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范例

2023-08-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必要性;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家校协同

感恩教学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处处都可以找到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影子,感恩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仅仅靠书本知识和几节思想品德课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一、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热堇醋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义工;感恩教育

感恩具有“修德、兴学、敬业、成事”的价值品质,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广大高校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感恩教育中需要做好表率和楷模,感恩是我们需要传承的美德,感恩教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环境日渐复杂,以及部分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显现出感恩意识淡薄,同学之间情谊冷漠的现状。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教育者对学生实施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相比较于传统授课形式中的说教手段,实践活动,特别是义工活动已日渐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活动载体,并被认为是较好的教育方式。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的现状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是指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对学生进行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具体地说,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内心对社会,对他人的认同和感激,引导其主动自觉地践行感恩行为的教育活动。

然而,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慢慢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些大学生表现出缺乏感恩意识,甚至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他们追求索取,但不知回报,人们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严重。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我们研究到为什么大学生的感恩之心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是由于家庭感恩教育缺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都较为溺爱,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处事不考虑他人感受的性格特征。同时,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的教育,这种错误的有偏差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感恩意识的培养。

其次,社会感恩氛围的弱化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展开,中国在接受国外先进事物的同时也渗透进了不少腐朽思想,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的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日渐功利化,因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品德的弱化。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效应,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因而防范心加强,在是否应该帮助别人的态度上思虑过多。久而久之,有的大学生变得自私和冷漠,缺乏感恩之情。

最后,部分高校忽视感恩教育。大学生的感恩之心的形成还需要学校的教育引导,然而,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偏重于智育教育、往往会轻视品德教育的培养,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一些高校的教育方法缺少创新,依旧采用较为表面化、呆板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开展工作,以灌输式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往往以被动接受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以社区义工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义工实践传递社会感恩的正能量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比起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感恩教育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通过义工实践,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平台,使学生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用爱心帮助他人,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同时,通过义工实践所形成的爱心氛围,为助人者与受助者提供一个共同的健康的感恩环境。其次,通过对义工实践活动的宣传,向学生群体传递感恩教育的正能量。

(二)以社区义工为切入点加强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生活实际存在着一定脱节,学校的感恩教育单纯地以说教的形式进行灌输,而缺少对学生的感恩实践,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感恩教育、理解感恩教育。对此,社区义工作为一门课堂理论与服务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可以作为学校感恩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同时,通过社区义工课程的服务实践环节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认同感恩教育,将说教转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其次,要发挥朋辈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身边的优秀义工事例进行宣传,以个人带动群体,以群体带动全校,在全校中形成人人互帮互助、尊师敬长的校园感恩氛围。

社区义工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可以发挥有效的教育作用,是高校感恩教育的良好教育平台,但社区义工课程在国内推广范围小,发展仍不够成熟,需要高校及相关教师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推动基于社区义工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范文3

一、感恩教育在各大高校思想教育中的现状

1.感恩教育流于表面、囿于形式

目前各大高校的感恩教育采取的形式大部分是在一个会议室或者空旷的操场,指定哪些学生必须参加,或者以演讲形式再配点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场面看似热闹;或者事先彩排好要表达感谢者在什么时候表达感恩,形式大都是下跪或者痛哭,这些就是大学里指定的所谓“中国式感恩教育”方式。

2.感恩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缺乏完整体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从建立开始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有三个具体形态: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中间层次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也是所有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目前感恩教育在高校中只存在于表层,只在特殊的日子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说雷锋纪念日,父亲节,母亲节等等才做宣传,没有形成一种成套的精神文明文化氛围。

二、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道德观念,促使受教育者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自爱与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感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体验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施恩、感恩、报恩息息相关的循环统一状态。感恩教育包含生命观,和谐观,爱与责任教育,这些教育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先进文化的创建,有助于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有助于个人优良品质的养成。

三、如何将感恩教育较好融入高校资助工作中

1.在校园文化深厚土壤中孕育感恩教育

要想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起到作用,必须有深厚的土壤栽培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确切落实到每个学生心中,而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各大高校不应该仅仅只进行思想教育而应该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去真正感知、感恩情怀。必须在校园内固定开展感恩课程,也必须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必须坚持做下去。。先在校园里边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这才能为后面高校资助工作服务。而不是只在快评定资助工作期间进行思想教育。

2.抓住高校资助工作评定契机大力宣扬感恩教育

有了校园文化强大后盾后,再在高校资助工作评定期间抓住有利时机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二次感恩教育。第一,提升获奖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抓住提交资助申请表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评定前期就知恩图报,并告知学生必须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并资助后回报社会;第二,培育获奖学生的感恩情怀,在资助工作中教育学生家庭贫困并不是唯一获得资助的条件,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学生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能力强才有资格获得。不劳而获者不能参加评比的。获得资助后,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回访关切这些学生,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必须感恩才能报答国家和学校;第三,增强获奖学生的感恩行动。获得资助的学生不应该是获得资助后就没有事情做,学校应该安排一些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这些钱来之不易,才会去珍惜自己的机会而不去挥霍。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家的帮助给自己带来的温暖。而且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要求每位获奖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感恩的心传承下去,实现知行意的结合。

四、结束语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范文4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感恩意识;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57-01

国家实施师范免费教育政策是为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此政策给免费师范生“三免一补”、工作保底等优惠,让免费师范生在学习中解决了生活、就业等后顾之忧。国家实施师范免费教育政策,带给免费师范生很多支持与照顾,作为免费师范生,应该学会感恩,树立强烈的感恩意识,奉献社会。那究竟怎样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感恩意识呢,笔者从国家、学校、免费师范生自身等三个方面做了下列探讨。

一、从国家层面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感恩意识

国家在宏观层面实施师范免费教育来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家,这一政策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免费师范生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国家,因此,加强免费师范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师范免费教育政策中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定的方案和活动等都需要制度来约束,师范免费教育也如此,也需要在制度上规定免费师范生的权利和责任。在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履行中,加之制度上感恩意识的渗透,让免费师范生感知自己的使命,从而下决心为我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中西部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大众媒体宣传中激发免费师范生的感恩意识

国家师范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后,可借助大众传媒作为媒介,选取在艰苦环境下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优秀的教师或者教育专家作为典型对免费师范生实施教育,从而激发免费师范生的情感,让他们在心中树立感恩国家、人民的意识。

二、从学校层面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感恩意识

(一)学校教育中以情化人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单位,应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育要注意用情感融化免费师范生,打开他们感恩意识的通道,让他们真正喜欢教育事业。以情打动免费师范生,真正关心免费师范生,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为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做好坚强的后盾。另外,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感悟到教师的伟大,教师职业的神圣,从而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逐渐喜欢教师职业,进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学校教学中以理服人

学校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分导、利导和引导,运用真实案例为他们讲解我国中西部教师缺乏或在贫困地区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现状,再加上具体的道理,让他们在案例教学中感悟国家对教育重视的力度,体会到作为免费师范生的骄傲与自豪,同时也领会其中的使命和期待,逐渐加强他们的教师职业的情感教育,进而喜欢教育事业,树立感恩意识。

(三)学校实践中以动感人

正如前文所谈,国家在具体的政策中可以增添免费师范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其培养单位应围绕此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活动教育,如创设环境让免费师范生加强自身教师素质的锻炼,提供基地让他们模拟课堂感悟教师角色,开展支教活动让他们走进课堂体会教师职业的责任和神圣,从而增强他们的从教信念,树立强烈的感恩意识。

三、从免费师范生自身层面培养其感恩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免费师范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前面重点阐述了其外因,但究其根本,还要归结到免费师范生自身的因素上来。

(一)以传统文化中的“感恩”为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恩的思想一直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很多的感恩意识,教导人们要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永远感恩,并以此作为人性的基础。因此,免费师范生要博览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要学其中关于感恩的思想,吸取精华,舍弃糟粕,从而为自己感恩智慧的丰富和感恩意识的培养打下扎实的根基。

(二)以自身的“感恩”素质为保障

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其思考问题的立足点,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其自身的素质。感恩素质的养成也是一样的,需要大力提升免费师范生的素质作为保障。在提升其自身素质上,可通过阅读伟人的事迹、向品质高尚的老师学习、向优秀朋友学习等自我教育方式和参与教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感恩意识的树立做好保障。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范文5

部分学生把父母的辛勤培育、倾情付出视作他们理所应得的,对父母缺乏起码的体恤和尊重,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部分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对师长的教诲不仅不心存感恩,反而心存抵触以及怨恨情绪,漠视师长的教诲之恩。

部分学生在校获得奖助学金,他们在享受荣誉和资助的同时肆意挥霍,甚至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浪费粮食、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虐待动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明显;。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冲击了感恩教育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益以及价值的多元化逐渐影响了“90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遗忘,部分“90后”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促销盈利,很多商家店铺大肆宣传西方“感恩节”,大家在庆祝“感恩节”时却忘记在“父亲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向父母、师长送去问候和祝福。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大学生裸贷”“扶跌倒老人反被讹”等恶性事件扑面而来,强烈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创造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蟮哪绨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与感恩。

。总之,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形成。

3.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影响了感恩教育

。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时代特点,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第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拘泥于形式,缺乏长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亦使得部分学生在参与感恩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时存在急功近利或应付心理。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外化。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90后”大学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确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1)营造社会感恩新风尚,弘扬社会感恩正能量。政府应创新感恩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功能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强等特点,营造感恩氛围,宣传感恩理念,拓宽感恩教育传播途径。。

政府应发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龄人共鸣的“90后”先进事迹,树立感恩道德榜样与行为模范,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感恩氛围。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宣传,对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习惯、坚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第一位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应身体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与人友善、大方豁达、知恩图报等父母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里学会感恩,学会尊师重道,学会团结友爱……而与此同时,“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孩子需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90后”的父母应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应该与孩子的性格相结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变教育为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另外,父母应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强德育方面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总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课意义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评价,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1)社会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近几年,挪用资助等专项资金、做了好事还被受助人诬陷或敲诈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通过不当行为牟利的,应立法严处,从法律上制裁不法行为;用舆论压力来谴责不良行为。通过立法和舆论宣传,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时的担忧,坚定信念,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正能量。此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好人好事,加大宣传表彰和奖励力度,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学校层面。完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感恩教育的质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具有时间短暂、形式枯燥、考核单一的缺点。要知道,该课程分数并不能直接说明和决定学生德育素质,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和考核评价指标,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系统、规范的感恩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并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感恩评价和考核体系。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记录在档,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材料。

3.坚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1)融合校园文化,构建感恩情境。校园文化在构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紧紧围绕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此外,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构建感恩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2)开展主题教育,明确感恩意义。 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创造一些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

(3)积极践行感恩,培养感恩意识。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感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与活力。当然,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三支一扶”、社区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感恩从知恩、识恩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报恩的实践层面,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活动比说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的宣传、道德上的约束,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应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万 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S1).

[2]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范文6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者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

西方人把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西方人提到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会是一个心理道德都过关的人。因而我们 从感恩入手,让学生的心理和道德都上一层楼,我们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抓好“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感恩师长,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感恩社会和祖国,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感恩同学和朋友,与他们互助互持,携手前进;感恩自然,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班级层面,班级利用班队活动两周举办一次,学生完成每日一善,可以是为父母做的,为同学做的,为班级做的等;家庭层面,每周布置一次以上的感恩作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层面,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三是实行分层施教。在感恩教育中针对不同性格品质学生的特点,坚持重感知;抓诱导、重习惯;抓养成,重体验的原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

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召开班级干部思想道德座谈会,充分听取同学对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制订出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的实施方案。二是发动宣传到位。在学校艺术节上学生同唱《感恩的心》,开展签名、倡议等活动。三是阵地到位。班级开辟专题、专栏等抓好舆论引导。发挥各类宣教阵地作用,在心理健康报《绿色世界》中进行宣传,让学生强化感恩之心。

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主题作文比赛。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全初二组同学参与,收到文章217篇,评出40篇获奖文章。二是开展“感恩标兵”、“感恩之星”、“感恩班队”等评比。三是开展量化考核。将学生“感恩教育”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之中,评出优秀。

实现“三大结合”。一是与学校平时开展的《守则》、《规范》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二是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是《弟子规》,学生都会背诵,里面的教育理论和感恩教育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三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了《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习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课本中的“理论”,从而加强内心的“道德良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在学校中,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本,还可以通过唱歌、诵读、平时的举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感恩教育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不强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了德育空洞乏味、枯燥说教的弊端。以往德育教学大都是课堂集中灌输,学生对空洞枯燥的说教兴趣不高,那些写在德育成绩单上的只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难以真正成为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走进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感恩体验中来,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使思想道德得以逐渐提高。

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有机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的。通过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感恩的种子,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