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但是,在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趋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同期增长7.4%,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同季最低增速,我国经济仍处于下行状态中。从全球的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仍然持续存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估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按汇率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外贸出口也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小还要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高负税等各种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人权利意识的提高,工人在选择企业时比以往会考虑更多,加之新一代的工人在观念上和老一辈存在差异,不仅对薪酬有了更高的期待,而且对工作环境、福利保障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我国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一度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这一现象又倒逼企业增加工资薪酬以及附加在工资上的各类社保,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我国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由于银行间资金面紧张引发波及全国的“钱荒”,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更为审慎,融资难使得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导致贷款风险的集中爆发,最终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
2.内因: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浙江省更是集中的省份。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存在激发了经济的活力,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带来了贷款风险的爆发。。一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大多数为白手起家,从家庭小作坊的模式开始发展,逐步壮大,很多中小企业仍然保持着家庭经营的模式,企业的规模较小。。从规定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并不大。此外,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较短,平均寿命不足3年。同时,从家庭小作坊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较为简单、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大多数生产过程都是简单的仿造,创新的驱动力不强。加之部分企业主盲目地追逐利益,在同一地区,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往往比较集中,这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二是组织体系不完善、不规范。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普遍不是很完善,缺乏完整的决策组织机构,企业内的重要职位往往由企业主及其亲属充任,决策的做出也是依赖于企业主自身对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判断,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及信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主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不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一旦决策失误,将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企业资金流转较为随意,企业资产和个人财产的界限模糊。对于企业财务这一重要的职位,企业主往往选择由自己信任的亲属担任,而这些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会计专业培训,甚至缺乏基础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部分企业主为了更加顺利地从银行获取贷款,虚报资产、夸大业绩,而不规范的财务制度、不对称的信息加大了银行贷款审查的难度,也容易引发贷款风险。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能有效地降低贷款风险的爆发,该评估体系应该对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等各个环节进行动态评估,既对企业的贷款能力进行评价管理,又对贷款风险进行预测防范。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资金链较脆弱等特点,可以考虑将企业的担保能力纳入到对企业贷款能力的考核中。同时,综合考量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以及企业的信用、行业发展前景、企业发展空间等,更加全面地对企业进行评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将评估情况录入评估系统中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将整个贷款过程中的新情况记录在系统中,便于对贷款风险做出分析。在对企业的贷款能力作出全面评价的同时,还应当做好贷款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工作。可以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如分为三级。一级风险是指该笔贷款业务可能存在某些潜在的风险,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二级风险是指存在一定的风险,已经有导致不良贷款出现的趋势,需要及时采取一定措施控制风险的扩大及有效化解风险;三级风险是指存在较大的风险,不良贷款将出现,或者预期损失严重,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化解风险,或者启动贷款退出程序以降低损失。贷款风险分级管理与贷款能力评价管理的有效结合,对于降低贷款风险的爆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2.加强银企合作。贷款风险的出现,有部分原因是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的不规范。加强银企合作,一方面有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首先,银行应当对所在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进行初步了解,对该区域内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做出预估,并根据所从事的行业、行业前景、产品的需求等对企业做出不同的分类,依据这些分类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其次,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改进生产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对于行业发展前景好,有实力的中小企业,银行应当加强贷款力度,满足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再次,加强贷后管理。对于已经发放的贷款,贷后管理的工作十分重要。银行应当监督企业对于贷款资金的使用,密切注意贷款资金的动向,监督企业按照贷款用途使用资金,对于不按照贷款用途使用的行为要及时提出改正建议,并将此行为做好记录,在企业评估和风险预测时作为影响因素加以考虑。最后,银行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规范的财务制度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银行在对贷款发放的全过程应当告知财务制度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的意识,并且根据情况对企业提出建议,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1 中小企业经营中的财务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较中小企业出现的初期,在管理上、制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企业主从意识上也有了提高,不再认为管理制度在企业的运营中可有可无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主在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时候还不够专业、不够执着。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任人唯亲,财权不放心外人,导致企业运营管理混乱。目前中小企业主在管理意识上有了提高,但只是把管理放到了生产、营销、研发等方面,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之一,这也就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或者是安排财务人员兼其他岗位,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算账而已。有的中小企业在遇到生产任务繁重的时候,财务人员上一线也是常有的事情,导致企业账目疏于打理,乱象丛生,工资不准时发放,进销存不清,账物不符。从而影响到了整个公司的运营混乱,员工没有积极性工作敷衍了事,主要岗位员工频繁跳槽。生产物资浪费严重,不是过多采购就是原辅材料不够而没有及时采购,生产混乱严重影响了产能和产品质量。没有发挥财务管理能够稳定员工队伍、辅助生产、监控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特定作用。更谈不上防范企业运营风险和资金风险,保障现金流的调控作用了。没有发挥好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合理的计划和配置企业自有资源及可利用资源。没有好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财务管理制度,或者财务管理战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抑或是执行不到位,就不可能为企业防范风险,也不可能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更加做不到利用财务管理工具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市场情况,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2 财务管理对中小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
企业的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管理出效益在企业运营中依然是真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更是企业管理运营以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财务管理虽然不像生产管理那样直接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看得见摸得着;也不像营销管理,销售出产品,将资金回笼那样直观和受企业主重视;更不像研发管理那样能为企业研发出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区别竞争对手的新产品。但是,实际企业运营中,财务管理却贯通着企业生产、销售、研发、人力资源、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以及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等,真正能够做到降本增效,增强企业以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在市场以及行业中的话语权。有远见及有战略的企业家都应该重视这一点,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的时候,内部的降本增效,让利于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喜欢,从而扩大市场的份额显得非常必要,抑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许,财务管理不像营销等来得直接,但是不说明它不重要或者是可有可无,它始终贯穿着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始终,以及整体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特征,所以在运营中才不表现得那么突出,但是财务管理却是企业运营的保障和企业运营状况的晴雨表,它不仅能够控制企业的资金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一个周期内的利润状况、市场状况、资金状况,能有效地评价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市场发展或者是能够及时地指导做出产品调整,避免与市场脱节造成产品积压,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企业的倒闭。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战术的执行中,也离不开财务管理工具的指导和效果评估,营销活动在一个周期内,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出营销活动的效果,广告费用的支出和公关费用的支出,能很客观地体现出效果,从而测算出营销活动效率,更好地指导营销的战略和执行效果。所以财务管理好与否,是企业运营中的核心软实力的体现,它具有指导性、风险控制性、节能增效性,总而言之,它在企业运营中具有不可忽视性。
3 采取财务管理战略及其措施
财务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要上升到战略高度,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战略地位。这样才能配置好企业现有资源,让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并可以发挥好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和防范及控制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风险,带领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壮大。
在确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后,执行是个关键,首先要选择适合本企业及本行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非是盲目地跟风大企业的做法,财务和生产一样,都得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马虎不得,照搬其他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不一定能够适应本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者根据本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采取适合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并不折不扣地执行它,发挥它应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建立完善的并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制度,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财务管理的意识,在建立财务制度的时候要考虑到本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要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样做出的制度才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并要明确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系,它要体现在企业各岗位环节中,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非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部门的事情,实际上它是贯穿整体企业运营中的各个环节的,要让它具有约束性,切不可以随意处之,减少人为对它的干扰,始终让它发挥它应具有的严肃性、执行的强制性、监督性等职能,减少其他因素对它的干扰。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公司治理;信息不对称;主银行制
0引言
小微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外部资金的支持。由于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难已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从商业银行角度看,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相继完成,“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就信贷业务而言,小微企业将逐步成为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目前,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解决对策及措施方面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如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资金需求“短、频、急”、信用状况差、信息不对称、担保物缺乏等;解决对策主要围绕政府的政策扶持、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调整、银行的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及建议,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差别化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创新信贷产品、改进信用评级、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小微企业财务制度、采取联合担保等等。综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大,其次是投入产出低,缺乏规模效益。从银行信贷经营角度,了解和防范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无疑,上述措施的实施和完善都将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这些措施建议主要围绕银行如何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及转移风险成本等方面,对如何从源头上避免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则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措施建议。
1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内在成因分析
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角度看,小微企业除了经营规模小、担保物少等客观限制因素外,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及风险状况掌握不足,丧失有效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信息基础。当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交易时,作为方的小微企业具有掌握自身经营和风险状况的信息优势,商业银行则处于信息劣势,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准确把控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造成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风险,阻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信贷契约关系后,信息不对称会诱发小微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道德风险,造成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决策不科学导致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么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要么导致自身面临发展危机。当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建立信贷契约关系后,商业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应该在小微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和维护。小微企业决策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所有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不能充分顾及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对经济规律把握能力差、经营和管理经验欠缺等原因也会造成小微企业的决策不科学,形成经营风险。。
1.2内在原因分析
小微企业公司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采用业主制或合伙制,普遍面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高度统一,小微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方式,小微企业的企业主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衡,难以避免因企业主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对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侵害。同时,这种决策方式受企业主知识面、信息量及思维模式的限制,决策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往往过于简单,权责不明,内控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会计和经营信息失真,造成企业与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机制设计
既然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完善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成为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2.1在贷前调查阶段
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点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风险。传统的做法是,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贷前调查,搜集小微企业的会计和经营等方面信息,依据搜集到的信息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判断,进而做出信贷决策。由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收集和信贷审批评价,诱导小微企业完善自身公司治理结构。除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如内控及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外,小微企业具有造假账骗取贷款的主观意愿也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在贷前调查阶段,商业银行尚未成为小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无法有效介入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克服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激励相容的原则设计能够引导小微企业主动揭示内部信息的信号传递机制。
2.2在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后
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点转变为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造成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通过与小微企业签订信贷契约,商业银行成为小微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两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依据传统的信贷合同约定,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主要拥有对小微企业经营的监督权,并在特殊情况下拥有控制权,如破产清算。但是,由于小微企业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单纯依靠监督权和有限的控制权很难对上述风险进行防范。商业银行应当以重要利益相关者的身份,通过拥有更多的决策权、监督权、控制权等方式参与小微企业治理,帮助和促进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防范,而且有助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因此,依据贷前贷后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关系的差异,以及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方式不同,商业银行应设计不同的对策机制:贷前阶段应注重“诱导机制”的设计,贷后则要注重“参与机制”的设计。
3具体措施建议
防范风险是商业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第一要务,但是降低风险的措施往往会带来管理成本上升,因此具体措施要考虑风险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双重约束,既要达到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又要避免因实施成本过高而不可行。基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投入产出低的情况,本文建议推出主银行制(类似于美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基本银行),由主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集约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3.1建立小微企业的主银行制
小微企业自成立之后可以自行选择主银行,双方签订契约并建立长期全面的合作关系,约定小微企业的中间业务由主银行负责办理。通过与小微企业进行全面长期的合作,主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信息,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主银行应具有排他性,其他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可委托主银行收集小微企业经营风险信息和进行贷后管理。同时,基于长期全面的合作关系,主银行有意愿并有条件参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促进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3.2对小微企业的贷前调查设置时间限制
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靠短时间内的报表分析和现场调查很难有效把握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因此,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制定贷前调查时间限制标准,统一规范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前调查行为。
3.3加大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状况的调查评价力度
主银行在要求小微企业提供经营风险信息的同时,应注重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搜集和调查。并在小微企业信贷审批评价体系中提高公司治理状况的评价指标权重。加大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状况的重视程度,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从源头上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而且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小微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4建立小微企业信息自动申报制和信贷审批的动态评价机制
小微企业确定主银行后即开始定期向主银行提供经营、风险以及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和报告,主银行则对小微企业进行周期性动态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的得分状况决定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先后顺序、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率,从而激励小微企业主动提供信息的积极性。另外,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核实,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收集的成本投入。
3.5加大主银行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的参与度
主银行与小微企业建立信贷契约关系时,应同时约定参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的条件和方式。除必要的监督权外,还应包括主银行在小微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等决策中拥有的决策参与权。通过行使决策参与权,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防范小微企业主对自身利益侵害,而且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信息协助小微企业提高决策质量。在经营控制权方面,可适度放宽商业银行拥有小微企业经营控制权的条件,帮助小微企业完善内控及财务制度。相关政府部门也应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并保障主银行参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的相关权利。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微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其对策[J].金融研究,2006(11).
[2]黄青竹,陈荣举.信息不对称与企业融资难[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3).
[3]王琼.论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金融领域,2010(7).
[4]李镇西.微小企业贷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思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下,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宅建设投资增加,这给施工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作为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加强管理,提高施工质量,还必须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财务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1、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会计信息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行业主管部门了解企业业绩、生存、发展能力、获利能力的主要依据,也是投资决策、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保证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客观。
2、是维护会计秩序,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需要
由于一些企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在财务管理上干预过多,使财务工作围绕长官意识做,造成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不利。《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法》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依《会计法》的要求规范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客观性,保证会计秩序的正常有序进行。
3、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选聘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是通过对会计报表的信息进行 分析,了解经营者的业绩,为经营者进行奖惩。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做好财务基础建设工作,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完整。
4、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目标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只有加强完善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基础建设工作,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施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看,各施工企业的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粗放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2、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有待加强
虽然表面上在谈“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但真正做到的就少了。许多施工企业管理者重视施工承揽任务、重视工程任务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忽视了财务管理科学性。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节流”、控制把关作用。
3、从业人员素质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野外工作,施工任务点多、线长,客观上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部分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能力有限,加上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造成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原始资料、台账、核算资料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出现了“资产不实、成本不实、盈亏不实”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不能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4、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实行计算机管理已广泛应用各个领域 。但施工企业未能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从事财务管理,财务部门大部份时间是在从事“财务核算”而不是在从事“财务管理”,使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部门的预测、决策作用未能发挥。
三、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与办法
1、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会计法》
新的《会计法》从2000年7月1日正式实施,财务部门应组织从业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明确财会人员的作用和职责。同时在企业广泛宣传《会计法》,使企业管理者明确,企业负责人是会计责任第一责任人,支持财务部门依法处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树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2、实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监督
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强,往往项目部远离企业驻地,只有财务人员现场实施财务管理,常会出现按项目经理要求处理的业务,造成了违犯财务制度的现象。实施会计委派制,可以使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制度处理经济活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可靠性,强化了财务监督,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对预防范经济犯罪,抑制腐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3、完善内部财务管理
施工企业应按《会计法》的要求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建立会计核算、内部稽核、内部牵制、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规范财务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财务人员有章可循。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制定完善财务制度后,更重要的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保证财务制度的执行。培养选拔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能力的财务人员,是施工企业守法经营的基础。
5、建立科学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实施价值化管理的体系。其职能是使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最大化、投资收益最大化以及融资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应实现预算体系、报告体系、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金管理的功能,应具有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的需要。
6、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建立财务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开发建设速度加快,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速度将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为了应对的市场变化,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而财务管理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使分散的项目部的财务信息及时、准确反馈财务控制中心,适时实施财务控制,是企业进行财务经营分析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总之,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成本是企业的心脏”,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施工企业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 昶、管云鸿、邓浦之,浅析地勘企业探矿权和采矿权会 计处理《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2)
按照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如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又一次摆在了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面前。从本期开始,“学习”栏目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约请银行信贷方面的专家就如何筛选中小企业、如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展信贷业务等撰写,以供金融从业人员和读者参考借鉴。
中小企业规模认定
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中小企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至少耍了解三个划分标准――国家标准、银监会标准以及所在商业银行的行内标准。
国家标准:我国目前执行的是2003年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发文《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确定的企业划分标准,主要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为划分指标,结合行业特点确定企业规模。。此处的“3000万元”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小企业规模的分水岭。
。这个标准和前一个标准的差别在于将个体经营户也划入到了“中小企业”的范畴,而没有了必须是企业法人的限制。
所在行行内标准至于这个标准,各家商业银行就众说纷纭了。。
总体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认定会直接影响到能够进入我们视角的客户有多少,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和大型客户的差别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专营化的中小企业经营部门,从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大多是以前服务大型公司客户的信贷人员。随着服务对象的不同,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将发生很多的转变,如何认识中小企业客户与大型客户的差别,继而有针对性地把握、筛选和营销客户就摆在了面前。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健全。一提到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往往成为商业银行拒绝这类客户的最大理由。按照我国的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中小企业客户是不需要提供现金流量表的。不仅如此,由于历史原因,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税务一本账、银行一本账,自己一本账”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些都使得银行信贷人员无法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评估和判断借款人的资产、规模、盈利性,成长性以及偿债能力等,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判断,选择上人力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相对于大公司客户丰富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而本轮国际经济的调整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暴露出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缺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有效的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往往采用租赁土地或厂房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在个私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中小企业土地的权证都是集体土地证,这些是难以用于抵押的。同时,中小企业即使是给大型公司作配套生产的卫星型小企业,由于谈判地位不高,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提供第三方担保的企业。
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与大型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行股票、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以较低融资成本筹资相比,中小企业融资基本只能依靠自筹资金,银行信贷支持亲戚朋友借贷甚至地下钱庄,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企业主对企业拥有较强的控制权,导致企业的信贷风险与业主的品质诚信有直接正相关关系。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家族企业,兄弟企业、夫妻店等都不在少数,这些企业往往都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企业的实际控制权都掌握在极少数甚至一两个人手中,其个人的诚信程度及经营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中小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相对较高。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在去某家企业营销客户时,客户对于目前服务于他的银行表示出诸多不满,且认为目前服务于他的这家地方性商业银行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结算网络需求,但最终企业主认为,其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还是与当初“老东家”对他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让他此时“良禽择木而栖”实在难以做到。这也代表了大多数中小企业主的真实想法。。
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相对不明显。这一点印证了俗话说的“船小好调头”。我们经常看到一家小企业的厂门上挂着三四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牌子,涉及的产品完全不同,但都是在一个企业里面制造出来的。笔者曾经去过一家年产值不到3000万元的企业,从洋娃娃、拖鞋到箱包,产品陈列厅里展示着30多种五花八门的产品。主营业务不突出,让信贷人员犯难于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把握。
筛选中小企业客户的角度
从以上的分析大家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客户与商业银行以往服务的大型公司客户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银行信贷人员摈弃依据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的传统模式,换个角度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选择与把握。
。如果说中小企业客户风险与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对于法人品行的判断应该是银行信贷人员首先要做的工作。此处的“品行”二字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品”是指企业主的人品,品德方面的信息,这需要信贷人员从与企业主本人的交谈,对企业主亲戚朋友的走访,以及对同行业其他企业主的广泛调查中进行深入了解;而“行”则是指企业主的行业地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很多都是从以前的大型公司或企业从事技术或市场工作后自己另立旗帜的,这些人往往已经
拥有较丰富的从业经历和一定的市场地位,在经营方面也有准确明晰的思路和想法。
。同样是一两笔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能只是“断臂之痛”,而对于中小企业也许就是“灭顶之灾”了。所以说,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的多少以及自有资金的到位形式,将是其抗风险能力的最大保障。
。中小企业对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普遍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企业销售回笼速度的判断将是诊断其现金流健康状况的最好切入点。笔者就曾去过一家布匹制造企业,上游是相对处于寡头垄断的制纱企业,而下游又是合作多年的服装制造企业,上游结算必须是现金支付,而下游由于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一再拖欠应收账款。这家布匹制造企业的业主碍于情面,默许下游企业一拖再拖。试想,如此一个企业,面对的是“牛气”的上游和得罪不起的下游,自己只是个软弱的“夹心层”,上下游挤占资金的现象势必只是个时间问题,其抗风险能力也就命悬他人之手了!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信贷人员常感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其可能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下对其税务状况有个合理公正的判断。。这一数据能够给银行信贷人员一个最低限度的对企业生产能力扩充速度的了解。
。。在“三表”中,电表反映的信息相对可靠,因为水表虽然真实性不容质疑,但有些企业的用水情况并不能体现其生产能力,而工资表皆由企业自行拟定,其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笔者曾在一次贷后回访中发现,一个结算比有所下降的企业近三个月的缴纳电费情况分别为5.3万元,6.7万元和8.9万元,看到企业销售有回笼的迹象,从而排除了对该企业的风险判断。
【关键词】家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经理人
一、概述
(一)家族企业的概念
1、从企业资本所有权的角度来界定家族企业
美国企业史学家将家族企业定义为: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决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
2、从家族成员参与程度来界定家族企业
Davis 将家族企业定义为:企业的政策或方向受到一个或多个家庭显著影响的组织,这种影响或者是通过所有权,或者是通过家庭成员介入管理活动来得以实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家族企业作一概念的界定:家族企业是指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绝大部分股权,家族成员涉入企业关键岗位,并且掌握着企业重要剩余控制权,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
二、我国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局限性
家族企业的核心特征是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合一。乔治麦逊大学的弗朗西斯教授说:“中国的企业倾向于家族所有和管理,因此规模很小。因为家族以外的人信任度很低,因此他们不愿意引进职业管理人来管理家族企业。”所以在中国家族成员不仅拥有家族企业的股权,同时掌握着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企业最为重要的决策都在一个或几个家族成员的控制之下。随着民营背景的家族上市公司的不断出现,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私人或家族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在企业发展初期,正是得益于这种两权合一的模式,企业能迅速发展。但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规模扩大后,企业的交易和运作越来越复杂,对家族企业的关键决策者的要求当然也越高。但由于目前职业经理人阶层和信用环境的缺失,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不能够也不愿意授权给家族核心层以外的职业经理人,这无疑阻碍了企业的扩大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按照关系的亲疏,中国家族企业主把他周围的人分为3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亲人”,他们与企业主有着血缘关系。它是与企业主最近的一个群体;第二个群体是“外人”,他们与企业主没有任何关系;第三个群体被称为“有缘人”,他们与企业主本身没有血缘关系,中华民族除了重视血缘外,还重视亲缘、地缘、业缘、友缘、神缘。这些“有缘人”极易演变成类似的“亲人”,成为家族的延伸和扩展。这种家族范围的延伸和扩展现象叫做泛家族主义。
(三)家族成员间责权利不明的局限性
在我国的家族企业中,一人兼数职的现象比比皆是。家族成员,不论是否在企业中占有股份,无论是否身居管理职位,都可能比其他员工更能形成“主人翁”意识,这可能造成家族成员跨岗位管理、影响关联管理者的管理权威、政令多出等企业管理问题,在企业内部引起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并引发出了决策、执行、市场反应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终将日渐势衰。
三、对家族企业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走职业经理人道路,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管理专业化就是要由具有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管理企业,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逐步实现从投资者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转变[7]。只有不断提高家族成员管理者的素质,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起高效精干的管理团队是家族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方面,首先要树立" 以人为本" 的现代管理思想,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为其在事业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三)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家族企业的发展
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将家族企业优势与现代企业优势结合起来,为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家族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一,股权相对分散,引入了外部管理人员,具有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在向现代家族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三个开放,即职位开放、股权开放和财务开放,使家族企业从“人治”走向“法制”,实现管理上的革命。同时,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监督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
结论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重要存在形式在经济舞台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家族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那种唯以血缘为标准的企业文化观,已逐步被生机勃勃的现代管理制度所取代。家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依靠自身的成熟经验,结合采用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必将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一股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厚义,明立志,兰士勇,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贺敏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3]李洪伟,高化文.家族式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张肃,杨明.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J].企业研究,2006(2):74-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