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精彩导读: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一)价值观念体系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1、发展战略 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 “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3、医院宗旨 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4、医院精神 弘扬医院 “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二)行为规范体系 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1、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明确了在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主要是在“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特色。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开展了服务礼仪培训,我院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制定了《员工守则》,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亲情服务等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提倡文明敬语,禁止使用忌语等等。3、教学传承规范。规范了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三)环境形象体系 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黄、米、灰、褐色等,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等装饰方面将充分展示中医文化丰富内涵,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2、我们要在施工完成后,制作一些中医知识 栏、展板,图文并茂刊载中医典故、中药知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趣闻等等,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3、院报 通过院报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宣传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宣传医院服务特色和品牌,展示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总之,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道路还很长,我们一定会坚持不懈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发展战略 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 “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3、医院宗旨 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4、医院精神 弘扬医院 “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 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1、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明确了在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主要是在“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开展了服务礼仪培训,我院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制定了《员工守则》,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亲情服务等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提倡文明敬语,禁止使用忌语等等。
、教学传承规范。规范了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三)环境形象体系 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黄、米、灰、褐色等,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等装饰方面将充分展示中医文化丰富内涵,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2、我们要在施工完成后,制作一些中医知识宣传栏、展板,图文并茂刊载中医典故、中药知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趣闻等等,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3、院报 通过院报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宣传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宣传医院服务特色和品牌,展示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指导,以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以加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医药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入贯彻新时期中医药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辖区中医药卫生资源,健全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着力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区建设相一致,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建立健全以省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以简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通过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使我区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中医药服务队伍,基本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需求,推动全区中医药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确保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区的评估工作。
三、建设标准
(一)按照《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对中医药工作采取倾斜政策:一是根据省、市财政专项经费数额,区财政以不少于1:1比例配套落实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医、教、研工作;二是区财政每年安排中医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辖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三是区财政对中医药事业费的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同期增长比例。
(二)加快推进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进程,形成功能健全、特色鲜明、群众认可度较高的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中医药“15分钟健康圈”。
(三)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建设,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组织开展面向全区居民的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积极参与并落实与中医药有关的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和改革措施。
(四)加快中医药人才引进及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选择中医药专业人才技术力量强、合作开展较好的包公、望湖和淝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省中医院技术资源,采取请进来传、帮、带和送出去培养、深造等多种形式,打造全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为形成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夯实基础。通过有计划地加强对社区中医药人员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加快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断提高中医医疗保健的技术质量及服务水平。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中下旬)
1、成立区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的制定;召开全区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统一制作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手册、知识读本、宣传折页;完成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中医工作情况的现状调查,完善各项统计信息资料;区与街镇签订目标责任状。
(二)创建阶段(2012年4月)
1、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相关标准完成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须的诊疗设备,进一步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和标识标牌,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督导。
2、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举办不同层次社区中医药知识培训班,多渠道、多形式地发掘和吸引中医人才,广泛开展各种技术合作,使中医药人才配置符合创建的要求。
4、加强各类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工作,同时制作专题片,邀请省、市厅局领导和专家开展预评估。
(三)迎检阶段(2012年5月)
1、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照考核评估标准进行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和完善。
2、区创建领导小组对照评估验收标准,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达到各项创建要求。做好迎接国家考核组评审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通过考核验收。
(四)总结阶段(2012年6月)
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我区创建工作进行总结,评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召开全区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由区长胡启生任组长的区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创建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措施,做好任务分解,集中精力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明确职责
区卫生局作为创建工作牵头部门,要按照《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创建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区委宣传部要统筹做好创建中的宣传发动工作,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区财政局负责做好创建所需资金保障工作。
区民政局负责将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中医药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区人社局负责协助区卫生局做好社区中医药全科医师、护士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吸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工作。
区残联要将省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与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相结合,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治疗、康复服务。
各街镇负责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目标管理;协助区卫生局开展面向全街社区居民的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组织中医药专家开展中医药养身、保健讲座和咨询,每年不少于3次。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在市、县行政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院紧抓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机遇,加强医院管理,改善诊疗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强化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 2017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相关精神,医院一是制定了《 中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自主招聘医技药护专业人员的管理规定》、《 中医院行管考核管理规定》。二是成立了由院长 同志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医院改革领导小组。三是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实行短期、长期聘用合同制,逐步完善晋级、晋升、降职、降级、解聘、辞退制度。四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绩效考核工资制。扩大了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将技术、管理、效益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方案之中,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院成立由 院长任组长, 任副组长,药剂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医院基本药物的实施方案。 (1)、对基本药物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医院现有西药品种203个,中成药品种114个,共计710个,其中基药251个,占全部药品品规数79%。。
(2)实施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步,医院建立了以医疗质量、用药规范、工作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绩效综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了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了服务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3)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督
医院严格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强化了对基药进货、验收、储存、调配环节的监督,加强了对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了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保证了基本药物质量和用药安全。
3、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中医政策的落实: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优势作用,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医院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优惠政策:一是向群众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理念,引导民众崇尚中医、相信中医、选择中医,促进医务人员热爱中医、使用中医、发展中医;二是搞好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组织中医药人员认真学习四部(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经典著作,并认真组织考试,近年中医人员考试合格率为100%;三是鼓励中医人员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手段治疗疾病,规定中医门诊处方量不得低于40%,中药销售额不低于药品销售额的35%,住院部中医处方量不低于50%,中药治疗不低于60%,销售额不低于药品销售额的25%;四是中草药处方量及收入较上年增长迅速。2020年医院中草药处方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2%。中草药收入:至2020年10月比去年同比增长32.7%。五是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门诊比例由之前的18.2%增加到23.5%,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到36.58%,中药饮片处方比例达31.52%。六是门诊、住院病人平均费用及住院天数稳步下降,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群众对医院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4、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中医药服务情况
一是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开展了门诊预约服务和特殊病人的绿色通道,优化了急诊和门诊流程,使病人随到随查,随到随治。二是改善就医环境,开展便民服务。医院实行单休日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医药特色护理”及“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三是努力建设中医特色专科,医院针灸康复科、肛肠科现为渭南市重点中医专科。医院从资金、人员、设备购置等方面加大其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中医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四是落实市、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将中医服务项目的报销费用在原比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鼓励参合群众选择中医药“简、便、廉、验”治疗手段。
二、中医药治未病工程的建设与推进
医院成立了中医药“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制度及职责。二是开展了“治未病”诊疗项目20余项,主要为:药物帖敷疗法、针挑疗法、断食疗法、推拿疗法、按摩疗法、刮痧疗法、热敷疗法、冷敷疗法、梳头疗法、雾化吸入疗法、药物熏洗疗法、药酒疗法、药茶疗法、艾灸疗法、蜡疗法、耳穴疗法等。三是加强对“治未病”工作情况的评估,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保障“治未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中医科室建设及人员配置
医院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实际,合理设置了内科、外科、妇产科、急诊科等中医药临床科室;同时设置了药剂科、检验科、功能科、放射科等医技科室。医院不断引进医、药、护等方面的中医药人员,优化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医院现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医院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61%。中药专业技术人员3人,临床科室负责人70%具备中级以上中医专业技术职称,且从事相关专业六年以上或经过西学中等培训。医院目前开设的6个病区中,4个病区设有中医综合治疗室,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设在针灸康复科。
2、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我院被白水县卫健局设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医院成立了适宜技术推广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多媒体技术推广教室(100余平方米),负责全县中医药培训与考核工作。医院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职管理人员2名,专兼职师资人员3名。配置了三维多功能牵引床、中药熏蒸治疗仪、多功能电动牵引椅等数十种适宜技术推广设备,开展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项目8项,如电针治疗偏头痛、非药物治疗颈椎病、刮痧防止感冒技术、温补法治疗慢性胃炎等。2020年全年,医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3次,培训人员总数182余人。
3、对农村或社区的中医药服务
2020年,医院基层指导科开展了对各乡镇卫生院医生
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共计150余人参加。医院与尧禾、收水、西固、雷村四个卫生院建立了对口帮扶,采用接受进行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全年对口支援下派医务人员共8人,接收基层医务人员进修5余人。
四、继续医学教育和支农工作
医院派出1位年青医师到省中医医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
全面培训,以提高年青医师的执业水平。我院与陕西省中医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与 市中医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单位,医务科负责此项工作。另外,定期到社区进行健康教育讲座。
五、“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创建评审工作。
今年3-8月份,医院多次组织职工开展创建“二甲”
中医医院培训会,累计参加培训人员300余人次,让广大医务人员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结合“全国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多次去蒲城县中医医院参观学习,并邀请市中医医院、蒲城县中医医院专家来我院进行指导,9月12-14日,经省级专家组的检查评审与验收,于10月24日我院被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渭南市卫健局【渭卫发2020】39号)。
六、师承教育情况
积极开展师承教育,培养了专科学术继承人。 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配备了针灸铜人、火罐、艾灸、毫针等基础诊疗设备,同时配备了书柜、培训演讲牌,购买了中医经典书籍20余种,为名老中医配备了助手,8名中青年中医医生为继承人跟随其学习;
七、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针对医院“针灸康复、肛肠”特色中医科室及中西医结合的肝、肺、心脑血管、肝胆、乳腺、泌尿等优势明显的临床科室,医院一是加大人力、财力及设备的支持力度,今年在重点专科建设上累计投资100余万元,做好了针灸康复肛肠市级重点中医专科的评审验收工作。二是制定向中药饮片、院内制剂、中医适宜技术倾斜的激励方案,积极鼓励重点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与应用。三是聘请了全国中医知名专家吴茂荣主任医师到院坐诊指导。
八、中医文化宣传
今年以来,医院投资15万元对院内进行了中医文化氛围建设,院内设立中医文化墙,整修路面与绿化带;。
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下基层、进村镇进行宣传中医药文化大型义诊活动5次,在县城广场积极参加中医药法颁布一周年大型义诊活动、世界肝炎日、爱耳日、结核病、艾滋病防治、预防接种等宣传义诊活动13次。
九、控感工作
1、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医院建离了医疗废物贮存点,配置了专职人员、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及监控设施,1到10月份医院感染监测出院病例467人次,无医院感染病例,无漏报病例,医院感染率0%。院内感染、医疗废物知识培训4次,考试2次,培训合格率90%。科室做到医疗废物分类收集,院内及运送途中无医疗废物流失、泄露、买卖等情况,无意外事故发生。1-10月份共收集转运医疗废物2621.56公斤。
2、1-10月份共上报传染病15例(乙肝15例)、肺结核疑似病人0例、无手足口病0例。查现行病例无漏报。传染病知识培训4次,传染病知识考试2次,合格率95%。3-4月份分别进行结核病、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各1次。
十、护理工作
(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完善各项护理指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2个部委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甘肃启动仪式暨兰州市活动前不久在甘肃省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
宣传活动主题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通过在兰州市范围举办大规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加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据介绍,启动仪式结束后,还将举行中医大篷车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启动仪式上,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向甘肃省赠送中医药图书、医疗物资和科普宣传资料;并组织“弘扬国粹,爱我国医”签名,以及中医药专家义诊、常见中药饮片真假鉴别、文体表演等活动。活动启动后,“中医中药中国行大篷车”还开赴全省开展送技术、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此外,还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临甘肃调研
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活动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亲临甘肃省考察调研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
活动期间,王国强一行在甘肃省副省长咸辉的陪同下先后来到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中医学校、省中医院,实地了解这些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并看望了甘肃省百岁名中医李少波。在此期间,王国强充分肯定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同时,对甘肃省的中医药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王国强副部长指出,各级卫生部门要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和即将在全国推开的医疗卫生改革结合起来,抓住改革机遇,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医药适宜技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科研工作。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甘肃是中药产业大省,要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争取把甘肃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群众乐于看中医、吃中药;要加强中医药政策研究,进一步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
源远流长的甘肃中医药文化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在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中药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代名医辈出。几千年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有效方药,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伏羲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医祖岐伯
岐伯,北地(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为黄帝臣,主管医药。他和黄帝共同完成了流传最久的医典《黄帝内经》,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有成就的博物学家和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对中华医学的贡献最大,由此被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甘肃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他的针灸术现在被140多个国家所采用,享誉海内外,因而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敦煌医学
189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近五万卷书籍,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医学残卷至少在60卷以上,其中医经10余卷,针灸6卷,本草7卷,医方30余卷,藏医4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新集备急灸经》、《新修本草》等,这些古医籍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大量的医学内容,被学术界称为敦煌医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
中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共3批。第一批是《仪礼》简;第二批是王杖诏书会简;第三批是医药简牍;1972年出土于旱滩坡汉墓,共92枚。内容是当时抄录的验方,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多个,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等科,是研究汉代中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
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之一,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有中药材1527种,种植面积达246.4万亩。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尤其是地产的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的70%~95%。
发展中的中医药事业
建国以来,甘肃省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进了医院,西医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两年以上人员200多人等。但在中,中医药受到了歧视、排斥和打击,截至1977年底,中医药机构仅有5所,中医床位1000多张,其中中医医院床位100张,中医药人员只有8700人,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严重,发展举步维艰。党的以后,中央[1978]56号文件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全省从社会上招收中医药人员200余人,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成立并招生。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的基础上,198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全省在中医药工作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
重点、专科建设为突破口、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中医事业得到了恢复和振兴,尤其是2000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加快全省中医事业的法制进程。2001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设甘肃省中医管理局,加强中医的行业管理。2004年,省政府又做出《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贯穿于中医药工作始终,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和中药“三名三保”工程,使全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甘肃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使中医药的生存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今年,省卫生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中医药工作列为全省卫生工作四个重点工作的首位,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予以有力地扶持。目前,全省拨中医专项补助经费也由2004年的2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这些对推动甘肃省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和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甘肃省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共有中医药机构88所,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73所,民族医院10所,中(藏)医药研究机构3所,中医院校2所。中医机构固定资产总值近6亿元,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中医病床7472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16358人。全省约有76%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中医科,5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5年甘肃省共投入中医药项目、专项及资金1.1亿元,对2所市级中医医院、23所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10.2万平方米。许多中医医院积极转变观念,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改扩建门诊住院楼、装修改造病房、整治院内环境,中医医院的医疗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近5年甘肃省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先后投入3460万元对全省各级中医医院的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中药制剂室、28个针灸理疗康复科、15个急诊科、13个感染科、10个特色专科和7个中药房进行了建设。中医医院承担了全省23.6%的门诊服务量和16.4%的住院服务量。5年内,全省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9个;建成全国重点中医药专科3个,在建9个;建成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58个,在建16个;在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建成全省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示范机构12个。省政府建立了“甘肃省名中医”评选制度,先后评选并命名表彰两批共56名甘肃省名中医。省卫生厅开展了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医院综合管理,中医药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中医药人才培养逐步强化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方面,甘肃中医学院主要培养本科层次和硕士以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校硕士生达300余人,本科生7000余人。省中医学校以中专层次为起点,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在校生达6000余人。师承教育方面,第三批国家和省级45名指导老师培养出师徒弟100人。第四批国家和省级师承工作为62名指导老师确定了124名继承人。继续教育方面,2002年成立了甘肃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5年共审批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43项,实地培训中医药人员2万余人次,网络远程教育1200人次。与此同时,实施了国家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等项目,提高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目前,甘肃省有3所专门的中(藏)医药科研机构。近5年有20余项科研课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科技厅立项,获资助200多万元。省卫生厅立项189项中医药科研课题,资助经费83.5万元。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近百项。有67项中医药科研成果得到转化。2002年,省中医药学会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5年来有115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奖励。
发展中的努力
发展中的不足
甘肃省的中医药事业尽管有了较快地发展,但是从国家加大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力度看,从全国中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看,和其他省市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投入严重不足,中西医发展不协调
甘肃省中医医院普遍存在投入少,欠账多,规模小,设施不齐全,功能不配套,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缺乏资金,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在拉大。
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行业管理有待加强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多数市、州没有中医药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不到位,中医药政策不落实。
特色不突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
由于中医药服务收费低廉,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中医医院通过西医服务创收来解决生存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缺乏竞争力。
优秀中医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甘肃省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415人,占全省卫生专业副高以上人员的9.13%,只占全省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2.54%。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乏,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更少。受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对中医认识不足,政策不到位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中西医并重”,存在重西轻中,淡化中医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缺少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要使甘肃省中医药事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事业思路
1.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投入。争取成立省级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提高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水平。要求各市州必须设置相应中医药管理机构,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增加中医药专项补助经费,加大扶持力度。
2.请求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甘肃
省发展中医条例》执法检查。对《条例》实施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督促有关方面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甘肃省卫生厅各有关处室根据各自职责积极配合支持落实中医药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执行,并及时召开中医药工作会议予以贯彻落实。
。
5.“乡乡社社有中医科”口号的提出,就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有中医科,并配备煎药机、中医、针灸、理疗、康复等中医药设备,提高城乡中医的服务能力。支持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探索评选乡村名中医等措施。
6.加强西医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各级各类西医综合医院要在门诊设立中医科,在住院部设立中医病房,病床数原则上不少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并在西医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列为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西医综合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中医知识培训,动员、宣传各科室病人请中医会诊,看中医、吃中药,把西医科室使用中医药情况列入医院对科室的考核指标;探索医药根据中药的处方量、中医收入量奖励科室的办法,要把西医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办出特色,不一定收治多少病人住院,但要争取把各科病人当成中医治疗康复对象。
7.协调各级财政增加中医医院的床位补贴比例。拟提请省财政将省级中医医院床位补贴标准提高1.5倍,解决中医医院收费标准偏低,财政补偿不足的问题。
8.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重视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开展民族医药专科建设,做好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加强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
9.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组织和利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中医院等科研力量,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协作攻关;加强中医循证医学的研究;加强中草药栽培、种植、加工、应用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10.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各类中医药人员培训,加强中医职称评聘和考前培训工作,并根据中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中医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在实施的为乡镇卫生院招录400名大学生工作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生录取率不低于30%。
1.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科学规划,建立健全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区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重要力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个体中医诊所、门诊部组成的,融合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中医药专科专病、保健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非公立中医药服务机构健康发展。2.大力建设中医名院、名科。区中医院进一步提升三级乙等中医院内涵,力争在2014年底前完成整体迁建,使其成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中医药特色明显、有较高知名度的省级中医名院。积极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巩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创建省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2家以上、市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5家以上。加强综合性医院中医专科建设,实施中医名科计划,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3.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中医药服务特色,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疗效、价格等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应用中医单病种诊疗规范,加强中医特色制剂的研究开发,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急救能力建设,在急诊过程中配合使用中医中药,提高中医中药急救水平。4.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针对重大及疑难疾病防治的关键问题,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探索,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促进学科交叉和相互配合,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服务需求。区中医院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区级综合医院要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按规定建设好中医药业务科室。推进区中医院与中医药大学合作,成为其教学医院,积极开办多种形式的中医学习班。鼓励在职西医临床医生、护士参加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充实壮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服务需求。
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
1.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深入开展中医药技术服务“三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熏蒸、敷贴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服务,把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贯穿到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全过程。每年引进推广国家或省推荐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掌握并应用3-5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2.积极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重视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将中医“治未病”服务更多地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将中医药服务内容纳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医药服务量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3.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能够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中医药应用普及率达到100%。在中医药业务指导、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上为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认真做好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的筛选、评价和开发工作。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重视高层次和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引领我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师承带教、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加快培养基层中医药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和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医学知识丰富、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2.重点抓好社区中医药服务队伍建设。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执业医师。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率达到100%。通过进修培训、在职培训等方式,“十二五”期间,培养3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临床技术骨干。3.培育一支名中医队伍。继续开展“区级名中医”评选活动,积极开展推荐市级名中医(药)师评选工作,到2015年市级名中医达到5名,市级基层名中医和区级名中医达到20名。。充分发挥名中医的作用,开展名中医带徒工作,区级以上名中医带教2名以上中青年骨干,以师承的方式抓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的整理总结和继承发扬。4.建立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岗位培训、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快中医药队伍的知识更新。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对青年中医药人才进行有规划的专业培养。加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学术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