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范例

2024-04-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范文1

一、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园本内容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必须回归经验。幼儿园课程强调经验,意味着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意味着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作用,意味着强调活动过程。经验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也是最适合幼儿需要的。因此,幼儿审美经验的建构必须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来获得。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是一个审美经验建构的过程。因此,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都必须在付诸于行动中获取。这是儿童审美经验建构与成人的重要区别。目前,我园尝试以“双线索”的方式对主题中的美术活动加以整理和完善,即以主题内容为明线,以幼儿美术能力发展要求为暗线。这样,使美术活动不仅符合主题学习的需要,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美术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发展。。

二、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实施途径

以儿童审美经验建构为核心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在内容上强调美术领域内容之间以及美术与其它领域之间的经验整合外,也强调在过程中融通不同的美术教学形式,以活动的方式实现彼此间的渗透、互补和共生,使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幼儿的审美经验建构更加丰满。下面以大班主题“绿野仙踪”中的美术活动“花”为例,介绍四维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背景描述:春天是生命勃发的季节。在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花朵在春光里悄然绽放,每种花都带给我们以生命的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孩子们每天游走在幼儿园的春天里,感受着花朵每天的变化,体验着生命的丰富和美丽。因此,我们以大班主题“绿野仙踪”中的美术教学活动“花”为教学主题,让幼儿通过对不同花朵的外型、色彩以及花蕊、花瓣姿态等细节的观察,感受花朵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所展现出的生命力。。我们以小组或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幼儿用数码相机进行花朵的拍摄,通过镜头的聚焦,让幼儿能近距离地观察花朵的不同外形特征。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积累素材。活动中,幼儿自由结伴,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自己的发现。从早春的梅花、迎春花,到陆续盛开的樱花、桃花、金银花、垂丝海棠、茶花、三叶草花……整个记录过程历时近一个多月。在观赏和拍摄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到春天盛开的花的种类,而且更加细致的观察到花朵在颜色、造型、花瓣形状和数量、花蕊等都是不一样的,亲眼见证了花朵从初露花苞到盛开和衰败的过程。正是这样的一个长时间与花朵的亲近,让幼儿对花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每一朵花都是有“个性”和“生命”的。活动二:学习活动——千姿百态1:欣赏大师作品,尝试以圆形满构图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花朵。在幼儿对花朵有了一定的审美感知基础上,我们选择了美国现代艺术家弗基斯的作品,让幼儿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花朵的千姿百态,并学习用满构图的方式进行创作。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幼儿和老师们拍摄的花朵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幼儿所了解和熟悉的,大家在自然的交流中回顾对花朵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随后,教师通过课件将一张花朵的照片以花芯为中心不断聚焦和放大,让幼儿感受到构图变化后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接下来,出示弗基斯的作品,让幼儿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现的花朵,在华彩艳、丽而夸张的表现形式下,所张扬出的生命力。于是,幼儿带着这样的感受进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活动三:学习活动——千姿百态2:运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花朵的细节,感受花朵的独特之美。这个活动在习得满构图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用线描的方式进一步描画花朵的细节,如花蕊、花瓣等,表现出每朵花的独特和个性。。活动四:拓展活动——争奇斗艳: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组合造型表现花朵的形态。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废旧物、自然物等,让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来表现自己的对花朵的感知和体验。在拓展活动中,更强调幼儿个性化的表现与表达。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幼儿平时和老师、父母一起收集的,有自然物、生活废旧物、玩具等等。在拼摆的过程中,幼儿一边操作一边探索,用什么来做花瓣,什么做花蕊,什么做花茎和叶子……然后不断调整、更换、叠加,直到他们自己感到满意,并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自己的作品。活动五:探索活动——姹紫嫣红:初步尝试在胶片纸上运用水粉合印的方法表现花朵丰富的色彩变化,体验在胶片纸上创作的乐趣。在胶片纸上绘画是一次新的创作尝试,胶片的透明性及合印的效果使作品具有不可预知的变化。当教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作品时,幼儿都表现的很兴奋,纷纷猜测可能的创作方法。接下来,老师介绍了相关的操作材料,并提醒幼儿胶片纸和普通纸是不一样的,希望大家勇敢的试一试。虽然,合印画是幼儿曾经学习过的方法,可是这次的探索活动对幼儿来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三、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反思

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范文2

【关键词】集体教学活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环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48-03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和教育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活动。按照参与活动幼儿的规模,幼儿园教学活动分为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是我国幼儿园传统的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形式,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易于教师把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并能有效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往往被指责不能发挥幼儿主动性,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教学活动包含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个因素,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幼儿是活动的对象和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的成长与幸福是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效果的唯―标准;教学环境既包含物质环境也包含精神环境,它蕴含着教育理念、目标和内容,是幼儿园和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被蒙台梭利和瑞吉欧教育称作“第三位教师”,有意义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建构幼儿的经验,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类型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是指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即教师、幼儿、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的主导是教师,互动的核心是幼儿,互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和幸福。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可分为:师幼互动(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幼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环幼互动(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一)师幼互动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师幼良好互动是实现集体教学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主体。师幼互动还可以细分为:教师幼儿,即教师单向与幼儿的交流;幼儿教师,即幼儿单向与教师的交流;教师幼儿,即教师与幼儿的双向交流;教师幼儿群体,即教师面向所有或部分幼儿的单向交流;幼儿群体教师,即全体或部分幼儿单向与教师的交流;教师幼儿群体,即教师与全体或部分幼儿的双向交流。研究证明,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关系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很主要的方面,不同的师幼关系直接影响幼儿不同的适应状况。

(二)幼幼互动

维果斯基重视同伴对幼儿的促进作用,认为有能力的同伴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纲要》也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重视幼幼互动的作用和对幼儿发展的成长价值。

幼幼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和幼儿之间发生的积极、平等的主体相互作用和影响,在过程中实现了作用双方的共同发展。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重视幼幼互动的作用和对幼儿发展的成长价值。幼幼互动可以细分为:幼儿一幼儿,即单个幼儿单向与幼儿的交流;幼儿幼儿,即单个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流;幼儿一幼儿群体,即单个幼儿面向所有或部分幼儿的单向交流;幼儿群体幼儿群体,即部分幼儿集体与其他部分幼儿集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幼儿或幼儿群体教师幼儿或幼儿群体幼儿或幼儿群体,即教师参与幼儿或幼儿群体之间的单向交流,教师作为互动过程的一环;幼儿或幼儿群体教师幼儿或幼儿群体幼儿或幼儿群体,是指教师有意识参与或主导下的幼儿、幼儿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作为其中的互动一个主导者或主体存在。

(三)环幼互动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的环境既包含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规则,又包含由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行举止等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甚至教师和同伴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应符合幼儿的经验和心理特点,应与现实生活相关,可以是教师有目的布置、呈现的,也可以是环境中原来存在的,还可以是幼儿创造的。

环幼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幼互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是作用的主体,也是作用的受体;幼儿既发出对环境的动作。又承受环境的反作用以及动作的结果。环幼互动还可以细分为:幼儿或幼儿群体环境,即幼儿或群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环境幼儿或幼儿群体,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呈现环境,使之与幼儿或幼儿群体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幼儿或幼儿群体环境,是指教师依据活动的目的及环境特点,积极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发挥环境的功能,达成环幼的良好互动。

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无痕的具体实践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痕,达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使教学活动流畅连贯,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一)充分了解幼儿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前提

充分了解教育对象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和基本原则。《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维果斯基认为3岁~6岁幼儿的学习是自发反应型的,他们处于从自发型向反应型过渡的阶段,幼儿主要依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按照教师的设计接受教育。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幼儿的教学首先是幼儿发自内在的活动,他们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是决定活动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首要原则。教师应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而非幼儿适应教师的需要。。

(二)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基础

教师、幼儿和环境三者之间互动的核心是幼儿,互动的关键在教师,而互动的基础是环境,因此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基础。《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要实现自然而又良好的互动,就需要创设一个让幼儿“想参与、敢参与、能参与、有机会参与”的环境。

1.安全的环境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教师应带领幼儿一起创设健康、安全的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去除活动环境内的安全隐患。这样,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幼儿尽情参与活动,减少因顾及幼儿安全而导致的精力消耗和对幼儿活动的干涉;幼儿也可以全身心投入活动,不会因意外安全事件而导致活动的中断。

2.符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环境

幼儿能否投入活动、自然地与环境互动,取决于环境是否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儿童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环境首先应是丰富的,在环境中幼儿有选择的机会和自由;其次,环境应是儿童化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的,便于幼儿操作和活动;最后,环境应是符合幼儿经验和生活的,能够引发幼儿已有经验并能促进新经验获得的。

3.可参与的环境

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蔼的表情、欣赏的目光、积极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师、幼儿和环境互动的精神环境。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精神氛围下,幼儿能够以较为轻松、愉快的心态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敢于尝试、探索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氛围有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好地与教师互动、与环境互动。

4.有机会的环境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因急于完成教学环节和任务,使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幼儿缺少参与活动的机会,导致集体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不能使幼儿与教师、环境充分互动,幼儿的经验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具有生成的意味,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和内容。教学环境的设计要留给幼儿活动的空间,只有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幼儿才能够充分与教师、环境互动,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互动的无痕。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是实现互动无痕的核心

预设课程属于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它从社会需要和课程目标出发,重视课程组织与实施的计划性、严密性,以保证目标实现为旨趣。生成课程是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它从儿童需要和兴趣出发,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灵活而具有弹性,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生成、螺旋上升的过程。由于幼儿学习的特点是自发反应型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既要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来生成课程,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来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的方向和总体目标使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够遵循一定的计划和知识逻辑,便于教师预设环境和内容,做好相应的准备,形成“反应型”的教学要求。生成课程则可以顺应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灵活地调整活动、补充材料、完善环境,达成儿童“自发型”的教学需要。这样既能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又能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儿童的感兴趣和需要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和环境,形成动态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环幼互动,由此促使师幼共同建构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实现教师、幼儿和环境之间的无痕互动,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四)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是实现互动无痕的保证

教师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实现自然无痕互动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是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关系到能否实现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的无痕和互动的质量。幼儿是否喜欢集体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组织活动教师的依恋,而幼儿依恋的对象是那些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敏感反应并提供细心照顾的教师。因此,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的教师,有助于幼儿形成对教师良好的依恋,这是实现高效、自然师幼互动的前提。此外,教师适宜的提问设计、良好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广博的知识储备都为实现幼儿、环境和教师的自然无痕的互动提供了保障。

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范文3

关键词:本土资源;幼儿园;户外教学

户外教学实践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积极开展户外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幼儿开朗性格的形成,亦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幼儿园,由于受环境、地理、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当前所开展的户外教学实践活动根本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对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位置与自由环境的优势,利用本土化的资源与材料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器械,从而在丰富户外教学实践活动资源的同时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本文就如何利用本土化的资源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材料,以丰富幼儿户外活动内容,提高幼儿户外活动质量进行了详细探讨。

一、合理规划,充分发挥本土自然优势,拓展户外活动场所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结合环境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此才能在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同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此,为响应国家号召,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结合幼儿兴趣与幼儿园的空间特点,对幼儿园室内、室外h境进行重新规划,从而将室内活动延伸至室外,让幼儿园内操场、走廊、草坪、沙地等各区域均能成为孩子们日常活动以及娱乐的场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的教育价值,让孩子尽可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然后因势利导,让大自然也成为幼儿户外活动的绝佳场所,从而摆脱器械的束缚,使孩子能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成长。此外,让孩子融入大自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从而让任何自然景物与事物都成为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如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孩子只需稍微发挥自身想象力,便能成为极好的娱乐工具,如比比谁投掷得更远、将石子夹在两腿中竞速跳;小土坡则可以成为孩子锻炼攀爬能力的好去处,而平坦的草地则可供孩子练习爬行。当然,将室内活动延伸至室外,还应包括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对园内各角落也应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如将园内各角落分设为不同区域,然后将区域划分为各大活动区,如攀爬区、投掷区、平衡区等。在攀爬区,可利用废弃床垫、气垫等物品,让区域可供孩子玩乐的同时保证孩子安全;而在投掷区,为避免孩子被投掷物砸伤,可设置相应的障碍栏;平衡区则可设置独木桥、梅花桩等道具。。

二、挖掘自然资源,拓展“活”的区域内容

区域互动不仅是幼儿自主学习、展现自我的主要舞台,更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重要窗口,能有效地拓宽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对此,作为幼儿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当地环境资源,并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让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收获快乐。

1.挖掘同一材料的多功能性

大自然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经过合理开发均能成为极好的教学资源。当然,不同材料也有着不同的特性。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使用大自然材料时,要根据材料特性,结合幼儿现有的经验与思路,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开发,使之具备更多更好的利用价值。如针对沙包抛接小游戏,教师便可在原本游戏方式上进行创新,如以带沙包跳格子、练拳击、踢沙包等方式深挖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教育价值。

2.实现同一材料向多领域拓展

结合材料特性制作相应的活动工具,不仅能极大程度地丰富幼儿户外活动内容,还实现了同一材料向不同领域方向的拓展,如面对不同规格的废弃瓶罐,园内可组织孩子开展《变废为宝、绿化校园》的区域活动,将孩子日常搜集到的废弃瓶罐制成如哑铃、拉力器、举重杠铃等户外教具,以锻炼幼儿体能,或将其设计为各类玩偶,让孩子自主发挥想象力针对罐偶进行故事创作,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同一材料的多层次拓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需设置不一样的教育目标,相应的,不同的材料也应投放到不同年龄的班级,开展不同层次的区域活动。如在我国农村地区,泥巴随处可见,将其投放至小班,可组织幼儿以搓、揉、团、压等方式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而针对中班则可组织幼儿将不同物品插接至泥土中;而大班幼儿,有了此前的娱乐体验,便可发挥自身想象力,对泥土进行加工创造,将其制成不同的手工艺品,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想象创造力。

总之,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教师愿意多花心思,并积极利用本地资源,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幼儿区域活动内容,亦能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目的的达成,同时,还能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内涵。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教学;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32-04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动机,让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形成能力。〔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教师的指导等理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建设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之上的课程,是学生继续学习各领域活动设计课程的先导性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若能有效开展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既可使基础课程的理论效果得以凸显,又可为后续的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发展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与其他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不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有优势,也有劣势。就其优势而言,可塑性较强、艺术技能基本功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较有主见等。就其劣势而言,文化基础、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可能较差。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倘若完全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开展,不仅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会影响后续的活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若能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配以合适的实践教学,不但可充分发挥五年制学生愿意动手操作的优势,而且可有效规避其理解能力较差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既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教师发展

对于承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实践教学非常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很多教师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习惯于理论讲述。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熟悉、教师喜欢,因为它省时省力,教师只要提前备好课、做好课件就行,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即可,但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通常是,教师讲过即完,学生听过即忘。这种教学模式还助长了一些教师的惰性,他们做的是“教书匠”的工作。然而,实践教学不仅可让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可促使教师不断努力了解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并学习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在收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案例和指а生开展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可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带来很多鲜活的素材,这远远优于教师的闭门造车,同时也充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核心在课程,课程发展的重点在课程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若能发挥其应有的课程效果,就能促进课程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实践教学是该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

1.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问题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考核等方面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文本分析及对部分担任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访谈发现,本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教师在开展本课程教学工作时也没有相对严格地参照相关课程标准进行。

课程标准应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并考虑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制定本课程标准时,更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标准一旦确立,教师就应相对严格地依据标准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当然也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和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微调。如果教师不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如果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时,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可能就会参差不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2.教学保障问题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主要有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参、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等方面,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简述如下。

师资队伍的问题主要有三:其一,担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通常理论功底较扎实,但实践技能较欠缺。不可否认,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幼儿园一线工作经验,也较少深入幼儿园做调查研究,因此,实践指导能力较为薄弱。其二,担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他们大多为高校专职教师,而非幼儿园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只有专兼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其三,大多数高校缺乏本课程的课程建设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没有课程建设负责人的统筹协调,教学工作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在无相应的监管机制条件下,如果每个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很容易导致课程教学质量的不同。因此,同一届学生或不同届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往往出现较大的差异。若有课程建设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引领,可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

教材和教参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合学情的教材和教参。与普通高校大专、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比,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其特殊性,需有适宜的教材和教参。笔者在担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换了若干个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活动设计案例较缺乏,可能比较适合普通高校本科生或专科生。部分教材案例虽多,但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与课程配套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室或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很多教师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都是在通用的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这类多媒体教室一般只适合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并不适宜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因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模课”环节需要在仿真的幼儿园活动室进行,学生才能找到感觉。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实训基地的接纳配合。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了该门课程的相关理论之后,学生可先在实训室进行模拟,随后会去幼儿园进行实践。这是培养学生根据班级幼儿特点设计并开展教育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实训基地的接纳配合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3.教学本身的问题

教学本身问题主要指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问题。实践教学应是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始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对这门课程缺乏完整的系统规划,就会出现在实践教学方面流于形式的现象。很多教师能够意识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随意拼接组合,如大多数教师在开展这门课程时,是分领域讲解和实训的,即先将五大领域中一个领域的理论讲完,然后再让学生模拟教学,依此类推,完成五大领域的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这种简单的“理论+实践”的拼接不是实践教学正确的开展方式,也难以取得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改进实践教学的策略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并认真执行

2011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意见”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若干意见,如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3〕《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4〕其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也做了详细说明。我们应根据这些政策的具体要求和五年制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标准并认真执行,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要求教师努力成为一名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促使高校教师具备较丰富的幼儿园一线实践经验,学校可要求担任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周定时去幼儿园进行观察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或者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做兼职教师,也可以二者有机结合,即由高校教师组织开展理论教学工作,由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选用适宜的教材教参,开发校本教材。适宜的教材和教参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目前,与该课程相关的教材版本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应尽可能选用适合五年制学生的教材。在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遴选出一些参考资料,或是根据五年制学生的学习特点自行编制适宜的校本教材。

。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的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前提。然而,实训室中的模拟训练最终要转化为实训基地的实战演练,学生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也必须依托幼儿园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获得,〔5〕因此,与幼儿园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

3.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取“观摩学习――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说课――模拟教学――园所实训――总结反思”的模式进行。。这是实训的第一步,观摩之后可再进行理论讲解。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指的是,教师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或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布置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作业,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设计原理进行活动设计,并通过教师评、同学互评、小组评或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活动方案进行评价。说课指的是,学生在设计好活动方案后,口述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或理论依据,即详细地介绍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内容。模拟教学指的是,教师让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在实训室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以班或小组为单位,由设计者扮演幼儿园教师,其他人扮演幼儿,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过程。〔6〕园所实训指的是,在模拟教学后,让学生去实训基地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总结反思指的是,在上述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相关经验。以上六个步骤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起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咏梅.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2016-01-10〕.http://.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2016-01-10〕.http://.

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教学改革 必要性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7-02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反思性实践型人才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提高儿童早期教育水准,取决于家长与师资的素质,而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要适应社会对反思性实践型幼儿教师的需求。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并能内化为正确的教育观和理论经验,依照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各类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成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进行反思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三)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2.课程体系不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分科式教学存在割裂和零碎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大多采用把“五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科式教学,五个领域的教学法内容上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是,五个领域的内容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完全可以整合。

3.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多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

4.教学方法陈旧僵化。教师指导方式上习惯“以教定学”,学生学习方式多“被动听讲、接受”、少“主动体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只停留在观念上,实践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 ,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实质上还是摆脱不了“教师权威”意识,“教师中心”思想严重。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操作起来笨手笨脚,捉襟见肘。”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就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与改革,改革探索初见成效,具体策略归纳如下。

(一)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要想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明确课程性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学科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和认识。

在本课程第一节课上,可对学生提出“你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这一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结合见习经验思考:做一个幼儿园的合格教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你已经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自己还欠缺的有哪些?以此做铺垫,再讲解本门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学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同时,把本门课程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门课论理学习和实践训练学时的比重,对自己将要学习和完成的实践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讲解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组织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本门课的实践性

根据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参考多本教材的内容,对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精选重构,形成兼具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三大模块(如下图)。

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论、幼儿园听课和评课理论、幼儿园教育五领域活动理论等。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模块: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设计技能、设计方案评价技能模块。三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拓展技能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五领域七大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园说课展示、技能展示。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专业技能渗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理论内容部分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情境表演、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

比如,讲故事能够集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展示的能力,为试教活动打基础。可利用课堂前5-8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2-3名学生每人讲一个自选故事,其他学生欣赏,并做文字记录和评价,教师以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听故事情况,结合学生的讲与评做点评总结,为学生讲解故事评价的内容标准,示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评)讲故事的方法、提高(评)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讲故事技能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讲一个小故事,欣赏到几十个小故事,了解和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能要求,独白语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同时,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互动和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在学习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时,精选教学活动录像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先采用示范法,引导学生讨论、还原案例、示范评价案例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案例还原和案例评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听课、评课能力上逐步提高。

3.任务驱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学习任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操作,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设计七类教育活动方案。在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之前,学生进行该类活动的设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从目标的确定到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设计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活动方案。每项设计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设计方案完成情况,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挑选部分优秀方案进行点评。二是实践任务,即要求学生进行试教活动和说课展示。试讲任务在开学初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每组同学试讲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自选活动方案、自制教具、自制幻灯片。在试讲时,小组内学生扮演幼儿,其余学生观摩记录并评课。。三是评价任务,即要求学生评教和互评设计方案、说课稿。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收齐后再随机发给同学们,要求每位同学都在认真研读手中的方案后,在该方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打出分数。教师再请几位同学在集体面前进行评价,随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每位同学试教过程中,其他同学做听课记录,并进行书面文字评价。每位同学试教结束后,教师检查听课记录,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在集体面前对试教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随后教师进行示范性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以上三个任务的实施,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听讲接受”向“主动体验探究”转变,人人都有实践计划,人人都有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综合实践教学技能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构建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改变以往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讲故事技能展示、方案设计、试教活动、说课展示及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

期末考核以说课展示(满分100分)作为期终考核内容,平时考核(满分100分)包括讲故事(10分)、方案设计(20分、)试教(30分)、评价(20分)、考勤(20分)。

另外,可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提出奖励措施计划,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对期末综合考核优胜者进行发放图书等小礼品的奖励。

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4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4-JSJYZD-085。]

参考文献:

[1] 王文乔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川等.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但菲等.幼儿园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唐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6)

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范文6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