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共设施设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70-02
公共环境设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产品,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是城市形象以及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共环境设施在世界各国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公共环境设施已经普及,美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公共环境设施的协调和控制所具有的重要功效,专门抽调了相关专业的人员成立了美国环境设计研究会。而我国目前的公共环境设施则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的公共环境设施已经历了40个春秋,但由于认识的不足和资金的欠缺的原因,人们忽略了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
近几十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在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生活、交通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公共环境设施教育与公共环境设施产业已逐渐的走向成熟与发展。但是在大多数城市中公共设施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种情况,我国的设计教育界的各个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设计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水平也还较低,教育体系也还不完备,我国的公共设施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20年历史了,通过这几年来的实验和探索、与国际交流的总结,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在我国的公共设施设计教育已初步形成规律性,公共设施设计教育的大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在21世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设施设计教育在应对我国现代产业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的情况下,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要加大公共设施的教育力度。不仅是我国在加快公共设施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在加大公共设施设计的教育力度。如美国有35所工业设计的专门学院,其中有1/3的学院将公共设施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日本与德国各有20所,韩国有15所,而我国的公共设施专业设计教育层次主要为硕士、学士、专科这三个层次,这三种办学层次有相应的三个类型的培养模式,即:实务型、协调型和决策型。专科教育以实务型为方向,学制为3年,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本科教育以协调性为方向,学制为4年,教育内容以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外,硕士教育,以决策型为方向,学制为3年,教学内容以学科交叉、设计文化等综合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截止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将近400所的大学中有工业设计专业,但是把公共设施作为独立的专业的学校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公共设施的教学课程只是安排在整个教学的某个阶段。由于课程的时间太短,整个上课的过程只是初略的了解一下公共设施的概况,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少数的几个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开设了公共设施的独立专业。但是他们在毕业以后,由于时代的限制,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都从事了其他行业,把公共设施设计只是作为副业,并没有把它作为主要的工作对象。所以导致了公共设施的发展部尽如人意。
除了课程时间的安排,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的公共设施教育也不禁相同,工科院校讲究产品的工艺和专业技术的训练,与艺术院校相比较工科院校的设计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例如科研环境好、工程技术实力雄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及新材料的开发研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工科院校的招生是文理兼容,大部分的学生在升学之前对公共设施都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开学的前一阶段也就是大一的上半学期主要就是学习公共设施的历史和概念,让学生对公共设施有个大概的了解,这些各个学校基本是相同的,但是以后的课程安排由于工科院校的教学定位,进入大二以后他们的课程主要以工程和机械设计为基础,以专业的工程技术课为结构实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产品结构、材料、工艺加工、人机关系、成本核算、市场调研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把数学、力学基础、机械制图、人机工程学等工程技术课程作为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素质的教育相对较少。
而艺术院校则偏重于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的训练,艺术院校的公共设施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设计的流程,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升学之前已经经过一定的美术培养,所以在开学之后经过很短的设计概念的理论教育就可以很快的从素描、色彩、构成等专业基础课中转换到专业的设计课程,在学生具备的初步的设计能力之后再大二阶段就开始安排8至10周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公共设施的课题。首先是集体上课全面系统的讲授公共设施设计理论,然后按照设计的相关程序进行专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的设计方法,从设计课题的要求开始,经过课题相关资料的查询,手绘草图的绘制,电脑效果图的渲染一直到最后的产品的实物模型的制作,通过这样的训练来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流程。虽然这样系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但是却忽略了理性的教育,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设计的形态无法用理论来支撑,在结构方面无法成立,导致设计的产品无法生产。
对比之下美国的公共设施教育已经是相当的成熟,美国的各大学校开设公共设施课程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在公共设施的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设计课程的安排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由于美国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各大公司和企业都要求毕业生能尽快进入角色,为了适应社会的形式,学校把设计教育的重点放在与企业的结合,除了学校的基本课程以外,学校还特别注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不仅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也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较长期的实习,了解企业具体运作情况。学生的设计课题通常也来自企业的各项产品的研发,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完全了解市场的形式,在学生毕业以后不用进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适应,很快就能进入状态,这样毕业的学生就有广泛的就业市场,缩短待业的时间。
。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大公共设施设计的教育力度,广度和深度。根据现在的环境条件创立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设计教育目标及设计人才的规格。由于公共设施设计这个专业在我国是年轻的学科,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的模式,只要能适应中国经济特色,兼顾国际化趋势,结合各高校人力、物力的实际情况,可以适时调整培养计划,要勇于探索创新。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优秀传统,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还要借鉴外国的文明精华,将有利因素与自己结合起来,不断的磨合消化,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把外国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设计体系。把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充分的结合起来,教育的目标应该置于多样性,综合性,把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实践、研究、创新和开发为中心,促进教育水平的高级化,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国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的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思维方式、城市的发展水平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得到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增加精神文明的滋润,公共环境设施的完善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更让人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同时也能提高现代城市的整体水平,塑造一个国家的完美形象。
参考文献:
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自然情况
1.学历层次较高,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丰厚和成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较高。另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女性居多,占89%;男性较少,仅占11%。2.专业结构多元化,教育类专业所占比重较低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与家长及儿童的互动进行评估,找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家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分布较广泛,涵盖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学、公司管理、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多元实务角度来看,学科领域多元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家长互动与沟通,能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内涵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旨来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不足和缺失可能会降低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性。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认知与认同情况
职业认知是对职业性质、内容、目标等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认同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认同会影响从业者的归属感、忠诚度、上进心和成就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主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纠正家长已存在的不良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中有33%认为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完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7%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可见指导师们的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另外,指导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同感较高,83%的人认为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与需求情况
一、中小学师资不足的背景
据1999年统计,美国公私立中小学教师总数分别为310万和40万。美国教育部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小学教师的缺口为270万。主要原因:一是适龄中小学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入学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二是战后“婴儿潮”(baby boom)年代出生的教师已经步入退休高峰期,在未来的几年内,将近40%的公立学校教师要退休;三是小班化教学的推广,迫切需要大量的教师来弥补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空缺;四是在职教师的高流失率也是导致师资不足的一大原因。教师短缺问题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从学科领域方面看,需求量最大的是科学、数学及技术科教师;从地域上看,城市和地方学区对各类教师的需求比较大;从教师民族结构上看,对少数族裔教师的需求量非常大。中小学教师短缺已成为美国整个教育界不得不积极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社区学院的优势
近几年来,美国教育界一直在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四年制大学继续提供综合性职前教师教育的同时,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招收、培养及稳定教师的新途径,其中主张通过社区学院培养教师的做法得到了各方积极的反响。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96年发表的关于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报告中就明确建议社区学院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1998年该组织又专门召开全国会议,选择了11所从事教师教育培养的社区学院交流经验。之所以选择社区学院成为教师教育的基地,是因为社区学院的某些优势决定了它们具备培养未来教师的资格和竞争力。
第一,社区学院有广泛的生源,可以从中选拔出培养的对象,可以有效地扩大师资培养的途径。美国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中大约有一半是先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习各种学分课程的学生人数超过1000万。目前至少有40%的数学与科学教师在社区学院完成了部分数学和科技课程的学习任务。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CES)1996年的报告显示,社区学院一年级学生中有5.5%和3.5%将来乐于从事小学和中学教学工作。2000年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6.3%和4.5%,二者人数之和超过50万,占未来10年中小学教师需求量的20%左右。因此许多人认为培养教师多年来已经是社区学院的隐含职能(hidden mission)。
第二,许多社区学院本身就处于教师需求量较大的地区,通过社区学院教育培训当地社区的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地教师短缺的压力。
第三,社区学院从事教师教育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在美国,少数族裔家庭出身的学生占公立中小学学生的30%,而教师队伍中非白人教师仅占13%。政府已经把提高少数族裔教师的比例当作一项政策。。例如美国黑人学生中有42%就读于社区学院,拉美裔学生更高达55%。所以社区学院在招收少数族裔学生进入教育领域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第四,许多社区学院具有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数学、科学、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等学科的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丰富经验,这是他们介入教师教育领域的良好条件。
第五,社区学院数量多、分布广、授课时间灵活、学费低廉等优势,更是适合成年人、低收入阶层及少数族裔的实际需要。
三、社区学院教师教育的措施
鉴于以上条件,社区学院在涉足教师教育职能领域时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各社区学院的领导也成立了全国社区学院教师教育项目协会来指导正在开展的教师教育。
(一)建立和强化与四年制大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机制
这种合作关系已成为社区学院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中心任务。主要机制是通过签订“2+2”联合办学协议。这种机制又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衔接协定(Articulation Agreement)和伙伴关系(Part ership)。衔接协定主要规定学生顺利从社区学院进入合作的四年制大学学习其课程方面的要求,它授予有意转到四年制大学继续完成“2+2”项目第二阶段任务的学生名为教学艺术协士(Associate of Arts in Teachings)的特殊学位。衔接协定能使社区学院和大学师生共享资源,也有助于社区学院学生熟悉大学环境,为以后可能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目前,约有3/4的社区学院已与四年制本科院校达成这种协议。伙伴关系是比衔接协定更高水平的合作,双方设定共同任务和目标,然后合作开发并实施课程。学生一般先在社区学院接受一些职前课程和实践锻炼(即“准专业教育”),然后直接转入与该社区学院对应的四年制大学继续学习。此外,伙伴关系还包括群体教学、师资共享、暑期项目、合作招生和联合使用实习场所等内容。
(二)独立提供本科水平的教师教育课程,授予教育艺术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 in Education)
以前的社区学院是没有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但为了应对教师短缺的严峻形势,部分社区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开始尝试在教师教育领域提供学士学位。例如,内华达州允许本州的大盆地学院(Great Basin College)开设四年制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并提供学士学位;2000年,佛州圣彼得堡学院(St.Peterburg College)获得了颁发师范教育学士学位的授权,设立了四年制学士学习的“五门课”教育课程计划。
(三)教师证书教育项目
这些教师证书教育项目允许持有学士学位甚至更高学位的学生不需要重新攻读该教育专业,而可直接成为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例如,亚利桑那州的Marcopa社区学院已经允许已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在一至两年内通过网络在线教学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些项目为那些准备转换职业进入教育领域的在职人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选择。
此外,社区学院还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培训和进修;在地理位置偏僻的社区学院建立或扩大大学中心;鼓励学生转入本科大学;开设辅导和咨询课程等。
社区学院参与教师教育是对美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大尝试。非师范院校的介入是对传统的负责教师教育与培训的机构的一种挑战,增强了教师教育的竞争性。社区学院学生不仅来自各行各业,而且许多成人学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这有利于形成教师队伍的多样化、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同时,社区学院与四年制院校相互合作联合进行教师培养与培训,使双方的优势互补,也是对教师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四、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利益的冲突
例如,传统从事教师教育的本科院校虽然与众多的社区学院达成各种各样的协议或合作关系,但它们还是不愿意看到社区学院过多介入教师教育训练的市场,这样只能使过去四年制本科院校占优势的教师教育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而且在争夺政府财政资助上必将变得越来越激烈。
(二)关于地位的“合法化”问题
目前,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f Accredi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只认可四年制的学位课程,虽有部分社区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提供教育艺术学士学位,但短期高教机构参与教师教育还未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社区学院本身所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在范围上是有限的,比较单一,多数是提供转学课程,还无法取代四年制大学。另外其教学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考评。
五、结论
社区学院介入教师教育既反映了美国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数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也体现出社区学院面对社会的现实需要所做出的调整。美国政府将这一重任交给社区学院,既是对社区学院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其建设社区、服务社会能力的充分信任。虽然社区学院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把立足社区、服务社会作为宗旨,努力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保持一致,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必将使社区学院从事教师教育赢得社会广泛的声誉和信任。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育的这些实践对于改革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一统天下”的教师教育体制,允许并大力推广非师范教育机构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形成充满竞争、相互合作的开放性的多元化师范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AACC.Times of Community Colleges.1997-2002.
[2]Arthur M.Cohen,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Jossey-Bass Publishers,San Francisco,1996.
[3]Lucas,C.J.,Crisis in the Academy: 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Macmillan,1996.
[4]Phillippe,K.A,National Profile of Community Colleges:Trends & munity College Press,a division of AACC,3D Edition (2000).
[5]Townsend,Barbara.K&Twombly,Susan.B,Community College: Policy in the Future Context,Ablex Publishing,2001.
[6]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张德永.社区学院的策略规划[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
【关键词】家、校、企、社共同体立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24-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以学校教育为基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结构。主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主张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全天候”和“全方位”,主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还有学生自己都是教育者。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亿万家庭最大的关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2007年6月1日起国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这部法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未成年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新型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课题研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现代教育要求立体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为了均衡城乡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改变我镇社区教育环境,改变我镇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管理孩子的业务水平已迫在眉睫。
享有全国最大鲜盆花基地美誉之称的新民场镇,镇政府高度重视居家、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迅猛,以高福记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脱颖而出。。
地方文化积淀深厚,无数学子从这里走出来,分布在社区的各行各业,学校曾多次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辖区内有诸多热心参与社区教育的企事业单位,曾多次为活动的开展提供赞助经费。社区内有一支热心于校外教育工作的老年教师队伍,他们拥有丰富的育人经验,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活动制度,为课题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整合校企资源,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研究工作的过程
1.工作的目标内容
高福记企业、学校紧紧围绕如何提高社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如何提升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校企如何联动进行研究。着力转变社区家长育人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企业文化,实现校、企联动,培训家长。达到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整合企业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实现校企双赢。
内容包括:①提高社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途经的研究;②如何提升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家庭教育文化的方法的研究;③校企联动,家教培训内容的研究。
2.研究的工作思路
依托平台一:依托“高福记”企业宣传部门,开展家教俱乐部活动。
依托平台二:依托“高福记家长学校”,培训家长。
依托平台三: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立家校工作制度,转变家长行为。督导家庭教育,做好家教工作。
依托平台四:完善校企家庭教育激励机制。
3.具体措施
(1)成立学校课题工作小组,加强组织与管理。
在镇政府课题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镇长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亲自牵头,负责参与课题研究的领导、管理、组织与协调。
学校课题研究小组,积极作好前期调研工作,开展学生调查;家长调查;社区居民、社区专业人士等调查,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深入交流,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以此为依据,作好课题研究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
在镇政府主导下,已成立的工作组织机构有新民场镇商会、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高福记家教俱乐部、新民小学校研究小组、新民场家长委员会、社区“关爱之家”等,在工作过程中使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功能作用。
我镇为了扎扎实实将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加大管理力度,拟定工作制度,确定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基本程序,加以管理。结合课题的特点,调动各方面人员参与研究活动中来,根据进程确定研究的常规管理,形成制度;在课题研究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控,形成经验,局部推广等长效机制。
(2)开展工作业务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为保障此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一方面,学校配合镇政府加强业务培训:利用高福记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培训家长,关于开放性教材的使用和阅读指导方法、关于孩子自我保护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监控方法;同时,学校和镇政府专门对“高福记家教俱乐部”、“家长委员会”工作方法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不断强化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专业性,使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进行和开展。
另一方面,作好硬件条件保障:校园和社区文化建设;专项器材、材料、资料,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开放性教材编写、印刷;主持活动的场景、器材,镇政府和学校都纳入了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作了年度经费预算,镇政府和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
(3)强势宣传,树立意识,扩大影响。
社区教育是立体教育,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了使工作协调有力推进,使教育发挥影响、发挥作用,学校配合镇政府大力进行宣传,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家庭、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发挥社区、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公告栏、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宣传,营造社区教育浓厚氛围,让全社区各部门、各家庭、各学生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树立社区共同体“大教育”意识,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
(4)进行文化建设,倾力打造“未成年人教育”特色文化。
农村城市化是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农村城市化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但社区教育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并全面提升城市化的水准。
古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说,环境文化的熏陶、氛围的营造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无声胜有声”。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学校致力于自我保护教育氛围的营造,建设宣传栏、走廊绘画框、知识牌坊、文化柱、运动场文化墙等校园文化无不凸现出社区共同体教育的特色,促进了学生和家长学习意识的增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也打造出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省教育厅的领导到校检查工作时,对这一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力地配合了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宣传教育工作。
(5)强化政府对社区共同体教育的统筹和协调
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它们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和积极支持,大大丰富、促进了社区经济、文化、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参与培训服务(家长培训学校)。发挥地方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和协调职能,既充分调动各个方面发展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在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上整合一致。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参与教育共同体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制订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分阶段实施的步骤和措施,并让有关方面为之献计献策,使社区共同体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课题研究中政府既保护了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又尊重了企业、学校发展社区教育的创新性,优化、统筹、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协调、协商,使企业、学校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中做到协同。总之,政府为发展社区共同体教育搭建舞台,为社区共同体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积极落实社区教育,实施开放性课程教育。
在课题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编写相关教材。教材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编写组在调研学生、社区居民及专业人士后,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目的、教材的大致编排体系和内容。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查阅资料文献、走访了镇政府、社区、公安局、卫生院等业务骨干力量,收集整理素材,在陈国先教授、教育局庞再良副局长的指导下,完成了教材的编写。西华大学陈国先教授对我们教材的评价是:内容符合学生心理和实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一本适合社区教育的开放性教材。
(7)作好条件保证
特事特办,健全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经费保证机制。
四、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共同体教育组织建设,初见成效。
1.整合社区资源
在镇政府主导下,整合社区资源,已形成了“整合式活动网络”,包括:镇商会、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高福记家教俱乐部、小学研究小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督导团、镇成人教育学校、社区关爱之家。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相结合,实现社区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2.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1)高福记公司惠民行动――培训家长
为了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为了形成立体式的教育合力,为了传承“百年高福记、恩泽千万家”企业文化,为了体现“唯生而为”的办学理念,新民场镇校企联合成立了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确定家长培训学校的办学章程、教学地点和行政及工作人员,旨在培训家长。努力构建“公司+学校”的办学模式。
一年中,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共培训家长6次。其中一次邀请教育专家李镇西来互动交流,3个小时过去了,家长仍兴趣盎然,不肯离去。同时企业还向每一位家长赠送了一本家庭教育的教材供家长自学自培,要求家长填写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通过培训和自学活动,大部分家长理解了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法艺术和学生典型问题的教育策略。展示出了企业惠民教育行动的风采,整体提升小学校和企业的形象。
(2)高福记杯校企亲子运动会――两代同乐
校园里,彩旗飘飘,鼓乐长鸣,“商会杯”联合亲子体育运动会在新民场小学校园里隆重召开。瞧,街道社区的老年腰鼓队的爷爷奶奶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抖擞,鼓号队的小队员们与爷爷奶奶一唱一合,奏响美妙的乐曲。赛场上,一组组家庭正参加亲子接力赛、亲子跳绳比赛……看,儿子胀红了脸,父亲鼓足了劲,父子俩互相鼓励完成了比赛,看得出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再看看“高福记俱乐部的成员”正和“学校里的教职工”进行拔河比赛,不相上下,所有的人在为他们加油,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也参加着他们最强项的运动项目。孩子们在校园里施展开了他们的拳脚,跳高、跳远、垒球、投掷铅球……一幅幅鲜活的图画,个个生龙活虎,活蹦乱跳,好不热闹!啦啦队的小朋友,拿着自己做的彩旗,喊着口号,观看的大人们也个个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尽情地喊啊!笑啊!
(3)高福记杯亲子诵读活动――教学相长
中国自有“孝为先”,“礼”为美德。古文化的精髓我们应以传承,为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广大公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建设现代文明社会,我校和“高福记”企业联合在社区学生家庭及企业员工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弟子规》活动,通过前期的阅读,父子共读《弟子规》,母子共感《弟子规》等,一幅幅生动人的学习画面出现了:家庭中,亲子共诵古文化,尊老爱幼……社会中,争创和谐家庭……校园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谈古今中外“礼”为先的故事,歌颂“礼”为先的美德。
(4)高福记家教俱乐部活动――校企双赢
“高福记”有限食品公司,是我镇的龙头企业,企业的员工大都来自我镇社区居民,他们特别注重人的素质修养和企业文化建设,成立了“家教俱乐部”,会员都是本企业的员工。
“家教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专家讲座、知名教师交流,每月家教论坛。员工们就自身如何学习、有什么体会、如何在家庭中起表率作用、怎样关心、教育孩子、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进行讨论、交流,生成新的智慧。
通过这些活动,企业的领导反映,员工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工作更认真了,为孩子担心更少了。学校也看到了这些员工的孩子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进步了。家庭文化正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职工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实现了校、企教育目标的双赢。
关键词: 社区教育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教育体系一体化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和谐,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法》中明确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必须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而社区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则与此相呼应。不断地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模式,所以,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必须同步。
一、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社会不能通过一个单独的结构——学校对它的所有一切组成部分(无论在哪个领域)发挥其广泛而有效的作用,不管这个机构多么广大。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越来越是每个人的需要。那么,我们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体系完整的社区教育。
。他们提出了新型学习观:“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意味着对于知识、对于生活的接近,它强调主动精神,它包括获得和实践为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上所必需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技能、新的态度和新的价值,学习是预备处理新的情况的过程”,并就此提出要改革传统的“适应性学习”为现代的“创新性学习”,以至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本,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社区。
社区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将学校教育视为人生教育的全部,从而树立起生命全程学习观,认为人生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使其能顺利拓展生活空间、发挥潜能。社区教育强调开放、民主的教育过程,强调以社区整体发展为目标,在教育形式上,社区教育强调非正式和非正规的教育。因此,社区是一个处于国家、政府及居民之间的中介团体,它在居民终生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居民终生学习的教育基地,是实现居民终生学习的基本保证,是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于一体的大教育。因此,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必须确立学习化社会,建立学习化社区。
二、社区教育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和构建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活的多样化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发展终身教育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不能不重视社区教育的。社区教育是发展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与理想途径,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终身教育原则与要求,它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教育研究已经表明:教育不能再是分散的、片断的,并为某一年龄段的少数人服务的了。新的现实和潜力已经丰富了社会生活。当前的社会——更不必说未来社会——未来的前景已不限于建立一个可以任意扩大和分隔的教育大厦,而是要构建超出这种纯教育性的体系之外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社区教育。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终身学习的主体性成因。社会成员各种正当现实的和潜在需求的满足,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来实现。人的“未完成性”是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大器晚成者”与“神童流星”的映照,证明人生就是一个自塑的过程。
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时”和“处处”的关系,终身教育强调“时时”学习和受教育,社区教育强调“处处”学习和受教育,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社区教育实施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规格的教育,使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接受教育。从人的出生到生命终结,实现人生旅程的全过程的教育,包括胎教、儿童、青少年、成人和老人的教育。在职教育、就业转岗培训教育,包括对知识、能力、道德、精神文明、文艺、娱乐和健康等全面教育的过程,用以满足“学习”、“谋生”、“娱乐”的需求。充分利用发挥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社区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国际劳工组织则提出口号要“为终身具备就业能力而终生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个体发挥创造潜能、追求自身发展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增长自己的声望、社会影响和适应能力的手段”。个体的终身学习必须由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支持。要改革传统的“适应性学习”为现代的“创新性学习”。要完善终身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综合现代教育,不断完善终身学习,必须有终身教育的体系与之相适应。社区教育正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学习化社会的一种有效模式。它既是社会参与教育,支持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好形式,好途径,又为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从上世纪60年代,人类知识总量在以几何级数剧增,20年间增加了48.6倍。90年代之后,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速更快。人类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能力,即生产力空前提高,引起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强烈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直接动因。因此,社区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社区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在今后必将进一步发育与完善,必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回顾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的巨大变化,社区教育必将成为新时期终身教育的基石,完善社区教育模式将极大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上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73-05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已被世界各国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桥梁。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问题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考虑到社区教育的特殊属性,本文从广义上使用课程的概念,即社区教育课程是指社区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但是,这些课程和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社区学习需求。
本研究立足于上海社区教育进入内涵建设的宏观背景,通过较广区域、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课程学习目的、课程学习内容、教材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完善我国社区教育课程提供启示。
一、已有的社区教育课程相关调查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近几年关于社区教育课程的调查研究主要有:
潘士君和周冬通过研究认为,辽宁省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寓教于乐的唱唱跳跳的方式,缺乏深层次的课程教学,如职业技能和就业本领的提高、终身学习的本领等,社区教育的课程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更好发挥。
刘夏蓓和李泾一对北京市某社区事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社区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所开展的调查表明,目前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载体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策宣传和文体娱乐方面,一些本应开展的技能培训、公民教育、家庭生活指导等课程教学活动均较为缺乏。
李传红和周伟采用问卷法和开放式访谈法,对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教育课程需求状况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业余时间免费或低费在本社区参加专题讲座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课程。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社区居民的课程需求主要表现为知识补充和丰富业余或退休后生活,但呈现年龄的差异。
骆建艳和徐晋对杭州市社区教育现状的研究发现,各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的社区教育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多为一些零散性培训,规模不大,内容拓展不够,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陈平等对广州居民社区教育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会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较迫切,功利性教育课程是居民最希望的教育诉求,不同年龄阶段人口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类型的需求有所差别。15―30岁的被调查者倾向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倾向于接受休闲学习类的培训;31―45岁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课程需求比较多元,对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分布也比较均衡。
可以发现,在社区教育课程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已开始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对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直接从居民角度大规模地对上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还不多。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非常迫切,为了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亟须全面了解上海社区居民对课程的学习需求,为进一步完善上海社区教育课程提供重要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材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对上海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上海社区居民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为完善上海社区教育课程提供依据。
问卷主要包括居民基本信息和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需求两类题目,其中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采取单项选择形式;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需求包括对课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等的选择,采取多项选择形式。
本研究采用大规模随机抽样法,由上海各区县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街道等组织发放和回收,覆盖了所有区县,共向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发放60000份问卷,最终收回问卷49718份,回收率为82.9%,有效问卷49159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社区学习的居民基本情况
1.性别构成。在被调查者中,女性较多,占调查样本的54.7%,男性占样本总数的43.5%,1.8%的被调查居民未回答。男女比例分布相对均衡。
2.户籍。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中,本市户籍的至少占到三分之二,是主要的社区教育课程学习者(见表1)。
3.年龄构成。从表2可以发现,被诃查社区居民的年龄跨度较大,各人生发展阶段的居民均有,但以中年人居多。40-59岁的社区居民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0%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包括了从小学到本科及以上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程度,其中中学层次(包括初中和高中)占到64.8%,是主体人群(见表3)。
5.职业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社区学习居民中在职人员最多,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2.2%。其次,退休人员是上海市社区教育的另一大主体,约占调查样本的四分之一。调查样本中的在校学生比例较少,占8.4%。
6.个人月收入情况。从表5看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月收入在801―1200元,其次是。。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是很高。
(二)社区教育课程需求情况
1.课程学习目的:丰富业余生活和提高知识水平是主要目的。统计发现,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丰富业余生活,其次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就业和再就业、多交些朋友,选择“没有明确的目的”的占10%(见图1)。
2.课程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学习内容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年龄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
(1)居民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非常明显,保健养生、职业培训、家政理财、法律、学历教育等内容都是很多居民希望学习的内容。
居民对课程学习内容的需求如下:选择“保健养生教育”和“各种各类的职业培训”的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9.8%和39.2%,其次依次是选择“家政、理财、法律等生活教育”、“计算机外语”和“学历教育”,选择“休闲教育”的排在最后,为27.6%(见图2)。
同时也发现,大部分退休人员最需要以丰富生活为主的养生、健康之类的教育,而很多在职人员和无职业人员最希望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对家庭理财、法律等课程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大,居民的课程学习需求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2)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重点存在差异。
20-40岁的人群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很大,55%左右的居民选择“职业培训”。。
。
另外,“家政、理财、法律生活教育”和“计算机、外语等知识技能”的需求在各个年龄段保持着稳定的比例,这些是各个年龄群体都比较关心的内容(见图3)。
(3)不同区域居民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郊区居民比中心城区居民对于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程度更高。
以职业培训的需求为例,中心城区和郊区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郊区居民关于职业技能的需求更为强烈,金山和崇明的选择比例达到了54%和62.8%。与此类似,对学历教育的需求也有这个变化趋势,郊区居民的需求更高(见图4)。
对保健养生的需求,闸北、杨浦、普陀、徐汇的居民选择的比例比较高,在44%左右,而松江居民的选择比例最低,为25.9%。对家政、理财、法律等生活教育,奉贤、嘉定、金山、崇明的居民选择比例最高,在40%左右,黄浦、静安居民的选择比例最低,分别为26.4%、29.4%。对计算机、外语等技能的需求,黄浦居民选择比例最低,仅为7.9%,浦东和宝山的居民选择比例较高,为49.5%、39.9%。。这些情况表明,社区教育的内容设置需要注意区域差异性。
3.课程学习形式:以教室上课和开展集体活动为主。从图5可以发现,居民当前喜欢接受的社区教育学习形式仍以“在教室集体上课”和“开展集体活动”为主。52.6%的居民希望社区教育采用“在教室集体上课”,47.7%的人选择“开展集体活动”,选择“上网学习”和“电视广播学习”方式的被调查者各占五分之一左右。而对于未来网络学习的应用前景,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居民认为网络学习在未来会越来越受欢迎(见图5)。
4.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主要以双休日为宜。从图6可以发现,在参加社区教育课程学习时间上,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双休日最为适宜。
65.5%的居民认为自己能保证参加社区学习的时间,34.5%的人表示不能保证,这说明很多居民是有时间参加社区学习。
对社区学习的时间安排,有50.7%的居民希望安排在双休日,34.6%的人在工作日的白天也能到社区学校参加学习,34.6%的人愿意在工作日的晚上参加学习(见图6)。
居民对学习时间的选择与年龄有很大的相关性。愿意在工作日白天参加社区学习的多为50岁以上的居民。50~59岁居民中有52.4%选择周一到周五的白天,60岁以上有64.8%的人选择这一时间段。其他年龄阶段选择工作日白天学习的比例比较低。
。而相对而言,50岁以上居民中选择双休日的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明显少于其他年龄段。
愿意在周一到周五晚上学习的多为20―39岁的人群,选择比例超过40%,但比双休日有所下降。而对于节假日,各个年龄段的选择比例都很低,说明较少有人愿意在这个时间参加学习。
5.课程教学形式:教室授课和集体活动受到欢迎。教室授课和集体活动是现阶段居民喜欢的社区学习形式,但在未来,网络学习将成为社区学习的重要方式。书本是多数居民目前习惯使用的教材形式,网络媒体教材也有很大的需求。
(1)“在教室上课”和“开展集体活动”是当前居民喜欢接受的课程学习形式。
调查居民中,有52.6%的人希望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室上课”、47.7%的人选择“开展集体活动”,选择“上网学习”占24,9%,选择“电视广播学习”的有21.6%(见图7)。
(2)网络学习将成为居民未来课程学习方式的重要选择,较年轻的人群对上网学习的兴趣更大。
关于对上网学习认识的调查中,受调查者中有52.1%的人认为上网学习会越来越受欢迎,有37.2%的人认为上网学习不会很快普遍使用,有10.7%的居民表示元所谓(见图8)。
居民对上网学习课程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20―39年龄阶段,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喜欢“上网学习”,这个比例在50岁以后明显下降。集体活动是各个年龄阶段居民都喜欢的学习形式(见图9)。
调查发现,传统的“课堂授课”和“集体活动”仍是目前居民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但网络学习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在社区教育中必将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书本是多数居民倾向使用的教材形式。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书本、网络课件、DVD、VCD和电脑-光盘的热衷程度不一,年轻人更喜欢网络课件,年纪偏大的人更喜欢书本教材。
在调查居民中,倾向于使用书本教材的比例是56.3%,希望使用网络课件的比例是35.7%,其他各种形式的教材也有一定的需求(见图10)。
6.社区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缺乏适应需求的课程项目。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40%左右的被调查居民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缺乏适应居民需求的社区项目”,其次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居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办学条件不足”和“居民参加学习的热情不高”(见图11)。
四、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上海市各区县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具有普遍的需求,且呈现出多元性、差异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1.多元性。社区居民自身特点的多维性,如文化水平、职业背景、生存状态、年龄特征等维度的不同决定了其社区教育课程需求的多层次和多类别,各类居民群体都有其侧重的学习需求。。这一学习需求的多元性带来了社区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安排、学习方式和时间选择上的巨大差异。
2.差异性。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或同一城市不同区域
。。其次,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群体也不尽相同。退休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工作日的白天学习;在职的居民群体则希望在双休日参加社区教育。
3.实用性。作为成年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通常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其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一般着眼于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是满足个人的某一方面兴趣,如保健养生教育、职业培训和生活教育类课程受到欢迎。从中可以发现,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简单地追求知识结构上或理论上的完整,而是根据一段时间内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内容来进行取舍。
(二)建议
1.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切实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创造机会,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要,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学校课程、娱乐、健康、社会服务以及职业准备培训。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在参加社区教育的过程中,社区教育课程对居民学习动机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只有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和安排才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的选择与安排应是多元化、多层次和从实际出发的。
2.进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逐步规范社区教育课程,从群体需求出发形成合理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调查发现,社区群体对课程学习内容的需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休闲娱乐类的课程,有职业技能培训类的课程等。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教育课程,需要聚焦特殊群体需求,逐步梳理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合理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