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酒店管理;服务意识;刍议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酒店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酒店行业基层从业者为主要目标,但酒店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供需问题,主要原因是酒店专业学生服务意识不强。同时,酒店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与非专业人员相比,在竞争中优势不够明显,缺乏专业核心竞争实力。
1服务意识的内容
狭义的服务意识是指服务行业从业者对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从业人员内在素质中对服务的感受和修养(包括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技能等各个方面)并自觉地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偿的意识。教育心理学认为,服务意识包括服务认识、服务感受和服务行为方式三个层次。服务认识是对服务含义的认知,服务感受是在服务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服务认识和服务感受成为推动个体产生行为的动力时,便产生了服务动机。服务行为方式是实现服务动机的途径,是一个人对服务认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对服务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服务认识教育和学生对服务感受的初步体验教育两方面。
2 90后服务意识的特征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90后,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群体特征。
2.1群体共性特征
90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
自我动手能力一般。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长辈往往会舍不得孩子自己动手,往往把家务揽在自己的身上。这样会使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团队意识薄弱。家中除了大人,只有他一个孩子,总是一个人玩,从而导致孩子不太适应集体生活,而且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让孩子没有更多的团队活动。这样会使得孩子团队意识薄弱,适应团队的能力变差。抗压能力一般。在生活中遇到小困难时,以往家长会帮着出主意,当他们一个人时,往往就会解决不了。从而便受不了,最后可能会导致孩子逃避或者是依赖大人的习惯,承受不起磨难。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掌上明珠,参加工作便挑三捡四,做事之前首先讲代价。自我意识强烈的90后在酒店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与顾客发生冲突,而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2.2养成教育欠缺
基础教育阶段服务意识教育的缺失。传统中小学教育的指向是智商-情商-灵商,着重智力培养,而忽视人际交往、自我激励等情商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灵商的培养,不注重从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习惯,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用制度管理学生,忽视人性化教育。
2.3易受传统偏执思想的影响
首先,目前社会上还存在有认为服务业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传统思想,许多人不愿选择服务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更愿意去从事那些所谓的体面稳定的工作。酒店在招聘过程中只能降低招聘条件,因而所招聘到的员工服务意识都普遍偏低。其次,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使得酒店专业人才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许多人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养成了依赖和懒惰的心理,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愿意为他人奉献和付出,从而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部分院校陆续开设的酒店管理课程中,往往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等因素的培养以及实际服务技能的训练。
3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
3.1家庭环境的培养
在学生意识到服务业的价值之前,父母首先对服务业有充分的了解。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增大。服务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操作技能。为他人服务,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服务的流向与能力和爱心的流向是一致的,与劳动收入的社会价值实现是反向的。父母对服务业的充分了解才能支持其子女从事服务业。只有从根本上着手,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关于服务的价值理解问题。比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被分配到了自己不愿从事的岗位而提出不实习的申请。。
3.2学校环境的培养
3.2.1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与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有关于服务意识的思维拓展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深入。如采用体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到服务意识培养的角色之中,深入了解顾客的切身感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专题研究法、情境模拟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中进行一次情景模拟训练,简单模拟客人从进入餐厅到用餐期间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几批学生轮流扮演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服务方面的诸多不足。比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2校园的职业养成教育
遵循强迫养成的习惯到自觉形成的规律,学校把服务的动作、表情、态度等写入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综合素质考评的一部分。如见面的微笑、握手礼、鞠躬礼、友好热情的问好“您、请”等服务时用语、发型、服饰按照酒店的行业规范来要求。在校园里,学校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服务他人的机会,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勤工俭学、暑期实践、周末打工等形式的社会服务形式都可以让学生在社交中学会与别人相处,树立端正的服务意识。
3.2.3“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渗透
酒店参与教学过程。学校为了使教学贴近酒店的需要,对于有意向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要积极邀请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根据酒店的要求和建议制定专业计划,确定专业目标,在课程建设中,邀请酒店技术骨干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使课程符合酒店需要,符合行业标准。同时酒店专家担任课程教师,承担教学或实践指导任务,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可以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更加贴近酒店的具体运营管理方面的讯息,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职责,并掌握各种服务技能于要求。学生从课堂—酒店—课堂—酒店的教学环节中掌握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进酒店。为了让学生掌握生产技能,熟悉最新技术技巧和材料,学校要积极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进入酒店进行学习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经过老师在酒店的实习的期间,老师在现实情况下记录在酒店里发生的事情,拍摄下在酒店里的培训情况,从而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掌握真实的服务能力及应用状况,了解真实服务环境。在教师进酒店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能力的提高之外,教师的酒店服务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上地提高。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模拟入住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服务意识的不足之处。。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加强对服务意识的重视,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地提高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学生服务意识的提高。在播放案例的时候,正确的和错误的案例相结合。并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的服务态度和不同的服务意识的自觉程度所造成的不同后果。让学生意识到在酒店服务中主动积极的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3.3社会环境的培养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对于酒店服务业的正确认识可以引导人们对酒店业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酒店服务业的正确认识。如社会正确地认识酒店服务业是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认识,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社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可以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社会对服务行业的重视,从而学生在认识酒店服务业的同时也会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服务意识应该是全方位的,而培养服务意识的途径应从多角度着手,这其中社会培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所谓的社会培养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学生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培养,能力的最终发挥在社会,而能力的真正检测也在社会。在社会上能使人的服务意识的体现发挥到极点,也会让很多人重新完成对能力的探求。但社会对自我提高服务意识能力的检测是残酷的,往往因为能力的缺乏而大受其害。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全方位的。所以,学生培养服务意识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尝试着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为学生的社会培养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尽快度过毕业后的适应阶段,加快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4总结
在酒店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酒店服务技术质量不断提升的今天,服务效率与效果成为了酒店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也是饭店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店业竞争也不断地升级,这就迫切要求酒店业要迅速更新服务理念,把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酒店管理专业的当代大学生要形成乐于服务的意识,才能从内心出发为客人提供贴心、细致、友善的服务,提升酒店业的整体服务形象。
参考文献
[1]秦远好,刘德秀.现代饭店服务管理[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杨小鹏.白天鹅宾馆管理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5.
[3]李丽,杨国堂.饭店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韦明体.现代酒店服务意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章金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和谐维度 视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维度”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和谐维度”,就是指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复合动态系统,本文以此为参照坐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体制维度等方面进行初步审视和探索。
一、理论维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属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神圣而庄严的使命。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来进行,这是由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根本属性决定的。学校要培养和造就具有道德修养高尚、知识本领过硬、生理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首位,因为这是“活的灵魂”。
2、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突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这要求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帮助学生解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不可或缺,从内涵看,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也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今后将是现代化建设先锋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生力军。他们在学校里的思想道德、言谈举止、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状况,既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千万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二、实践维度:着力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在实处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
目前,政治理论学习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学习性不高、教学针对性不强、教育实效性不强现象,这要求真正把的理论知识和观点,使学生入眼、耳、心、脑。一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推广互动式、启发式、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广应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推进考试方式改革,不断提高说服力和感染力。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作用。。
2、培育先进校园文化
(1)弘扬办学理念。了解是热爱的前提,弘扬“知明行笃、立诚致广”校训,编集校史、做好校史展览,征集优秀校友的先进典型,用生动形象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
(2)纪念特定活动。把每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本科教学评估、校庆日以及师生在各类重大赛事中取得佳绩等作为特殊意义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
(3)深化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地和辐射源。我校注重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占领校园舞台,以学生社团联合会和23个学生社团为依托,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坚持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原则,开展五马山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素质拓展、社团巡礼周、学术科技、志愿服务、体育竞技、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4)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抱负、实践成才的大课堂。。
(5)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校园网建设,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传播规律,唱响网上主旋律,打好网上主动仗,积极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
3、排忧解难,服务学生
(1)在精神方面,我校依托心理学学科优势,在全校开设《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有关知识。聘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和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心理学专业学生为主成立的心理健康协会,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定期开展活动,提供“放心信箱”,举办“心情茶坊”,排解学生心理忧虑。
(2)在择业方面,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既涉及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服务系统建设,方便快捷地提供就业信息。要把就业服务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成才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激励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在生活方面,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学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科学严格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要切实解决好贫困助学、专升本、考研、评先评优等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凡是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出台都举行校情通报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接受学生对纪律处分不服的申诉。加强法制教育,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常年与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在校园里开展普法宣传,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三、体制维度:建立健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按照中央部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委负总责,在把握办学方向、完善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上进行决策。校长作为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要在党委领导下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经费保障等各个环节,组织不能缺位、错位、越位,而应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教职员工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每年都召开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研究困难、解决问题。
2、发挥示范,建设队伍
(1)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人品好”的辅导员队伍,保持辅导员队伍动态稳定,建立工作考核机制,积极探索辅导员选拔培养向专家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工作模式。
(2)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评估制度,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建立师德考评制度。
(3)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其一是对毕业生党员进行以“情系母校、身献社会”为主题的行前教育活动,激发毕业生党员的爱校情感和奉献精神,使毕业生党员更科学地规划未来;开展“我为母校建设进一言”的爱校活动,让毕业生党员在离校前积极主动为母校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发动毕业生党员协助学校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宣传动员工作,为毕业生文明、平安离校奉献力量;组织义务劳动,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八荣八耻”。其二是成立则徐园学生党员活动站,要求学生党员加强学习,强化他们意识和党员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充分发挥活动站的先锋岗和服务点的作用。开展党员宿舍挂牌活动。以“学生党员活动站”为纽带,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团建设,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工作。
3、拓宽渠道,注重协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只是政工干部的事情,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全校上下广泛参与,协调配合,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我校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有三个。一是开展“家校直通车”和党员教师帮扶困难学生等活动。。二是召开家长座谈会,每学年迎接新生入学和举行毕业典礼,我校都会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代表来校座谈。校领导通报学生工作等情况,听取学生家长对学生工作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以成立校关工委为契机,发挥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余热,利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育经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个性网络大学生思想
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到来,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等等的深刻变革。
主导经济活动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获取、转化和传递的活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就需重新确立。
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社会中,教育再也不能只是那种封闭划一、千人一面、漠视个性的教育,注重个人权利及其主体性,并以重视大学生个性为前提,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思想修养。
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个性活力的群体
性首先是指现实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活的生命的肉体组织及其自然差别,人不仅区别于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物种,就是每个人也因其先天的遗传基因等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生理差别,这也是个性作为其它差别和特点存在的最一般前提,亦即个性的自然的和物质的基础。这种差别也是多种多样:有外在的相貌,也有体内遗传基因等不同方面。人既是生命的、肉体的、生理的存在,同时更是有意识、情感、欲望的,即个人的心理差别。即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是人有意识。
在心理学上,有把人的心理差别分别通过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加以逐一分析,从而通过认识和分析人的心理差别去认识人的个性。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在与自然和其他人即社会存在中生产和发展自身,人的个体差别也是在家庭、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得以实现并逐渐完善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认识到自己是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即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以劳动为起点生产自身到以实践生产、改造自然和包括自身在内的周围环境,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个体和个性不是两个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视角。
上述分析可以将人的个性定义为:个体主体的自为的社会存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创造发展性等特点。
大学生因其所处特殊年龄段和校园学习环境,具有鲜明的思想独特性:
首先,从年龄段分析,大学生正直风华正茂,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具有很大可塑性。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区别于他人的遗传基因和形体特征上的唯一性,又因每个人的生命之唯一性而使他的个体存在具有不可重复,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职能,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特征,从而使之成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个人,获得自身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他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可见,大学生活是间于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时期,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独自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是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分析,通过和师生的交往和沟通,并在不同的时间逐步调整和完善乃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大学生整个人生看,大学生思想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个性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要求个人按照一定的合理的意志去生活、去行动、去决策、去评价。没有自主性就谈不上形成人的个性。马克思说:“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或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附属品。”自主性相对与依赖性而言的。
创造性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内在动力,是个性的最高最充分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往往能够依据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并以自己的实际活动把二者统一起来,在专业方面和个人兴趣方面创造出全新的观点和成绩,同时也创造出全新的个性思想。未来的任何创造过程,实际上是客体与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自我创新观点的结合。
个体主体存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或外化就是能力。一般说来,思想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创造性,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能力。反之,个性不突出的人,则往往依赖性较强,顺从而保守,缺乏自为性而能力不能发掘出来。
第三,大学生感情丰富而理想化,具有很强的波动性。
大学生是通过高中阶段的努力而考入高校,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因刚刚从家庭独自走向校园,有许多生活、情感和经济上的问题需要他们独自面对和处理,往往在内心中有很强的自我理想化的思想倾向,但在面对真正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和波动性。
第四,从个性的实现方式来看,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个性的社会化才能得到实现。
个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多方向的,因此似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随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采取一切手段实现自己的个性。然而,现实生活决不是这样的。人的个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必然要受到个人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或制约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园生活学习中不断的碰撞和沟通中认可和实现上述的个性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重视人的个性独特性,培养人的独特个性,决定教育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模式。个性化教育目前是一种指导思想,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某一个阶段,而是渗透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和教育进程的各个阶段。时间上,贯穿于学前教育、在校教育、继续教育;空间上,延伸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性化教育可以说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教育,针对人的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完善人的独特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切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形成完善个性的教育过程。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可以带来许多方面的转变:知识的拥有到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贮备到知识的运用,信息的占有到信息的更新,单一的评价标准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制下由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这其中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家庭等各个环节,其中的高等院校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二、适合的网络载体适应并引导学生群体的个性发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借助其扩展功效,并获得了巨大改观。
世界上网络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所有大学都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通过建立各种软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以及网上虚拟学校,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校与师生提供大量信息和广阔的教学、科研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于1995年底完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网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连接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70多座城市近500所高校。清华、北邮等高校已经开始网上教育试点。一些城市的网络教育也正日渐完善。”现代网络化教育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整齐划一、统一模式的传统教育,逐渐通过网络化的学习方式达到个性化教育。
在基于网络化教育平台上,传统教育模式悄然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学内容日渐丰富、教学方法趋于多样、教学互动成为可能,学习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如何通过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之一。
1、办特色化校园网络,寓教于乐,建构和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内容日渐丰富,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学生和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分领域设置基础性课程、增加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个人学习的不同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教学互动的双向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学习革命性的转变。而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浏览网络上信息,了解历史,判断和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2004年6月止,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接近9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以上。其中,在校学生占31.9%。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当前高校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传递信息。
网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文化交流和师生互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试想,随着网络信息窗口的开通,学生有更加自主多元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如果不能够通过信息服务和休闲娱乐吸引大学生,仅将说教和宣教的材料放在网页上,只能够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做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因为思想是不能通过外力左右的,一个人可以被囚禁,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充分利用网络,寓教于乐。。
2、丰富网络内容,建设互动窗口。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扩展,人的参照点日渐扩展。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现代人学习交融于生活工作之中,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交融,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与此同时,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人们学习知识,不仅可以满足所从事职业的需要,还考虑到个人爱好、专业兴趣等,同时寻求个人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价值。
人们接受教育,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知识,更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知识的方法、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但接受的是某一学科的体系教育,而且还接受满足其个人喜好、选择、特点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
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进程的加速发展,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选择考核的时间、考核的难度、考试内容等进行评估和考核。网络为学习者提供起点能力的评估;学习进程中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和媒体,提供教学咨询系统,师生交流互动,实现一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体系的网络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及时、便利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偏离预定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进度做出适当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个性化的、开放而灵活的学籍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要实现上述这样的教育改革模式,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网络内容和网络形式,形成网络互动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报告会、演讲、专刊和墙报等形式通过网络化更加多元和快捷,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形象化、趣味化等多种特点,可以集视听说功能于一体,参与和反馈的功能更强,从而将“化育”在“润物无声”中完成。要做到这点,需要首先及时正面信息,合理设计网络内容和栏目,以丰富而多样的网络信息,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作到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网上引导必须紧紧与学生服务和管理密切结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学习理念,将学习主体转为大学生自己。这就要求,不仅有一批专业的网络创新管理人员、技术过硬的维护人员和积极融入网络生活的学生大军。在网上全面、优质、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乃至进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工作,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3、发挥网络特色服务,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人类发展在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的过程中使自身日臻完善,个性丰富多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被“分裂”,而非“完善”。如何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作为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需要能把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生存过程中人性的这两个方面辨证地协调一致。因而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不应只是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依此看来,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完善人,才能确保一个人学会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善,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未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我们时代的社会拥有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己,使人成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体,实现自身潜能的主体,并作用于周围和后人。同时,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修的固定内容,而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这样,才会超越千百年来强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
。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针对大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就成为高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网上心理教育活动具有平等性,保密性、快捷性的特点,可以起到有别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网络应多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救助等系列栏目和窗口,在相对宽松和隐秘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心理需求上的科普和释疑工作。如开展聊天室,在校园网上利用快捷的再线聊天氛围进行心理释疑。谈论自己被困扰的话题和看法,许多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自信不足、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交往障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同学惊醒交流,宣泄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从新建立内心的平衡点和参照系,从更开阔的视阈思考同样的问题,往往可以解决内心的块垒,化解矛盾和不良情绪。
。解决大学生因情绪困扰、恋爱和交友、职业选择以及神经衰弱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网上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专题心理救助活动,以应对当今大学生因青春期在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引起的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网络载体标示着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正在超出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也正才超出原来课堂固定模式,在网络空间扩展。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致无法包括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体系”之内。教育活动正在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本人越来越成为主体,成为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这种关系的转变,是今后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所面临的最急切的一个问题。高校网络建设应该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与社会接轨,不仅与毕业分配的大学生建立母校联谊栏目,介绍学校专业毕业后的分配走向,发展空间,同时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互动平台,从学科特点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开设窗口和通道,发挥网络化信息共享资源,为开阔大学生视野和心胸打开新的视窗。并通过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中感悟人生,锻炼自己,提升自身修养。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体制的更新,尤其是评估体制。仅从升学率看教师,盯着分数看学生的原有评价标准必须加以改变,实现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教育者成熟程度的提高,允许学生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和权利。网络化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也体现了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贯彻这样的全新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才可以实现。
参考书目:
[1]《网络的未来》安妮利尔瞻编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力量》(法)埃利奥特史密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人格心理学》(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版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大德育 工作体系 构建
【基金项目】此文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大德育科研基金项目内容——“基金项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08-JY0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82-02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学校培养人才工作的核心内容,从学校、企业、心理防护、网络等方面优化社会资源,构建一个环环相扣、上下联动、内外结合、整体协调的 “大德育”工作体系。
一、建立学校育人网络体系
。。
(一)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学校要建立以党委为领导,以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为核心和各系党总支、团总支以及学生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完整的德育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各系(部)要建立以系党总支书记、分团委书记以及系学生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
(二)要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育人功能。在高职院校中,由于教师队伍重技能、轻教育,许多老师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教师、学校学生处、辅导员的事情。专业教师在上课时,只管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教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的过程中,也应当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方面的教育,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具体环节,都应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共同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要在校内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网络线。这种网络线应从学校各种职能部门出发,建立和搭建:①学生处——系书记——辅导员——学生;②学生处——学生组织——文明岗——学生;③教务处——系主任——科任教师——学生;④团委——团干——学生;⑤总务处——宿舍管理员——学生;⑥总务处——后勤人员——学生;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系学生组织——班委——学生;⑧学校——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这个育人网络线能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建立企业育人网络体系
共同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是全社会的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企业的文化、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师傅”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一,他们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知识及职业素养。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开始“工学结合”,所在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育人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承担着一定的任务。要在企业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的同时,也应提高思想认识,承受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要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己任承担起来。对学生的使用要制定一定的人才培养规划,学生实习过程中要参考教学模式有规划地制定实习计划、实纲、实习内容、教导方法,把行业、企业需要的素质要求,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贯彻于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中,从社会人才培养的高度来培养学生,而不是当成普通员工使用。
(二)企业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延伸。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专业活动,请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为学生讲解有关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开展学习先进活动,把企业中的先进思想、爱岗敬业的精神传给学生,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接受企业精神。通过学习活动,通过师傅与学徒的传、帮、带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育人、实境育人的作用。
(三)全方位渗透企业文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力求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追求来引导学生;内容是相似的,都是运用一定的价值观、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作为导向,激励员学生。全方位渗透企业文化,一是,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渗透企业文化。结合高职学院的校园实际,将企业的理念、规则、诉求都渗透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形成标识清晰、容易接受的形象视觉系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学生。二是,在校园中文化中渗透企业中的文化元素。学生进入企业之前,把企业管理人员送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组织企业专家和优秀典型员工到学校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向学生普及企业文化、工作规章制度教育、工作纪律等,使学生对企业的状况和要求有初步认识,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三是,让学生在实习中感受企业文化。加强学生对实训的反思,开展企业文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企业中的先进人物典范,学习企业理念和目标理想,适应企业的职业风格和竞争规则,并在内心自觉认同企业中的职业形象和身份,自觉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建立心理防护网络体系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高职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和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大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实、抓好。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的工作理念和“面向全体、区分层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工作思路,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为青年学生明亮心田,撑起了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
(一)加强组织建设,制定有效工作制度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统筹规划和领导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具体组织和实施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比较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序地正常进行的保障。高职院校应,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二)建立多级信息报告制度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体系实施意见》(粤教工委思〔2009〕14号)指出:要努力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防护网络体系应包括企业在内,除了要在学校建立宿舍(心理协会会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院(系)级(心理辅导站兼职教师)——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外,还应在企业建立企业宿舍或者企业建立心理信息员,按实习区域建立心理健康兼职辅导老师,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兼职辅导老师要接受常规的培训。同时,要在企业实习队、专业、系、中心、学院建立多级信息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恢复。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就要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使学生接受心理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学生下企业之前,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纳入到教务处的教学计划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编写课程,课程教学老师应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授课。课程内容除了要传授一定的心理知识外,还应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四)深入企业,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常常会比较隐蔽,且不轻易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进企业尤其重要。;也及时处理学生工学结合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四、建立信息网络教育体系
信息的传播快捷、生动、开放、交互,能实现跨地域性,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较长时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增强,这给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应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利用信息传播的跨地域性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大、形式多样、便利及时的优势建立信息网络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的开展能更契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搭建德育工作的信息沟通平台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信息沟通的新型平台,使得师生双向沟通交流更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交流更及时、更广泛、更深入、更频繁、更有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突显,“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体、更扎实的贯彻落实。。通过校园网、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和相关网络软件构建,通过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构建高职新型家校交流平台,定时发送学生生日短信祝语、节日短信祝福,温馨提示,关心学生,优化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使得德育工作更全面、更具实效。
(二)开发德育的网络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应善于利于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德育信息,通过信息文化的教育功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调控,渗透德育的新内容,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德育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三)提供网上学生服务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校内信息渠道不畅通,往往导致各种学生服务工作滞后。高职院校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给学生提供快速、便利的服务,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飞.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职业时空,2008(09)
[2]易际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探.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3]甘慕仪, 徐刚. 把握工学结合特点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04)
[4]罗晓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探索.职业技术教育, 2007(23)
[5]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职业教育研究,2008(01)
关键词 高校医院特点 和谐医惠关系 对策
高校医院现状
统计表明,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780万,2005年突破了2300万大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到21%。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在校生达到3000万人。从发展数字来看,高等教育面临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现实转变。面对急剧壮大的卫生医疗服务群体,高校医院尤其是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存在着3个明显的不适应:一是医院职能体系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变革不相适应;二是医院基础医疗设施条件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不相适应;三是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服务水平与学校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相适应。这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师生对医疗健康的满意度。因此,研究、探讨当前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医患关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师生健康水平、提高其满意度、增强医院效益、推进和谐高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高校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管辖体制不同,高校医院工作也就存在着区别于社会普通医院的一些特点和问题。。从而使高校医院更具针对性和特色性,更好地满足师生员工的健康要求,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和谐校园服务。
高校医院医患关系服务的特点
第一,高校医院就医患者的群体特点:到高校医院就诊的患者绝大部分是本校师生员工。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目前还享受公费医疗。他们病情相对较轻,病种复杂,要求服务水平高,就诊时间比较集中,医患双方接触时间短等特点。①服务范围和对象比较稳定。。②服务对象文化素质高。高校医院不同于社会医院,高校医院面对的服务对象绝大部分是大学生和教师以及专家、教授、学者等,相对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对医学常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健康的要求也就越高。因而对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也都有较高要求。如达不到其预期的要求,也将产生矛盾,遏制双方关系的友好发展。③高校医院面对的服务对象中,有相对较大比例的心理患者。社会家庭对培养一个大学生投入了很多,面对心理疾患的师生,医护人员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敏锐的心理意识,为其尽职尽责,求其痊愈。否则影响病情的治疗,降低其对医院的期望值和可信度,影响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④离退休职工较多,老年患者占很大比例。高校是1个全民事业性质的大单位,由于多年的运转,离退休职工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其中很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之类的老年病,医务工作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特点,熟悉患者的病情,有所针对地进行服务。不能因为麻烦、经常见面而产生厌烦情绪。否则同样影响双方和医院的良好发展。
第二,高校医疗工作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与社会医疗机构有明显的差别,要根据服务对象特点来决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群体如果对校医疗保健中心的评价好,学生个体就医时就会对校医产生信任,情绪舒畅,行为配合。否则就医时就会发生信任危机,产生负性情绪,就医行为不配合,医患关系不和谐。由于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他们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某些不利于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一是不适应传统医患角色。社会医院的患者多懂得适应传统医患角色,能理解和承认医生的权威,多表现其谦逊的一面。而高校学生习惯于师生同学间的平等关系,忽视医患关系中有指导与配合的关系,因此常有矛盾和冲突产生。二是有的学生小病不医,看病时又没把主要的、严重的症状告诉医生,导致漏诊、误诊,影响治疗效果,在延误治疗的过程中责怪校医没有水平。三是不熟悉医患交往语言。医生用语一般比较简捷,询问病情由笼统到详细,处方、医嘱则简短明快。而学生更喜欢感情交流,不善于表达病情,或描述太概括,或形容太主观,或先于医生下判断。四是求知欲强。不仅要知道怎样治病,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治,病是怎样发生的,是否会变成别的病。通过医普杂志、网上阅读等渠道,学生对有关知识有所涉猎,又一知半解,常常在治病中坚持己见。五是学生感情需求强烈,身处病中的人感情上比较脆弱,而学生有时不能或不愿控制情绪,需要特别的关爱和理解。②服务的内容不同:与社会医院的医生单纯看病开处方不同,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服务的内容由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组成。医生必须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疾病科普知识宣传,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宣传。这些工作的内容要求高校医生时刻像辅导员一样关心学生的身体、生活。③服务的方式不同:社会医院的医生大多以“坐诊”为主。医生到医院上班,患者到医院看病,如有患者病重上医院不便者,也以“急诊120”的方式被接到医院,医生诊病治病的活动一般只在医院内进行。而校医就不一样,既要坐诊,又要出诊,校医们诊病治病的活动可以是全校范围内的许多场所:学生宿舍、操场、运动场、教室等,哪里有学生意外伤害、突然晕倒、突发病痛,哪里就有校医出现。对校医来说是职责所在。
第三,遇到突发性事件面临巨大挑战。一所普通高校,其在校学生数量在数万人以上,学生密集,又都为集体生活,共用食堂、浴室、图书馆、机房等公共场所和设施。传染病易流行,集体性事件易发生。受其规模限制,因储存药品、器械的品种和数量、人员有限的高校医院必然面临重大挑战,使师生对校医院的医疗保障能力产生疑虑。这也是影响医患双方关系发展的潜在因素。
影响高校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的因素
当前大学生对于公费医疗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医患关系趋于紧张。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影响医患关系主要是3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患者因素。高校学生患者的就
医心态。从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学生患者与普通患者比较,有着明显的不健康就医心理状态。①小病不求医。他们认为自己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小病难不倒,大病死不了。所以有病时不进医院,看书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照书”抓药,很容易误诊误治,错过治疗时机,加重病情。②避重就轻。有些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怕因病耽误学习,增加父母负担,认为区区小病,何需就医,往往小病衍变成大病。③违疾忌医。身体不适,私自到校外小药店购药,往往因违疾忌医而耽误诊治。④怀疑心理。对校内医院不信任,认为校医水平低,有病就要到校外大医院治疗。
第二,医院基本医疗水平:校医院是学校的附属机构,学校为了解决人才引进等问题,不得不将一些教职工的家属安排在医院工作,造成医务人员的业务良莠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发展和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同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长期被封闭在高校的院墙内,结果使得对外界新出现药品的迅速认识、了解和临床使用等方面,与社会医院的差距很大。以至于许多病人“舍近求远”,对校医院的医疗质量持不信任态度。提高服务内涵质量是提高满意率的主要方面。医院许多窗口服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如门诊药房的工作人员表情冷漠是普遍现象,一般只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一句话也不说把药袋或药瓶送出窗口。对病人用药方法大多是简单告知,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回答病人的各种问题,与自身专业内涵存在着一定距离。药师如果无法对其所发放的药品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对药品使用与注意事项做出明确的指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质量。医方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各行各业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都在大胆地追求财富,医院和医生也不例外,医学伦理淡化了,人文关怀缺失了。
第三,医护人员因素(重点是医患交流)。处理医患关系是一项系统工作,怎样把病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灵脉搏,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焦虑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及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如何重视和患者的交流,主动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医护人员一是不重视与学生群体特殊沟通方式,看病时言语表达过于简单,使学生感到他的病痛被漠视,不主动告知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二是不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对病痛学生中表现出的情绪如:焦虑、恐怖,没有给予恰当的安慰和解释,没有表现出设身处地的同情心和必然性的理解。三是不恰当的心理态势。对就诊的学生居高临下,要求学生处于不平等的服从地位,对学生的就医问药的知情权、选择权不予尊重,服务意识少,导致医患关系时有冲突。三是有些校医的传统观念与某些学生多元的现代观念有矛盾。医生在接诊时往往克制自己的情绪,难以表现出真诚的关怀。四是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不能原谅交往过程中学生不成熟的交往技巧,习惯地认为学生是不懂事、不礼貌等。现行高校中,医务部门人员少,设施配备不齐,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从而导致了学生患者对医疗护理水平的怀疑,进而产生反感及抵触情绪,影响治疗。
构建高校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高校医院的群体特点和影响医患关系的几个因素,认为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应该有着与社会上的正规医院不同的举措。。
第一,加强校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转变服务观念,提高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因此高校医务人员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以往“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态度,跳出被动服务模式,重视医院的社会服务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无论在语言还是在行动上,都应遵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宗旨。特别是对老年或婴幼儿患者,更要耐心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师生员工的健康有所保障。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医院文化建设,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二,特殊群体,特别关怀。首先,高校师生多为素质较高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办事细致,感情细腻,具有自觉性和上进心,但在生活中有着与体力劳动者不同的烦恼和痛苦,且比较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在传统的治疗体系里,护理工作只是打针发药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了,还应该注重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强化心理沟通和健康教育等。高校医院医护人员为师生服务中,应平易近人、感情入微、耐心细致。其次,大学生大部分都远离家乡,形单影只,没有完全步入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因此,高校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怀和帮助。比如,在为学生看病时,要比一般的成年患者认真仔细,要多给以详细的医疗指导,用老师般的关怀对学生谆谆教导,用父母般的慈爱努力为学生服务
第三,拓宽知识面,注重多方位治疗研究,注重加强医患沟通意识和技巧培训。①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注意生理变化又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②解决医患冲突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利用语言和行为沟通技巧,加强医患沟通,变被动为主动,将医疗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和谐医患关系和稳定就医环境的目的。这和中医的望、闻、问、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述,并有所反应。饱受各种痛苦折磨的病人,往往担心医生没专心听他们的诉说。疑虑和抱怨多、说话倾向于重复的病人,尤其需要医生有耐心。有时病人扯得离题太远,医生可以礼貌地提醒病人,请他回到主题上来。总之,医生不要干扰病人对身体症
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尤其不可唐突地打断病人的谈话。可以说,倾听是发展医患间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一步。可以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医生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切不可妄加否定。时至今日,医学对病人的多种奇异的感受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和说明。至于病人的想法,即使明显地是病态的,也不可采取否定态度,更不要与病人争论。弄清楚事情的实际经过,以及事件整个过程中病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尤其是使病人受了刺激的事,澄清十分必要,否则,就很难有真正的沟通。应该把事实本身跟描述者的主观评价,尽可能剥离开来,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令医患双方满意的沟通。“开放式”提问使病人有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可能,这既体现了医生对病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尊重,也为全面了解病人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病人愈是感到受尊重,感到无拘束,他就愈是可能在医生面前显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相信一定能营造出和谐的医院环境和社会环境。③注重非语言性沟通表达,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务人员服饰整洁、态度和蔼,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可靠。在医患接触时,美好的行为举止可使病人产生尊敬、信任的情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目光接触,是医护人员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的基本功。医护人员应当善于应用与病人沟通时的面部表情来传达对病人的关爱,更要细心体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身体姿势的含义,引导会谈的方向,如手势语可使病人的视觉系统受到信息刺激,加深印象,医患之间的会谈距离要适当等。医务人员重视这些信息在沟通中的意义,才能更好与患者交流。
第四,高校医患关系的改善与为师意识。。。。。既当医生又当老师,养成“为师意识”,要求医务人员把医患关系看成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①首先要树立诊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过程”,结合诊治向患者简要介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病情有正确认识,收到良好的诊治效果。②医生注意自身的形象。对看病的学生要有爱心和细心,不能漫不经心。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成熟。③应对学生全面关心。这就要求医生强调为师意识,在学生生病时,除必要的医嘱,还应像辅导员一样关心学生生活,并建立跟踪制度。例如,学生患有慢性咽炎就诊时,医生除了嘱咐吃什么药,如何吃药,还应告知学生要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要忌烟酒,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