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出版社;财务管理;会计基础
一、引言
出版社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工作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及运作,又让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体现出了一些特殊性。当前,国内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在规范性与精细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二、国内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现状
(一)工作受重视程度偏低
出版社近年来不仅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同时,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市场冲击。因此,国内许多出版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都将管理工作重心放在了市场扩展及新兴项目和业务的开发方面。对于内部管理不够重视,尤其对会计基础工作等不能够为企业在短期内带来直接收益的工作更是不甚关心。缺乏领导的重视与相应的指导、监督,必然失去对工作状况的及时发现与处理能力,同时,也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充分开展,导致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迟迟无法得到有效加强。
(二)岗位及人员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是出版社必有的管理内容,但在岗位设置及人员素质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出版社因为管理意识及财务状况等问题,未能设置专门的会计基础工作岗位,多由财务管理人员兼任,人员素质方面的要求较低,甚至一些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混入其中。这种管理上的疏漏与过失也直接导致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低下,无法适应当前及未来的会计工作需要。
(三)会计核算有待加强
出版社的核算项目众多,涉及面也较广。会计核算工作可以说是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工作的难点。在出版社的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规范化较低、精细化不足以及程序不严格、缺乏体系化的问题。这不仅让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无法提升,对于整个会计工作乃至财务管理都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出版社的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都出现问题。
(四)档案管理失序
。当前,出版社档案管理不仅存在着管理失序、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也因为管理失当而直接导致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偏低,难以发挥会计档案在管理及运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责任落实不到位
会计基础工作当中也包括了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及有效监督,从而实现各种会计材料、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避免疏漏与权责不清。但由于大多数出版社在制度建设及岗位管理方面本身就存在诸多不足,以至于在人员工作交接上也显得比较随意,没有交接监督、没有权责划分,交接内容也含糊不清。
(六)监督和约束机制有待建立
管理工作想要实现科学与规范,监督约束机制必不可少。而对于多数出版社来说,会计稽核工作的落实力度仍然存在不足。具体来说,稽核人员素质偏低、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同时会计稽核内容也不够精细与规范。最后,缺乏果断的过失处罚,让工作人员有恃无恐,不能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前文我们对当前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管理意识、岗位及人员设置、会计核算、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要切实提升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质量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重视管理,加强领导
出版社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不仅有领导者管理意识的问题,同时也有出版社自身财务状况的问题。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单方面的管理质量提升,其对于整个出版社的有序运作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要加强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具体内容的学习,以便能够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帮助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规范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
会计基础工作虽然是会计及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其特殊性与专业性却不是一般财务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当前,许多出版社为了管理成本及人员考量而未能设置专门的会计基础工作岗位和配置专门人员,不仅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专业度和精细化,工作的基本质量也很难保证。设置会计机构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的首要前提,人员配置方面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筛选合格的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针对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具体内容强化人员在岗培训,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精细化及与出版社具体管理要求的适应。
(三)规范会计核算
出版社的会计核算内容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则可能影响到整个出版社的财务管理及总体运作。规范会计核算,重点是要规范核算项目并细化具体的核算内容,以实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第一,生产成本方面,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印发《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会〔2004〕1号)进行单品种成本核算,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支持下,完整、准确的归集每一本图书的各项实际成本,将核算内容细化到直接材料成本、印刷成本、装订成本、稿费及版税、编加费、间接费用分摊等几个小项。同时,为解决出版行业成本结算周期过长的问题,还要重视应计成本费用的计提,要以委托加工合同、付印单、工价协议、材料市场价、稿酬合同等为依据,计算应计入生产成本但尚未发生支付或尚未取得结算发票的款项,建立应计生产成本的图书核算卡片,使“应计生产成本”明细科目的设置与“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同步,以提升出版社成本的核算质量。。第三,存货核算。存货核算也是出版社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对出版社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把关,库存商品应按出版物类别、品种分版(印、批、期)次、定价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库房应按品种分版(印、批、期)次、定价设置实物明细卡片,记录库存出版物的进销存情况。库房和财务部门要定期对账和盘点存货,以确保账实相符。最后,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还要特别重视对委托代销商品的会计核算精细化处理,要随时跟踪和记录客户情况、财务状况、分销单确认等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降低代销商品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应该在加强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巩固纸质档案等传统档案管理质量,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渠道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利用电子档案管理手段提升档案数据安全性及使用便利性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对比、审核、管理,加强会计档案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与周密性。
(五)加强责任落实
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落实应该表现在会计工作交接的交接双方以及监督方身上,实现权责的有效划分,确保责任问题出现时能够准确快速的锁定具体责任人,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降低风险发生几率。而问责制度也应该与人员绩效考核相挂钩,促使工作人员及监管人员自觉履行工作职能,提升其工作的自律性与主动性。
(六)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要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监察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财会人员、会计核算人员、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审计工作专家顾问。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出版社具体管理工作的契合性。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借助制度的制定,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实现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出版社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财经界,2016(01).
[2]鞠齐.试论新形势下出版社会计工作的新变化[J].大学出版,2015(12).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伦理基础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
纵观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现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价值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经济伦理基础尚未建立。首先,计划经济的伦理基础是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讲究的是人情面子。而随着市场的转型,社会流动性增大,商品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多为陌生人,市场经济行为无法通过传统的计划经济伦理基础得到有效的约束。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结构、生产任务、利益分配都是计划的,是受政府严格控制的。而市场经济中,交易主体享有独立的地位,利益分配与效率挂钩,政府仅实施宏观调控。即传统经济结构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垂直关系转变成了一种平等、独立的水平关系。显然,旧的计划经济伦理基础已无法有效约束市场经济行为。
2 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基础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需新的伦理基础完善其约束机制。首先,交易主体对“经济人”理论理解片面,忽视了自身“道德人”的身份,导致其无节制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形成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病态现象。其次,依据“有限理性”理论,当人以为做出了最佳利益抉择时,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所做的决策可能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符合理性决策。“囚徒困境”就是有利的例证。所以,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需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两者平衡发展的新的约束规则对市场经济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而约束规则有硬性规则和软性规则。硬性规则主要是指法律、法规等外在强制性规则,软性规则主要是指内在的伦理道德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律和伦理共同维持。原因是:(1)法律、法规的制定、遵守和维护不仅需要法律责任作为保障,也需要交易主体在道德伦理上的认知、自律和实施。①(2)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使交易成本增加,通过伦理内化产生的自我约束,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3)法律规定的有限性和滞后性,决定了法律约束力的有限性。伦理是法律最好的补充。(4)从伦理学的角度,任何外在的强制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伦理可以通过价值内化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力,②使交易主体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自觉地考虑伦理。再者,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基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通过资源、物质财富的高消耗和自身体能的低消耗的方式发展经济,导致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病态”和自身生命力的下降,③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我们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旨在追求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并要求当代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符合规律的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尺度的价值评价和伦理规范。
3 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基础
以经济学与伦理学相协调,“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集体主义与个人精神相结合为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基础。
(1)自利性与他利性相统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并且,交易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达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效果。所以自利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性。但,自利性并不是毫无约束的,应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的实质是实现商品价值。这要求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也要考虑对方利益能否得到满足。否则,商品交换将无法顺利进行,交易各方利益都无法实现。以自利为目的,以他利为手段,最终达到互利,这也符合“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2)自主性和责任相统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从垂直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交易主体。这种自主性充分体现在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市场运行环节中。自主性有利于促进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但,当自主性畸形发展时,则会导致偷税漏税、短期行为等个人主义产生。市场经济主体,应当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成就观。首先,自主的交易行为应当遵守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在反复的交易过程中提炼的共同约定,能够维护市场秩序。所以,交易主体有必要也有责任遵守市场规则。其次,人的成就不应当简单地以货币财富来衡量,还应当结合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评价。如前文所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自身利益的实现离不开他人利益的实现。在繁多的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交错的利益关系网,从而会产生公共利益。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不能脱离集体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个人利益的实现应以公共利益的维护为前提,坚持个人精神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3)公平效率相统一。 公平主要包括竞争公平和分配公平。而效率是指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效率承认收益对等性,激励经济主体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竞争公平是分配公平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效率是分配公平的保障。个人与集体的统一性,自利与他利的一致性要求经济主体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技术等公平竞争手段提高效率。同时,经济效率代表着社会经济利益的生产创造和其第一次市场分配。然而,完全依靠市场分配社会经济利益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为了使少受益方获得补偿利益,由政府主持的第二次利益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这种分配公平是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对收入分配的协调,并且需要以经济利益的产出和收益增加为保障。而三者的协调统一,是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的动力所在。
(4)诚实守信和契约精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契约的方式避免交换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时空间的分离所带了的交易风险。契约是达成合意的承诺。而交易主体对自己能获得应得利益的确信主要来自对法律效力的信任和对交易他方的信任。⑤但,法律的监督范围和效力是有限的,要实现自身利益最根本的前提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在实现交易各方利益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繁荣。
注释
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伦理问题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② 杨光飞,梅锦萍.市场转型与经济伦理重塑——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反思.伦理学研究,2011.11(6).
一、现有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及其贡献
(一)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形成之前,劳动价值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空气、水、天然森林等环境资源因其没有接纳人类劳动而不具有价值。资源无价、环境无价不但加速了对资源的索取,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导致环境资源无法纳入会计体系。正是由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识。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主张按环境的效用性和稀缺性确定其价值,变环境无价为环境有价。这就为具有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环境因素的会计计量奠定了价值基础。
(二)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经济的外部性是指某种物品或活动外溢到社会的、一定的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和效益却不能在决定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以反映。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它可使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基础受损。经济的外部性理论产生之前,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一般不需(至少不完全需要)负担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费用和负效益。经济的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成本核算不仅应确认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支出,也应确认其造成的外部成本避免了应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转移于社会,也避免企业因少负担成本而获得了超额收益,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不公平。外部环境成本必须纳入企业核算体系的主张,为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范畴进行了更加完善的诠释。
(三)资源寿命周期理论
资源寿命周期主要是对地球资源从被人类采掘、提取开始,经过生产、加工、使用、回收以及废弃物处理等过程的系统描述。资源寿命周期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往往截止于产品生产加工完毕。资源寿命周期理论认为会计的研究对象不应仅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封闭区间,而应扩展到资源提取、产品生产、商品使用及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等资源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该理论突破了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周转,而将企业会计核算对象拓展到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整个资源寿命周期。
(四)物质流转理论
物质流转理论主要阐述了物质流转各个环节、范围的影响变动程度的系统过程,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131。物质流转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视企业为独立的生命体将其与外界自然环境割裂。物质流转理论认为环境与企业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会计核算应从环境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作用下的整个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及补偿问题,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还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与补偿,以完成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动态平衡,保持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正常循环。
(五)社会责任理论考虑经济责任,而无视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企业在为所有者谋求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职工、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的利益。明确了企业的社会属性,就要求企业履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正确核算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经常是只顾及当代人需要,而很少顾及甚至不顾及后代人需要14。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站在代际平衡的基础上,考虑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会计核算,计量、反映和控制相关的环境资源,突出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会计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发展中对环境的重视,革新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理念。
二、现有环境会计理论基础的局限性
上述环境会计理论基础有效地解决了环境的价值、生产成本的完整性、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正常循环、企业社会角色定位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为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些理论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现有理论基础的核心是补偿,包括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这种补偿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为上限。若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则只能维持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无法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目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保证不继续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也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不和谐向和谐的方向转变,而这并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二,现有理论基础强调的是物质,即强调优化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因素,缺乏人文关怀,对人文因素考虑很少。换而言之,就是未全面考虑生产者本身的需求,因而无法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无法实现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现有理论基础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必然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的发展未必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获得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双赢。
第四,现有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无法系统全面地解决环境会计面临的所有问题15。如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只解决了环境资源的价值问题,经济的外部性理论只着眼于解决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等。这些理论只考虑作为系统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并没有将环境会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系统应当怎样整合、协同才能达到最优的发展。
总之,这些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理论基础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因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为建立一整套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三、环境会计和谐理论
(一)构筑环境会计和谐理论基础的必然性
环境会计理论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环境会计的“实践概括”而成的“有系统的结论”。由于环境会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什么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因此,环境会计理论的生命力,必然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之中。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当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t,SO2排放量2468.1万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5767万t;197条河流的407个断面中,W级和低于W级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0.1%。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在三级和低于三级标准的占39.5%。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如果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继续停留在维持环境简单再生产、忽视人文关怀、不按和谐社会要求进行系统整合的状况下,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环境改善和环境会计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树立能满足现在和今后较长时期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与建立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的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二)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理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构建新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全新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发展。既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能量的正常流转和环境的承载力,从生产力角度对环境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偿和调整,又要注意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考量经济的外部性,从生产关系角度对个人、企业这些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和谐,更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系统解决问题,促进全面和谐,实现全面发展。
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仅实现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是不够的,还要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因为原地踏步不是和谐的本质,和谐是发展的和谐,是进步的和谐。所以,环境会计对环境的补偿不能简单地以耗费或损害为上限,而应以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为标准。这一标准往往高于为维持环境简单再生产进行补偿的标准,高出部分体现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义务。此外,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支撑的环境会计,还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促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行为有助于维护和发展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有助于整个社会建立更和谐的生产关系。
(三)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计量模型
现有环境会计对环境成本计量的标准只要求简单补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耗费或损害,只能维持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无法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支撑的新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对环境成本的计量要体现和谐性和发展性,成本确认计量标准要高于现有要求。为此,环境总成本应由环境补偿成本和环境发展成本构成,通过提取“环境补偿基金”(环境补偿基金=资源耗费+环境损害),对即时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损害进行必要补偿,维持环境的简单再生产。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环境发展基金”达到“高于已发生的环境损害或者耗费的标准,实现整个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和企业职工环境权益的发展,保障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地向更协调、更高的方向发展”的标准,实现促进和谐的环境扩大再生产;并借助“环境补偿基金”X“和谐发展系数”来实现其计量。这里的和谐发展系数是指为了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为实现环境的简单再生产需承担的补偿义务两者相比得出的系数,具体包括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和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即:和谐发展系数=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职工环境权益发展
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中最基本的内容,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将符合和谐理论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概括如下:
环境成本二环境补偿基金十环境发展基金二环境补偿基金十环境补偿基金X和谐发展系数=环境补偿基金+(环境扩大再生产基金+职工环境权益发展基金)二环境补偿基金+环境补偿基金X(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
和谐发展系数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在该经济发展速度下环境的承载能力加以确定。实践中,一是由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资源统一确定不同的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以税收的方式提取全社会环境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由国家统筹进行环境的扩大再生产;二是由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根据利用环境资源对职工和周边社区的环境权益影响程度不同,确定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由企业提取用于改善职工环境权益、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提升企业环境形象的专项基金。核算中,企业将依据这两个系数计算环境成本归入生产成本,从企业会计核算层面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和企业职工环境权益保障要求。。国家统一确定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时,对职工和周边社区的环境权益有较大损害的,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确定得大些,反之亦然。
(四)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
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往往是围绕边际生产成本展开的,决策中一般不顾及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会计和谐理论下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则大为不同。它需要以和谐理论为前提,在区分生产成本、社会总成本、和谐发展成本的基础上,围绕边际和谐发展成本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Abstract: Revives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rong cultural orientation causes the society not to be unfair inevitably, could also not form society's accord development, the Confucianist culture initiative “the benevolence” the spirit, it was ideal is the Datong society finally, propose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with the present government as well as “humanist” the governing idea profits from the supplement mutually, thus established truly is in keeping with the populace wish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afe society, the affluent society”.
关键词:仁爱精神 和谐社会 核心基础
key words: Benevolence spirit Harmonious society Core foundation
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历史系教学秘书。
构筑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明白和谐的标准是什么,而判断社会和谐与否,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社会是否稳定。任何社会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当这些社会冲突激化后,就会大大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和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的社会冲突更加多元化。这些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之所以产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不能容纳有些利益的表达,导致这些利益的主体要采取一些体制外的方式来实现其利益的表达。
社会制度和文化取向导致社会不公正。
。
经过30年的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风险却在不断的提高,这其中包括疾病的风险、失业的风险、看病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这些风险和压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显现和增加。基于这样的现实,导致了种种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收入的不均衡致使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社会的文化取向一直在从道德、行为规范上为种种不平等现象进行论证,认为这些不平等是合理的,正当的、所有的成功者应该得到他所拥有的一切。而所有的失败者则都是咎由自取,一切都是个人原因造成的,政府不对老百姓承担责任和义务,公民的责任感日渐消退。
这种错误的文化取向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讲效益不讲公平,二是讲制度不讲道德。理论界、学术界整天都在讲制度并且极力主张用制度去约束人的各种行为,这是很极端化的做法,实际上,一个社会很大程度上是靠道德支配的,而并不是完全靠制度,及时建立了制度,执行制度的人如果没有人情味也不能正确的执行,因为群众是不接受的。在大多数领域,约束大众行为的是道德而不是制度。例如,我们在公共场合看到街上的雕塑很漂亮,而我们是去欣赏它、爱护它,并不是破坏它,只所与这样做肯定不是旁边有警察或者有警示栏,而是因为我们觉得不应该这么做,这样做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这恰恰说明一个和谐的社会,主要靠公民的道德和仁爱的精神,不仅仅是因为有警察、有规定制度约束。
要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弘扬讲公平,就要弘扬讲公平、讲道德的理念,而这离不开政府理念行为的调整。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主张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亲民政策等等,都是政府调整自身行为的体现。
在调整政府行为之外,要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还需要我们重建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和道德决定了什么是公正,什么是不公正。如果不能告诉老百姓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公正的,这样的社会,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
在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建设上,还是应把儒家政治哲学的那些理念逐渐恢复起来。恢复儒家的政治理念当然不是宣扬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核就是“仁”它解决的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孔子说的仁者爱人,也就是有爱人之心就是“仁”。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说人和动物的差别非常小,就是那么一点点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人和禽兽的根本区别。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主旋律的把握,是新闻传媒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必经之路。[1]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要素,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发展国家经济效益的保障性因素。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是社会发展情况的主要衡量指标。市场经济的分配不均是公民之间利益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与人有关的因素成为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从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了我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建设和完善,是促进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措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的主要表现。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2]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需要对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信息宣传和传播任务是新闻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对和谐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新闻传媒的发展情况来看,维护公平正义、坚守社会道德,是新闻宣传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二、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新闻宣传的共生关系
(一)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
新闻传媒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新闻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新闻传媒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播报。[3]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下,新闻媒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为新闻传媒的资金因素和资源要素提供一定的保障。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发展渠道。因而,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大环境方面。
(二)社会经济对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制约作用和引导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传媒业的整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性的关系。[4]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是新闻传媒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本条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让信息加工条件和信息采集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和流通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工厂开始向道路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集中,这就为工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市民阶层是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可以为报纸媒体提供一个广阔的读者市场;市场经济繁荣,可以为新闻媒体提广告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则为新闻传媒提供了投资市场。。这样,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成为了新闻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来,我国专业财经媒体的纷纷创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创刊的《市场报》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当代财经类传媒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末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等刊物则是国家出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而创建的财经传媒,其后《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国际商报》等报纸和广播电视财经频道的出现,让财经媒体在专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传媒的产生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产物,也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新闻传媒及宣传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影响
新闻传媒自身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功能与社会经济现象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导向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对新闻宣传工作经济价值的量化分析工作并不是对其最终价值进行衡量的有效方式。。。新闻宣传工作是对居民生活需求进行转播的重要方式,可以让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有效提升和拓展,从而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新闻传媒的广告传播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让新闻宣传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新闻传媒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社会民众对传媒产品的消费情况和企业广告的支出情况也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也会让新闻宣传工作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现代经济领域,广告可以被看作是传媒产业发展状况的反映。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广告总额也表现出了高速增长的特点。信息沟通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经新闻宣传对经济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经济所涉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素产生积极影响。新闻宣传机制对社会经济的热点和焦点的传播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要新闻媒体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新闻宣传工作往往可以达到相对较好的传播效果。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工作可以发挥出信息预警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对经济活动的未来进行了解和预判,进而在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传媒产业与地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融合,可以为某一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组织和一些与新闻媒体相关联的创意组织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表现出了集群现象。从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这种集群趋势在我国也已经有所体现。对于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业和文化产业而言,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物资流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是这些产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地缘因素的信息体系与知识因素和资源要素之间的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区域内各个产业相关要素之间的不断作用与融合的过程,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传媒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融合,既可以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对区域空间的契合度进行提升的基础上,推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三、新闻宣传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对新闻传媒发展模式进行创新
;二是新闻宣传内容的创新;三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新闻宣传工作中,媒体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更新,可以让新闻信息的宣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和谐社会的经济传播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让新闻宣传在时展要求下进行内容和形式的不断转变。值得重视的是,新闻传播形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新时期新闻传媒的重要传播媒介,应加以有效利用和善于利用。
(二)对新闻宣传的自身价值进行重视
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谐的社会声音可以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舆论保障。新闻宣传就是发挥这一保障作用的重要方式。从新闻传媒的宣传价值来看,它可以在借助新闻宣传向人们传递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出对普通百姓的思想进行引导和保障的作用。在对我国媒体行业的现状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对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视,可以让新闻宣传成为对各种价值进行协调的工具,这就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7]
(三)对平民情怀进行展示
。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平民情怀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必须秉持的工作态度。在自身利益的影响下,不同阶层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会表现出差异性的特点。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不同阶层人民的声音的倾听,可以让国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新闻传媒是对平民阶层的信息进行传递的重要机构,新闻宣传工作也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进行展示的主要方式。平民情怀的展示,对新闻传媒的长远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新闻宣传在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单位: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许琳.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J].新闻传播,2016(01):110-111.
[2]孙见泰.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探讨[J].中国报业,2016(14):22-23.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210.
[4]孙超.基于和谐社会视阈的新闻宣传创新路径探究[J].理论月刊,2007(09):85-87.
[5]姚江龙.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51-53.
内容摘要:CBD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它的规划、建设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重庆CBD规划建设背景及定位分析,阐述了其规划建设将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居环境及投资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发展、产业规模效益、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CBD 城市经济 重庆
CBD与城市发展相关概念
(一)CBD的特征及界定
1923年美国学者伯吉斯(E•W•Burgess)在其创立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中最早提出了中央商务区概念,即城市空间结构分为5个圈层,中心为城市地理及功能核心区域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是大城市核心区金融、商贸、商务高度集中,高档酒店、公寓、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交通通讯便捷,生产要素快速集聚扩散的物质空间。1937年及以后,普劳德福特(Proudfoot)、奥尔森(Olsson)等人采用零售业贸易额、商店租金及临街商店的长度指标来界定CBD。1954年及以后,墨菲(Murphy)和万斯(J•Vance)将地价峰值区作为CBD最明显的特征,提出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和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满足CBHI大于1,CBII大于50%条件的地区就是CBD。1959年戴维斯提出“硬核”(hard core)和“核缘”(Core Fringe)的概念。即:满足CBHI大于4,CBII大于80%的地区称作“硬核”,其余的地区则称为“核缘”。
(二)CBD与城市发展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CBD已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和动力,是所在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聚地。在城市发展中,CBD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城市内部最高的可达性和拥挤程度,CBD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具有城市内部土地价格的峰值,具有区域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等特征。从国外CBD建设的经验看,CBD作为现代化城市中环境最现代、基础设施最完备、标志性建筑最集中、交通最便捷、金融贸易活动最频繁、信息最活跃、人才最密集的区域,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中枢。中央商务区建设对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塑造、布局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庆CBD规划建设背景及定位
(一)基于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庆CBD规划建设背景
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以及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重庆大企业主导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组建了商社集团、新华书店集团、商务集团、医药股份等10多户流通大公司、大集团,其中商社集团2009年实现销售300.5亿元,列中西部第1位,全国连锁百强第9位。与此同时,城市商圈已经成为重庆发展亮点和核心增长极。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和国际经融结算中心,金融业占GDP比重提高到8%,居全国各城市第四位,拥有银行、证券、保险和各类金融中介服务等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机构数量为西部各地之首。截止2009年底,重庆已经有四十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八家外资银行机构,全市拥有证券经营机构66家,证券营业部65家。境内上市公司30家。
目前重庆高端服务业形成了以解放碑为龙头,以江北观音桥、沙坪坝三峡广场、南坪步行街、九龙坡杨家坪步行街为辅的五大商圈。但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商业及高端服务业集聚地段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重庆CBD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二)重庆CBD定位
重庆CBD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目前《重庆中央商务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性商务中心。重庆未来规划中的CBD主要由江北城商务中心区、解放碑商贸中心区和南岸弹子石功能配套区共同组成。重庆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中的中央商务区结构模式在空间上分为硬核和核缘两个部分,硬核由“两点”组成,即现在的解放碑和拟开发的江北城(江北嘴),核缘则由硬核周边区域和长江以南弹子石滨江地带所组成,总用地规模达5至6平方公里,硬核部分为4平方公里。由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组成,构成重庆未来的商务金三角的功能定位:江北城(江北嘴)现代商务区是中央商务区的商务中心,承担商务办公职能,包括一部分商贸职能;解放碑商贸区是中央商务区的商贸中心,承担商贸功能,同时包括一部分商务办公职能,作为解放碑地区功能延伸区的渝中区化龙桥地区也承担部分商务职能;弹子石功能配套区承担配套服务功能,包括高级居住、公寓、酒店、文化设施等。在2011年召开的“两会”上已被写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该规划要把重庆建设为国际大都市,高起点建设两江新区,发挥区域辐射集聚作用。按照规划,江北嘴CBD在2020年全部建成后,将集聚全市80%的金融机构。
重庆CBD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改善重庆整体投资环境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重庆CBD的建成将加快和加大外资的大量涌入,因为CBD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高度的要素集聚来集中发挥商务及有关的辐射功能,而资本正是CBD需要集聚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重庆CBD作为一个区域性商务品牌,规划品位高,基础设施完备、先进,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拥有便捷、舒适的工作、娱乐环境。这些条件不仅有利于发展商贸,而且有利于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吸引国际国内的大公司资本、技术和高层管理人员。通过CBD的建设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有关机构和我国境内的大型企业集团、金融、贸易和相关服务组织进驻重庆,促进重庆总部经济的发展,使重庆CBD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地区性中央商务区,充发挥CBD对多周边地区的辐射与集聚效应。
(二)进一步促进重庆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形态
。
(三)将彻底调整重庆的产业结构
城市化离不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化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大量的劳动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的支撑,同时城市化本身又需要充分建立和发挥其服务功能来为工业化提供动力和消费需求,而以服务业为主的重庆CBD必将加快重庆第三产业整体的大力发展,并将从根本上改变重庆的产业结构,这也是符合“退二进三”的重庆产业发展战略,重庆CBD第三产业要素的高度集中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将直接辐射整个重庆,最终使重庆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和多层次网络型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四)将促进电子商务在重庆的推广和应用
重庆CBD是在旧的重庆整体拆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中央商务区,所以重庆CBD大多是现代化的商务办公楼和基础配套设施,该区域将成为企业进行现代商贸活动的集散中心地,而电子商务也将成为重庆CBD的核心业务活动,可以通过B-B、B-C和B-G等电子商务形式完成对重庆的商贸交易活动。同时重庆CBD的电子商务也将为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庆提供高度信息化的商务支撑功能和示范作用,从而使重庆的工业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经济特征,电子商务使得重庆的工业和商务活动最大限度地集聚在同一空间,实现高速的信息生产并进一步提高重庆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江北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五)进而将提升重庆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重庆CBD建成之后本身将成为重庆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景观,从而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江北城CBD的双城结构―记忆之城与未来之城规划将极大丰富重庆的旅游文化内涵,不仅有现代化的商务区景点,而且通过江北老城的“记忆”延续形成未来之城与古城并存的格局与机理,保留古迹与历史遗存,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并赋予新的活力要素,以混合使用为主要功能。总之,重庆CBD的建成将使重庆成为不仅是一个具有可以进行高效商务活动的都市发达经济区,而且在重庆中部形成西北―东南走向景观主轴,延续至渝中朝天门,并一直延续到南山观景区, 最终使重庆CBD区域成为一个超大型工程艺术品来欣赏,丰富重庆的旅游文化的内涵,充实重庆人和来重庆观光的人们的旅游文化生活。
(六)将直接提高重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重庆CBD不仅在建设期间将为重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样在建成后与商务及相关服务行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将保持大量的就业岗位的供给,同时重庆CBD建成后具有较高环境质量,对在这里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因而重庆CBD人口的高度集中将形成一个较高素质的流动人口群体,这对重庆人口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提升重庆市民整体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改善重庆的社会和文化结构。重庆CBD建成的中央公园、重庆大剧院、科技馆、网球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等大量的公共建筑设施也将对重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的贡献,最终重庆CBD将在重庆社区建设中起到重要积极的示范作用。CBD南区要造一座新城,与解放碑CBD和江北嘴CBD互为配套,以商住功能为主。目前,中海、九龙仓、富力、龙湖、东原、阳光100、聚富等国内十余家大地产商纷纷进驻,弹子石板块作为CBD南区中心的城市形象已轮廓初现。
参考文献:
1.李珊.CBD建设与发展的途径―以郑州为例[J].中国房地产,200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