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实践
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崛起,企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但职业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思路不够合理,不能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高度有效地进行对接,专业建设定位依然有延续传统研究型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和痕迹,不能够彻底解放思想,与传统院校专业建设思路决裂。[1]
本人及所在院校同事根据多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摸索出一套“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及方法,并通过几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以需定产”就是以企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素质要求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需定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将专业映射到企业岗位。第二,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职业教育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明确岗位目标地将对应岗位常用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将专业映射到岗位最好是“1对1”的映射,最多达到“1对2”的映射,即为该专业再对应一个后备岗位,以达到“专业聚焦”的培养效果。专业映射到岗位,首先要进行市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整理出该专业在企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专业后备工作岗位。专业―岗位映射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岗位映射图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先通过市场专业岗位技能及素质需求调研分别整理出该岗位的主要技能、辅助技能以及岗位素质需求。对相应技能及素质进行梳理,整理出开设的每门课程所覆盖的技能教学。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最好是“1对n”映射,即一门课程对应多个岗位技能或职业素质。这样可以压缩专业开设课程的数量,避免了课程开设过于离散,从而达到“课程聚焦”的效果。
图2 课程―技能映射图
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遵循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岗位特色,使得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素质课程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考虑设置教学内容,以体现体系化。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遴选几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是“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调研时应着重收集专业行业主要岗位、辅助岗位和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等数据,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2.人才培养进度计划要紧紧围绕专业对应岗位技能及职业素质,分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及职业素质课三个阶段按技能学习的梯度设置各阶段课程。各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为,课程数量少,但课程学时多。
3.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应严格对应岗位具体技能及职业素质项,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加重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理论课程只为实践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多余内容少讲,甚至不讲。选取一些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共建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具体教学过程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实施,以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效果。[2]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取得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认证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学生考核方式。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核心课程的考核可采用“以证代考”的评价模式,校企共建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为主。
6.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及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进行修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要做到每年至少综合调研一次,并做到预期后三年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这样可以做到技能培养有前瞻性、不过时。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传统的大学生,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企业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高等技能人才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明确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而漫长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宗旨开展,核心就是教学为企业一线岗位服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明确培养目标就不会偏离专业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蒙东升.浅谈新时期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23).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顾东虎,(198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工程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及数据存储。
【关键词】3+2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实训条件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高职、本科培养目标比较
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通过四年理论学习、实验及实践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艺操作、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淄博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掌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化工总控工(中级)岗位操作能力,面向淄博市及周边地区化工、医药及其相关产业,能胜任化工生产一线的化工工艺操作、工艺控制、设备维护保养、产品质量检验及化工生产一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从培养目标对比看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宽广,主要就业覆盖面有层次;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具体,就业面向更有针对性。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目标是两者的综合和有机结合,体现了省教高(2013)13号等一系列文件的意图,既实现了人才分段培养的灵活性,又体现了人才联合培养的贯通性。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高职、本科课程体系比较
通过“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与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可以看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执行方案共有35门课程,合计157学分;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共有课程57门(选修按5门计算),合计184学分;“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拟设置61门课程,合计223学分。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方案的学分数比本科方案高出21.2%;比高职方案高出42%。由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学制为5年,比普通本科修业年限高25%,比高职修业年限高出67%,所以课程设置数量在合理的范围内。
从课程设置模块来看,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的数量都在15门左右;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区别较大,“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比本科、高职相应专业要多,说明通过“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循环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
三、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职业学院实训条件比较
1.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训条件与特点
(1)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本条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约6000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2300万元,拥有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分离工程、反应工程、化工仿真等8个实验室。本专业在15家大中型化工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在校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本要求。
(2)“三层次、四模块”的创新型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多年来致力于开创全新的集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与开拓自主创新潜力于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按阶段、分层次构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着力构建“三层次、四模块”的创新型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实践课比例,增设现场课教学、综合设计讨论课等特色教学手段,建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懂与会用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等课程中增设综合设计讨论课,从课堂讲课、现场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进行改革。。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针对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较大空缺。对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建、扩建,提升功能以满足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尚无或仍缺少部分实验实训条件的,力求逐年新建或补充建设,逐步填平补齐,以满足学生基本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以准工厂模式,模拟企业化生产环境,构建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练实习实训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2.淄博职业学院应用化学工艺专业实训条件与特点
现有实训室面积3000多m2,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拥有无机物制备、有机物合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工单元设备操作、管路安装、化工仿真、化工仪表、化工工艺流程等20多个适应教学要求与各种技能培训的实验室与实训实习场所,能够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注重校、政、企三方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设有淄博市环保分析检测中心、淄博市离子膜烧碱生产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淄博市化工人才培训基地、化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3.实习实训条件共建共享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解决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用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开设,2012年开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精心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就如何进行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共同研讨,以制定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工学结合”特色应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上,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求的人才,其体现方式是科学地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与此同时,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市场调研。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条轻轨线路,自2002年10月30日开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针对长春市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专业以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培养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人才入手,主动的寻求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途径,共同商讨专业的科学定位。。
2.2 注重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院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基准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来进行,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定位相结合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首先,邀请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运营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其一线的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领导共同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其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在开发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流程。(1)专业的定位及分析。小组人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确认。一般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本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岗位体系。行车岗位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客运岗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售票员等。(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就业的岗位都是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岗位,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工程领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具备安全有效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践综合分析能。(3)具体课程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增加,所以课程的设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一方面,要以市场的调研作为基础,加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要实时观察企业的动态,并聘请企业核心员工作为外聘教师,参加专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2.3 校与企深度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85-02
2005年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属性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从教育类型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职业技能的,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学科或学术研究型的,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各异。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理解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就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应加强社会调研,把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对口的人才。任何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即是素质教育更是择业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将直接影响到学院发展问题,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
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和依据
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机制,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会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人才,在培养目标设置和培养规格标准时,必须依据职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匹配,这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企业的欢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择业的竞争力。
3.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相一致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整合速度加快,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加宽泛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比较宽泛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针对相关行业或职业岗位群, 这样才有利于择业和今后的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培养目标是工人阶层的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高级蓝领阶层,这就是最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它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同的。。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队伍,我们所培养的就是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才能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企业的欢迎。工人队伍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如何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
高等职业教育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把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师资队伍和教学硬件建设等,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将产生直接影响。
1.进一步加快学院基础建设,加大实训场地投入,完善实训、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训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2.加强社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设置合理专业,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增加现场教学和专业技能演练,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校外,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方式,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办学优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专业特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优质办学,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加强德育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同等重要,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两条腿,只有成人才可能成才,否则也是歪才,缺一不可。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走得好,所培养出的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和社会的青睐。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间的办学竞争将日趋激烈,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择业竞争越来越强,现已初见端倪。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出社会、行业、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谁就办出了特色,谁出口就畅入口就旺,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光全,张涛. 《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王前新,卢红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与探讨》. 《教育与职业》,2007(32).
[3]潘菊素. 《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与职业》,2007(29).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安全保卫群顺应行业企业需求,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为平台、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安保职教联盟;学习包
顶岗实习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在2006年教育部十六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014年国务院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指出要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我院安全保卫群顺应行业企业需求,开展“2+1”人才培养方案,其中 “1”为进行一年顶岗实习,经过几年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为平台、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本文以安保专业群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为例,从顶岗实习的管理、运行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在实践中探索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管理。
一、 依托“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选择“三好”实习单位
根据我院对职教联盟的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解读,职教联盟是指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联合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优质企业,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多法人联合体。我院借助安保职教联盟平台,探索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安保职业教育培训新体系”,“校校”、“校政”、“校企”、“校行”、“企企”之间不同合作模式战略合作框架的架构,分阶段逐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合作模式成员间,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开发、实习就业、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成果,为构建安保职业化教育培训新的实施体系提供平台。
顶岗实习充分发挥了联盟平台的职能,职教联盟平台不断扩展和成熟,首先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充足数量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我们以“三好”原则,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岗位的数量能够为开展未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充分的保障,其中要选择与人才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目标的相适应的“三好”单位。“三好”是指,一是指实习单位要有具备吸引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认可;二是实习单位具有优秀的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的目标;三是最重要的,即实习单位与学校深度合作,实习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相一致,具有专门针对我院学生的优良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进行指导和评价。
由学校主导选择出“三好”实习单位后,具体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对接采取双向选择,以校园内召开实习双选会的形式,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岗位,企业选择适合的实习生,这样对实习单位来说提高了人员引入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学生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确学习的目标,实现实习和就业无缝衔接,让学生愿意去,留得住,能发展。
二、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两段式”顶岗实习机制
安全保卫专业群“2+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1”为一年顶岗实习,进入三实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环节。“三实递进双结合”是安全保卫专业群以实境实训实战为核心的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顶岗实习的安排为“两段式”,第一个阶段为“综合性顶岗实习”,主要目标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实现实境、实训、实战的螺旋递进,使学生通过真实工作岗位的学习和实践,将学校内的理论实践与工作相结合,融入社会和职场,适应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此阶段中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不得随意进行岗位调整,保证学习和实践的稳定性,也降低企业人员流动。第二阶段为“就业性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之前半年的学习实践后,在第二阶段明确了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是什么,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和实习单位可以进行再次的选择,使实习和就业能够顺利的衔接,提高就业质量。
三、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化是实习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1、 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组织保障,职责明确。
设立三级管理机构,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成的领导小
摘要: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安全保卫群顺应行业企业需求,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为平台、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安保职教联盟;学习包
顶岗实习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在2006年教育部十六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014年国务院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指出要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我院安全保卫群顺应行业企业需求,开展“2+1”人才培养方案,其中 “1”为进行一年顶岗实习,经过几年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为平台、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本文以安保专业群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为例,从顶岗实习的管理、运行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在实践中探索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管理。
一、 依托“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选择“三好”实习单位
根据我院对职教联盟的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解读,职教联盟是指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联合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优质企业,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多法人联合体。我院借助安保职教联盟平台,探索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安保职业教育培训新体系”,“校校”、“校政”、“校企”、“校行”、“企企”之间不同合作模式战略合作框架的架构,分阶段逐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合作模式成员间,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开发、实习就业、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成果,为构建安保职业化教育培训新的实施体系提供平台。
顶岗实习充分发挥了联盟平台的职能,职教联盟平台不断扩展和成熟,首先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充足数量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我们以“三好”原则,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岗位的数量能够为开展未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充分的保障,其中要选择与人才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目标的相适应的“三好”单位。“三好”是指,一是指实习单位要有具备吸引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认可;二是实习单位具有优秀的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的目标;三是最重要的,即实习单位与学校深度合作,实习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相一致,具有专门针对我院学生的优良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进行指导和评价。
由学校主导选择出“三好”实习单位后,具体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对接采取双向选择,以校园内召开实习双选会的形式,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岗位,企业选择适合的实习生,这样对实习单位来说提高了人员引入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学生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确学习的目标,实现实习和就业无缝衔接,让学生愿意去,留得住,能发展。
二、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两段式”顶岗实习机制
安全保卫专业群“2+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1”为一年顶岗实习,进入三实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环节。“三实递进双结合”是安全保卫专业群以实境实训实战为核心的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顶岗实习的安排为“两段式”,第一个阶段为“综合性顶岗实习”,主要目标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实现实境、实训、实战的螺旋递进,使学生通过真实工作岗位的学习和实践,将学校内的理论实践与工作相结合,融入社会和职场,适应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此阶段中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不得随意进行岗位调整,保证学习和实践的稳定性,也降低企业人员流动。第二阶段为“就业性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之前半年的学习实践后,在第二阶段明确了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是什么,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和实习单位可以进行再次的选择,使实习和就业能够顺利的衔接,提高就业质量。
三、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化是实习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1、 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组织保障,职责明确。
设立三级管理机构,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成的领导小
摘要: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安全保卫群顺应行业企业需求,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为平台、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安保职教联盟;学习包
顶岗实习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在2006年教育部十六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014年国务院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指出要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我院安全保卫群顺应行业企业需求,开展“2+1”人才培养方案,其中 “1”为进行一年顶岗实习,经过几年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为平台、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本文以安保专业群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为例,从顶岗实习的管理、运行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在实践中探索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管理。
一、 依托“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选择“三好”实习单位
根据我院对职教联盟的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解读,职教联盟是指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联合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优质企业,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多法人联合体。我院借助安保职教联盟平台,探索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安保职业教育培训新体系”,“校校”、“校政”、“校企”、“校行”、“企企”之间不同合作模式战略合作框架的架构,分阶段逐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合作模式成员间,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开发、实习就业、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成果,为构建安保职业化教育培训新的实施体系提供平台。
顶岗实习充分发挥了联盟平台的职能,职教联盟平台不断扩展和成熟,首先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充足数量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我们以“三好”原则,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岗位的数量能够为开展未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充分的保障,其中要选择与人才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目标的相适应的“三好”单位。“三好”是指,一是指实习单位要有具备吸引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认可;二是实习单位具有优秀的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的目标;三是最重要的,即实习单位与学校深度合作,实习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相一致,具有专门针对我院学生的优良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进行指导和评价。
由学校主导选择出“三好”实习单位后,具体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对接采取双向选择,以校园内召开实习双选会的形式,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岗位,企业选择适合的实习生,这样对实习单位来说提高了人员引入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学生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确学习的目标,实现实习和就业无缝衔接,让学生愿意去,留得住,能发展。
二、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高就业质量相融合的“两段式”顶岗实习机制
安全保卫专业群“2+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1”为一年顶岗实习,进入三实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环节。“三实递进双结合”是安全保卫专业群以实境实训实战为核心的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顶岗实习的安排为“两段式”,第一个阶段为“综合性顶岗实习”,主要目标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实现实境、实训、实战的螺旋递进,使学生通过真实工作岗位的学习和实践,将学校内的理论实践与工作相结合,融入社会和职场,适应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此阶段中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不得随意进行岗位调整,保证学习和实践的稳定性,也降低企业人员流动。第二阶段为“就业性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之前半年的学习实践后,在第二阶段明确了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是什么,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和实习单位可以进行再次的选择,使实习和就业能够顺利的衔接,提高就业质量。
三、管理与“学习包”一体化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化是实习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1、 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组织保障,职责明确。
设立三级管理机构,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成的领导小
组、管理小组和指导小组。领导小组应由系领导和实习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实习工作领导、管理和监督。管理小组由学校实习部门和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及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选择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实习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其他前期工作;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策划以及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习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工作。指导小组由专业教研室主任带头,校内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各实习单位岗位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日常管理、教学指导和评价,加强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态度;组织好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检查与管理,定期检查评估,并且评定实习成绩。
2、管理制度与 “学习包”相结合,全方位开展实习管理。
建立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确保顶岗实习安全有序,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
安全保卫专业群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实习单位共同建立了顶岗实习制度体系。
“学习包”是指顶岗实习阶段教学与评价方案。根据安全保卫专业群2+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任务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建设和教学项目实施的思路,根据学生实习主要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实习单位共同设计开发了 “学习包”。该“学习包”明确了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工作流程、评价方式等内容,成为顶岗实习这一特殊教学阶段的教学方案载体,全面深化了 “三实递进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到企业工作后,企业有用工不畅的体会,为此,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专门对校企合作工作提出要求“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并制定了近两年翔实的工作实施方案和目标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实施方案”这样,
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法。既注重学生的智育,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是生产顶岗性实习阶段的前期准备,生产顶岗性实习阶段则是学校学习阶段的必要延伸。校企合作中企业直接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企业对市场的了解.企业向学校提供了人才的需求计划、职业能力要求以及技术发展情况等信息。学校根据这些信息,通过优化整合,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求。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为学校提供一些技术、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共同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这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的办学成本,最关键是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全面发展。最后。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合适的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阶段在学校进行以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一阶段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为了顺利实施培养方案,我们首先进行校内教学改革,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而实践性、探索性弱的情况,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理论够用为度,实际应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必然进行不了教学改革,也办不好职业教育,培养不了适合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需求的一线人才,这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相背道而驰的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规格的制定,到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材的编制、教师的聘用以至毕业生就业等等。各环节,各流程,都不同程度地需要与企业结合,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强专业引产业”的办学思路,企业使学生实训由简单模拟转变成为企业生产真实的产品,从而节省了人力、财力资源。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由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为了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则能够满足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教职工在企业的作业部、装备部、技术质量部、物管部、综合部承担管理职务,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发挥教师知识的优势开发新产品,从而形成教学、科研、新产品开发、实施生产等一套无缝连接的系统,充分体现科技就是生产力,同时学校根据东风有限等大型企业的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设计课程,开发新专业,利用本企业优势,包括设备、技术、场地、信息等资源办学。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接受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将企业的生产部和学校的实训科合署办公,学校实训科长兼任企业生产部副部长,学校可根据需要,随时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实训。校企合一,分工协作,相互依存,优势互补。这样,校企一体化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与中职学校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实习实训与专业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
职业教育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得提高竞争力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了职业能力,提高了就业预期,同时通过参与顶岗实践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因此,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利益追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