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例

2024-08-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文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科院校;专业建设;兰州理工大学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1.1 专业内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管理门类中“与”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直接以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社会在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非盈利组织等从事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工作的,综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1.2工科院校背景下的R堤氐惴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融信息技术、管理为一体的复合性、横断性、应用性专业,它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是一个新型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专业,它涉及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与其他学科融合,并吸收其他学科成果,最终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内容

2.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这既是当今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教学的新任务。从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中,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行“一技之长”和“分支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学模式的研究等。

2.2专业建设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不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的简单相加,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建设的模式应该是:“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监控”,建设在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方向可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使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能适合社会的需要。培养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建设需要全面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选择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材,做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许多课程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通过上机进行实习。

2.3建设的内容

(1)专业定位和能力定位

根据社会需求,本专业是培养面向在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非盈利组织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专门人才。;②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及实现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建模与计算的能力;③具有熟悉企业信息组织、检索与存储、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有企业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管理与维护的实践和初步经验;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⑥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⑦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所有学生在具备上述能力的同时,强调在大专业下分小方向,根据学生不同兴趣,让每个同学都有“一技之长”。

(2)师资队伍建设

具备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必要保障,所以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本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通过引进外部人才,一方面,吸引本专业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研究生或企业信息化工程师到学院工作,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聘请兼职教师,邀请部分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校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来。留住内部人才,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制定由教研室主任牵头,课程组负责人组织对课程按精品课程进行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评比、一对一帮教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带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向应用型实践教学方式转变。

(3)提升办学条件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竞争,所以提升专业建设的办学条件十分关键。

①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专业发展特色,其中发展专业特色的根本就是在教材建设上,其中就需要加大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兰州理工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材建设方面,多年来按照学校制定的《兰州理工大学教材管理办法》,积极选用教育部推荐的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或被规划为面向21世纪的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有利于素质教育,适应市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调特色,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基础,本系教师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多部。

②实验环节

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增大设备经费投入,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培养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训,这就要求不断充实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实验设施和实践基地。目前,兰州理工大学新校区拥有1个ERP实验室,1个省级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各门课程的实验要求,专业实验室正在积极建设中。

(4)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素质以必须够用为准,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以专业所需为度,侧重技能培养,专业技术与综合技能以信息系统设计、信息技术及管理为主;提高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以拓展知识为重。

①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中包含:基础系列:含外语、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强化基础技能培训。计算机课程实施始终贯通,从基本软件的使用到高级专业软件的掌握,一条线到毕业。管理科学系列: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管理决策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等以应用为目的,将教学内容c课程体系优化组合,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系统设计系列: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等内容,强调实用性,先进性,加强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等活动。专业拓展或提升系列:一方面进行专业拓展,如开设管理系统工程,系统模拟,系统仿真等课程以拓展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进行专业提升,如设计高级统计软件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提升专业技能等。

②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为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统计方法与软件、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管理决策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认识实习、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③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在满足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设计必备要求的同时提供学生拓展的空间,为了适应专业及学科的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课程内容每年均有拓展变化,做到少、精、新。通过开设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

(5)加大教学监控力度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与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在学院制定的保障专业教学质量措施的基础上,成立由系负责人、核心课程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小组,做到小组成员每学期随机听课,把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纳入到监控之中,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管理与监管体系。健全和完善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每年定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进度与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整改。

(6)完善教学质量评估

整个教学质量保证与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由:学校监督组、学院督导组、专业建设小组督导、教研室主任随堂听课制度、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研室教学研究、学生教学意见反馈等组成,围绕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资料翔实。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不足及改进

3.1实践教学应提高质量及水平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对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时间教学环节组织困难、可操作性差、而操作中又要求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等特点,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4大系列模块:实验系列,如VF语言、数据库原理、管理决策分析等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操作,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设计实训,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侧重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系列,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设计,主要培养系统设计工程师需要的基本技能,真正体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实,包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结合社会实践,形成现场实务教学,培养各岗位工作能力。论文(设计)系列,以信息搜集、处理、应用、系统开发与设计为主,结合管理决策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岗位技能及科研能力训练。

3.2学生培养与就业实施联动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研究,实践机会,可以针对某个合作企业的某些具体问题设立了一些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在该企业的资助下开展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合作企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高我校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水平。

3.3分类培养

信息类人才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软件开发、技术研发人才,另一类为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人才,社会对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广泛,需求量大,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所以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展开对于学生的分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对于专业方向偏好,制定不同的培养类型,让学生的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科学教育论坛,2006(4)

[2]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 2008(11)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文2

具有作为CDIO改革的一部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拟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一门新课“信息系统导引课程”。课程包括CDIO培养计划介绍、企业手工管理体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验和职业调研与规划四个阶段.

1.CDIO培养计划介绍

导论课程一开始,就由教师向即将开始专业学习的新生介绍CDIO的内涵与思想。首先,结合CDIO能力大纲,使学生了解CDIO理念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学科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学生参照这四个层面的能力要求为自己设定专业学习目标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由于CDIO能力大纲是直接参照工业界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如SAP公司对人才素质的要求、ABET的标准)而制定的,因此,不仅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理念,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全面的实施指引(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学生考核以及学习构架)以及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系统性及可操作性,作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南是完全可行的。

其次,向学生讲解基于CDIO理念的培养计划的内容,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将要参与的各种CDIO实践活具备初步的认识,了解培养CDIO各项能力(如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个人能力,协同能力,项目的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的重要性;设计一些有关CDIO的研讨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发言,从而为后续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2.企业手工管理体验

企业模拟运营对抗的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此课程将把参加训练的学员分成4-6组,每组4-5人,每组各代表不同的一个虚拟公司,在这个训练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CEO、CFO、市场总监、生产总监等)。六个公司是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他们和来自其它企业(其它学员小组)的激烈竞争中,将企业向前推进、发展。在这个课程中,学员们必须做出众多的决策。例如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设施的改造、新市场中销售潜能的开发等等。

学生在经营模拟企业的过程中,会定期的向教师提交经营分析报告,分析目前自己所在公司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目标和策略,然后以口头和文字语言交流的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公司进行汇报。而教师要对每个模拟公司的报告进行专业的点评和指导,将真实企业案例与模拟公司的虚拟业务结合起来讲解。

通过该项目,学生可以体验一个简单生产型企业典型业务流程,对企业运营和业务流程建立直观而感性的认识,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如何利用即将学习各科专业知识去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决策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兴趣并加强其学习主动性,也使其能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后续所学课程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和作用,见图二。。

3.企业信息化管理体验

在导论课程的第三阶段,教师借助于SAP公司的ERP系统SAP Business One,将企业沙盘模拟对抗中的业务,在软件中实现,让学生体验到手工业务与信息化经营的不同,即从销售订单的生成到进行MRP物料需求计划展开,生成采购计划,进行采购作业,继而生产和交货这些手工业务功能在ERP系统中如何实现,从而体验到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为未来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出铺垫。同时,老师设置一些企业信息化的题目,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企业信息化的感受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研讨。

4.职业调研和规划

在学生对企业运营和企业信息化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组织学生去生产企业参观实习,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转过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进一步加深这认识(替代方案:录像演示);聘请企业领导或咨询公司业务主管进行演讲(替代方案:录像演示),使学生能从企业家或者咨询顾问的角度了解现代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从而有目的,有系统的规划未来的学业。组织学生讨论自身的能力、兴趣、强项和弱项,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和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文3

1《工业工程导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工业工程导论》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工业工程是一种将人、设备、物料、环境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进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专门化综合技术,内容日益广泛。它既带有鲜明的工程属性,又有着显着的管理特征,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工业工程导论》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与认识工业工程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方法,从而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工业工程导论》涉及的内容宽泛,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例,包括如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工业工程历史、定义和地位,具体有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历史概述、工业与系统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职能的组织和管理;第二部分是工业工程的职责范围,具体有生产工程、厂址选择、工厂布置、工作测定和设计、财务补偿、作业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工程经济、人事管理、管理系统设计、物料搬运、分配和路程安排;第三部分是运筹学和大规模系统分析的影响,具体有运筹学、确定性的数学规划、工程项目管理、概率模型、系统概念。所以内容宽泛,跨度大,就我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32学时来看,只能是选择性的重点讲授上述内容的1/3左右。《工业工程导论》部门内容相对有难度,特别是与工程紧密相关的部分,如:制造工程里面的各种加工方式、流程等相对专业的内容,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有难度。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在认识实习时对制造企业有个初步了解,而认识实习只是走马观花,难以取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显得偏难。再者,运筹学、概率模型等又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2《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我校在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时,选择《工业工程导论》进行双语教学的原因如下:首先,工业工程导论部分内容虽然涉及面广,但难度相对较低。其次,工业工程导论是整个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工业工程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方向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专业外语更为娴熟,在期望使学生切实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可通过对外语的大量运用,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1英文教材的筛选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首选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作为双语教学知识的吸取方,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工科院校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但中学阶段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口语和听力偏差。同时,专业词汇贫乏是导致原版教材无法直接使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经过语言和语思维的双重转化。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教材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3,4]。因此,生源好、学生基础扎实的院校,应尽量采用原版教材。原版教材语言地道、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内容详实,能够提供该领域前沿专业知识。在选用原版教

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英文的难度,语言过难会导致学生的厌烦,进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原版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内容本该简单精炼,却过于详细,书本过厚,价格过高。因此本人在国外将原版教材《工业与系统工程概论(第3版)》,进行了部分影印编册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鉴于《工业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的概念、定义、公式、术语、专有名词的数量较多,并且这些术语不仅仅来自管理科学领域,也来自工程技术领域及计算机技术领域,使用英语讲授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求很高。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学生在掌握课程的众多知识点之外,还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词汇,并采用英语来进行理解和思维。为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课前预习成为必须的过程。在每节课结束前的5~10分钟,在布置该节内容的课后作业的同时,还须安排学生对下一节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双语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不能像大学英语授课那样,把对单词、句子和段落的阅读和理解作为重点。只用英语解释会让学生费解,教师还需要用中文讲解,即采用穿插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外,学生更需要主动学习,到图书馆或网络,包括一些专业论坛来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温习并整理已学知识。对于生源一般的普通院校各专业,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讲授的模式更与实际情况相符。经过4年的摸索,研究者已从最初采用的全英文教授转变为目前的混合型,并且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替代课堂板书,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英文授课的同时,可与授课老师用英语进行课堂专业知识的互动讨论。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用汉语讲授,再让学生精读教材后与老师交流讨论,以真正受益。通过这种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借鉴MBA教学中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多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真正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2.3多元的考核制度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仅对整个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机制[5]。或者说,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反映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可以督促学习和引导教学过程。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是双语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同时满足大纲和与实际相接的要求,教师要收集和整理很多针对当下中国国情的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其隐性和显性的工作量和难度要比普通教师高很多。此外,由于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素质存在差异,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产生影响。一些外语基础弱的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面临更多的难题。为此,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对其超额付出给予认可。。建议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灵活运用笔试、开卷、闭卷、半开卷等方法。并可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和质量作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文献、撰写外文报告,学期末考核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结合。书面考试可中英文结合,建议多考主观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更大的答题自由度,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双语教学的监督机制也需要建立完善,并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议程,从制度层面对双语教学实行管控,制订详细可行的评估细则,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教案、教学进度表、教师准入条件、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案可查,有章可循。

3《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效果

经过连续4届的讲授,从10级学生的反感厌恶,到11级学生的新鲜有趣,到13、14级级学生的适应融合。连续4届的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工程导论》双语课程较好地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外语兴趣和专业外语水平。从学校近3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统计结果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国家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大幅度提高。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评教”模块的统计来看:68%的学生反映经过一学期的双语学习,自身的思维和英语水平有显着的进步,学习兴趣大大提高;12%的学生反映课程讲授的速度太快,信息量过多,导致学生的印象模糊,为此,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以12级学生为例,58名同学中,8人通过六级考试,24人通过四级,还有26人未通过四级考试),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生在学量专业知识的同时,大量阅读、理解英语必然难度增大,因此,需要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文4

    1.1工业工程专业及其专业素质结构要求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以及系统工程技术对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系统进行规划、组织、设计、评价和创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1]。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要求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素质,包括学科基础素质、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开发与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均是通过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完善和补充实现上述素质的培养。例如,针对学科基础素质,开设电子电工学、基础工业工程、工程制图、机械制造等课程;针对工程设计能力开设机械设计、生产管理学、财务管理与成本分析、工程经济、人因工程、组织行为学,以及CAD、材料成型技术等;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开设生产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生产系统仿真、企业资源计划、设施规划与设计、质量管理等课程;针对系统开发与创新能力开设先进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课程。

    1.2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所产生的问题从工业工程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设置看,涉及面比较广,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开设的诸多课程无法有效掌握,尤其是涉及多个学科的多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造成学习上的混乱。。要消除这种混乱和无序,需要综合考虑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通过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二者的统一。

    2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2.1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构建的系统性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构不是存在于事物的现象之中,而是存在于模式之中[2]。这就要求用系统化的观点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问题。。上述工业工程专业的素质结构的形成即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目标所在。而围绕该素质结构,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基础工业工程、预测与决策理论与技术、系统工程导论、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因工程、生产现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主干课程。。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3]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系统运行的成果可知,投入和产出是最直接的确认、预测和评价的对象。本文认为:对投入和产出的分析则集中于时间研究,即工业工程所讲的作业测定。工业工程通过作业测定,最终实现标准工时的确定,为生产线平衡、现场改善、人力和物料需求、产能核算、设备更新换代、生产计划与控制提供基础标准。

    2.2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型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要以标准时间为核心,构建其课程关系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进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所形成的各教学模块:基础工工程模块、生产运作管理模块、产能计划模块、财会基模块,并描述了各模块对应的相关关联课程。。3应用课程体系结构模型的教学策略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文5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

1研究背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 GordonB.Davis教授于1967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宣告了MIS的创立[1]。此后40多年里,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了MIS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校也陆续开展了MIS的教学和研究[2],并相继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

在管理学二级门类下的信管专业[3-6]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已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第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专业侧重计算机科学技术;第二类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强调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第三类则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大为代表的财经院校,侧重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

经过很多高校几年的创办和教育实践,信管专业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全国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已猛增到近200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办学没特色,二是毕业生就业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7-8],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的需求和高校的培养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步伐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2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们分析国内各院校信管专业的发展与陕西师范大学的信管专业现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学校专业设置多而杂

就信息技术类学科来说,我校与此相关的学科有数学学院的数学与信息科学专业,物理学院的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和信管专业,国际商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等。从研究型情况来看,计算机学院有智能控制与信息安全研究所,数学学院有密码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商学院有信息安全研究所等。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专业多而杂,不利于我校整合现有的研究力量,形成学科与研究团队,而且将很难产生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2.2专业课设置过时

对于信管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认为专业课深度不够,杂而不专、泛而不精,所选用的教材过时,不适合现代市场需求。文字性的课程居多,与项目设计和开发相关的实用性课程较少。事实上,课程设置存在弊病,一方面是因为信管专业的建设在不断摸索中,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下面提到的师资力量薄弱,两者互相影响。

2.3师资队伍薄弱

多数学生表示,上课不认真听讲也是因为课堂枯燥、气氛不活跃。教师上课按课本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对自己教授的课程比较专业,但在问及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时,教师也比较模糊。尤其是很多老师自己都没有系统学习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更不具有项目开发的经验,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软件开发技能?这一点值得深思。因此,我们目前还很缺乏信管专业教师队伍。

2.4实践环节欠缺

现行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效果不大,学生认为当前上机实验的效果“形同虚设”、“不能获得技能”。上机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不饱满,安排松散。

3我校信管专业改革举措

很多信管专业人士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企业结合等角度,结合本校的发展,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改革举措[9-11]。

目前,大部分院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放到了管理学院,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以管理学为主的,这势必造成学生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的动手能力欠缺。作为综合性研究型本科大学,陕西师大需要改革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采取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优势,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

3.1修订培养方案

我们可以根据项目成立实验室,接收大三学生进入实验室,实现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混合工作机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与前沿性工作的探索。这实际上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2+2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培养。让学生及早加入教师的研究课题,锻炼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

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其他学校的僵化教学体系,彰显出自己的特色来。我院将计算机方面的若干强势方向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采用小范围课堂授课,让学生进教研室参与项目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具体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通识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可以保持原有培养方案,但教学内容要酌情删减,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特色方向课的开设要结合各个学校和院系的优势方向。比如有的学校以情报、图书馆等为特色,有的以管理学为主导,有的以项目开发为主流。

从研究积累和课程特色上来看,我院的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优化、模糊信息处理、GIS开发、生物信息计算、网络工程等都是优势研究方向,有很多教师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结合这些方面的信息处理技术,深入、系统地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既结合实际又意义深远。

在教材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教材的新颖性。信管专业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的。如果对学生的培养还停留在旧理论、旧知识上,所培养的毕业生是不适合时代需求的。应将课程从原来的纯理论课转变为实践课与理论课相结合。大大增加实践课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取消一些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合并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如信息管理导论、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实习

根据信息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要从IT企业选调一些学历符合高校要求且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高级软件人才,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我们还要大幅度修改教学计划,加大信管专业授课教师的研讨和培训力度等,保障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比如我院可以与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CISSST)联合。该学院由产业主管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出资组建,是市政府为了促进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发挥西安高校资源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解决方案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通道、打造百万产业队伍而实施的重大举措。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产业方面的专家和来自企业的有实际项目经验的技术专家组成,基于实际的项目搭建面向产业的实训平台。这样可使大学生实现由知识、技能向项目经验的转换,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3.3面向服务,IMIS向SSME专业过渡

随着生产型经济的高度成熟及IT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明显表现出加速向后工业化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典型特征。所以学校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社会需求。

表1[12]从行业增值对GDP贡献率上显示了近年来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农业+工业+服务业=100%,表示世界上不同国家中就业劳动者人口在三种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较低。劳动力人口规模是指在一个国家中18周岁到60周岁或者65周岁之间从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人口比例,这个比例越高,说明服务业所占的程度就越低。由于失业人口的存在,它们与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口数据没有直接计算公式。最后一列是服务业25年的增幅,如中国的增幅是191%,说明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而发达国家的增幅就比较小。可见服务行业已经占据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并且这种趋势将日益明显。

“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12-14]专业是国家针对服务业呈现的日益增长的趋势而设置的新专业。SSME是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产业工程、公司战略、管理科学、社会和认知科学以及法律科学等的结合与交叉,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发展服务经济需要的服务技能。。该研讨会探讨了SSME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积极构建服务科学学科,以推动服务经济的发展与SSME的进步。该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分析SSME,并积极探讨了SSME学科建设的需求及规范,指出了SSME学科的重要性。

目前,SSME概念体系的建立已基本完成,而系统性研究才刚刚起步[13]。尽管如此,人们公认此领域具有极大发展潜力,通过业界和学界的合作,此领域在未来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学科门类的可能性非常大。我院已和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及一些IT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到社会需求、服务意识及服务科学的重要性。考虑到信管专业与SSME专业在课程体系等方面有很多融合部分,可以考虑将信管专业逐步转型和过渡到SSME专业,以适应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4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陕西师范大学来说,可以结合我校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特色,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特点,参照国家新开设专业――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发展思路、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等,选择“信息时代下的教师教育和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结合未来服务业的大趋势,研究教师教育及学校如何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提供具有创新性、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结合我校的发展战略,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

参考文献:

[1] Huang W, Wei K K, Watson R. 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85-91.

[2] 陶青.国外大学MIS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6(7):195-197.

[3] 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128-131.

[4] 查先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情报学报, 2003(4):507-512.

[5] 龚花萍,沈玖玖.中外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55-57.

[6] 王知强,陈本士,梁妍.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5):16-19.

[7] 吴迪,王晓煜,邵欣欣.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6):4-8.

[8] 张德芬,耿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5):123-126.

[9] 胡昌平,赵雪芹.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变革与全程教学改革的推进[J].情报科学,2009,27(10):1453-1456.

[10] 胡昌平,李烨,赵雪芹.信息管理类专业互动式与全程教学改革的实现[J].情报杂志,2010,29(2):157-159.

[11] 汤志伟,吴瑞巍,余海莹.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互动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10(5):29-33.

[12] 吴建祖,张兴华,陆俊杰.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SME)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1-25.

[13] 刘作仪,杜少甫.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一个正在兴起的领域[J].管理学报,2008,5(4):607-614.

[14] HIDAKA K. Trends in Services Sciences in Japan and Abroad[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ends,2006(19):35-47.

The Status Quo and Reformation of the Major of IMIS

LEI Xiu-juan, LI Yong-ming, WU Zhen-qia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Xi’an 710062, China)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范文6

关键词:智能;决策系统;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智能化”成为信息化后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决策领域,20世纪80年代,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应运而生。但是,DSS只能辅助和支持决策者决策,其贡献局限于对可选方案的评价,只能对有量化特性的问题使用数据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来辅助决策,不具有表示复杂决策过程的能力,因此,促使人们提出将DSS与专家系统(ES)相结合,以分别发挥DSS的数值分析和ES的符号处理优势,从而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以既能进行知识处理,又能有效地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这就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的产生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技术的发展,IDSS在广泛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医疗和农业科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了解、掌握智能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智能决策类课程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和智能科学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1-4]。

在我校,智能决策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其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限选或选修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繁,二是技术更新快,三是涉及的专业知识深,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计算机技术)要求极高,教学难度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抓不住课程的核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本文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提出并开展教学研究的。

1教学内容改革

智能决策系统是一门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人工智能和应用数学交叉的新兴专业课程,其学分通常为2~2.5学分,即32~40学时,其中包括0.5学分的实验课程(8学时)。因此,如何在有限学时中容纳下本课程教学内容,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成为首要问题。

通过实践和教学改革,我校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下列6个知识单元。

1) 决策理论概述。主要内容有决策的概念、类型、基础、流程和目标。理论课时数4学时。

2) 决策系统。主要内容有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主要部件与设计要点。理论课时数控制在6学时。

3) 决策模型。主要内容有数据仓库、知识管理、数据挖掘、智能算法和数据处理。理论课时数控制在6学时。

4) 智能决策系统。主要内容有计算智能基础、专家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智能决策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智能决策系统的设计要点。理论课时数控制在8学时。

5) 群体决策系统。主要内容有协同计算概述,群体决策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群体决策过程与建模和实现方法。理论课时数控制在6学时。

6)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决策系统技术和应用,网络技术与基于Agent的决策系统,智慧地球与智能化企业。理论课时数控制在2学时。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4个实验,学时总数为8学时,其教学内容设置见本文§3。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其方法体系主要包含多个基本要素,比如教、学、信息传输载体(包含文字、图形、图像、肢体语言、表情、感知等)和教学辅助设备等。教学过程就是要充分利用具有信息优势、知识优势的教师,将信息、知识、技能、技巧,系统集成地传输给暂时处于低信息状态的学生。决定这个传输过程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因素有: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和学生的求知欲与基础知识及其结构。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就是围绕这两个因素展开[5],限于篇幅,本文的讨论仅从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着手。

2.1探索式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本文实践了“探索式教学法”,此法强调因材施教,在教学全过程创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所谓探索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以学习课程知识和科学问题为探索目标,以学生熟悉和能接触到生活原型为研究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环境,学生通过个体、小组、团队等多种形式完成解难、释疑、尝试学习活动,将学生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程序。探索式教学方法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6],培养学生的文献获取与加工能力、信息分析与加工利用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尽管探索式教学法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思想、理念指导,但是,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不同课程内容,其实际应用方法也会存在差异,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之说。本文以智能决策系统课程第1知识单元课外作业为例,尝试说明该法的具体应用方法,为保证该方法的实施效果,本文拟定了如下的教师操作流程:

1) 制定论文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参考文献和学会表达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获取、理解、过滤和分析信息;其次,要求学生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技巧;最后,要求学生在观众面前表达自己观点,学习说服听众、推销自己观点的技巧。

2) 论文基本要求:①围绕“关于信息技术对决策影响”的主题,学生自拟题目;②2周时间内,学生完成1 000字左右(2页A4幅面)的论文,其中内容需要包括摘要,关键词,问题或观点概述,目前发展状况,结论或结语;③制作演示幻灯片。

3) 提供信息查阅途径:通过网络教师自己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源和网络地址资源,指出查询方法和基本技巧。

4) 抽查式演讲:①使用幻灯片;②介绍主要内容;③结论;④点评、提问与回答。

5) 评价标准:①文档编制能力;②问题发现与分析能力;③表达与陈述能力。

在实施中,要防止出现如下情况:①题目太难或太容易,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②提前告示和监督,防止学生偷懒或拷贝;③灵活掌握考评手段,鼓励创新,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2.2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学生身临案例场境的教学氛围,使用案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等活动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利用该方法,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学生学习提供模仿案例,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需要掌握好2个重要环节:

1) 案例选编。必须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常见的例子,案例选编必须围绕课程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适当加工,剔除与课程内容关联性小的内容和技术,降低难度,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案例必须来自于实际,并且问题明确。

2) 案例讲解与分析。案例本身只是对实例的某些情况描述,表面上平铺直叙,但是,其中必须隐藏着多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以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思考和分析过程中,既要培养和开发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案例分析不能苛求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而应该重点强调分析过程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恰当,案例讲解和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等能力,通常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课程后续需要实施的教学目标。

本文在第4知识单元中,以6子棋计算机博弈系统为例,通过对6子棋计算机博弈平台的仿真实验,选择不同的博弈策略,比如不同的估值函数、不同的搜索策略等,获得不同的实验结果,实现人-机对战、机-机对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机器智能的魔力及其智能系统的构造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教学内容

3.1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课是智能决策系统课程的重要环节,由于总课时有限,实验课时也就不多。。本课程实验学时为8学时,主要设置了表1中的3个实验。

3.2实验课的操作

1) 简化平台、降低实验难度。实验教学过程重在是一个训练学生动手、动眼和动脑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操作技能,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实验中,要尽量将实验平台简化,以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实验内容,保证实验效果。比如实验2,提供给学生智能交通灯控仿真平台,它实际上是一个软件模拟平台,能实现固定交管模式的全部功能,学生能通过标准接口建立自己设计的智能交通管理模式;又如实验3,以FIRA机器人足球5vs5比赛项目的仿真平台为实验平台,利用平台已设置的运球、传球、前进、后退、转动等命令,学生能通过这些命令建立足球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避障策略。

2) 科学分组、培养协作能力。由于实验3工作量比较大,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发挥集体智慧作用,因此,在实验3中,按照3~5人/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监督、管理、协调本组实验过程,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并对组长负责,组长对教师负责。实验3的课内实验设置4学时/2次,学时主要在课外完成实验3,历时1个月。

3) 设计算法、培养智能意识。引导学生,模仿人类智能,设计智能算法,实现简单的智能决策。由于课时有限,必须注意控制算法的简洁、实效,以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模拟实现简单的智能行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业务行为,发现系统流程,构造智能算法,以此培养学生开发信息系统的智能意识。

4结语

智能决策系统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科学交叉结合的一门新兴专业课程,对推动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作为在校主要面对电子信息、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反映加深了对智能的理解,提高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识深度,培养了学生的智能化设计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1-38.

[2] 张彦铎,王海晖,刘昌辉. 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39-42.

[3] 韩力群.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规范[R]. 北京:第二届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2004.

[4]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5] 杨德广,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50.

[6] 张伟峰. 本科高年级人工智能教学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39-141.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Intelligent Decision System Courses

ZHANG Xiao-chuan, CHEN F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