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少数民族学校试点的意义
(一)培养美术师范生扎实的教育教学本领 。同时,培养实习生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具有不同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的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地探索适合于各地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在教育实习中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二)加强高等美术师范院校与少数民族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在少数民族学校的美术教育实习,能检查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经验; 了解基层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更明确培养目标;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其教学改革。反之,美术教育实习也给少数民族学校带去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带动学校美术教学及美术活动的开展。加深人们对美术教学的认识,有利于国家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弘扬、传承民族艺术文化 。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在少数民族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实习的内容 实习内容通常包括有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教学实习、美术活动指导等内容,有计划地引导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践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实习 实习生通常吃住在实习学校,这给实习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他们常与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很容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但因初次走上教学岗位,面对几十名具有民族艺术文化背景和个性的学生,更需要实习生虚心学习,积极请教。 I、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带班经验,如: 组织班级的方法;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展班级活动课等等。同时要与原班主任多交流,了解班级原有计划,班级基本情况,以便展开工作。 2、实习教师要学习给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如给班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督促学生学习、指导学生生活、组织学生劳动,帮助班委、共青团开展工作等。在这一过程中,实习老师要吃苦在前,做学生的榜样。 3、深入了解学生,采用家访、联艺、交友等多种形式,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其中联艺活动可以让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学生展现其多姿多彩的一面,也为教师积累教学资源服务。
(二)课堂教学的实习 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备课、试讲、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它是锻炼学生综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形成其教学能力的关键。 (1)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题条件。在平时的工作中,深人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广泛收集、整合学校美术教育、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族艺术等多方面的资料,形成 “研究型教师”;的意识。。 (2)课堂教学 少数民族学校学生非常朴实,学习认真,都能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尤其欢迎远道而来的实习教师上课,实习教师要利用好这一优势,以亲切热情的教态和激情投人到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授课程知识,针对难点,耐心启发引导,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心体会、领悟教学各环节所起的作用和需达到的教学效果。 (3)听课、评课 这是教学的总结与反思阶段,仔细分析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美术活动课的指导 美术活动是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从小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对美术极为热爱,有的同学还掌握了刺绣、织绵、蜡染、竹编、剪纸等基本工艺,美术活动课提供给学生展示特长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此外,实习老师可以更系统地传授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逐步深人素质培养。
三、美术教育实习在广西融水县民族中学试点的成效 广西融水县民族中学处于融水县城东南部,它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聚集了来至四周村寨的壮、苗、瑶等民族学生一千多名,当地政府对该校建设投人了相当的资金和精力。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教学质量优良,是该县值得骄傲的一所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中学。我院2002届、2003届的美术教育实习先后在该校进行试点,效果显著。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关键词:现代美术;教育;创新;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48-01
从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建立具有全新的、有前瞻意义的实验室是今天培养人才的必然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技能的前提条件,因为实验室可以满足学生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专业学习内容。建立艺术专业实验室,则要处理好实验室、学生、教师三位一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建设思路必须有较宽的试验范围,具有既严格又宽松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学生基本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学生可根据教学安排利用实验室条件,尽量学习更多的知识,那样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为了培养创新型社会建设合格人才,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建立立体的美术教学新框架,进行筹措扩充,更新完善多种实验室,组成多媒体实验室,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基础平台,组成现代教学的立体构架,达到满足艺术设计教学、影像与动画教学、美术基础与创作教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教学要求。通过该学科一系列的教学实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熟练的美术创作能力,较强的多媒体操作技能和艺术设计能力、美术普及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合格人才。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传媒与印刷艺术设计实验室也应运而生,它立足于现代传媒与版式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了推进人才战略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适时建立现代传媒与版式艺术设计实验室,既可服务于教学和研究工作,还可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普及实践平台,同时可面向社会进行勤工俭学,成为产与学的两用基地。
实验室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发挥探索和创新积极性。为了推进学校实践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还应以促进教学的发展,建立基础教学训练中心。我们的美术教育专业定位是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师资,美术教育师资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掌握扎实的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技法技能。而专业基础训练中心就是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建立和完善基础教学训练中心,探索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是势在必行。
美术学科展览交流性教学实践是构建现代立体性的美术教学因素之一,是教学基础与科研创作实践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反映出教学基础与科研创作的实际水平,是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因为美术学科的美术作品展览不但能促进学术交流的开展,还可促进科研实验能力和创作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高低的标杆。教学与创作是真正的实验,展览交流是实验的总结。该实践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以科研教学为核心,为立足本地区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服务,是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学术交流与专家讲学是是促进科学普及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科技人员的交流和科学信息的提供、传递及获取的过程,是学者交流思想、观念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启迪智慧,获得灵感的有效途径。交流手段包括座谈、讲座、培训、讨论等。作为培养和造就艺术教育人才的专门单位,本着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必要有相当的学术氛围,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却离不开较多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才能更好地传播知识、沟通信息、启迪灵感、开阔思路、促进了解协作、形成交叉融合,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质量更高,获得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多。通过交流使师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艺术水平的高低通常是通过艺术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所以作为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课是专业实验性教学第一课堂的延展和补充。深入开展艺术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创新艺术实践的平台,满足学生和教学实验性活动的需要,这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是艺术类专业课实验性教学必要的补充。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育才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深刻意义,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此外,师生在课余时间可为社会上相关部门提供服务,产学两用,可获得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就广西贺州地区来说,地方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承担起了保护及传播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但如何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培养民族艺术的继承人,使优秀的民族艺术能在本地区、本民族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并能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其艺术魅力,这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1 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特色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贺州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有着非常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染织、刺绣及服饰搭配艺术,都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和建筑,都有令人陶醉的民俗活动,正是这些特征体现了各民族富有内涵的独特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同时这也为当地美术基础教育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近年来,随着贺州扶贫工作的快步开展,各个偏远山区贫困村正逐步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瑶族的过山瑶和土瑶村落,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多地本文由收集整理少、交通闭塞的环境里,为适应环境建造了非常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也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并通过这些特有的元素传递着本民族本支系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这是他们自成体系的传承,然而在发展中,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传承与现代文化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消亡,因此,少数民族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加强特色美术基础教育,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中适当融入本民族艺术文化知识,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讨论、评述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并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觉地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贺州地区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
3 美术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美术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的载体,现阶段进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它的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为业[1],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使用美术教育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体验,在教学和作业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学会去保护、发展、传播身边的美。因此,适当吸取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美术素材加入到美术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亲切感和熟悉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本地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弱化过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和色块平涂等方式去表现生活中常见的,能经常接触的内容,在学习中体验本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这样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艰难”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
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直接关系我国美术行业教学的发展。其职业素养,成为每年为美术行业输送学生的关键。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利用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互通性,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实现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创新。
1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
美术专业人才,承担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因为其专业的素质、职业的能力,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职业培养,就是作为美术教育人士,所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1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必要性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简言之就是提升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后者决定了专业人才对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驾驭能力。例如:有的美术教师,其本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对绘画的基本功掌握距离教学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在教授学生相关的绘画技巧内容时,不能具备比学生更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当学生问及绘画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时,该教师也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就不能称之为美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所以,加强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是教育学界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已经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作为美术教师职业的上岗必备条件之一和职业发展方向。
1.2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内容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内容,主要涉及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美术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这是其能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具体可以包括对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应用,对素描、油画、中国传统画的基础掌握,对印象派、抽象派,以及人物画、风景画的基本了解等。在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作为专业人才,应当有区别于一般普通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技巧。在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中,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该有的师德,还应当树立起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喜爱,决心在美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远大目标,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1.3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方法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应当建立在灵活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具备系统的培养体系。所谓灵活性和自觉性,就是指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有美术专业天赋,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敏感,先天基础好;其次,就是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具备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汲取和钻研的精神,后天知道努力。系统的培养体系是对专业人才,开展职业培养的规范和升级。应当有对美术专业教学技巧的专门化培养,包括直接培养和实践化培养方法。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遵循先有师德,然后才是人才技术的顺序,以专门化的教育方式如模拟教育等实施职业培养。例如:在河北的高校中,对于美术教师的上岗要求就是必须经过事先的职业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素质以后才能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保证了美术的授课质量。
2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点分析
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很久。茶文化中有很多与中国美术可以相容和共通。2.1茶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有很多涵盖。例如:对茶叶质量的追求,人们除了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叶的口感、色泽和营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茶文化的思想之一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现代实例和医学能够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而这些有益成分是从大自然中天然获取的,并非人为合成。茶文化的思想之二,就是对于健康和天然的追求。人们从饮茶的过程中提取出了很多艺术化的产物,例如:茶艺表演、茶道、饮茶环境的背景音乐和装饰品等,艺术化的演变使得茶文化与传统思想的结合,以及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综合来看,茶文化思想的精髓,就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健康、获取哲学、获取真理的过程,衍生出了与艺术的结合。这就为美术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2.2茶文化与中国美术的融合点
茶叶中本身就含有许多美术的融合元素。茶叶本身的外形就具备一定的艺术形象,茶叶的枝叶外形、嫩绿的色泽等,带给人一种生机和生命力的情感。因此,茶叶在许多绘画和影视等可视化作品中,经常以一种代表生机和希望的植物来出现,背后也承载着类似的寓意。另外,茶文化的形象内涵也能作为中国美术的艺术特点来加以应用。茶文化讲究柔和、和谐的饮茶文化气息,这在中国美术作品中,对于笔法、结构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2.3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茶文化对人的文化渗透作用,加之其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性,使其在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有特殊的效果。虽然茶文化可能在直接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能力方面作用有限,但是其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抽象的教育内涵却有深远的作用。例如:茶文化中平和、自然的内涵元素,要求教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智慧的、平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掌握。而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出茶文化的思想精髓,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茶文化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有许多可融之处。但是要注意融入的途径的方式。
3.1教学素质的结合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教学素质融合,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对美术基础知识的融合。例如:河北地区生产茶叶的地方,茶文化浓郁,茶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悠久且声名远播。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如果需要对某项美术艺术技艺熟知,就必须从亲身体验这项技艺开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对茶叶形象、茶艺表演等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运用,应该深入当地茶叶种植生产的地区进行了解,亲身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艺术文化熏陶,在感同身受之后,才有可能对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进行了解和体会。掌握了全方位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才算是具备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养。
3.2教学方法的结合
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往往不把饮茶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常当作配角出现。人们在会客、交谈、聊天甚至是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品茶。茶叶中的清香和营养,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被人们所感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是中国美术教育需要的。河北地区风景秀丽,学校在开设美术户外教育课程时经常将学生带至户外,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发掘出对美术课程的灵感。而如果只是让学生们在教室内接受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则属于知识的灌输,与对美术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为学生们的感受不深刻,即使当场能够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过后也会很快忘记,教育效果不佳。
3.3职业道德的结合
茶文化中的营养元素,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体验。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程的教育还停留在辅助课程的地位,还在扮演着调节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角色,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茶文化带来的职业道德,要求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将发展中国美术后备力量作为己任,激发出更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在课堂上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一部分学生真正从美术中找到了快乐,甚至成为今后的发展和从业方向,这便是对中国美术业的最大贡献。
4结论
茶文化被所赋予的丰富内涵,使其与中国美术教育具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为例,可以将这些共通之处作为茶文化融入职业培养的着力点。茶文化本身的艺术形象、茶文化的内涵等,可以在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中成为促进点。以茶演绎出来的艺术形象能够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素养,以茶文化精神完善教学方法,以茶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
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余佳友.把生活请进美术课堂———茶文化与美术课堂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89-90.
[2]苏昕.以本土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轴的校外美术课程探索———以《广州茶文化》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4(3):99-100.
一、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羌族民间美术文化特征现象梳理
羌族是中国西南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内涵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羌族的民间美术形式多样,我们常见的羌族服饰、刺绣、雕刻、剪纸和民居建筑艺术等是羌民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表现特征。羌族美术历史悠久,人们在羌族地区曾发现了多处历史上的美术遗存。。。羌族人民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包括服装、刺绣和民居建筑等,是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记载,也是古老羌民族从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迁徙到高山峡谷“事农务耕”的历史见证。其中饱含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及各民族相互渗透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羌族民间美术呈现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但整体上我们仍能从羌民族服装、刺绣和建筑民居上梳理出羌族人传统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
1.羊崇拜的装饰化特征
羊在羌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和羌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可被视为羌民族文化的载体。对羊的崇拜体现了先民“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原始。古代羌族人民以牛、羊等为图腾,有崇拜羊的习俗,直到现在羌族人的一生以及他们的衣、食、住均离不开对羊崇拜这个主题。羌族对羊崇拜的物化形式主要体现在民居装饰、服饰纹样、器物造型上面。民居的装饰中主要以羊头为装饰形式,在羌族人民家中,门楣、墙壁、碉楼等多处装饰有羊头,用来敬奉神灵、驱赶鬼怪、保佑家中房屋;在服饰上呈现为“羊头纹”,如羌族服装的外衣、围裙及女性服装的主体图案均以羊头形和云纹、水纹相结合的手法装饰,鲜明地体现了羊崇拜的民族心理;器物造型中最能体现羊崇拜的物化形式则是双耳罐,双耳罐是羌族地区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造型如羊头变形,罐的双耳如羊的两角,整体风格拙朴生动,散发出浓郁的古风遗韵,凸显了羌族人民羊崇拜的悠久历史和宗教观对羌族民间美术的深远影响。
2.白石崇拜的观念化现象
羌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白石是其崇拜的代表。这源自于羌族古老的神话传说:羌族原本是中国西部的游牧民族,后迁徙到川西北部岷江峡谷地带,被高山、河流阻挡,后又有魔兵戈基人追赶。在危急关头得到天神阿爸木比塔神助,从天上扔下三块大白石,落地立刻变为三座大雪山,挡住敌兵,使族人化险为夷,并且战胜了戈基人。这实际上是羌族民间流传的英雄史诗《羌戈大战》记载的故事。因此,羌族人民居屋顶四角上、碉楼顶端等建筑处供奉着一块块白石,羌族人民视其为神灵。白石崇拜现象对理解羌族民间美术遗存——古老民居建筑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必要。
3.对太阳和火崇拜的心理
在羌族的多神崇拜中,羌民认为太阳为万物“有灵”之首,对其特别尊崇。羌族的重要节日“羌历年”和宗教活动“转山会”中,便有送“太阳镆”和唱颂歌“喊太阳”等祭祀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了羌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的生存世界观。羌族的服饰图案也充分显示了羌族人民对太阳崇拜的心理。羌族男女服装的腰带常以“万”字纹进行装饰,“万”字纹是太阳的一个符号象征,羌族服装的领口和袖口的挑花刺绣中也常出现“万”字纹。火是羌民族另一重要的崇拜对象。羌族的民居建筑中室内空间布局以火塘为中心,火塘是最为圣洁的地方,是族人议事的重要地点。羌族男女脚上所穿的“云云鞋”所刺“云纹”实为“火镰纹”,是“云纹”与“火镰纹”相互变化而来。还有羌族男性的传统服饰腰带上挂的重要装饰品“小火镰”等都代表了羌族人民火崇拜的心理特征。
二、“团花似锦”和“鱼水和谐”——羌族民间美术审美内涵解析
羌族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民间美术建立在古老民族民间历史之上,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其造型独特、形式单纯,表现率真、质朴,象征意味丰富。其中的羌族民间传统服饰和民间手工艺挑花刺绣是羌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典型范例。其一方面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另一方面也呈现了羌族人民积极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
1.羌族服饰图案与色彩
羌族男子身穿长衫,外套羊皮褂,脚穿圆口布鞋或草鞋,喜庆日穿“云云鞋”,状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帮绣有各色云彩式图案。妇女服饰鲜艳多彩,以红、蓝、黑为主导色,色彩对比强烈。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衣服绣有花边,系黑色腰带。羌族妇女喜戴银牌、领花、耳坠、圈子和戒指等银首饰。有的还在胸前佩戴椭圆形的“色吴”,上有银丝纺织的图案和珊瑚珠,以示佑福增寿,平时外套羊皮褂,腰系绣花围裙。据统计,用于羌族服饰上的各种绣片花纹图案有上百种,这些象征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图案、纹样工艺精湛、朴实严谨,布局巧妙合理、深浅适度。在象征意义上,羌族服饰上的那些绚丽多姿的图案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了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所以他们所选择的图案内容多为虫鱼花鸟、飞禽走兽、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等。。从十来岁的小姑娘到五、六十岁的老人,都能创作,她们在田边地角、房里、房上、房下飞针走线,创作着美丽的服装图案。这些图案在表现形式上有二方连续纹样与四方连续纹样、几何直线型和曲线型。在方向上有横向、竖向、斜向;在色彩的使用上主要以红、黄、绿、蓝等为主色,其他的颜色为辅;在纹样上可分为宗教图腾和自然崇拜的火纹、云纹、山纹、水纹、阔叶纹、藤蔓纹、花朵纹、窄叶纹等,以点、线、面等作为构成形式。
2.羌族民间挑花刺绣艺术
挑花刺绣是羌族人民最主要的图案制作工艺。羌族的挑花刺绣历史悠久、特色浓厚,在中国民间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又被称为“羌绣”。羌绣是勤劳善良的羌族妇女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表现方式,她们用刺绣形式总结出各种针法,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现在饰品和服饰上。羌族刺绣制品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对比强烈,用于头帕、围腰、飘带、衣领、衣角、鞋面等处装饰。刺绣中有“十字挑“”串挑“”编挑”三种主要针法。在刺绣方法上,有链子扣、平绣、纤花、纳花、挑花等几种针法。纳花针法对比强烈,绚丽夺目;挑花多采用棉线,显得朴素大方,色调明快;挑花精巧细致;纤花、纳花娟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在颜色的选配上,一般以黑白对比为多,亦有少许彩色。挑花刺绣的题材大都是自然景物,如花鸟、鱼虫、走兽等,内容多表现吉祥如意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蛾蛾戏花”“鱼水和谐“”团花似锦“”凤穿牡丹“”五谷丰登”等,寓意深刻、栩栩如生。有的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羌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
三、整合资源,创建特色——将羌族民间美术引入高等美术教育实践
把羌族民间美术融入高等美术教育有多层意义:首先,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建立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当地学校可发挥高等学校教育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优势,有计划、系统性地总结羌族民族民间美术的发生与起源,探索其造型规律和艺术特质,并进行艺术再创造。其次,通过将羌族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实践,一方面是对羌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并且能够使其不断蓬勃发展,避免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断裂和失落;另一方面以此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实施学科专业特色化的发展。而以特色鲜明的羌族民间美术资源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可增强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竞争力。再次,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激发求知欲望,提高艺术创造能力,凸显艺术教育的文化性与民族性。
1.开展特色课程开发与校本专业建设
艺术教育是一种“个性教育”,川西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羌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我们应通过课程建设研究,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具有亲和力的羌民族文化资源成果,并将其纳入课程,引入美术教学,作为与当地学生经历、情感相融相近的校本课程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这一方面贴近羌族生活,适合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体现了浓厚的羌文化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特色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围绕羌族民间美术提高自身科研与创作水平。其次,学校也应积极组织相关方面编写与羌族民间美术相关的系列自编教材、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并在课程设置中开设特色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最后,教师在教学中以艺术审美规律为导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羌族民间美术作品,感受羌族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及作品中所呈现的民族精神特质和内涵,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学校应把这项工作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坚持,以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2.重视校外考查与实习基地的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基础上,学校还应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拓展教学资源和空间,多渠道加强教学实践。其形式有:羌族民间艺术田野调查与研究,羌族民间工艺制作观摩与实践;区域性地区构建羌族特色浓郁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进行羌族民间美术实践操作与作品创作。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并为社会服务。这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帮助,也会给他们的专业绘画、设计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发挥高校教育与教学资源优势,与本地区羌族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利用,开发和创新系列羌族民间美术品或旅游产品,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艺术教育商品化进程,为羌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旅游和社会发展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达到“双赢”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