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范例

2023-11-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范文1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摩擦力》,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下册第三章第6节。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所学力学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摩擦力。本节课主要讲的是摩擦力方向及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从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认识摩擦力。另外,通过探究实验,理解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的关系。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并且很好的复习了之前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并且学会了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力的大小,而且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及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因此教材要求学生在以往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本节课内容。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好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也不高,需要更多地采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分析,以及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就《摩擦力》这一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产生摩擦力;学会判断摩擦力;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和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学会研究摩擦力的简单方法。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列举能说明存在摩擦力的事例,因为这个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必须要让学生牢牢掌握。而难点则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因为这个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准确的解决问题,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了如下教具:毛刷、带钩码的木块、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根据学习内容的主要性质,我始终贯彻启发性、直观性、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具体教学方法将采用谈话法、实验法、讲授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本节内容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情景导入”,需要3分钟

首先,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的滑板鞋》作为导入调动气氛,然后通过让学生来拉两本相互交叠的书本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进而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摩擦力。

第二阶段是“新课教学”,大约

30分钟

在激活学生,调动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进入课堂活动阶段。指导学生进行任务一:完成学案中的探究活动一,并思考相应的问题。问题是: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方向。。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我会提供给学生两瓶水,一瓶抹上洗手液,一瓶不抹,让学生来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培养学生提出猜想和进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从实验和观察中获取知识。

接着提问: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同学们能不能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存在摩擦?

第三阶段是“巩固新知”,大约2分钟

首先让学生回忆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因为根据记忆规律,遗忘在学习发生后就迅速发生。本着教学巩固性原则,进入了“当堂巩固”。

第四阶段是“反馈总结”阶段,大约5分钟。

我一共设计了4道练习题。第1道题比较基础,第2题涉及到根据二力平衡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接下来2道选择填空练习,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3.6

摩擦力

方向

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分类

静摩擦

摩擦力

动摩擦

(f)

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压力大小

作用点

接触面上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范文2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指的是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能快速、有效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应积极创设有益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浅谈三类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生物中的运用

1.创设故事情境

俗话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纪,学生们都爱听故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发展史上都存在着众多的趣闻轶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善于将故事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思考,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一堂课的开始,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入新课,而且也易于学生吸收新知。

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这节课时,我们知道食物是从最开始的口腔进入到最后的排出。在整个消化过程中,涉及到人体的各种器官,如果单纯地逐一介绍未免枯燥乏味,同学们学习起来也会很辛苦。倘若我们采用“西瓜子历险记”这么一个故事,以拟人化的语言描述“西瓜子”经历消化道的“旅程”,体现出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作用,再借西瓜子的“眼睛”观察到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与最终产物。其中还专门介绍会厌软骨的作用和阑尾的位置。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同学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使整节课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蕴含了情趣。

2.创设实验情境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做了实验以后,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到位、更透彻,记得更牢。。

例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 。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1)为什么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能否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

(2)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3)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4)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质壁分离?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5)如果本探究用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洋葱表皮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

(6)动物细胞能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动物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

对实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掌握知识,能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范文3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1】 时间匆匆而过,这一学期任教七年级八年级共八个班生物课,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人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平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认真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周例会,从不缺勤。

二、教育教学方面

由于从今年这届八年级开始改用人教版教材,这就需要我们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把握三维目标教学。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

总之本学期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业务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及时组织教研活动,对学校实施的以学定教,巩固训练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探讨,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其它方面

除紧张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参与学校的英语竞赛监考等工作,有人可能认为做一个科任教师太清闲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充实了。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在教学上下功夫,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进一步强化教研工作,抓实教研工作,组织好生物实验教学。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2】 初一上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工作,做为一名年轻教师,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积极改善我的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讲课时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重难点要着重讲,因为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强,所以要教师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比较难的东西,通常我会努力找一些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或在电视报纸里都见过的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一开始他们对某一知识点都不知所以然,一举例后他们都开始恍然大悟,我也感到比较舒心。学生能够学会知识,这是老师感到最高兴的事情。

平时我喜欢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常是上完课后,还有中午放学去车站的路上同行的学生也很多,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说说自己学习上的事,还有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今天中午我和两个七年级八班的学生一起走的,我记得她俩这次期终考试考得不是很好,我就询问她们原因,有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比较喜欢数学,对生物只有一点点兴趣,我就乘机教育他们要端正学习态度,上课要认真听,自己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确实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做为学生有些东西是你必须去学的,并不是每个人他做的事都是他感兴趣的。看着她们并没有多大反应,我又接着说,就像你的父母他们也不喜欢洗衣服啊,但是这是必须做的啊,她们终于呵呵笑出了声,并且表示赞同。我又继续说初中阶段是不能太偏科的,每门都要兼顾到,她们表示同意我的说法,看来后面就要看她们是否真的想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愿意付出努力了。。

。生物一定要注重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尽量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并注重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生物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先接触到的一门实验学科,在课堂中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为教育事业更多更好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3】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125班的生物课教学。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对生物还比较陌生,因此我在学期开始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认真制定计划,注重课堂内容的兴趣性,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生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去进行教学,对于个别差生,能利用课间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生物学》老师,明白现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教材,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范文4

摘 要:初中社政开卷教学,难易程度极不容易把握,似易非易。找出学生在社政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着重提出教师在开卷教学中应有哪些新理念和新思维,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哪些科学方法。

关键词:社政开卷;抄答案;开卷

在教学工作中,不管是从学生还是家长的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社会、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抄抄答案的”其实教好开卷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学生在学习社会政治学科中存在的误区

1.学生学习态度上的误区

2.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误区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往往表现出只注重记忆而不去理解或者是只注重理解而不去记忆。其实不然,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人文学科,其中包含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道德法律知识和国情教育等。。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在课堂45分钟内注重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才能达到触类旁通,才能把社政知识学得融会贯通,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怀。

二、面对社会政治学习,学生需要哪些科学方法

1.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仔细全面的学习,不能遗漏课本上的知识

要多花工夫在课本的基础知识上,在此基础之上,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其他新的课程的能力。在答题时,一些简单的、课本上直白的试题是不需要翻书的,有些分析题即使是翻书也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所以仔细、全面地学习是学好社政学科的关键。

2.学生在学习时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这就需要学生要在熟识的基础上培养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图文结合、材料分析等能力,让学生遇到越难理解的知识点就越有渴求解决它的兴

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力和理解力。

3.学生的作业及试卷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练、精讲、精析,使重点知识升华、创新

4.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活用社政知识能力

初中社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让学生活用社会知识,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旅游路线图设计中,就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小论文,谈一谈如何让游客尽情游玩临海旅游景

区等。

三、面对社政开卷教学,教师需要哪些

1.教自身素质要“过硬”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理解书本的每一句话和每一幅插图。。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绝不能追求旧题型的解题方法及旧题型的设计内涵,不能满足现状。教师运用多角度理解书本知识,自己设计创新型题目或题型,把书本知识讲透、讲明白,使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及思考角度都要有新突破和提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灵活应用书本知识。这种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是初中社会政治开卷教学的真谛所在。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范文5

新课程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图下还配有言简意赅的说明,实现教材文字内容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学生从各种角度了解知识概念的全貌,也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出插图的内在意义,合理有效地利用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插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教材中安排的插图都是编者为辅助教学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其构思巧妙、内涵丰富,是学生新课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的重要载体。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的插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视觉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解决学生重难点突破的困难

生物知识有一些是相对抽象的,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对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插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生物科学知识。例如,学习“植物的生殖”内容时,关于受精与果实的形成,如果只是用文字叙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现象,学生可能很迷茫。所以教材上编排了“受精过程示意图”,让学生一目了然,也为后面学习种子的结构知识作了铺垫。

3.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切身体验 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还是第三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都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这就说明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使得他们对生物实验很感兴趣,实验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但是受许多条件的影响,有些实验不能够进行。例如,观察“桃的花”的分组实验,教材安排在七年级下册,即秋季,而桃花一般在春天开花,让进行这个实验变得困难。而一幅“桃花的结构”的示意图,使学生对桃花的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

二、插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教材中的插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每一幅插图不同的内涵,根据教学需要,让静止的图活化起来,使插图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1.把握插图使用的最佳时机

插图使用的时机应该依据图、文和其教学目的而有所不同,有的需要放在新课之前呈现。。有的插图使用需要放在新课学习之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补充和解释;有的需要放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拓展。

2.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插图因篇幅所限,不可能作详细说明,但是里面蕴含着许多隐性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对插图进行深入挖掘。有的插图蕴含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直接得到结论,教师只需点到为止即可。例如,学习“生物体的基本结构”里有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内容,教材上安排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对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学生从图中一目了然。但是有的插图蕴含的知识比较隐蔽,就需要教师作简洁明了的点拨和启发性的讲解,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学习“鸟卵的结构”时,观察鸡蛋的卵黄上有个小白点——胚盘,并有文字解释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教师可追问:“没有受精的鸡蛋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孵出小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图中的奥妙,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插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材上有些插图非常的逼真、生动和形象,所表达的知识点都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难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

教师如果能图文并茂地呈现会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把这些结构相对复杂的示意图呈现出来,特别是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应该具备对复杂的插图处理的能力,使之简单化,以简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既借助绘制的简图辅助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抽象的知识条理化、直观化,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又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范文6

;并形成科学知识学习与科学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让科学走向生活,让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同样也可以是通俗的。

在新课程教学中,回归生活几乎成了所有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也成了最时髦的教学口号。科学教师热心于对科学知识体系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指导,以及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同,由此逐渐养成我们所期望的良好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的“生活性”恰似一座拱桥,能够拉近科学与我们的距离。这其实就是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如何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呢?

下面我就用科学“生活化”的观点谈谈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经验”,感受科学存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最终实现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上《水的浮力》教学时,可从学生游泳的经历入手,提问:矿泉水瓶靠什么浮在水面?接着提示:想想夏天游泳时人的感受。会游泳的学生马上想到:在水中感受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足以让他们浮在水面而不会下沉。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是什么力?学生根据他们的经历会回答是浮力,教师此时可指出矿泉水瓶也是靠水的浮力浮在水面的。然后教师可出示浮在水面的乒乓球,以及沉在水底的石块,询问这两个物体在水中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乒乓球受到浮力学生马上就能回答,而对石块是否受到浮力学生不能马上作答,此时教师可提示:在水中搬石块重还是在空中搬石块重?根据自己的经历学生很快知道了答案。这时再问: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石块却沉在水底?。

二、捕捉“生活素材”,增强科学意识

初中阶段的科学知识是整个科学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部分,应是生活中的科学,是学生“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现实世界才是科学教学的丰富源泉。

看似高深莫测的科学,实质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生活化的东西。任何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都可成为他们的学习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对科学教材进行充实、重组。

例如,在七年级上《物质的酸碱性》这堂课时,我事先准备一些水果如柠檬、香蕉、苹果、桔子、梨等,还可以从家里带来油、盐、酱、醋、肥皂、洗发水等家庭用品。开始上课时,我客气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同学们品尝,学生很是惊讶,上课还能吃到水果?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同学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来自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一地使用教材内容和实验仪

器会制约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素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科学课堂

科学以探究为核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励思维,主动求知,获得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与实验方法的熏陶,从对以往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感悟、领悟过程中,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科学,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谛和价值。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家庭电路》这节时,我是这样做的:本来因为光线较弱教室里的灯一直都亮着,当学习到用电器时,我故意把断路器暗暗断开了,灯灭了,学生就奇怪了。于是我请一位同学帮我重新插好插头,可是灯还是没有亮起来。我说:“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这下学生的情绪都调节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灯的接触不好,有的说可能是插头没插好,有的说可能停电了……然后请学生上台逐一验证假设,终于找到了原因,学生可高兴了。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科学乐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在科学课上,教师将生活问题和生活实践充实进来,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再加上分析研究的是大家都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间的交流话题增多,思路打开,情感体验也丰富,彼此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往往会有“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探究,激发了求知欲望,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刚好是上午第一节,我一进教室就展开调查:早餐吃了吗?分组回答后我当即取出刚从食堂买来的二个肉包子,并倒上一杯开水,请未吃早餐的两位同学把这二个肉包吃下去。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后,我突然抛出问题:肉包中有哪些营养素?肉包现在“旅游”到何处了?它们是如何“旅游”的呢?此问如导火索,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室里顿时一片讨论热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板书:肉包子的消化与吸收。尤其是问号画得很大,而且是彩色的。学生情绪高涨地围绕这个主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小结时我将“肉包子”三个字改成了“食物”,就结束了本节课。因为学生已能自主地将“肉包子”换成“菜包”“萝卜包”,进而是其他任何食物,无须教师再多言了。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剖,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因,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五、组织“生活实践”,体验科学价值

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不应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的天地。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才是教师与学生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科学的生动体现。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拓展创新视野。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并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科学的实用性,最终实现生活走向科学,科学走向社会。

例如,在中考复习阶段,可以让学生以家中常用的电冰箱为由头,要求学生从物理(声、光、热、力、电)、化学、生物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探究活动,并写出小论文,然后评比出最佳探究家,予以隆重表彰。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又使学生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明白了电冰箱是众多科学知识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物态变化、能量转化、噪声产生、自动控制电路、电功率、微生物滋生、生物呼吸、食品的储存等知识点,增强了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条理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