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就业工作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日趋严峻。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着力创新就业工作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提高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在学生毕业前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合理设置“订单式”培养,增强办学特色。
学院针对不同企业的合作要求,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和短期等多层次的“订单式”培养,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多形式的“订单式”培养,还可以开展针对企业员工再培训的“订单式”培养。
(二)加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
科学系统地建立健全项岗实习教学和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刚柔并济”的计划管理制度。高职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书必须经过顶岗实习环节,这是刚性要求,不打折扣。所谓“柔”是指顶岗实习开展的时间上,可以根据实际灵活调整。依据行业企业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特点,因地方制宜、因行业制宜,灵活调整顶岗实习开展的时间,还可以根据企业和课程教学的需求,将半年延长至一年,时间上划分为两次、三次或四次进行,实行工学交替。
第二,完善“现场跟踪,教管并举”制度。要选派足够的专业骨干教师常驻实习单位,代表学院与企业沟通交流,协助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为学生排疑解难,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的。
第三,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校企共同评价的考核体系。对顶岗实习要重视过程管理,对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评价,同样要重视项岗实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制订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要事先发给学生让学生得知,使考核评价成为规范实习行为、激发实习动力的有力杠杆。
第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中途撤离,其原因大都折射出了职业素养方面的某种缺失,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一是在校内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意志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二是特别重视顶岗实习前的职业素质教育。如:组织学生在实习前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和劳动法等有关知识。三是在顶岗实习的全过程,校企双方指导教师都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养成,并且把这方面的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多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
(1)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1、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学院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如创办酒店,可以为市场开发与营销、商务管理、会计与统计核算、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把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课放在经营中,成功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的转化,又节约了酒店经营的人力成本和学院的教学成本。
2、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中心,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建实训中心或实验室。新闻出版局与学院的合作已经为印刷与包装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重庆正在建设的珞璜印刷与包装产业园区也正需要学院的参与,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学院、企业、学生三方互赢,既有学生技能与研究能力的提高,也有成果的共享。
3、就业定向与毕业实践相结合,企业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在工学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共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可以直接就业,实习期间企业专家为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提供指导。
(四)开设就业指导课,增强学生就业意识。
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定位上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择业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过高,致使出现不良的就业心态,就业稳岗情况较差。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就业处为主导,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到就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把就业指导编入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就业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教授学生怎样准备就业资料、怎样学会面试等,为学生提供认识就业的机会,增强学生就业意识。
二、在学生就业时充分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满意率
(一)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适时引导。
学生毕业前,通过填报《毕业生信息调查表》,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意向和职业规划,为毕业生量身就业引导,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目前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比如: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或回原地区当村官。又如:会计专业毕业生鼓励他们到国企,虽然工资不如外企工资高,但因为工作任务少、压力小,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考注册会计师或ACCA,既能积攒经验,又能继续努力拿证书。
(二)利用校园专栏和校园网,就业信息,并要求毕业生签署《就业信息知晓书》,避免就业信息的闲置和浪费。
(三)开好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由就业处牵头对校园招聘会现场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综合服务。为供需双方创立安全便捷、舒适高效、规范灵活的空间,让用人单位放心,使毕业生开心,实现互敬互信和双赢双悦。
三、建立学生就业后跟踪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稳固率,以就业促招生
。。另一方面,对就业不稳定的毕业生及时跟踪处理,帮助其稳岗或再就业。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文章所述的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从而在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剖析和解构的基础上构建的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五个维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从目标体系来看,实践教学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从内容体系来看,实践教学应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综合设计、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模块;从条件体系来看,实践教学条件应包括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从管理体系来看,实践教学的管理应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等工作;从评价体系来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方面。
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与以往的实践教学体系比较起来,它更科学、更完善,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和内容,而且对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运行的条件、管理、评价等也进行了设计和考虑,显示出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1.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更强调综合性
以往学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对实践课程的设置总是求全、求多,没有针对性。
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训练课的设置就显得过多、过乱,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数据库基础与实用实训、现代礼仪实训等实践课程专业性不强,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和能力作用不大。
实施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后,实践课程只设置了两门物流从业资格实训、物流综合模拟实训,而且物流从业资格实训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完整,可以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提高就业竞争力;体系中设置了两个顶岗实习环节,比以往更重视顶岗实习,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只有通过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才能得到提升。
2.促进了学校与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按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的要求,学院一直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其中建成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室两个,可用于条码应用技术实训、运输与仓储的方案设计实训等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同时,学院也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天公司等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6年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多次在省市级物流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在市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物流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中已有多位学生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
3.完善了对实践环节的管理,提高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根据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中管理体系的要求,为了提高毕业生实习质量,学院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毕业生的顶岗实习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
。实习单位确定后,学生应填写《毕业生顶岗实习过程手册》,以便于学院和企业进行监控。
顶岗实习由学院、学生与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实习企业可安排在物流行业及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的物流相关岗位。学院与实习企业共同负责学生实习的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学院和实习企业都要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
三、多维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动漫;顶岗实习;分析思考
21世纪动漫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急速发展,市场对动漫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为了解决这一人才缺口问题,全国310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及相关课程,每年走向社会的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动漫毕业生的巨大输出却不能为动漫产业输送更多人才。这一现象的持续势必会让一些开办动漫专业的院校面临压力。我院2006年开办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而今也同样面临应届毕业生对口专业就业难。2012年笔者对2009~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就此调查情况,如何才能使该应届毕业生就业对口,提高在动漫领域的竞争力,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处理好动漫基础教育与顶岗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第一线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动漫基础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较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有些学校甚至直接挪用本科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课程体系方面没有形成完整、规范、有效、科学的职业动画教育模式,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把在校所学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出现学校与企业脱节现象,学生面临培训或者较长周期的无薪实习期。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意志力、较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才有机会真正转正。
2.动漫基础教育教学难度高
动画专业是一门涉及知识技术面广泛的专业,既要有扎实的艺术绘画功底和文学修养,又要熟练掌握各种软件,更要有创造力、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对于人性、社会的洞察力。从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来看,学生绘画基础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薄弱,不爱看教材自学。而教育全程学习时间只有两到三年,其中还包括常规公共课,能真正用在动漫专业上的教学时间只有1900多学时,如果按一天7小时学习时间计算,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有效学习284天。动漫人才培养必须要有高强度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企业需要的动画人才很难。
3.顶岗实习环节管理较松散
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单位在苏锡常及上海等地,岗位分散,没有指定的校内指导老师给予关心和辅导;学生只是提交一份带有印章的实习表反馈学校,无相关实习成果;企业对于学生岗位实习情况及评价知之甚少;在学校规定的一年或半年的实习期间,有学生一直呆在家中不工作,学校也无可奈何。故顶岗实习环节管理尚存在问题,需要较完善的方案以待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
二、做好基础教育与顶岗实习的衔接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的制度。”明确了要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应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以专门化方向对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动漫制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加强与无锡动漫骨干企业的交流,在人才订单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实训室共建、现场教学、技术公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广泛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及时掌握动漫发展动态及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
以动漫实训室为平台,引入实际项目,积极推进产教、产学、工学的深度结合。
针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对应职业岗位,以引入的实际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探索以嵌入国家工业信息部动画师资格证书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就业为向导,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以就业为向导,通过分析动画生产管理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提炼各岗位(群)及所需专项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岗位平台课和部分岗位课;第二学年以工作任务在内的项目引导,呈“项目递进式”关系,采用模块化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岗位课群;第三学年为岗位选修课、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针对岗位要求,整合专业课程,确定课程包含的核心能力;。
3.加强实训实践环节的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提供实践教学环境,满足学生需求;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提供技能指导,院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完成教育教学过程。有效地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会动手能力及做事的规则,在有组织的团队合作中学会做事的方法、学习沟通的能力。使得学生具备实战经验,了解行业所需和自己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上具有竞争力。
4.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满足教育教学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采用引进、培养并举的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送出去学习(出国培训、攻读学位、访问学者等)、请进来传授(邀请相关高校专家作为专业建设顾问,邀请动漫企业、行业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等)、参与项目研发、制作,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时间下厂顶岗实践等多种途径,提高专任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指导实训能力。
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教师比例,改善兼职教师结构,增聘动漫企业专家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使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要求。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保障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性和有效性,保障兼职教师到校实施教学的可能性。
5.强化顶岗实习环节的管理
首先,应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及教师的职责。。如用人单位比较喜欢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兼具团队精神的毕业生。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提高社会影响度。。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 优化 反思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具体要求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企业转型换代升级,对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中职“2+1”和高职“4+1”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职业教育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也提出“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就“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提出: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因此,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需要对原有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并实施必要的对应措施。
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1.原有培养模式的作用与不足
中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江苏省实行了许多年,五年高职及其“4+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江苏省率先开办实施的,在该模式下,学生在校学年或四年,最后一年进工厂实习就业,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经济发展历史时期为地方企业输送了大量技术工人,对实现校企结合、职业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快步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旧的培养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规定名义上的教学模式,简单地将在校三年或五年的课程缩减为二年或四年。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培养方式基本上不考虑企业的感受和需求,不需要在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训实践训练,学校的实训条件也很简陋,不管毕业生质量如何,全部进工厂就业,更不会考虑学生就业前的在校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2+1”“4+1”的人才培养模式渐现其不足与问题,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学生进入企业体现出理论基础薄弱、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差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吻合,在校的实训实践与企业生产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不能满足企业顶岗操作的现实需求,学生的各项能力有待在校内进一步的提高。对此,职业院校也积极应对,学校开始师生角色的互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适合校企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对口人才,从而使职业教育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和后续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国家和地方从职业标准、学生能力结构、企业需求层面提出优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企业需要的,就是毕业生走出校门能够直接站在操作岗位上,适应专业工种岗位的能力需求,为企业产生即时的经济效益,不需要经过企业的专项再培训后上岗;在岗位上能够发挥专业特长,有所创造和创新。学生的需求就是在校“学有所得”,毕业后“学有所用”,上岗“技有所长”,发展“积有所发”,同样期待进入工厂产生即时的能力效益。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三、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对策
“2.5+0.5”“4.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不是简单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加长,不是学生校外就业实习的时间缩短,而是需要我们思考,怎样培养才能实现专业与行业的高度吻合,实现质量与企业的高度吻合,实现学生上岗就业培训与企业“零距离”要求的衔接,将学生上岗前由企业短期培训转变为在校完成,切实满足企业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需求。
1.要立即转变教学思想和实训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模式优化,教学管理人员更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由“1”变化为“0.5”不是数字游戏,其内涵非常丰富,不要简单地认为多加的“0.5”就是让学生在校多半年时间,把以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拉长半年就可以了,或者把过去缩减的理论课程再回头让学生学一学。其实不然,优化后增加的“0.5”不是简单复习回顾理论,不是重复过去的实习实训,不是“散养式”让学生撰写论文等待答辩。而是要回顾、审视和修订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企业现实需求重新制订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在上岗培训这方面作重大调整,使得增加的“0.5”计划更现实、内容更翔实、措施更扎实,真正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满足和达到企业的要求。
2.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
要突出“教育服务”的宗旨,组织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结合目前毕业生的上岗、就业状况与企业长远的需求,在理论和校内实践上查漏补缺,充实专业理论和上岗培训的计划,增加专业知识模块内容,增加实训实践模块的项目量,细化校企结合的内容,把校企合作进一步引入项目教学和就业指导教学,保证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的衔接吻合。为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要将毕业生上岗就业前的人才评价制度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增加课程结构“实践课程”板块的内容。
3.坚持能力为重,有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我们要着力加强校内理论教学,将学校理论与岗位需求的不够吻合以及理论浅薄的教学不足等问题,通过顶岗实习、企业专家进课堂等有效途径进行课程与实践融合的改革,弥补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要优化课程结构,严格执行和把握实训教学要高于60%总学时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后,学生在校时间加长,实训教学学时比例要进一步扩大,有条件的学校要达到70%。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学要学得精,做要做得会,教要教得好,加强“导师制”的实践。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实施“场景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熟练操作能力;强化就业前的实训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新模式下,要非常重视校内实训环节,校内实训必须实施“六定”:定学时、定课题(目标)、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和定期轮换。同时要加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指导的评价考核。第五或第期既要在理论基础上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查漏补缺,修补“理论软肋”,更要在实训实践上为学生强化技能实践的操作能力,防治“操作硬伤”。
4.挖掘合作内涵,密切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国家和江苏省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都强调“全面推进校企合作”。经过多年实践,江苏省校企合作已取得了许多成就,合作的模式也被校企和社会认可。但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路子会更宽更远,合作的内涵会更丰富,都有待于今后不断地探索。
当前,学院要加强校外认知实习和教学实习,优化校外顶岗实习,引企入校,熟练上岗。顶岗实习是锻炼和检验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发掘许多合作内涵和教学模式,教师要在顶岗实习上做好大文章。《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出要“严格顶岗实习管理,全面执行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优选顶岗实习企业,落实实习岗位,建立一批顶岗实习基地。”“强化顶岗实习跟班指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习工作考核,强化对实习学生、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
在过去的顶岗实习实践中,教师只是跟班管理学生,谈不上也不可能跟班指导,只有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跟班指导,才能解决毕业生就业前的实操不足和专业缺陷。
加强学生岗前培训,通过学校教师的培训往往达不到企业需求的效果,必须“引企入校”,邀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实行“岗位教学”,在校内外的岗位上让学生熟悉实习环节、操作流程、企业规范,减少企业对人才的再培训时间,使毕业生能直接走向工作岗位。
5.创新和实践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再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 基于的高职院校分散式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Web的高职学院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考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高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优化设计 基于移动端的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UML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模块的设计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顶层设计分析 高职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设计 基于Web平台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移动顶岗实习管理云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平台设计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设计与探索 新建高职院校《煤炭开采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方案研究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xml)配置实现对象与关系型数据映射。
3.数据库连接。采用JDBC-ODBC桥驱动程序连接数据库,即翻译和调用JDBC API至对应的ODBC API后发送回数据源并在连接池引入JSP文件,通过桥接器JDBC-ODBC.Class实现数据信息的并接、验证、访问和配置等多项任务并行运行。
三、系统运行与测试
1.功能测试。采用场景法和推测法对各子功能模块进行测试,以测试用户登录模块为例,预期在密码输入错误时系统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并返回登录界面,经测试实际输出结果与预期一致。
2.性能测试。采用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增加100个并发用户/分钟和混合加压作为测试数据,其中负载测试预计系统支持用户达到5000且响应时间
3.测试结果。①效用分析:通过测试覆盖和需求覆盖分析表在用户界面、运行环境、相应时间、更新升级和故障处理五项性能中选取测试用例155个,其中成功执行140个,发生失败15个,即本系统测试覆盖率为90.32%、需求覆盖率为80%,数据结果翔实有效。测试覆盖率=■×100%=■×100%=90.32% 需求覆盖率=■×100%=■×100%=80%。②错误归因:共测试出140个Bug且多集中于B、C两级(B级为子功能模块运行中一般性缺陷;C级Bug一般不影响系统运行),说明对数据共享及其并发性方面考虑欠周,同时程序代码编写需认真复核及修证。。
四、总结
本文所构建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现已在我院影视技术系进行试运行,各子功能模块运行情况良好、系统状态稳定、安全性高,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报表准确性、在线评鉴以及软件匹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日后根据用户需求和技术革新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开源技术选型手册编委会.开源技术选型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2-3.
[2]张庚世,杜韬,曲守宁.基于.NET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0,(02):47-49.
[关键词]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管理;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20.116
1 突出专业技能,加强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峻的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可是许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职位,大量用人单位又招不到符合需求的合格毕业生。笔者认为,重要原因是很多学校只重视技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陈旧,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新时代的中职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这就决定了专业教学要突出应用,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及其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每年都要组织由专任教师、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根据行业需求及市场动态,审议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意见,制定的专业培养计划涵盖了三类课程平台:素质教育类课程平台、专业教育类课程平台、实践应用环节平台。其中:素质教育类包括文化基础和礼仪修养课,定位于学生文化知识和明德立身的培养;专业教育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模块课程,定位于学科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实践应用环节平台包括不同学期的不同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工作内容进课堂、工作任务进课堂、工作场景进课堂。提倡课堂上探究性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为特征,以培育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性教学。建立以“工作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模式,突破仅限于操作技能的考试,增加对职业关键能力的考核,包括社交能力、承压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根据用人市场计算机方向的设岗情况,按照“一主线,两融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阶段的走岗认识实习、第二阶段的贴岗教学实习和第三阶段的顶岗生产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时间,并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尤其是在第五、六学期,针对IT企业承接项目的阶段性的特点,在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做到只要企业有项目,就即时安排毕业班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能达到实习的效果,又为企业解决项目急需的人力资源,实现共赢,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地发展。同时,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订单班”和“学习岛”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注重职业指导,创新实习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以学生就业为长期目标的,这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样的就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要实现专业教学与未来专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首先要加强的是中职学生职业化思维的养成和职业规划的指导。
2.1 注重全程性职业指导
第一,学校应该把实习看作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新生入校后就要引导他们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除了多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外,更应及早接触媒体宣传,明确依托信息平台“主动出击”掌握职业命运的理念。
第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实现岗位锻炼,期间通过寻求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岗位指导,为自己整个的职业规划提前“试水”。
第三,有的毕业生专盯一些好的企业、轻松的岗位,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学生心理指导工作。让他们把眼光放得远,提升个人能力才是长远之计。也可以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重点克服盲目自信、盲目攀比、盲目自卑、盲目从众等心理隐患,为学生做好心理调节、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帮助。
2.2 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工作
。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推进工作,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成立办学合作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议输送毕业生等方式,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力争将校企合作事项具体化、长期化,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用人单位的专业人员定期来学校培训师生。用人单位可以协助制定相关标准,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定点培养和输送学生。学生的就业技能不一定集中在实习期,完全可以组织学校内的阶段性针对训练。
第三,除了必修专业课程外,适当开设专业选修课和非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操作课。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证书认证,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软件技能鉴定证书、外语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等。
第四,学校将毕业生输送到社会就业岗位后,不应就此结束任务。而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实际,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维护其合法劳动权益。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三年学习培养过程主要分为“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走岗认识实习”、“专业方向项目课程学习+贴岗实训实习”和“综合实践课程学习+顶岗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以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以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质为主的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为职业规划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学生以学习项目化专业课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到校内企业进行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主,掌握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的生产实习。第三阶段则结合具体实际完成工程实训,学生通过“职业人”一样的工作,经受职业训练,提高对职业、社会的认识,开阔眼界。
面对中国新产业新技术的革命,中国蓝领无疑将承担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与光荣职责。“许振超式” 的劳动典范与楷模必将会层出不穷,成为划时代的新宠与骄傲。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要更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与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教育的主旋律。总之,以“重在技能,贵在创新”为原则的中职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