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范例

2024-05-2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范文1

关键词:档案 科研管理 和谐发展

1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科研档案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管理是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前、立项、实施、结题、结题后等全过程管理。它的目的是完成研究目标并形成文字记载――形成科研档案,以便于实际推广应用,是各科研单位所追求的主要工作目标。现因多数科技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不足,忽略了科技档案对科研管理重要的辅作用,仅仅停留在形成科研档案的概念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为图方便,而忽略了科研档案形成中的必要流程和记录等,大大降低了科研档案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科研档案利用推广工作的展开。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科研管理工作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完成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为目标,而是应在如何使项目更具创新性、现实性上作规划,摆脱滞后的现状。在科研转化过程中,常常仅有成果荣誉而缺乏殷实的原始材料做佐证做基础,或仅形成了脱离市场的科技成果,从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取得经济效益。因此翔实完整的科研档案对于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和谐发展是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2.1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共同工作目标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管理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地管理科研档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档案,为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工作。管理工作并不只局限于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主要目标是归档后科研档案的再利用,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实施,实现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相辅相成,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2.2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相互关系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又是科研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媒介,一项高新技术的研发与深化,一个新产品的研制,都需要查阅大量的科研档案,一旦开发研制成功,又需要借助科研档案加以推广。

由于科研档案是贯穿于科研管理整个过程的一项工作,它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得以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也使科研管理工作成效得以很好的显现,对科研管理有极大的促进、挖掘、继承等作用。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客观科学发展要求,和谐发展才能够创造出“1+1大于2”的最大管理效益,有助于形成加快科研档案利用,促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进程的新局面。

3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四同步”――和谐发展的对策

和谐发展就意味着同步发展,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有助于实现各自管理目标,创造最大管理效益。

3.1 下达项目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帮助科技人员了解需求,国内外同领域研究的信息,选好题,选对题,增强科技人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在项目计划任务下达后,对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书、合同等文件及时做好科研档案收集工作。

3.2 检查项目计划实施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在课题计划任务下达后,首先制定实施方案,据合同准备项目实施的相应条件、年度或阶段计划、资金管理使用、年度或阶段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对其它问题进行说明。开展科研档案中有关课题项目的各种载体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设计文件、图纸,关键工艺文件,重要的来往技术文件等材料收集的实施监督,切实维护科研材料的真实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3 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科研项目完成阶段,要建立验收管理体系,积极引入科技评价机制,对已完成的课题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对承担单位及研究人员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信誉档案。。未办理归档手续或归档手续不完备者,不予鉴定或申报成果。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范文2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申报;数据库;展示交易;信息安全

在全球数据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极大的普及,科研人员面对传统的海量纸质文件进行项目申报、数据统计、检索和宏观趋势观察等变得十分困难。科研管理系统是以科研过程管理为核心,以计划、申报、审核、管理、验收、合同、成果等为主线,通过先进的“工作流程系统”对科研单位的科研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科研工作的流程,提高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满足各级科研机构对科研工作的管理需要,使科研管理过程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科研办公效率的目的,也可为科研任务的绩效考评提供数据依据检索。。因此,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科研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农业科研管理系统研发的意义

1.1适应科研机构改革的需要,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我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的深化,促使农业科研项目管理领域逐步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并对农业科研管理模式产生了全新的要求,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1.2为科研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化手段

农业科研单位管理的重点首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计划项目的多领域、多渠道的性质必然带来多样化要求,使传统科技计划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把从开题到成果鉴定各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件、资料加以搜集、整理并归档。管理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信息资料的需求者也只能通过到图书馆或档案馆查阅相关领域的期刊杂志、科研成果汇编以及科研档案来获取信息,无法实现科研信息利用的准确、时效与便捷。再者,传统意义上的科研管理机构是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状态,在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阶段尤其是检查、验收及科技合作方面,仅对科研项目实现文件进出收发,科研管理人员仅仅是办事人员,无法真正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科研信息网络化则对科研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科学化手段,能很好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1.3推进科研信息的发展和共享

建立服务于全院的科研管理系统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即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新型科学研究环境。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全院科研人员提供共享已有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促进知识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平台。通过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科研活动的全程跟踪,最大限度地推进科研信息的发展和共享,从而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信息网络化在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奖等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阶段可提高公正、公平、公开的力度,在项目执行阶段起到了适时跟踪指导、检查评估的作用,有利于即时获取所需信息,及时了解各种科研情况与数据,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2农业科研管理系统研发的内容

开发一个网络化的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到验收全过程的电子化上报、管理、审批等。科研管理系统包含开发项目网评、项目管理、成果展示交易等子系统,管理的内容包含院外、院内项目(基金)管理、科研成果、专利、获奖、品种、论文专著、科研资料库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包括3个部分。首先,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平台里包含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项目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和项目管理。其次,开发一个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数据库,包含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所有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简介、开发单位、完成单位、知识产权形式和是否能进行交易等内容。。

3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功能模型的流程设计

3.1与OA系统的整合

。农业科研管理系统与OA的整合加载,可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数据规整,避免登录不同系统界面和不同系统账号,能够对整个业务系统进行安全防御和数据备份,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并具有极强的可伸缩性。

4系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系统的信息安全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尤为重要。科研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用户信息、信息条目、数据存储等都相当关键。如果单位自有服务器机房,从保障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硬件部分应当积极布防硬件防火墙、WAF、数据库审计等网络安全设备抵御外来技术攻击。在软件加载上,应当采用静态和动态密码验证、VPN端访问等多层次的身份认证措施,确保登录数据的安全保密,涉及到重要模块操作还需配备使用加密狗等。登录终端应积极安装360安全卫士等正版杀毒软件。

4.2系统日常的运行维护

。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系统运行日志,以便检测并跟踪入侵攻击等。OA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应当做到每天备份,以便信息数据受到损失时能够及时恢复运行。

5结语

建立服务于全院的科研管理系统,使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网络化,对于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具有提质、增效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全省“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雄涛.浅析农业科研信息化与农业科技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6):88-91.

[2]刘洪民.信息网络化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4;74.

[3]赵永红.浅议信息网络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J].社科纵横,2004(2):103-104.

[4]蒋学.浅谈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2(1):11-13;50.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范文3

意义,科研处的主要作用在于规划、引导、组织、协调、监督、鼓励等方面,合理处

理好各种作用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科研处的管理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研处 科研管理 科研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01-02

一、规划、引导作用

高校既需要发展还需要拥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其中包括学科特色、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这些都需要相关的规划和导向,其中科研处起到是掌舵人的作用,对高校的文化起到规划和建设导向的作用,在科研处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多个短期科研规划依附一个长远的规划,短期以年为单位,长期的五年或者十年为一个单位,进行计划的制定。科研处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学科教学的特点,高校的经济性情况,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和热点,以发挥高校的优点为目的,发挥科研人员的热情和兴趣,鼓励其申报多种的课题。更为重要的是科研处需要根据学校人才的实际情况来鼓励其申请相应的项目和基金。对基础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人员,需要鼓励其积极申报国家以及省的自然科学基金,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对某些科研人员对应用研究比较感兴趣这种想象,鼓励其申请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为实践生产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可以担任某企业的项目的主持者,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科研处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认清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在掌握相关的社会基础信息的同时,坚持科研处自身的管理原则,择优选取具有重要的意义的课题。科研处在对课题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展现地方的特色,还要将学科间进行交叉研究,将科研的内容丰富化,将学科间相互融合,提升科研水平。科研处对科研项目从开始申报、立项,到项目的过程管理、结题鉴定、申报奖励、科研成果档案归档、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的管理,指导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一)科研项目申请

高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时,会考虑很多因素,至于如何选择一个较好的研究课题,这期间需要科研处的指导作用,科研处此时的主要功能是将相关的政策进行宣传,这是科研处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正确地指导他们进行课题申报,帮助他们进行申报表的填写,提升申报的效率和正确性,能否将课题申请书高质量的完成,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申报,这种过程对科研处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科研处要履行起自己的义务,对申报课题的每个过程进行严格把守,抱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何纂写,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的人员,以及经费上的预算等。

(二)科研奖励申报

当科研项目已经达到计划并且取得某些成果时,科研处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积极的科研结题鉴定,然后要快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转化成其真正的经济效益,来实现科研成果的实际化,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对科研成果进行申奖的过程,科研处对申报人进行指导,尤其是申报书中对科研成果内容的介绍,主要的发明和创新点以及经济效益的计算等,对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地安排,提升申报的成功率。

(三)科研经费使用

科研经费支撑着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科研处对科研基金起到指导的作用,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化地支配,是科研处的重要内容。

二、组织、协调作用

高校科研处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组织作用,它是管理层次的核心内容,科研当中从最开始的各种项目的申报、中标,到项目取得科研成果之后的成果鉴定、成果推广以及报奖的整个过程,科研处的组织作用始终作用其中。科研处另一项作用就是,为高校申请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处管理人员要持之以恒的宣传,并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的申请,安排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对相应的科研课题进行分担,其次就是向各级主管部门进行申报项目的宣传,就其优点,可行性、实用性、相关的优势学科,科研人员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能力、研究经历,以及该项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争取获得他们的认可,并且愿意为该项目进行经济的资助。一旦项目成功申请之后,科研处要对项目主要科研人员进行组织学习相关的科研项目的规章制度,之后要对科研项目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对项目的落实情况和进度进行监管,这期间不仅要对科研项目的主要成员、经费分配、计划要了如指掌,还要不定期地对科研项目进行核查和监管,以确保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科研项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以及整个课题组的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其间的部门与部门,研究人员与研究人员的衔接过程都需要科研处的支撑,协调课题各方面按计划进行发展,科研处的作用正是减少了整个科研过程所有复杂的部门,使项目进行更加清楚,排除障碍,减少浪费时间的过程,促进课题项目的正常运转。

三、监督、鼓励作用

众所周知科研处的作用在于管理科研,其中,监督科研管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是组织作用的衍生体。科研处在组织某个科研项目的同时,需要对该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根据课题的计划书,对其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更为重要的是对科研经费的应用要严格监督把关,同时也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科研经费,使其真正的为科研项目进行服务,保证经费的最大化利用,避免经费滥用的现象发生,科研处在对科研项目掌控的同时,还要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科研项目正常运转。科研项目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产物,科研人员需要牺牲时间和精力,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智慧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所以,科研处应该采取奖励的措施,对成功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其他科研人员更加有激情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高校也可以设置相应的科研基金来奖励年轻的科研人员投入科研事业,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为他们申请项目做好前期的准备,同时也为已经成功申报科研项目人员,但是项目资金没有到位的,解决了燃眉之急,暂缓经济的不足,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科研处在整个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所用作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只有科研处能够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高效、优质地为广大的科研人员提供服务,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科研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46-49.

[2]易静,张亮.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2(14):144-145.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档案档案管理

。与一般性科研项目相比,“三跨”项目往往集合了各机构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研究成果更具有显示度,档案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更大,如何有效收集、保存和利用这些科研档案资源是档案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具有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跨平台等诸多新特点,依靠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全面、系统地管理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一、“三跨”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归档主体的多口性

“三跨”科研项目范围大、成员多,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多单位合作,因而建档材料形成的主体较多,涉及的机构包括主管单位、依托单位(负责单位)、参加单位,涉及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课题)参加人、业务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设备采购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等),并且根据项目开展需要聘请院外甚至是国外知名专家或专家团队。。

(二)归档内容的电子化

一方面,“三跨”科研项目电子档案资源超量增长。随着科研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跨”科研项目会应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化设备,科研人员习惯于在自己的工作现场和研究过程中电子化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交流性材料、实验性数据和各种结果性数据。另一方面,这些电子档案具有异构性的特征。由于“三跨”科研项目需要国内国际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人员协同工作,会涉及多个单位多种应用平台多个数据库资源,不同的科研人员又会在自己的电子设备中保存不同的数据内容,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多种结构、多种载体的电子档案。

(三)档案收集过程的复杂性

“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一般为3至5年,从立项到结项验收每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就使得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在项目进行中一般采用阶段管理的方式,在每一重要阶段主管单位对执行情况(包括阶段科技目标的实现、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创新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同时每个项目会分不同课题,每个课题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在项目整体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员离职、调职等非正常情况,在每一阶段或特殊情况下档案人员都要及时跟进,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有效。

(四)档案资源的共享性

。这种状况下,项目要尽量实现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需要打通原有档案资源的壁垒,建立互联互通的档案资源共享环境,根据项目中不同课题的科研人员利用需求提供最新的、全面的、即时的科研档案信息内容。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但目前的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

二、“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规范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已有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规范,但缺乏直接针对“三跨”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专项规范,缺少针对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内容。

我国对科研项目和其档案的管理规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用的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法规和规范,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项目管理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通用科研档案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为科技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一般性规范,没有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或其他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1]。同时这些管理规范基本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缺少对新信息环境下科研项目和档案工作的思考。

第二类是专用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的规章和规范,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针对863项目的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三跨”科研项目管理相似,但总体来说仍有缺失,在各单位具体操作层面缺乏细则性的规定,很多工作还要参照老标准执行[2]。

其次,从地方层面看,很多省市机关、高校等项目主管部门制定了项目与档案管理规范,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这些规范相比国家规范进一步细化,更具有执行性,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方的职责[3]、《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则提出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仍缺少对专项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无法直接指导“三跨”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缺少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规范或制度中对档案工作内容的缺失,造成项目各主体对档案工作认识的偏颇,没有建立起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系。

首先,从下达“三跨”科研项目的主管机构看,没有定制项目的档案管理指导规范,缺少对档案工作的总体把控与协调,档案工作无法纳入立项、阶段检查、总验收等关键环节,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失控与失存。

其次,从主要承担项目的依托单位看,依旧无法对项目的整体档案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虽然项目负责人会指派相关档案人员或课题秘书完成归档工作,但目前依托单位只对单位内部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对项目的二级课题承担单位没有进行相关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因依托单位并不能保存全部项目档案材料,并且因为各课题分头管理导致复印件多、原件少,纸质材料多、其他载体材料少等现象,从而影响和制约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最后,从项目的课题参加单位看,由于缺少项目主管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基本采用原有的一般性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模式,不能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制定归档范围、归档计划,档案工作无法纳入“三跨”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中。同时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与获奖,轻视档案资料积累工作,甚至不愿意上交自己手中的材料;档案人员缺乏档案开放意识,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轻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工作方式的冲突造成单位内部科研档案工作推进的困难。

综上,由于“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仍主要依据一般性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模式,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各责任方缺乏配套和有效的制约手段,造成“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管理失控,不能做到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缺少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手段

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组内共享、单位内共享和社会共享。

。而目前的项目档案资源只停留在各自为“用”的状态,无法形成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最后,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提出“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必须建立相互兼容的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但目前在缺少共享机制和平台的条件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只能成为美好愿景。

三、“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项目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

首先,要将档案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从顶层对档案管理做出总体设计。

在项目管理规范中明确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入档案管理的总体内容和要求,保证立项、结项、鉴定等关键环节档案工作到位。如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验收作为项目验收中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结题、鉴定、报奖时提出“需由档案部门出具立卷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的证明”的要求等。

其次,要制定“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范,明确归档范围。

只有由项目主管机构或由其指派相关档案部门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点制定并颁发档案管理规范,才能根本上保证项目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一要制定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内容的归档范围表,项目档案分类中除科研档案外还会有基建、设备、电子档案等不同门类,如果按目前实行的按门类管理档案的模式,会破坏“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系统与完整性,为日后的利用带来不便,所以可考虑建立以“三跨”科研项目为主体、综合各门类档案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系统的档案资源结构模型和归档范围表。第二要根据科研信息化的特点规范电子文件的归档内容与形式,保证归档文件的长期可读、可用,因为“三跨”科研项目中会形成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电子文件,同时会有海量电子数据产生,需要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机构制定针对电子科研数据的归档保存策略。

最后,要明确项目各主体的职权范围,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分级管理。

为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从既有利于档案的规范管理又方便各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以主管机构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的档案工作分级管理模式。可实行主管机构抓依托单位,依托单位抓项目组,项目组抓课题组,课题组抓科研人员,一级抓一级,管理网络化。档案部门必须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制度[4]。主管机构档案部门负责各项目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其项目研究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对各课题档案工作进行跟踪指导;每个课题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对科研人员的归档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同时项目组要为项目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经费和保障条件,争取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管理与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二)建立基于项目业务流的全过程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需要基于项目业务流和业务主体,将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嵌入到项目管理流程,实行全面的、系统的、过程的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主要有三方业务主体负责六个业务环节的工作,业务主体指:主管机构、依托单位、参加单位,业务环节主要包括分析论证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成果鉴定验收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成果奖励申报阶段、申请专利和成果转让阶段。基于此形成向“三跨”科研项目业务流的档案管理流程,见图1。

(三)逐步构建“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平台

构建资源库是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一方面可以实现横向共享,为项目组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能全面、系统的积累“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为资源的纵向积累和利用提供基础。

首先,要建设基于“三跨”科研项目应用平台的归档保存系统。目前很多项目的实施都依托于一定的应用平台,这些不同的平台中会产生大量的科研电子数据信息,它们是记录科研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必须归档保存。所以要在项目开始阶段即提出电子科研档案永久保存的功能需求,甚至在各平台设计之初就将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嵌入到平台内,保证归档电子文件信息的原始性和全面性;

同时要考虑不同平台异构信息的采集,保证其能够完整、有效的归入档案管理系统。

其次,是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中央数据库。这一数据库需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在档案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以项目为单元有不同的业务主体全过程的记录、积累科研过程数据。同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可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果数据库,揭示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情况、研究过程、成果水平等信息,使“三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推广。

最后,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首先实现档案资源网络共享,各项目组兼职档案人员或单位档案人员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同时考虑构建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提供科研档案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已归档资源的作用,打破各机构间档案实体共享的限制,使“三跨”科研项目成果的利用更加广泛和深入[5]。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涉及范围广、人员多,需要从主管机构到基层科研单位的多方支持,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档案人员需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创新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以全面、系统地保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科研一线服务社会。

注释:

[1]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1-1-20;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3-20

[2]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2001- 8;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2003-3-25

[3]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2008-7-1

[4]关宏玉,刘洋,安小米.我国科研文件档案管理模式特点问题与建议:典型案例研究[J].山西档案,2011(7).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过程管理;评价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7-02

一些地方高校是由以前的多个专科学校合并,升本时间短,师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面对激烈的高校竞争,在管理上难免会走弯路。本文就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以期对同类院校有所助益。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科研管理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不同类型、层次的分化。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尚处于粗放管理状态。长期以来,由于高校事业单位的身份,科研管理者身处行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管理方式偏行政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发放通知、组织申报、报送材料、结题(成果)鉴定、成果转化(推广),管理者只能充当“传话筒”的作用,以致出现科研管理松散、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等现象;管理理念陈旧,缺乏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严重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影响了科研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成果评价过于追求政绩,重数量而轻质量,导致教师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2.科研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结题。科研项目的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和枢纽,发挥着主要的科研导向作用。然而,地方高校要提高办学层次,教师要评职称,省级以上的课题少不了。管理部门功利化思想严重,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政策性管理缺乏有预见性的、长期的规划。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把科研重心放在项目申报上的问题,因此,就想办法多渠道争取课题,拿到课题后,学校忽视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部分教师也没有认真进行研究,没有进行开题论证,研究过程也是马马虎虎,导致延期结题,甚至不能结题。

3.学术评价容易受行政干预。项目和成果对于高校和教师都至关重要,然而,在高校学术评价过程中,行政过分干预。比如,上报省级以上的项目和成果,一般是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推荐来初筛,而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基本都是领导,这样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将行政思维带进来,有失学术的公允。这样,容易挫伤科研人员的自信心,尤其不利于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

4.地方高校在科研管理中走入了重“成果数量”,轻“推广转化”的歧路。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和专利。。究其原因,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迫于学科建设、申硕的压力,过于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出台了相应激励政策,教师基于职称评定、年度工作量考核的压力以及相关经济、名誉利益的诱导,成了表论文的工具,忽视了成果转化,使得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走入歧途。

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明确角色定位,创新管理机制。要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科研管理的真正内涵,并能真正定位自己的角色。科研管理者首先要做决策者。决策能力是宏观调控能力的一种体现。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包括项目管理、成果管理、产学研管理、学科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统计等方面,这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办公室,仅靠一台电脑、一支笔和一堆文件来完成,而必须强化科研意识,把握时展脉搏,掌握国家科技政策,了解科技信息,把社会需求作为突破口,为科研人员提供选题参考,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科研第一线,严防弄虚作假,流于形式。其次要做执行者。执行者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同各种人、各种事物打交道。管理的对象是思想活跃的科学劳动者,管理的内容是反映社会需求的焦点项目和科研最新进展,因此科研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的能力。高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是搞的“两个中心”之一,属于“面”上的工作,而不是“点”上的事情,科研管理的沟通协调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作为地方高等院校,通过主动与国家、省、市科研主管部门联络沟通、经常性走访,请示汇报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情况,争取政策和支持。项目、成果申报后,及时跟踪,密切注意项目的评审过程,提高项目申报通过率,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宽松的政策环境。最后,还应做好服务者。服务者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快速、及时、准确的掌握科研信息,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运用管理系统了解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态,则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提高管理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可忽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对提高科研水平意义重大。创新的管理机制可从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改革做起。科研激励主要从团队的激励入手,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例如成果奖励由个人成果奖励转向团体成果奖励,由数量转向质量,岗位等级的设置按科研团队的贡献大小来决定,考评指标的设定应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频次、成果的评价及社会服务的反响等指标的权重大幅度提高。这样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

2.加强过程管理,跟踪后续成果。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管理是提高课题质量的关键,过程管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立项开题、中期检查、项目结题、成果鉴定四个步骤。科研项目一旦获得立项,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要求项目负责人组织课题组人员根据项目申请书研究计划,部署安排工作,使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目标明确,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开题。中期检查是课题实施过程质量监控的重点,每年12月科技处组织各级项目的中期(年度)检查,督促项目负责人撰写并按时提交资助项目计划书、项目年度进展报告等;科研项目在结项前一年要接受现场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通过PPT,集中阐述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并提供相关成果材料。科技处组织专家根据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计划进程与预算安排,认真审核项目负责人的项目年度进展报告,督促项目研究实施,及时处理好项目实施期间遇到的问题,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和主要研究人员变动等情况,按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对研究进展不力的项目认定为中检“不合格”,将停止项目经费报帐等。这样确保中期(年度)检查扎实有效,不走过场。科研项目的完成最终是以成果体现的,高质量的成果是衡量科研工作的重要标志。因此,跟踪后续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3.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增强科研人员的学术信心,鼓励科研人员出高质量成果,使科研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在评价导向上,要去行政化,让有学术造诣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形成宽松自由的学术风气。。

4.立足地方,做有效科研。地方高校资源相对薄弱、没有优势领域,因此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作为地方高校,科研要做出成效,首先必须立足地方,做地方特色研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管理者要引导科研人员利用地方优势,整合资源,做有地域特色的有效科研;其次,要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高校经费紧张,科研条件有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既可以解决科研条件的问题,又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管理在科研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研管理者要正确对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大胆地开展工作,提高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何苗.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49-50.

[2]赵跃华.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比较研究及导向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2):30-33.

[3]杨桂梅,卢春艳.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75-76.

[4]胡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114-119.

[5]王瑜.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EB].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题科技期刊2008,(4).

科研计划与成果管理范文6

关键词:节点管理;科研生产;精细化管理;考核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5-0060-02

精细化管理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是企业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企业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必然选择。

河南油田工程院是进行钻采工艺研究的科研单位,工作核心是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从2000成立到2012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19项,平均每年开展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院级项目6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35项,在油田勘探和原油开发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科研生产推广项目多,每年都有新技术要进行攻关研究,以往采取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管理重点在项目立项和成果验收上,对项目运行过程监管的较粗,因此,形成一些项目在临验收前赶工作量;或中间研究不细,导致成果技术含量偏低;或达不到立项指标要求;或与生产需要脱节,验收之时即成果封存之日等等被动局面。为了提高科研生产项目研究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精细化管理。河南油田工程院进行了节点管理在油田科研单位应用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 主要内容及做法

1.1 运用节点管理理论,建立四级运行体系

节点管理就是把每一项工作分割细化,让员工知道身处哪个节点,职责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做。从而明确员工工作目标,提高工作责任心,实现管理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

节点管理在油田科研单位应用尚无先例,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实践了“项目节点”管理模式。“项目节点”管理模式,就是运用系统化、精细化的节点管理原理,横向上把全院项目分成科研、生产、推广、基建等若干系统,明确各系统责任管理部门;纵向上针对各系统的不同特点,将项目细分为年、季、月、周等四级运行计划,每一级运行计划都将重点、难点等关键环节确定为管理节点。

各系统把管理节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效益增长点,制定节点目标,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考核兑现,最终形成分系统到节点全方位的目标责任体系。实行“项目节点”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了每个项目各级目标全部纳入计划管理,形成以季保年、以月保季、以周保月的坚强的保证体系。这样就使得管理有踪可寻,有据可依,更简单、清楚和一目了然了。使领导从琐碎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只抓关键节点,抓住关键节点即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有更多时间考虑企业的发展和规划。

以局级科研项目为例,我们将每个项目都细分成20个以上节点,确定年度、季度、月度及周运行重点和难点,如图1所示,作为管理节点,根据节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为项目的及时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自生CO2深部解堵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是一个2年期研究项目,根据项目的总体研究方案,年初我们就制定了全年研究计划,明确每一季研究攻关节点。每月根据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排出月度运行计划,明确项目月度运行节点,确保季度任务的完成。

每周通过周一的生产例会检查当月项目节点运行情况,分析、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调整部署本周项目运行节点,确保月度运行节点的完成。如表1、表2、表3所示。

1.2 注重强调员工自主管理积极性,促进“项目节点”运

“项目节点”管理模式强调科研人员自主管理,注重调动每个工程院员工的积极性。每个项目的节点都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立项报告,提出年度、季度、月度及周运行节点,编制建议计划,由相应系统的管理部门审核运行进度、节点准确性,形成院项目节点运行计划表,下发实施。这种上下结合的方式,既调动了工程院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又发挥了系统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性;既保证了项目节点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计划运行的可操作性。

1.3 严格考核制度是“项目节点”管理模式有效落实的

重要保证

按照系统完善,层层深化的方法,建立健全了院、职能部门、三级单位的考核体系,坚持“周检查、月分析、季考核”制度,加大节点控制力度。职能部门每周对各单位每一个项目的周运行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每月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点评、打分,查找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实行滚动管理;工程院每季度对各系统管理部门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并由职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到三级单位,落实到项目负责人,确保了项目节点管理目标的实现。

为了促进项目节点工作的落实,形成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针对各系统的特点,对全院科研生产的影响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制订了“项目节点运行量化打分表”,每月对各单位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在月度计划分析会上进行通报,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并逐渐形成“你争我赶,暗自较劲比成绩”的良好工作氛围。

项目节点运行动态量化考评目标:强化科研生产基建运行管理,控制和消除运行中的拖拉、停等、推诿、扯皮现象,促进科研生产基本建设“安全、快捷、高效”运行,加快运行节奏,提高生产效率。

2 实施效果

通过节点管理在科研单位的探索与实践,河南油田工程院改变了科研生产建设项目以往“搞大干、救火式”的粗放管理,研究探索出了一种全方位、分层次,立体式的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生产建设项目的顺利运行及现场应用效果的提升。项目运行中推委、扯皮、停滞现象明显减少,2012年37项局级科研项目,10项院级重点项目,42项新技术推广项目全部按计划完成。有15项科研项目提前3个月完成现场试验任务,占现场试验计划项目数的41%。全年累计现场试验1147井次,同比增长26.8%,工艺成功率95%,增产原油5.148万吨,增注20.7万方。近5年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井次不断增加,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如图2所示。

3 结 语

通过节点管理在科研单位的探索与实践,工程院逐渐形成了适合科研单位工作特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注重了项目过程管理,紧抓影响和制约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重点环节,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从小到大,一级保一级,通过节点优化,实现系统优化,从而促进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程院科研生产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