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顶岗实习;管理;优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安排进行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服务意识,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技术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多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酒店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一套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师资校企岗位互换的有效机制,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完成一年半的顶岗实习。该专业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虽然在顶岗实习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总体来说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强化顶岗实习的功能,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顶岗实习制订的不够详尽周密
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有相应的实习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制定工作多流于形式而缺乏细节推敲,内容也大多泛泛而谈,适用于所有岗位。由于计划与方案没有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细致的设计,比较粗略,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更是缺乏指导性意见,这就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
(二)顶岗实习前的培训不够深入细致
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培训工作仅限于召开说明会,宣布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实习待遇、实习时间、相关规定、需要提交的实习作业等常规问题,而对学生的思想动员、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尽管也提及但做得不到位。这直接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顶岗实习有畏难情绪,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影响了本次实践教学质量。
(三)企业的配合差强人意
学生去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方是非常欢迎的,但是他们往往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把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当做解决其用工难问题的良策,因此,学生在进入酒店之后,绝大多数被安排在用工量大、工作强度大、员工流动频繁的餐饮部,很少能够调换到其他岗位。由于在餐饮部的日工作时间长,学生很难再挤出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酒店方对此也经常不予配合,这样一来,学校安排的轮岗、岗位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等实习内容就形同虚设。
(四)考核方案没有真正得到实施
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阶段进行得井然有序,而在后期乃至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环节,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往往比较草率。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没有及时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和总结,导致其在实习结束后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评。另一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仅仅在实习结束给予一个总评成绩,这也导致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够公正、合理。(五)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和校内的专任指导教师处于不同的工作空间。。但是当学生处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客人的沟通等问题就会蜂拥而至,需要老师在心理上加以安抚,专业上加以指导,而这些问题指导教师都无法第一时间知晓。
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优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计划与实施方案
顶岗实习计划是一份具体的实习过程安排表,应该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对实习全过程做出切合实际的安排,应包括培养目标、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校内外指导教师、考核方案等方面。制定计划既要符合实习酒店的实际情况,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能达到的专业水平。实施方案是对计划的具体执行,内容应该更为详尽,应该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以实习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顶岗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应该校企合作共同完成。
(二)做好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在他们刚一入学就进行,利用班会、专业课的学习等机会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积极性。在学生赴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再一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实习酒店的企业文化,缩短入职适应期;二是实习动员与心理指导,强调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准备;三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处理,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第四,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其实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专业学习期间的始终。职业道德培训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良好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不遵守职业道德会带来的可能危害,使学生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三)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实习酒店的配合是学校圆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的关键一环,为此,应该在学生入职前召开校企座谈会,就本次合作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包括学生实习岗位的确定、企业指导教师的落实、实习岗位轮换、顶岗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并形成书面文件,双方签字生效后要求酒店务必严格按照约定的内容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还应该成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担任领导的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双方指导教师组成,共同协商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四)严格执行成绩考核评价方案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定内容的全面设置;二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考核方案是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岗位的具体要求设计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定性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前文述及的原因,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为此,首先应和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让她们认识到该项考核方案对于客观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性,其次,为了体现过程评价,每周结束,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本周的实习表现给予一个成绩,双方共同完成实习过程的动态考核评定。
(五)安排校内指导教师驻店指导
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指导的问题,学院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到酒店挂职锻炼,教师到酒店全程跟踪指导,这样安排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及时配合酒店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学院在向酒店选派指导老师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并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注重对学生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从事服务行业,与人沟通的能力其实比专业实践能力还要重要;其次,要做好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类矛盾,指导教师要充分起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桥梁作用,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第三,要结合具体实习情况,完善原有实习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会发现原有制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及时归纳整理,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实习管理服务。
三、结语
顶岗实习对学生而言是难得的专业实践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学校来讲,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可以解决用工难的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未来发展培养了力量。作为有着管理责任的校方和企业,应重视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实习质量,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勇.浅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实习过程的管理[J].才智.2012(20):142-143.
[2]郑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9.
[3]张峰.王超,魏晓旭.基于任务驱动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2-24.
[4]李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5(15)
关键词:能力本位 顶岗实习 多元评价
2014年3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性人才两种高考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也是国家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数量逐年提高。然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却未做到与培养规模和数量同步提升。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严重背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不匹配,岗位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以上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效果。
目前,主管部门虽已着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高职教育改革,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职业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并未同步跟进。特别是在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最为重要的顶岗实习阶段,质量评价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采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以及实习报告三个评价指标。三个指标过于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忽视工作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学校要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搞清了、理顺了,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方法、标准和培养结果等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是从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管理与评价的重要而又关键的抓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科学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必须紧紧结合专业知识和岗位实际,由学校主导,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由学校和实习企业共同制定,形成学校、企业相互渗透开展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用专业知识科学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用实际操作检验所学知识,使知识在实习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标准一旦制定,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根据实习条件的不断变化予以充实和完善。专业技能标准一旦制定,应在校企双方备案,以注重标准的权威性,减少执行的随意性。
二、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科学管理
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断加强顶岗实习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科学引入考核评价机制,是实现顶岗实习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加强顶岗实习能力的过程管理。
1.企业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应该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专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熟悉岗位要求,学习相关技能的操作规范,完成岗位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应结合岗位生产实际,教会学生如何在生产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企业指导教师是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的指导者、管理者与监督者,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和严格要求,不仅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文明实习、安全生产的教育,还要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和顶岗实习成绩评价工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形成有机统一,进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顶岗实习网络系统的平台管理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学生分散、管理难度大。借助顶岗实习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具有的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特点,可有效地实现顶岗实习过程的实时化、科学化管理。顶岗实习系统网络管理平台设置有实习文件、实习小结、实习问卷、实习巡查、实结、实习鉴定、实习交流与指导等窗口。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即时提交文件,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指导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储存优势将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信息展现出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状态,实现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全员化指导和过程化管理,从而使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进行考核与评价成为可能。
三、注重顶岗实习成绩的科学评价指标
。
1.职业道德与劳动纪律
顶岗实习的目的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塑造学生作为现代职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专业技能人才的自律、自尊、守纪的基本品质和责任担当。工作就是一种责任,企业青睐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员工,也只有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担当的员工才能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要把符合职业道德、遵守劳动纪律因素纳入考核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充满竞争的职业环境。
2.专业素养与岗位技能
学生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掌握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学生的实习岗位工作是在企业教师指导与监督下完成的,可以从掌握岗位规范要求、具备基本专业知识、是否胜任岗位工作、工作质量等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应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以岗位知识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岗位技术标准为规范,主要由校企共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实施。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条件允许时应实行指导与评定分离的方式,以求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实习日志与实结
顶岗实习之初,学校为每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发一本顶岗实习记录本,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每月撰写实习小结,将其作为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并形成制度。实结是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撰写的实习日志和实习小结为基础,全面回顾实习体会,总结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收获,提炼顶岗实习成果。一份好的实结还应包括对岗位技能的深入思考和思考之后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结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结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细化专业技能标准,优化顶岗实习方案,都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四、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客观、开放的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极为重要。顶岗实习成绩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最终反映,也是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指标。能否做到准确评价顶岗实习成绩,将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效果评判的公正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综合评价的原则,构建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成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用人单位选贤纳才的风向标。
高职顶岗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顶岗实习的综合效果为参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做到职业道德、劳动纪律、专业素养、岗位技能、实习日志和实结全方位的考核,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性质,设置可量化的考核点,如掌握岗位规范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否胜任岗位工作、岗位工作质量等级等,由企业指导教师给予鉴定和评价。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不同专业必须根据专业技能标准,为每一项指标确定一个评分标准,以便于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时进行操作。 顶岗实习日志和顶岗实习报告、网络平台的交流沟通和实际检查情况等内容则由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评价。两者采用权重系数法进行成绩计算,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最终顶岗实习成绩,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总之,高职顶岗实习的多元评价考核过程是:方案共定,实现育人与生产的融合,为校企合作评价奠定基础;过程共管,实施校企合作立体监管,收集评价的第一手资料;质量共测,实现多元评价机制;信息共享,完成校企多向反馈任务,达到校企良性互动、促进质量提高的目的。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目标、社会对职业能力新要求和骨干院校建设规划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环节的顶岗实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运用也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刁洪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生顶岗实习评价模式[J].职教论坛,2010(11).
[2]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9).
[3]徐新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1(2).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校外教学;顶岗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9-02
“2+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新兴的一种培养模式,其适合社会需求,注重实践教学,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很多学校都对这种模式下的校外教学——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生产性强,产品种类多,学生从事岗位多,所以对校外实习期间的教学内容的确立就显得尤为困难。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非常广泛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地针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具体的研究与探索。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比,“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抓好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所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校外教学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1”是“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
1.“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在学校内完成理论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在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实际工作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完成毕业设计。“2+1”培养模式,理论教学时间缩短了,实践学习的时间增加到一年,而且必须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毕业后就能上岗,实现“零距离就业”,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关键。“2+1”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教学,要推行这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就要切实抓好学生们为时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在食品、功能性食品和发酵食品企业的生产线技术人员、工艺员、质量检验员、质量管理员、工程设计人员和产品营销人员等。企业生产性强,产品种类多,从事岗位多,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二、当前校外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自2011级开始实行“2+1”教学模式,校外实习时间由原来的半年变为一年。在长达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中,由于关联因素较多,校外教学非常复杂,存在着诸多困难,特别是校外教学“教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就成为我们这种刚开始实行“2+1”教学模式的专业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校外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在人力资源普遍比较匮乏的大背景下,绝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安排学生到流水线“补缺”,做操作工,而学校迫于学生“难找单位”,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安排,明知学生成年累月做“流水”根本学不到技能,却也奈何不得,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学生。企业在校外教学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很难从企业得到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而学生更倾向于企业员工身份,倾向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顶岗实习中,学生处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所需知识有很大的分散性,给教师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校外教学带来非常大的困难。3.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进行轮岗,实习岗位不断变化,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实习岗位还不属于本专业领域。因此,顶岗实习的校外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综合教学体系。
三、对“2+l”人才培养模式中校外教学内容组织的几点思考
1.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外教学体系。。①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选取适合专业领域内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对接。目前本专业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顶岗实习安排的客体,而学校则需要为每一个学生落实实习单位或岗位,这就必然会产生学生对实习单位或岗位不满意,学校无法找到足够的单位供学生实习等问题。如果能够形成一种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实习机制,让双方在顶岗实习前就达成共识,则可有效化解顶岗实习中许多未知的、不可预料的矛盾。②指导教师的组成。实行“三导师”制,即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也是理论知识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岗上的综合技能指导),就业与素质教育指导教师(深入学生实习企业,围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也能得到全面指导,并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③教学方案的设计。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应该制定出科学严密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或毕业设计项目走向企业,有目标、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实习模块学习任务。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知识、设备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利用企业中现有的条件来制订教学方案;任务书中应包括顶岗实习中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标准,顶岗实习考核标准等内容。这种教学方案的设计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因而更具个性化。但是这也给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实习的企业、岗位、产品生产特点、产品检验、生产设备进行调研,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其次,指导教师熟悉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最后,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和心理状态,因材施教。
2.教学环境的改变带来教学内容的改革。校外顶岗实习中,学生的培养由原来单纯的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承担。这时应该注意的是顶岗实习是正常的“教学”。不少院校认为,学生一旦“进厂实习”,学校就“卸了担子”,不用再去操心,省了许多麻烦,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具有双重身份,所以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而不应由任何一方来单独管理。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学校对顶岗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改革。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规律、学校教育特点与企业现场充足的实践条件等,将适合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习,而且在企业岗位上更直观、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内容分离出来,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教学。最后经过调研、访谈等形式,积累经验,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种类的产品,形成不同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学习。
3.考核评价标准的建立。既然“1”是“2+1”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考核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地点分散、产品多样,所以要加强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必须从工作纪律(30%)、安全规范(20%)、技能水平(30%)和实习作业文件(20%)等方面,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只有严格地进行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才能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根据其他专业的实践经验,“2+1”人才培养模式的确能够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给校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学环境、时间、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观念、深入探索,寻找新的方式,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建武,周小锋.高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33-35.
关键词: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 职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43-01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到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和在企业直接参与实践而获得的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通过工作来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顶岗实习中,把学习任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会了与师傅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他们毕业前就了解企业一线工作时,还需要学习什么,给自己回校后学习找到了目标、努力方向。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岗位任职能力,增加高职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保证高职教学质量。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数控机床及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能力,能够胜任机电设备安装、操作、维修的专业人才。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先讲授文化基础课,再讲授专业基础课,然后集中在学校内或到企业集中实习。通过实践验证人才培养方案于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脱节,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企业岗位的需求。为此我们与企业技术能手、管理人员共同修改培养方案,系统的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课程内容等方面大胆的进行了改革。实施了学生“校内学习、企业实习、学校再学习、对口企业再实习”的学习模式。即学生入学的第一、第二学期在校学习一年,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基础技能训练、钳工基本技能训练、维修电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力拖动技能等课程;第三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第四、第五学期在学校内再进行一年的“核心技能模块”专业课程学习与训练。此阶段包括机床电气设备维修技能训练、单片机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等;第六学期,结合学生毕业后就业意向,有针对性顶岗实习,增加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岗位任职能力,增加高职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保证高职教学质量。
在校企合作理事单位中,我们选择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合作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08级至11级机电一体化学生分别到青岛地恩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利达自行车山东分公司、德州中大・贝莱特等大型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企业的生产,跟师傅一起参与电动工具的零件加工,电动工具的组装;自行车零件架子的焊接、各零部件的加工,自行车装配;空调设备的部件加工、检验,设备组装、安装等具体任务。通过实习,学生也掌握了各种生产设备的使用与操作。提高了学生实际生产操作技能。我们选派业务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带队,在企业选派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为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未来选择就业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工作岗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责任,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每个学生配一个师傅,指导、监督学生实习,在企业实习阶段,同时讲授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必须遵守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接受学校、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学校、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实习的评价工作,即由学校、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师傅对所有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期末考试等做出综合评价。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亲自体验企业生产环境,亲身观察经历企业生产过程,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企业生产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工作经验,拓宽了工作思路,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工作“零距离”对接。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岗位实践、参加岗位生产和管理,了解企业工人生活,学生学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协作精神,提高了职业能力竞争能力。
每批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我们都召开学校、企业、学生座谈会,了解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在学生中进行调查问卷。通过企业和学生了解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开设的课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我们分类汇总、研究、讨论,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标准,与合作企业组成的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等级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打破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构架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为体系构架课程体系,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学生取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加开第二、三专业的专业知识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三专业的职业资格的考试,取得第二、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路子,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同类院校中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管俊杰,杨海.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75-77.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评价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等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顶岗实习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职业工作独有技能,有助于学生增强职业认识顺利就业,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
一、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已普遍把顶岗实习纳入教学体系,并对顶岗实习成果进行必要的考评。但校外管理的难度、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实习与就业的矛盾等众多原因往往使顶岗实习考核出现很多困难,整个评价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
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考评时,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实习考核办法,即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上交总结报告及实习周记,校内指导教师根据报告、周记和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印象评出成绩。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也把毕业答辩作为一种观察考核方法,但往往所提问题与实习过程脱节,难以科学客观地实现职业能力测评的目标。
(二)缺少企业的有效参与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场所,与校内指导教师相比,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更有发言权。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忽略企业师傅的有效参与,只是给予一纸公文或寥寥几句的评语,这样无法全面衡量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由于评价内容缺失了重要环节,从而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性。
(三)考评鉴定呈现一边倒
分析顶岗实习评价结果时,往往较多地是对学生考勤和分数的统计,而未能对学生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方面、学校和实训基地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和系统地分析,以致使得整个评价只是对学生一方的鉴定,而对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不予评价。
(四)考评系统研究不到位
虽然顶岗实现开始在高职教育中普及,但仍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系统研究,对其本质地位、作用(功能)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没有真正构建起与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过于凭经验行事,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对现行评价方法的改革尝试
在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始终把考评贯穿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
(一)分段进行过程考核
按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半年。由于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增添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淄博职业学院尝试将过程考核与过程管理紧密结合,把顶岗实习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总结阶段。对各个阶段进行监控,确认学生在各阶段的参与情况,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师傅还及时填写指导周记,做到记录齐全,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毕业答辩题目也一改之前的纯理论性探究,例如会计系以《XXXX公司XXXX改进方案》为题,让学生把在实习企业中遇到的生产、科研、管理方面的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真正具有实践价值的改进方案,做到顶岗实习与毕业答辩的有机结合。
(二)校企共同参与考评
顶岗实习的考评,可以采用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而且以企业的评价为主。经淄博职业学院与各实习单位的协商,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正式员工,采用同一标准,严格管理,统一考核。企业按员工的考核方式,如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考核,给定技能评估成绩;学校根据企业评定,结合学生的实结报告、获得的技能等级、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及企业师傅也明确区分了各自的责任,企业师傅主要进行现场指导,校内指导教师一方面定期与企业师傅沟通(两周一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通讯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学生辅导答疑。
(三)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评。但顶岗实习阶段的考评不同于校内所开课程的考评,此外,顶岗实习的考评成绩也要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以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鉴于此,淄博职业学院在计划阶段就制订考评方案和细则,依据岗位性质确定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统一标准,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院系顶岗实习考评部门也加强对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督察,及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的反馈信息,由实习企业和学校分别填写《指导教师考核表》、《企业教师考核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能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融合
顶岗实习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最终目的,学生在阶段性的顶岗实习后应有具体的成果体现,如职业资格考证、作品设计、方案策划、竞赛或评比中获得的荣誉等。淄博职业学院对各类成果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果记入成绩,合格等级以上的学生,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以此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增强评价过程的严肃性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此外,淄博职业学院高职研究所也专门立项了《淄博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与实证》的课题,以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更为实用的顶岗实习评价方法。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就业的导向作用,就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及实践技能。针对现行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不断实践,才能找到科学、可行、适用的评价方法,以更好的发挥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分析
(一)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开展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尽管在学生正式顶岗实习前,高职院校会对学生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向学生宣传和讲解顶岗实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部分学生依旧不能全面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在实际顶岗实习中,学生往往需要处理各种烦琐的事务,较为辛苦,而那些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深入的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顶岗实习,甚至出现身份认同的问题。一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顶岗实习中从事的工作都是累活、脏活等基础性的劳动,自己是受酒店剥削的廉价劳动力,与自己大学生的身份不对等。由于学生没能深刻领悟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造成其在顶岗实习中有较多不良情绪,不利于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2]。
(二)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忽视理论知识传授当下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顶岗实习时,通常还存在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问题。从高职院校的层面来看,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然而从酒店管理人员层面来看,管理人员更加关心如何尽快让学生掌握基础操作技能。酒店的带班主管大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但缺乏各种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接触较多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3]。
(三)学生实习中岗位轮换次数较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要学的知识较多,实际酒店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工作范围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酒店前厅、餐饮、康乐以及客房等不同领域,高职院校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是希望学生尽可能接触各种岗位,掌握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的酒店顶岗实习中,酒店往往只为实习学生提供两三个岗位,让学生在这些岗位上轮换。由于实习中所涉及的岗位数量较少,学生难以通过顶岗实习全面掌握酒店的真实运营情况。另外,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在7个月左右,一些酒店希望实习学生接受系统培训后能固定在某个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确保酒店能稳定发展,这显然与高职院校提出的岗位轮换理念不相符。
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路径
(一)加强学生实习前的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前,必须要向学生普及顶岗实习对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技能、加强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顶岗实习的意义,消除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抵触心理,进而更好地融入顶岗实习中。在实习前的教育中,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是充当廉价劳动力的错误观念。此外,教师要向学生讲解酒店顶岗实习的具体流程以及工作强度,让学生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对酒店工作产生正确的认知。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全面的岗前教育培训,让学生对顶岗实习建立正确的认知,了解酒店行业的工作特征与方式,掌握酒店行业工作的基本要求,进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顶岗实习思想,树立正确的态度,进一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4]。
。院校还应加强与酒店的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各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协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端正学生的顶岗实习思想观念,确保学生能在顶岗实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重视实习质量考核,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效果,高职院校还应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状况,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考核,并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进行考核评估,一方面能使学生积极融入顶岗实习工作,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不断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实习酒店认识到管理上的不足,帮助酒店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要构建以酒店为中心,结合实习教师、酒店人力培训部门以及顶岗实习带班主管,从学生的工作态度、实习纪律、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等多个层面入手,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学生考核指标体系[5]。
(四)建立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实践培训标准针对当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酒店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与合作酒店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目的等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统一的意见和看法,并为学生顶岗实习构建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以及实习培训方案。当高职院校与酒店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之后,酒店能更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对学生实习的具体要求,同时能在学生实践培训中结合教学大纲,向学生传授与岗位有关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6]。与此同时,借助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与酒店建立更加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依托合作管理,不断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