌等体现学校精神的物质设施,还包括绿化植被、雕像雕塑等人文景观,这些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参与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可通过文化因素、各种宣传营造出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第二,营造健康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指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人才培养定位等内容。营造健康的精神文化,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等校园媒体,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师生的主体价值取向。营造健康的精神文化,一定要注重党风、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以党风建设促校风建设,以校风建设促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促考风建设,形成从上至下、从教师到学生、从学习到考试的良好氛围,以及健康向上的校园风气。民办高校将学校的精神文化作为学生的精神支柱,一级一级地传承下去,逐步积淀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第三,创设规范有序的制度文化。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民办高校师生井然有序地进行教学、生活的保证,是体现赏罚分明、公平公正的依据,能够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民办高校由于历史较短,制度建设大多不完备、不系统,而且容易朝令夕改。因此,在制度建设中尤其需要狠下功夫,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特别要重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制度建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学定位和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促成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规范学生行为,启发学生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使学生能够在制度文化的指引下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主成长。第四,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民办高校能够意识到占领文化阵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鼓励并组织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但主要集中在层次比较低的文娱体育活动,缺乏具有特色的主题文化品牌活动。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比较喜欢各种文化活动,但较多的低层次重复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民办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整体规划,鼓励创新,打造一些品牌文化活动,形成文化特色,利用品牌文化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在多样性中突出时代主旋律,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各种活动真正达到学习知识、组织锻炼、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的目的。(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