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模式层次单一
有诸多假设,其中最著名的假设之一,就有理性预期的假设。现实中我们也往往选择这一假设,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往往忽略学生的基础不同,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而假设认为他们是同质的,按照学生的平均状况来进行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水平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科目上,偏科的学生很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经管类专业就是为了少学数学,甚至有的学生一提数学就反感。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模型、数据、图表,例如在效用理论中,确定最优购买数量时,甚至需要高等数学偏导数的知识。部分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困难。这种简单的同质性的教学模式,因为缺乏必要的层次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忽略创新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创新型思维要进行渗透。然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选择这种高速、便捷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因为多媒体不用在黑板上大量的书写,所以省去了很多的课堂时间。老师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一步地拓展讲述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大。但这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症结所在,因为信息量大,授课教师急于将所查阅的资料,研究的动态尽可能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而缺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就造成“填鸭式”的被动教学,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到底”、“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会学习,没有批判,缺乏思考,这与我们提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经济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也就注定,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只围绕着经济学科来开展,而应该是一门满足多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而现实是,应用型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往往只考虑本学科的需要,很少考虑多学科交叉的需要。。。由于微观经济学需要讲解的内容很多,高校教师往往忽略讲述这些难懂的理论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这就造成学生“学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这势必会造成学生为了得学分而学习,为了得高分而选择做大量的习题。等学期一过,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就只剩下老师反复强调的那些模型和公式了,究竟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反而被忽视了。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模式构建的设想
1.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组式分组教学,即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的专业和班级打乱,征求学生意愿的同时(可以由学生先提出申请),分别进行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水平测试,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课小组,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
2.构建批判式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有必要肩负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提出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讲经典理论本身的束缚,而将经典理论的来龙去脉悉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的产生过程和演进的路径,并在其中穿插介绍其他非经典学派的观点,从而将经济理论的全貌展现给学生,而非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的理论本身。在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找寻问题。授课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的外延和内涵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撰写读书,帮助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个人观点,定期集中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
3.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因而案例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原貌,既节省了时间,又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学生因为缺乏对案例背景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误判。其次,教师起到一个启发诱导的作用,不直接说出结论,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结论,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体会畅所欲言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将微观经济学经典的理论引出,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精心的点评,学生可以课下根据讨论的结果完成相关的讨论作业。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加强。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越性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旨在为同样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集音响、文字、美术、动画、影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它的出现和应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但是对于不同形式和特点的课程在使用中需要加以区别对待,以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给众多接触多媒体教学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1 西方经济学的性质与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它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课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层次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进行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
1.1 理论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性强,较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它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一些次要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了极为严密、精细、完整,前后内容联结紧密,系统性很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例如,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从简单的供求理论开始,到消费者与生产者理论,再进而研究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各个知识点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层层推进,前面的内容总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前后衔接,环环相扣,需要串起知识的链条才能准确的把握微观经济的全部内容,这一特点对于初学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偏重感性思维的文科生更是如此。
1.2 实践性结合理论性。虽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核心课,但教学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为如果只是注重用一些图表、函数和数学公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虽然能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记一些公式、图形,却不能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目前主要在低年级开设,对于那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相当的误解和困惑。同时,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模型,其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与实际有很大距离,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1.3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局限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堂上通常是教师板书、讲解与学生的听讲、笔记相结合。结果是教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于板书上,而学生又在机械的记笔记反而无暇思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进行较为复杂的推导和图形解析的时候,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把它们抄到黑板上,然后讲解;如果这一分析过程很长,则需要抄写一半;讲解,擦掉后,再抄另一半,原有的逻辑性就很难完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一些经济学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很难在黑板上准确进行演示的,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2 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在我国多媒体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2.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容量明显增加
目前课件的开发方面的应用软件有不少,但对于普通的本科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而言,最容易掌握和使用最普遍的是Powerpoint。。那些以前需要占用教师大量时间的板书和图形可以轻松地由展示界面显示出来,而且甚至是可以以动画的方式显示,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更为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增加了授课效率。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单是解释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如果要清晰明了的展示就需要6个图形,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一个图形上以动画的形式予以展示,省时又省力。
2.2 形式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学习对象为20岁左右的青少年,此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欲望极强,但持久性差。在平时的生活中喜欢接触电脑、网络等IT信息。。例如可以把标题、重点、结论等内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使之显得更加醒目,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 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西方经济学能够较好的适应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3.1 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本人提高对经济学专业领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板书量大幅度减少,课堂信息容量大幅增加,这就对教师的经济学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对于大量的基本概念用更多的口述替代板书,即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的同时,需要花更多时间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同时补充大量的实例,力求通过更多形象的例子来讲清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若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需要教师对所讲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课件内容及结构安排。当然其中对于教师对于软件使用的技巧也有要求,所以教师还必须在专业学习之余不断学习与更新软件使用的新知识,这都增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与复杂性。
3.2 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运用数学、几何的语言进行分析是一种基本的训练,尤其是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中,图形语言的认知和使用是普遍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图形,并解释。但是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些图形便直接显示出来或者是以动画的方式出现了。虽然更为清晰和便捷,但是学生却无法通过教师的画图操作来学习这种方法。而且动画图形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也往往无法对图形的形成过程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图形分析时的动手能力受到影响。
3.3 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这也是本门课程的特点之一。但是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讲授时,受到每页课件大小的约束,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个或多个页面才能展示完全。。那些以前可以在板书中系统呈现的知识链条,在使用课件时不能完整的展现出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4 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
4.1 不断更新课件,更好的结合实践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与其他的传统和基础的学科相比较,变化更快,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也应当不断调整和丰富,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此外,在每一次更新内容时,除了注意新的理论发展,更应该把实践和案例内容的补充作为重点,以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当前的教学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与学习热情。
4.2 通过习题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的问题,建议采用习题课的方式予以解决。也就是单列习题课时间,由学生自主做题,并由教师负责指导,从而达到解题和分析能力训练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点,进而选择典型习题作为例题,通过板书的方式向学生说明。既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更有针对性。
4.3 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网络结构图,构造系统的知识体系
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故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作较大的变动。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生命力。在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中,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适当加入传统的教学方法,二者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将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例如,针对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够系统的问题,建议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网络结构图,构造系统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个结构图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但是毕竟页面有限,内容过多,字体相应变小,不利于观看。所以,如果能以板书方式展示,则可以显示更多的知识点与相互关系。同时,板书的过程教师可以边讲解边串联起各个知识点,也会给学生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
4.4 构造更精练的课件内容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时,备课工作要远比传统教学复杂得多,不仅备课的容量大大增多,而且为获得较好的演示效果。对于那些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教学内容,需要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在制作课件时需要注意,不要将大段的文字解释照搬照抄,只需要把要点和关键的理论和定义说明清楚即可,以使课件结构更为精炼。这样既可以使课件视觉效果更为清晰可见,也避免了学生产生课件就是照抄课本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岳爱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采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42~44.
[2] 储玲.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78~80.
[3] 刘辉.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8(3):181~182.
[4] 黄涛,李卫红.《西方经济学》中多媒体教学应用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51~53.
[5] 逯进,贺晓丽.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1):50~53.
[6] 齐艳玲.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现代情报,2002(5):169~170.
关键词:发散与线性思维 思维导图 西方经济学
思维导图在国外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它具有组织性思维的作用,而且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把隐晦的思想具体化,能够符合把思维具体化、明了化的原理。鉴于其作用明显,所以在国外的经济学领域被广泛应用。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将其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在我们国家,思维导图应用较少,目前还处于调研分析阶段,相关资料较少。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开发思维潜力,其最初是在1975年由一个叫Tony Buzan的英国人提出的,当时他仅仅是想用思维导图来记录笔记,因为他发现这样不仅迅速而且记忆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人慢慢发现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比如发散思维能力、思维潜力等等。它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我们讲学习任务放在一个纸上画的区域里面,思维导图是通过我们自己画图来起作用的,我们以学习任务为根据点,向外画众多的射线,每条射线又连接着下一个次级学习任务,这样再以次级任务为根据点再向外画射线,再连接更次一级的学习任务,这样就讲各个学习任务分解开来,分解成围绕中心学习任务的多个次级任务,这样就构成了我们最终的多维图,我们根据图表达的意思来逐步学习,这样就实现了将隐晦的思想具体化。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现在众所周知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右脑和左脑分别掌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导图之所以成就明显,就是在于它充分利用了人的左脑和右脑,使两部分紧密配合,达到思维强化的目的。简言之,思维导图既利用的右脑掌管形象思维的能力又利用了左脑掌管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字、条例、数字和图像、颜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人的记忆能力。
专家认为,人的大脑就像一台先进的计算机,在接收到指令以后可以和计算机一样对所接收的指令进行处理编码,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备用。由于大脑处理指令的方式不同,我们的记忆一般分为3种: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以及更短的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印象最浅的记忆,但是在我们稍加注意后就会升级为短时记忆,同样短时记忆经过升级可以变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则可以采用两种编码形式(形象和语义)进行编码,这就是常说的双编码,这种编码的好处在于我们在提取记忆的时候,会很容易找到这种经过双编码处理的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1、教学工具
由于西方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所以如此复杂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更要自习准备一番。这就有了思维导图的用武之地,它能够很快的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思路,能够将备课更简单化、技巧化,也可以将教学中要用到的各种知识整合到一起,使思路更清晰、连贯。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会逻辑性很强,授课幽默诙谐,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2、制作可视化笔记
我们记笔记通常是为了防止忘记所学的内容,或者是为了复习和查阅;同样记笔记过程中也起到整理复习学习知识的作用,同时可以深化所学知识。。而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文字、图画结合在一起,将各个信息点串联在一起,将信息点与主题关联起来。这样能更清晰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现出各自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张图来回忆复习众多知识。
3、组织思维方面的工具
。这无疑体现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逐步解决难题,而且一目了然,回忆和复习非常方便。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中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时,可就根据完全垄断市场长期达到均衡时存在超额利润的特点,组织学生思考“若不存在超额利润,完全垄断厂商会如何决策?现实中完全垄断厂商一定存在超额利润么?”,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将理论和显示充分的理解透彻,将教学知识和学生的思维结合在一起。
4、教学评价工具
。。这样的考查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
思维导图能够大大的增加我们的记忆能力,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这种工具的出现为抽象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一种新丝路,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参考文献:
(一)逻辑体系严密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主干。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以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为其核心要义。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1]
(二)数学模型众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可对经济现象进行更精确细致的数学推理和精确描述,从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常借助数学工具逻辑上的抽象推理特点,运用众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演绎各种经济行为,如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领域的诸多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分析方法多样
在经济学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相关定义、理论假设和原理。
(四)理论思维抽象
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观察大量的经济现象,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剩下“内核”,然后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而要提炼、归纳经济学理论就需要通过抽象的思维。同时,经济理论的提出、分析亦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维抽象成为经济学教学的一大特点。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经济学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常常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剖析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授课的时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经济现实,往往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很浓,易于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和现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1]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与我国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如何与我国现实情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较为熟悉,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偏重于感性认识。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对于经济学家的生平、渊源等项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则难以接受。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如遇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则往往如坠入云里雾里,对于所学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进而对经济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更不用提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和解读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了。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为完成课时任务,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老师作为“演讲者”,处于中心位置,讲课时间居多;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记笔记,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和数学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经济学原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归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是由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较低。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采用标准试卷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考察,这样很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或者不做作业,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看课件、甚至背习题,只要及格就行,从而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积累、运用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经济发展现实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的最新进展等。在各部分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侧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3]如讲到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近期对于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加以解释,使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为贴近现实。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提问式教学
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来教授经济学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授课过程之中,而非机械地被动式学习。课前提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为牢靠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课中提问,对新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如在讲解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前,可以通过“从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明)”等诙谐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原因,体会其包含的经济涵义。
2.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
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5]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如效用论涉及的“钻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园”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凯恩斯学派对我国经济政策制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
3.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方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机会少。互动式教学方法,则是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与进步的目的。[6]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结束时,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留下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预习。在下次课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针对学生预习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进行讲解。如讲到需求弹性的时候,可以问学生“谷贱伤农”的经济含义。
(三)考核方式创新
改变当前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除了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外,还应将平时在课堂互动情况、案例讨论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纳入总成绩评定之中。平时的作业不仅仅是教材课后的题目,还可以是以案例分析、经济问题评析、对经济理论的分析理解等为主的小论文。
一、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基本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目前进行的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4个班,每班人数平均52人,共209人。该课程32节课,16周,每周1次课,两节课。16节理论16节实训。目前我们有两名老师承担着该课程。每一次上课两位老师共同参与,分主讲和辅助,若是讲座课,每次留出15分钟的时间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训课程一般6-8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一名,老师进行实训指导,主要要求每组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实训指导书》设计实训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是将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如何传达给目标顾客。做成一个PPT和WORD文档,进行小组讲解,学生和老师提出问题,该小组成员现场解答,以此为据进行打分,方案设计的分数也就是组长这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而组员的成绩由组长给出。这样就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了起来。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市场营销专业认识教育。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状况;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及学分安排(培养手段与培养方式);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介绍。
2.市场营销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能力渗透;市场营销专业的深造通道;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式导引。
3.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创新型、应用型教学模式开发设计;体验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具体包括:①双向交流教学法。避免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中“一言堂”,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有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本着自由活泼、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②自学精讲教学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精讲有机结合,以老师精讲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对于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加强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作好自学笔记,提供自学参考书目,批阅自学心得体会,检查自学效果等。③营销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把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④模拟营销教学法。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在课堂上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营销表演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以达到掌握营销的本领、技能和方法策略的目的。⑤多媒体教学法。把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电视录相、幻灯片、电影、多媒体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领略到真正的市场营销运作过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形式的呆板性和课程的繁琐枯燥问题,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不仅给学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和讲授中难以学到的东西,而且也方便了教学,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的水准。⑥社会实践教学法。把校内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现场教学的一种方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机会从事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本领。
四、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措施
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师资的匹配不够科学合理,对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不便。缺乏有实践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
我们建议在师资方面,大力引进具有营销实践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学历和职称方面可以适当的降低一点,这样就可以保证专业导论课的实施,因为专业导论课更多的强调的是专业,专业的就业、发展、薪资、岗位等知识只有在一线从事营销的工作人员才更加具有发言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20-02
一、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为经济和管理的各专业学习经济管理行为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社会越来越需要“重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学教学必须突破以前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弱点,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增加应用性,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经济学教学。
2.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突出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有二方面: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要培养重视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等高科技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初衷是从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的角度来分析的。经济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能力为主,兼顾需求和用途,注意需求的“准”和用途的“度”。第一,目前国内的经济学课本过多地强调理论教学和数理模型,很多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难度大,这对授课来讲无形中加大了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理论较多,经济学方法略显不足,全盘接受西方的经济思想,没有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作出批判评价。第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擅长定性分析,对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比较差。第三,西方经济学教材对应用型的本科高校不太适合,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远远落后经济理论研究,理论和实践脱节。大部分高校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等为主,这些教材理论体系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沿,理论的阐述较多,而轻视实践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没有将西方经济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经济学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教学中迫切需要注重应用性的培养。
二、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学教材选用偏重规划教材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是三本院校,三本院校学生的生源客观上讲,比一本、二本高校的学生差,但是在教材的选用上,为了满足评估的需要都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而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二本以上的高校编写的。这些院校编写的教材层次过高,偏重于理论,内容过于深奥,这就有悖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生源特点。学生学习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使学生丧失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在教材、内容、方法上陷入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中。所以,规划教材固然好,但是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
2.教学定位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高校突出应用型,要压缩理论课的课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结果造成有些经管类专业不开设经济学课程。如会计学专业不学习政治经济学,而只开设西方经济学,让学生很茫然的是学生连工资的构成都不知道,加之西方经济学为资本主义服务,这样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还有些学校的物流专业不开设西方经济学,而是直接开设市场营销、物流成本会计等课程。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很多名词不理解,不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不理解生产成本理论,不理解市场失灵,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厌学心理更重。
3.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课堂教授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更快、更多地学习专业术语和相关理论,但同时最大的缺陷就是学生永远被动的学习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使在课堂上讲案例,学生也是被动的“填鸭”,笔者在讲课中讲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学生没有反应,后来才发现学生在1998年才几岁根本不了解当时发生什么大事件,完全不能理解经济案例,不能将经济学原理用来分析实际案例,学生也不主动学思考那些经济学原理不能解释的现象。教师也认为应该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抽象的理论和解释,讲解经济模型,结果造成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而是被动接受,进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内容晦涩难懂,丧失学习信心。
4.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用总评成绩来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和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一般占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占份额较高,所以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到了期末“背多分”就能及格了,导致他们上课不认真或者是根本就不上课。以至于全班作业也就发现几个版本,其余的都一样,那就是别人做了抄一抄敷衍了事,也能得到平时成绩。考试前几天临时抱佛脚也能勉强及格,达到学生“60分万岁”的目的。虽说经济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经济学的应用很广泛,这种注重考核结果而轻视过程的单一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注重对经济学课程的准确定位
。
2.更新经济学课程教材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材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的、新版的教材,同时也要求较经典的教材。而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用十二五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甚至是外文原版教材,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即使使用国内的规划教材都有些偏深,内版教材很注重理论结构,有很好的整体性,在基本理论与内容体系上都很全,突出了经济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就较少。可以选择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教材,不注重是不是规划教材,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经济学教材就可,浅显易懂。或者在吸收消化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教材基础上,组织本校教师和兄弟院校的教师共同编写教材,补充案例吸收经济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增加拓展经济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思考题;同时建议为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外版教材,增强经济实感和对经济学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文献和自学参考书目,使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经济学课程的精髓教给学生。
3.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现在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用声、文、图、像等形式形象的演示出来,节约了教师在黑板板书的时间、同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但是这也有缺陷,因为图文并茂的时候就怕学生只记住有趣的例子,而把理论忽视了。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时,把需求表和供给表冠上名称,并用讲课季节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商品名称加在表头前。结果最后把这两个表格放在一起时,学生能脱口而出的是商品名称,而不是需求表和供给表。所以要在枯燥与兴趣之间找到平衡,需再加上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最早的时候是让同学们计算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让学生明白是上大学好,还是不上大学好,让学生自己明白从而好好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重视,不及格的人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课程上都在增多,现在上课就让同学们自己计算考试不及格的机会成本,还有针对作弊现象让同学贴身体会考试作弊后的机会成本,这样让同学们感同身受,达到激发认真学习各门课程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开展经济调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中应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建立以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物的综合考评体系,可以采取笔试、口试、讨论、作业、考勤等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左右,主要以闭卷形式进行,其余的50%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自主性教学内容自由命题,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笔试和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保证考核的科学性,教学团队应该加强西方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主客观题比重,对口试、讨论、作业和考勤的评分标准要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课后小论文,在期末总评中给予适当的加分,改变过去那种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成绩的单一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