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范例

2023-08-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土力学 特点 教学模式

中国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数量的增加,而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数量的增加又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在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需要大批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土力学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面广,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土木的其它专业科目、能进行工程事故分析的基础。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讲,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课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应对社会对土木人才的需求,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如何从教学角度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土力学

从土木工程专业角度看,土力学是土木工程及水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事业有很大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现代力学就没有翱翔在天空的协和飞机,没有土力学也就不会有城市的天桥和高速公路。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很复杂,土原本是在自然界中长期风化的产物,其物理性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土力学的理论在很大一部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所以,土力学的理论繁多、实践性强、内容的连贯性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差、使用的公式很多,在对公式进一步推理的时候附加的条件多;此外,土力学内容有很多都是一半经验、一半理论的知识内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常常存在一定差距[1]。

职业学校教师在教授学生这门课程的时候,多数教师过于强调土力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工程应用,忽视了公式的逻辑推理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掌握好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基本的土力学知识,又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然后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是每一位土力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2]。

二、土力学学科教学模式构建

1.理清土力学课程的知识脉络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都知道,土是漫长的地质历史的产物,具有碎散性、多相性和变异性。在土力学这门学科中,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内容:土的三个特性、土的工程问题、土力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土力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在课程的开始部分讲述脉络主线,还要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要展示主线,让学生搞清楚各章节之间的关联,在学习每一部分知识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在讲述正文之前,一定要介绍本章的基本情况和本章知识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快速掌握知识脉络、把握课程的精髓部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总结和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3]。

2.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相比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但是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很多理论,在学完了之后不知道怎么样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理论的讲解就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能把抽象的理论和土力学工程的实践结合起来。例如:从大坝的溃坝,冲击了60多万亩的农田,导致上万人受灾,引出土的渗透破坏方面问题;从建筑物的倾斜,引出地基变形问题;从地震灾害中形成的堰塞湖的土的特性问题等来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在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也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现实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中职土力学教学能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把工程的应用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在建或已建成工程进行实地参观,再辅以具体工程案例的讲解,这样使教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纯粹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土力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随处有很多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其中的地基基础工程、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土力学研究的对象,都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4]。

3.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

鉴于土力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采用和传统教学方法不一样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把握知识的综合脉络,突出分析方法和思路,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尽量把课堂中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找到正确答案,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广角度的思考[5]。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关系到专业需求、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内容,是一项较系统的工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最新的土力学教学理论,针对土力学课程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思维,结合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树云,毕庆涛.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2]王丽艳,姜朋明.项目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4)

[3]刘纪峰,张会芝.土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些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范文2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相关标准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

三、考试目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6)生物的进化

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简述生长素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

描述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2.题量及占分比例:选择题30题,占60%;非选择题7题左右,占40%。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1956年,在美国Dartmouth大学,由数学家J.McCarthy和他的三位朋友M.Minsky、N.Lochester和C.Shannon共同发起一个历时两个月的夏季学术讨论班,他们在此讨论班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及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是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的综合性学科。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加强了从人类智能与生命现象中汲取养分的趋势,加快了向分布式系统与复杂系统靠拢的步伐,智能化的应用更为深入,影响更为广泛,其发展已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

1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特点

人工智能导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引导性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需要相关课程作支撑。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其数学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则为人工智能中知识表示、逻辑推理和问题求解提供了设计与实现手段。与其他软件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程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强调启发性、算法上强调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是一个新思想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开拓性领域,因此其对学生的训练是鼓励创新的,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工智能导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在许多信息类相关的本科教学中也有开设,一般开设在第六或者第七学期。我国目前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专才教育,培养某方面的专业人才。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了解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由于本科阶段学生缺乏科研意识,初步的科研训练设置在第八学期,即所有课程学习完毕之后的毕业设计,而人工智能课程强调科研性,因此教学难度较大,由此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对有志于读研的学生而言,本科阶段的学业也是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科研引导,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基础。可见,圆满完成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是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

2教学内容安排

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问题求解、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搏弈、计算智能、人工生命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智能检索、智能调度与指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人工智能导论旨在为这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提供引导和基础保障。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因此需要明确“精讲”和“泛讲”的内容,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所侧重。当然,首先应和学生说明,泛讲并不代表内容不重要,只是由于课程性质和课时的关系,暂时不作深入探讨。日后如有需要,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3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3.1穿插背景故事

为激发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喜欢听奇闻轶事、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通过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趣事来吸引其注意力,辅助思维并丰富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2]。下面列举几个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用到的背景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不但传授了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1) 人类智能的计算机模拟与人机大战。

讲授人类智能的计算机模拟时,可以给学生简述一下IBM公司的超级电脑和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之间的人机大战,以促进学生对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思考。北京时间1997年5月12日凌晨4点50分,在美国纽约公平大厦,当IBM公司的“深蓝”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C4的位置上时,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对“深蓝”的人机大战落下帷幕,“深蓝” 以3.5U2.5的总比分战胜卡斯帕罗夫。2003年1月26日至2月7日,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升级版“小深”又进行了一场人机大战,先后进行了6局比赛,最终卡斯帕罗夫以1胜1负4平的结果和“小深”握手言和。这也表明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较量还将持续下去。

2) 问题规约法与老和尚说教。

问题规约法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逆向推理,建立子问题以及子问题的子问题,直到最后把初始问题归约为一个本原问题集合。本原问题指不能再分解或变换且直接可解的子问题。可见,问题规约的本质是递归的思想。此时,可以给学生简述我们小时候就听说过的老和尚说教的故事,即“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3) 模糊理论与秃头悖论。

模糊推理是一种重要的不确定性推理方式,是指基于模糊理论进行的推理。讲授模糊理论时,可以先讲一下秃头悖论让学生讨论。一个人有10万根头发,肯定不能算秃头,不是秃头的人,掉了一头发,仍然不是秃头,按照这个道理,让一个不是秃头的人一根一根地减少头发,就得出一条结论,即没有一根头发的光头也不是秃头!。

3.2课堂辩论和多媒体教学

人工智能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争议,各种学派的争论使得人工智能的发展更趋完善,加快了其纵深发展。目前,人工智能的争论主要有两方面,即研究方法的争论和技术路线的争论。前者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人工智能是否得模拟人的智能;对结构模拟和行为模拟是否可以分离研究;对感知、思维和行为是否可分离研究;对认知与学习以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问题是否可以分离研究;是否有必要建立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体系。后者争论的主要问题是沿着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和策略来发展人工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中存在的争论较多这一特点,针对相关议题组织课堂辩论,如可用议题“机器的反叛――机器的智能会超越人类吗?”。让学生在图书馆或者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明确自己的论点并准备证据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这类辩论无所谓输赢,旨在通过这种活动,增进学生思考[3]。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如让学生观摩电影《终结者》系列、《人工智能》、《黑客帝国》等,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

3.3应用实例分析

普遍而言,本科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太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和设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讲解知识的产生式表示法时,给出产生式的概念和基本表示形式之后,可以通过“野人与传教士过河”问题来说明产生式表示法的具体应用过程;讲解计算智能的进化计算部分时,给出进化算法的几种具体形式和算法流程之后,可以通过中国旅行商问题(CTSP)来说明算法求解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实例,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下面给出两个实例的简单描述。

1) 产生式表示法求解“野人与传教士过河”问题。

问题:传教士和野人各N人过河,现只有一条船,传教士和野人都会划船,船一次只能载k人,船上野人多于传教士时野人就会吃掉传教士,问如何安全过河?(不失一般性,以N=3,k=2为例求解)。

求解简述:设综合数据库中状态用三元组(m, c, b)表示,其中m、c、b分别表示传教士、野人和船的数目,则有:

0≤m, c≤3, b ∈{0, 1}

以左岸为参照点,则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分别为(3,3,1)和(0,0,0)。据此,可以给出一条产生式规则如下:

IF (m, c, 1) THEN (m-1, c, 0)

以此类推,把所有可行的规则都求出之后,就可按照规则集和控制策略得到问题的解。

2) 遗传算法求解31个城市的CTSP问题[5]。

问题:给定有限个城市的集合C={c1,c2, …,cm}及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矩阵D=[dij]m×m,其中m∈N,dij=d(ci, cj)∈Z+,ci、 cj∈C,1≤i、j≤m,求出满足的城市序列cπ(1)、cπ(2)、…、cπ(m),其中π(1),π(2),…,π(m)是1、2、…、m的一个全排列。我们以CTSP问题为例,即求解中国31个城市之间最短巡回路线的问题。

求解简述:路径表示直接使用城市在路径中的相对位置,如有编号分别为1、2、3、4、5的5个城市的一条路径4-1-2-5-3,用路径表示方法直接可写为(4 1 2 5 3)。适应度函数值用路径的实际长度表示。交叉算子采用次序杂交,即选择父体的两杂交点,交换相应的段,其它城市则保持在父体中的相应次序。变异算子采用倒位算子,即随机选择两个位置,然后将它们之间的城市反序。通过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可得最优解为15 404 km,对应的巡回路线为“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郑州―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成都―昆明―贵阳―南宁―海口―广州―长沙―武汉―南昌―福州―台北―杭州―上海―南京―合肥―济南―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北京”。实例讲解完成后,可要求学生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方案自己去实现一下问题的求解过程。

4结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自兴,徐光v.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本科生用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88-296.

[2] 薛占熬,齐歌,杜浩翠,等. 离散数学的课堂导入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8):95-99.

[3] 徐新黎,王万良,杨旭华.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1):129-132.

[4] 李春贵,王萌,何春华. 基于案例教学的“人工智能”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9):53-54.

[5] 杨利英,覃征,贺升平,等. 改进的演化近似算法求解TSP问题[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21(6):126-128.

Teaching Methods for Promoting Learning Interests in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YANG Liyi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teaching methods for promoting learning interes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ur teaching experience.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practice.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ethod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promote learning interests effectively.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范文4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卢梭

2.1887年,在上海妇孺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并被视为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的麦克尼奇来自()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荷兰

3.为研究小组教学法的作用,将学生随机地分成2组,一组完成采用课堂讲授法,另一组则将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通过对两组学生效果的评估,得出小组教学的经验。这种研究属于()

A.实验法 B.文献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根据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三日不练,手也生”指的是()

A.准备律 B.应用律 C.效果律 D.失用律

5.惩罚的不良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关系是()

A.不良刺激在行为反应之前 B.不良刺激在行为反应之后

C.不良刺激与行为反应同时出现 D.两者关系不确定

6.认知心理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加工,包括()

A.感觉输入的编码、储存和确认 B.感觉输出的编码、储存和确认

C.感觉输出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D.感觉输入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7.在保持记忆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把每个单词垂直排列,其中每个词的首字母组成一个词, 这种方法称为()

A.轨迹法 B.转变语言的方法

C.记住关键词方法 D/首字母缩略词法

8.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表现出正常的反应,以便学生把他当作一个真实的人来接受,这主要强调教师应当具有的特征是()

A.真诚 B.接受 C.信任 D.理解

9.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程设置倾向于强调教育和课程内容作用于()

A.整个社会环境 B.临床护理

C.提高学生能力 D.促进教学相长

10.核心课程所围绕的中心是()

A.学科 B.学习者

C.社会福要 D.教学者

11.关于“课程”,狭义的定义是指()

A.学生在校期间具备的所有经验

B.由学校提供的全部学习过程

C.在学校机构指导下,学习者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D.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育内容的各门科目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13.学校的教学活动至少包括4个过程,其中首要的是()

A.发展社会准则和价值观 B.传授知识

C.训练 D.教导

14.行为目标模式的主要核心成分是()

A.方法 B.内容

C.目标 D.评价

15.关于课程设置指导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定具体的教授内容 B.勾画出课程设置的方向

C.是课程设置的最后阶段 D.制定教学大纲

16.发展新课程的第一步是()

A.调查研究 B.建立课程设计小组

C.建设组织机构 D.选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7.在四年制的护理专业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别安排在前两年与后两年修完。这种护理课程设置模式为()

A.“平行式” B.“渐进式”

C.“建筑式” D.“金字塔式”

I8.在社会心理学中。下列不属于“组”的特征的是()

A.具有共同的目标B.相互依赖

C。成员之间突出个性D.有相互作用

19.临床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可延伸为()

C.病人利益维护者D.病人代言人

20.不属于临床物理环境的因素是()

A颜色B.气味

C.声音D.学习人员数量

21.对人体的某一特性如体重、血压等,通过具体工具(体重计、血压计),获得具体的数值,如70kg. 115/75mmHg的过程,称为()

A.测量 B.评估

C.评价 D.测评

22.下面评估内容属认知领域的是()

A.学生对护理专业的信念 B.学生对患者的态度

C.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D.学生对慢性胃溃疡发病机制的理解

23.在课程结束后采用期终考试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是否己经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属于()

A.形成性评估 B.诊断性评估

C.总结性评估 D.前瞻性评估

24.评估学生是否能够为乳腺癌病人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其评估内容层次属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精神运动领域 D思维领域

25.一份试卷理想的区分度应该是()

A. 0.40以上 B. 0.30到0.39

C. 0.20到0.29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I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在护理教育调查法研究中,属于准备阶段的工作是()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说

C.设计调查表 D.收集书面材料

E.开调查会

27.间断性强化可以分为()

A.固定间隔强化 B固定内容强化

C变化间隔强化 D.固定比率强化

E.变化比率强化

28.从形式上看,即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而言,可将课程分为()

A.必修课程B.限选课程

C.选修课程D.国家课程 E.校本课程

29.影响讲授计划的因素有()

A.教师因素B.学生因素

C.环境因素D.心理因素

E.题材因素

A辅导小组B,学术讨论组

C.解答问题组D.课题组

E.方根组

A可行性B.逻辑性

C.便利性D.深刻性

E.可操作性

32.课堂提问法的特点包括()

A.方法简单B.不需花费很多时间

C.不要求特殊场所D.不需要许多资料

E.可以让不爱发言的同学得到训练

A.面临 B参与

C,认同 内在化

E.监督

34.信度反映了评估的()

A.有效性 B真实性

C.稳定性 D可靠性

E.可行性

35.主观性试题的缺点是()

A.内容真实性低 B分数可靠性低

C.评分困难 D学生易感到疲劳

E书写能力会影响分数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6.任何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应用或练习可使之加强,练习越多则联结力越强,这种规律,称为()

37.护生在实习时会更多地观察临床护理教师的行为,表明护理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模仿的()

38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学科的(),即编码规律

39.在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操作情况做出()调整自己、提高操作能力。

40.写字、阅读等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技能,属于人类动作技能中的()技能。

41.智力范畴主要指对知识的()和认知。

42.计算机教学属于()的教学方式。

43.为学生提供把基础理论知识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的媒介是()

44.对于临床教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

45.评估除了可用于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外,还可以用于测定事物()的价值。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46.合作学习

47.学科

48半合同体系

49.认同

50.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51.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四个强化原则。

52.简述教育目标的特点。

53.简述临床教师的角色。

54简述影响临床能力评估的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生物化学;绪论;学习兴趣

1注重绪论教学,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一般院校对于生物化学课程通常至少安排40~50个课时,鉴于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繁多,学习难度较大,课时安排时间有限,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有些老师甚至直接忽略绪论部分的讲解,这么做是非常不好的。绪论这一章节,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还集趣味与育人为一体,对整门课程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要想把绪论讲好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知识体系,也需要多年专业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材的通读和钻研,最新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课件的用心制作。这样,对于绪论的讲解才能生动清晰起来,才能使学生树立学好学会生物化学的信心。

2由浅入深介绍生物化学定义,让学生理解学科特点性质

许多学生上完了生物化学课程,还不理解这么课程到底是讲的什么,所以说对于生物化学的概念讲解至关重要。把“生物化学”的概念讲清楚了,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理解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性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出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又称生命的化学。然后再从概念为出发点提出几个问题,如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哪些?是运用什么原理和方法、在哪个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课程和我们学习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角度有何不一样?什么叫做生命?生物化学为什么又被叫做生命的化学?最后让学生经过讨论、发言回答,教师解答,从多层次和多角度,由浅入深的介绍生物化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生物化学究竟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3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总体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是叙述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阶段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物质代谢途径以及相关调控;第三个阶段就是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研究对象是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其相关调控。总而言之,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物质代谢调控,以及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讲述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要密切围绕这部分学习内容,并且尽多地融入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介绍,把他们去的这些科学成果的经过、趣闻给予介绍,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这样比起蜻蜓点水式枯燥讲解课本内容,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介绍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课理论课程具有抽象难懂、反应复杂等特点,学生普遍反应比较难学。所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是很必要的。。例如在糖的代谢这一章节,利用图示法讲解效果很不错,对于代谢过程,列表法很清晰的对比出三条途径的代谢起始物、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其中的关键反应步骤和关键酶、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代谢分支点以及调节因素。人体8种必须氨基酸的记忆可以通过编顺口溜“一两色素本来淡些”。用“一、二、三、四”来总结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特点,也就是“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二次脱羧,三个不可逆反应及其对应的三个关键酶,四次脱氢”。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尽可能避免走弯路,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5重视并积极改进绪论教学

绪论部分不仅要介绍给学生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主要研究对象,还要简述学科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发展道路的曲折,而激起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总之,绪论这一章节,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还集趣味与育人为一体,对整门课程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要想把绪论讲好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调控,与此同时,也要运用合适的讲课技巧,这样传授知识的时候才能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才能更加吸引和打动学生;才可以去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张俊河,张煜.详尽与简略讲授绪论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5):529-530.

[2]严冬梅,李敏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绪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948-949.

[3]姜立,马文丽.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52.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范文6

毋庸质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治疗过去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引用试题对数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数学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有所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的缺失,使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不尽人意。所以,如何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当是教师进行数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一、 典型案例,简述

案例1:“台球桌上的角”,课堂上,老师简述台球游戏后画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探究,目的是给出互余互补的概念,揭示其性质。内容似乎很直观,课程进程却极为迟滞,在教师想方设法引导下,才能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足足用了三十多分钟,一节课仓促地结束,整体效果很不理想。课后反思,授课教师坦言课本中探究材料处理起来很棘手,其他教师对此也有同感。

案例2:“从不同角度看”,重点是主视图、左视图和府视图的画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各个画图任务,我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观察、比较活动,学生间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即时反馈效果很好,下课后我也很满意。但是学生以后测试中对画视图又出现不少缺漏,对此我感到很困惑。

案例3:人教版七年级下“平移”,重点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关系,相对应的点之间有什么平移规律,我用一个三角板从一个位置平移到另一个位置,学生观察后知道两个三角板形状一样。为了让学生探究平移本质,我叫一学生当演示员,让他从黑板一边走到另一边,其余学生观察后并回答:这一学生的左眼、左耳在前后两个位置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距离不一样,结论让我惊讶。

二、 基于对案例的反思和对教学设计的相关启示

1.合理把握教学情境的真实度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多,选择一些代用品作为实验学具,来创设足以揭示问题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如用弹力球、乒乓球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反弹现象,通过分析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和后续探究。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有鉴于此,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相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弃与数学无关之“真”。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2.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

对于案例2中课题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情境设置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为什么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再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和归纳,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以至如何看得更全面、更清楚。。忽视了这些必要的过程性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短暂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和课本给教师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

3.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