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范例

2024-04-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振兴中医事业,努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区属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八统一”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建设,使其设置更为合理、布局更为科学、设施更为完备、管理更为规范,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整洁、舒适、温馨的诊疗环境。。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社区卫生支部联建”、创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活动,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努力打造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2、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实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到村卫生室设置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着力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农村群众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工作。二是加强乡村医生聘用制管理,卫生院积极承担对乡村卫生室的管理、监督、指导,解决聘用乡村医生的待遇,稳定村医队伍,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区域性大病统筹,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有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深入开展“两好一满意”活动,通过卫生扶贫、专家下乡、技术帮扶、设备援助等形式,规范基层执业行为,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夯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网上订购基本药物的落实,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负担。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试点实施药品零加价,探索实行,积累经验,全面推广,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2、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全面覆盖、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不断提高基金使用率。完善新农合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农民在村卫生室方便、快捷的直接报销。全面推行普通门诊统筹,完善特殊慢病门诊统筹,扩大新农合受益面。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门诊费用补偿总额预付和住院费用补偿按病种付费等试点。强化“十严”管理,做好“三步”审核,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严格规范基金封闭运行,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和费用控制,确保基金安全。

3、实施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定编定岗工作,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全员聘用制和聘用合同管理制。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建立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管理机制。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绩效工资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水平直接挂钩。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4、理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公立医院分工合作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

5、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制定并实施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运行体制,完善医院内部领导体制与决策议事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合理调整医药价格,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实行全行业监管,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促进公立医院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建立电子病历,推进施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三)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科学设置,合理规划,强化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医疗技术、大型贵重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层次。继续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规范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坚持“控制数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的原则,合理规划设置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这五年的时间,力争发展2-3家有专科特色或有相当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优化我区医疗资源。

(四)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三级”预防保健网络,配齐配好预防保健人员,加大预防保健工作力度,形成体系完善、运行顺畅的区疾控中心、镇卫生院(防保站)、村卫生室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工作,力争使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8%,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p#分页标题#e#

2、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好结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及时发现处置重大疫情,加强重症救治,减轻危害。加强对全区防病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实行对辖区内居民重点传染病和职业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实现疾病防控网上直报和计划免疫微机化管理。。

3、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社区为基础,围绕危害人民健康的肝炎、结核病、性病等急性传染病和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普知识宣传和综合防治。到年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和城乡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防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以上。

4、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继续实施“降消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叶酸增补率达到80%。继续开展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普查工作和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工作,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5、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全面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饮用水卫生以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行相关职能,积极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

6、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形成指挥有力、反映灵敏、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加强区属院站规范化建设

1、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完成市立医院15000平米门诊楼建设及10000平米病房楼接层工程,到年开放床位700张,门诊量突破1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万人次;扩建联合医院门诊楼大厅和门诊楼四楼,改善就医条件,建设高标准手术室,争取至年开放床位350张,住院人数达1万人次;改造完成区妇幼保健院病房楼,改善住院环境,争取到年门诊量突破65000人次。

2、培植服务品牌,强化核心实力。市立医院在巩固现有心内、急救、肛肠、妇产、等重点专科基础上,更新购置直线加速器、64排螺旋CT等大型医疗设备,重点建设肿瘤科、神经外科、呼吸科、泌尿外科、老年病科等学科,创建特色名优品牌,突出优质护理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联合医院在保持原有严控、口腔科服务品牌的同时,购置国内领先的肿瘤放疗设备—陀螺刀,依托总医院的技术支持,建立覆盖周边地区,集诊断、治疗、研究为一体的肿瘤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将着力盘活医院资源,科学规划医院发展,优化服务环境,拓宽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3、浓厚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医院。鼓励在职继续教育和学历学习,不断完善医院科研奖励机制,积极鼓励专业人员进行创新技术,突破难点,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创建学习型医院。力争在年科研立项25项,230篇。

(六)全面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30人,充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认真落实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制度,积极选送无学历在岗农村卫生人员参加省级学历教育;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及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任务,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人才交流力度,实现区属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彼此之间人员广泛交流。计划实施“学科带头人计划”,大胆引进、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以达到“以人带科,以科兴院”的作用。。

(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巩固“创卫”成果,深化“创卫”成效,建立健康教育宣传和餐饮、“五小”行业整治长效机制,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积极落实中央补助农村改厕项目,争取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实现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率达90%以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巩固除“四害”成果,将“四害”密度控制在最低范围以内。认真抓好控烟工作,大力宣传吸烟危害,积极开展无烟单位的创建活动;继续加强文明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力争每年创建成3-4省、市级文明卫生单位。

(八)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重点抓好联合医院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三年内按照要求,完善骨科、康复科必备设施及人员配备,完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的创建达标及验收,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申报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药推广示范单位创建,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计划五年内引进相应人才,在联合医院建立中医未病科,探索建立和完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师承教育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个个拥有健康身体”的奋斗目标。#p#分页标题#e#

(二)主要指标

1、生命质量与健康目标

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男76.1岁,女78.2岁;

;。

⑸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⑹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农村90%,城市98%的水平。

⑺居民总患病率下降20%,主要慢性病人管理率达60%。

2、资源配置与利用目标

⑴全区病床总数控制在1500张以内,每千人占有医院床位达到3张;其中市立医院700张,联合医院350张,区妇幼保健院120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0张。

⑵全区卫生人员总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16.2人左右;

⑶城区新建(转办或筹建)2-3所具有特色的专科医院;

⑷建立政府主导,体制完善,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责权明晰,运转高效,信息畅通,整体联动的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比较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运行机制,达到反映及时准确,处置科学有效,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水平;

⑸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优化。乡村医生通过学历转化教育,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水平,基层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全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逐步达到1:3:6;

⑹社区卫生目标: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微机化管理;提档升级,强化职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五年内争取创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个,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建档率达到98%,全科医生培训合格率达100%。

⑺农村卫生目标: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使“乡村卫生一体化”在全区推广实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建档率达90%以上,农村卫生技术队伍持证上岗率100%,新农合覆盖率巩固在100%,村卫生室合格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建成5所示范村卫生室。

3、科技开发与应用目标

⑴加大和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量比上年增长5%;

⑵年,科研立项25项,230篇;

⑶加大肿瘤预防和诊疗技术研究力度,使肿瘤诊疗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集诊断、治疗、研究为一体的肿瘤中心1处,肿瘤专科病房2处。

⑷普及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在完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达标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⑸巩固市立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等级,积极向三级医院看齐;区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评审,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改革体制,健全机制,逐步解决制约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卫生事业良性发展。一是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要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对全区范围内的卫生资源纳入规划,实施行业宏观管理。二是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物价变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二)实施“人才兴卫”战略,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加大培养力度,注重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造就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的业务骨干,以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学科人才队伍。要继续抓好在职卫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卫生技术人员的结构趋于合理。开展乡村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学历转化培训和全科医生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改善提高人员结构。“十二五”期间,面向全国医学院校引进15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区属医疗单位工作,面向社会考录约200名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有计划地返聘100名具有良好专业素质、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工作的退休人员到各医疗单位工作。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卫生技术人员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技创新。立足实际,紧跟国内外卫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针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研活动,不断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学术水平。通过技术项目引进、临床科研攻关,多上项目,多出成果,力争科研上台阶,创新有突破。

(四)突出社区和农村卫生,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是提档升级,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在“八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医疗模式。三是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果,加强宣传引导,抓好规范管理,确保新农合工作良性运行。四是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合并工作,整合全区卫生资源,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二是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发展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办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五是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技术提升,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p#分页标题#e#

(六)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尤其是服务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增加对卫生监督的投入,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岗前培训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的监督监测,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

(七)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方针,推动中医事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和省、市《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大讨论活动,制定出台地方性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急救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抓好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新的特色专科。积极促进中医药参与农村初保、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医重点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重点抓好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的创建达标及验收。

(八)切实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深入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以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肝炎和其它慢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公共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认真贯彻“一法两纲”,加大孕产妇和婴幼儿系统管理力度,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