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个性化护理;肺癌放化疗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是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率第1位,在我国,肺癌位居恶性肿瘤之首,患病率每年增长11%,死亡率每年递增11.85%[1],该病一旦确诊,往往已是晚期。联合化放疗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疗[2],但是该过程毒副反应较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笔者将治疗效果与同期仅仅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肺癌放化疗患者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3±6.8)岁,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化疗及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态度和蔼的语言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减少易出现的焦虑、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放化疗的必要性、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使患者在今后的治疗中积极配合,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与治疗全过程。②疼痛及并发症护理:晚期肺癌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疼痛,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及采取放松疗法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放、化疗中患者往往出现:脱发、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护理人员耐心告诉患者脱发现象只是暂时性的,建议其戴具有美观效果的帽子、假发来自信;为避免药物渗漏刺激血管,导致患者疼痛、周围组织水肿甚至坏死,护理人员在努力提高穿刺技术的同时可以采取:少量生理盐水、化疗药物、少量生理盐水的顺序输入[3];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清理呕吐物,建议患者采取口含薄荷糖等措施减少呕吐;给予患者服用复合维生素B溶液并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极易出现的口腔炎、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建议骨髓抑制的患者预防感染,可以给予患者在放化疗前口服复方阿胶膏、地榆生白片、鲨肝醇等升血药物,放化疗期间观察其是否有发热、感染及出血症状,血常规1~2次/w,遵医嘱给予Ⅱ度以上骨髓抑制的患者使用白介素-1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输血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大便性状、腹泻次数,发现腹泻程度较大或者大便带有血块时应及时告知医师,调整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的剂量。③饮食护理:嘱患者多食用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及低盐的食物,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同时为了预防便秘,也要鼓励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植物油等粗纤维食物。④生活娱乐护理:为了避免患者在环境比较单一的医院生活及面对其他病友病危的画面,转移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注意力及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及其家属通过与其亲朋好友协商给患者营造一个较正常社交环境;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开展患者交流活动,使患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抗癌经验,减少其负面情绪及孤独感,使患者对生活向往,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信心。
1.3疗效评价标准 放化疗3个周期后,采用自设评分量表,采用当场填写并收回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绪、社会支持及其他5个项目,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179.68±12.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58.43±1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肺癌患者实施同步放化疗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4],护理人员在放化疗治疗的每个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徐荣香[5]观察了对178例肺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将治疗效果与同期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同期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本研究也证实,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疼痛及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及生活娱乐护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179.68±12.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58.43±1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肺癌放化疗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宏.舒适护理模式在肺癌化疗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64-65.
[2]陈楚云,周玉华,张庆宏.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54-56.
[3]刘杰.护理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4):216.
[关键字] 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DM)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及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及肿瘤,我院近年来DM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我院大多数是老年DM包括60岁以后才发病或者是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据有关资料显示,二十一世纪初期,发达国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20%左右,我国也将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DM将是21世纪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为此,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护理经验,借此一席之地对我院老年DM护理进展工作综述如下。
1糖尿病的诊断
1.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有调查表明,老年人DM患病率达12.7%,糖耐量减低患病率高达20.3%。积极开展对DM的筛查及对DM高危人群的普查,有助于检出处于高血糖状态的隐性DM和糖耐量减低患者。目前筛查试验是标准条件下75gOGTT。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行75gOGTT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达52.4%。溶解葡萄糖的水温20~30℃,水量300ml,加入柠檬酸0.25g,3~5min缓慢服下,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1.2血糖监测:DM诊断的确立以血糖为标准。目前我院内大多数一直用静脉抽血取血浆(或离心取血清)测血糖,近年来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计的应用日趋普遍,这种方法只要操作正确,可以准确反映血糖水平。省内外其他医院内设有专门的DM教员,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年人DM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体内尚存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糖可能稍高于正常,甚至正常,但餐后血糖显著增高,因此,诊断老年人DM应注意查餐后血糖。。
2饮食疗法
凡在我院新诊断的老年人葡萄糖耐量降低及NIDDM应立即开始饮食疗法。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老年患者的食疗,美国仍沿用对成人NIDDM患者的建议,即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因此,食品交换法是目前最合理的饮食疗法。
3心理与生活质量护理
老年DM患者,因需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生活质量是世界性研究的热点,国内对DM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刚起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人口学、疾病和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三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障碍越轻;疾病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社会支持越多,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越少,抑郁和焦虑就越轻,生活质量越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对DM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L,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病痛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实践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明确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这充分反映了老年患者对自我护理的迫切需要。Orem的自我护理模式认为,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干预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疾病、自我护理。因此,充分认识到老年DM病人的自我护理需求,通过护理干预提供有关信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健康教育护理进展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随着对DM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面有效地控制DM并非单靠用药可以达到,需要对不同层次老年DM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表明:传统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并未取得理想结果;而DM系列讲座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如仅停留在讲座水平,将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讲座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群体教育,个别指导和跟踪随访),根据老年人特点有计划的教育,不失为目前老年DM教育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国秀娣,成琦.老年糖尿病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6,11:29.
[2]刘振平,陆菊明.老年人糖尿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16:249.
关键词:老年肠胃道;肿瘤;化疗;生活质量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化疗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值的同时对患者机体也造成一定的损伤,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NCCN指南不建议7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化疗。大多数研究认为[1],75岁以上老年患者并不能从化疗中明显获益。同时部分研究认为[2],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9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48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69.8±5.2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8±1.42)年;胃癌42例、直肠癌28例、结肠癌20例。对所有患者实行根治性手术。
1.2方法 患者在住院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时由我院专业经过培训过的医务人员对患者化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统计。并在整个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饮食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对患者进行宣传指导化疗注意事项。
1.3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分为一下几点:①疲乏、疼痛、恶心呕吐、经济困难、呼吸困难、失眠、疼痛、便秘、食欲减退等;②对患者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进行评定;③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状况共分7个等级,为1~7分,1分为差,7分为好,其他分值由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④其他条目分4个等级,为1~4分,1分为没有,2分为有一些,3分为较多,4分为非常多[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 化疗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评分为(50.9±8.6)分显著低于化疗前(73.6±5.2)分,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化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 化疗后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8.9%显著高于化疗前11.1%(P
3讨论
老年肠胃道恶性肿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老年人的肠胃道功能退化,消化吸收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吸收、消化功能的紊乱。同时,化疗常常引起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容易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老年肠胃道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其营养健康状况相比,化疗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评分为(50.9±8.6)分显著低于化疗前(73.6±5.2)分,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但本研究患者来自单一医疗单位,因而可能存在患者的选择性偏倚。纳入患者例数相对较少,统计效能较低,结果的稳定性可能较差;同时该研究随访时间较低,老年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还并不清楚。因此,下一步应增加大样本量,延长患者随访时间,进一步评估化疗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切实提高老年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Oh PJ,Kim JH.Chemotherapy-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eople with Colon Cancer: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Korean Academy of Nursing,2016,46(1):19-28.
[2]Gaton-Johansson F,Watkins CC,Kanu IK,et al.The Effects of Symptoms on Quality of Life during Chemotherapy in African-America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J].J Natl Black Nurses Assoc,2015,2(2):7-16.
[3]黄亚波,杨伟伟,陈彬.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变化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06):681-682+784.
关键词:护理干预;消化性溃疡;生活质量;抑郁和焦虑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包括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时也是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1],常引起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部分发生癌变,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2],本病患者具有较强的抑郁、焦虑情感,其心理异常率为76.1%[3]。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发挥护理人员的优势,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到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32.54±10.45)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23±0.87)年,其中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32.56±10.49)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2.25±0.89)年,其中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布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医嘱给予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系统治疗,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护理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饮食干预 合理饮食是治疗溃疡的关键,饮食以保证营养,以以脂肪、蛋白质为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嘱患者避免进食酸性食物,多食碱性食物,勿食过冷、过硬、过热,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酒、浓茶、大蒜和辣椒等;嘱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详细向患者说明烟酒的危害,鼓励吸烟饮酒患者戒除烟酒;建议患者多食用花生、萝卜、芝麻糊、枣子,养成吃苹果、喝蜂蜜水的习惯。
1.2.2 心理干预 使患者充分认识抑郁和焦虑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如紧张、悲愤、怨恨、焦虑可使胃部充血,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运动增强,加速了胃黏膜自身的消化作用;而悲伤、沮丧、消沉、可使胃黏膜苍白,分泌物减少,降低黏膜的防御作用等,并告知患者自责、责备他人可与引起负性情绪。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放松如气功松弛法、自我催眠法、想象疗法、听音乐等;病室内配置录音机,由经过培训护士,按选择的音乐处方,每周一、三、五15:00定时播放能缓解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清新舒缓乐曲,30min/次。患者取自己最舒适的,轻闭双眼全身放松。治疗后,健康教育护士同患者交谈,询问心理感受,进一步征求患者的建议,完善音乐疗法,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通过微笑、点头等动作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同情。鼓励患者参加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跳舞等活动,促使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提高患者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
1.2.3健康教育干预 采取发放宣传册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同时可小组讨论法与个人自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育,每次健康教育时间不少于30min。重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消化性溃疡的诱因、病因、发病机制、主要治疗方法、药物的作用、服用方法以及疾病预防方法等。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食物清洁,做到餐具、洁具消毒,病室、洗手间及便器应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同时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有研究显示健康信念模式可以改变消化性消化患者的不良行为[4]。
1.2.4中医特色护理干预 鼓励适量饮用温开水,在清晨和午睡后饮1杯温开水,促进肠胃蠕动。指导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选择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等穴位。用拇指或中指于相应穴位处施以点、按、揉、压等手法。以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重等为度。每个穴位点按摩2min,3次/d。
1.3观察指标 以2w为1个治疗周期,在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进行生活质量调查,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观察两组抑郁和焦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情况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治疗前(P
2.2 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优于治疗前(P
3 讨论
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式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等,但是本病常反复发作,有研究显示复发与除了与幽门螺杆菌、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5]。既往对于本病的治疗护士护理干预对其治疗作用,有研究显示护理干预情景性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活动表现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6]。焦虑、抑郁、烦躁等可以降低治疗效果并影响疾病的康复,还有可能导致病情复发,其机制可能[7]是负性情绪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使胃黏膜血管收缩缺血.胃运动减弱,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导致皮质酮释放,进而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减少导致溃疡。音乐疗法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抑郁等,提高其生活质量[8-9]。而中医特色护理,穴位按摩所取之穴均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穴位,既能促进脾胃运化,又可减缓脾胃功能,从中医角度来说,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我们的研究发现经过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能更好的治疗本病。
参考文献:
[1]张继志.精神医学与心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
[2]陆忠红,仇训华,黄丽儿.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83-84.
[3]张翼林.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3,19(10):1237.
[4]刘玲,蒋桂芝,付文惠,等.健康信念模式在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10-12.
[5]周丽雅,林三仁,沈祖尧,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溃疡病及再感染的五年随访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76-79.
[6]竹士荣.护理干预情景性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1):119-120.
[7]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2.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抑郁; HADS-P; SGRQ-C; 生活质量
A Correlation Study on Depress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in Metro Manila/LIU Y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5):068-071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OPD respondents.Method:The St.George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for COPD (SGRQ-C) and Hospital Anxiety aand Depression Scale-Pilipino (HADS-P) were used initially to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egree of depression respectively of 15 respondents.Spearman correlation of ranks was then used to determine if the results of the two scales are correlated. Linea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see the trend between scores from both scales.Result:Spearman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GRQ-C and HADS-P scores(R=0.9873).All of the respondents did not have depression with a mean score of (3.6±1.7)but their quality of life were impaired with a total mean score of (13.8±3.8) (normal was 5 to 7).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ores of the two scales.Conclusion:There is a strong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of COPD,as the symptoms of COPD increases,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lso increases.
【Key words】 COPD; Depression; HADS-P; SGRQ-C;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Emilio Aguinaldo College,Manila 1000,Philippines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5.020
感X悲伤、丧失兴趣、自我价值感低、睡眠紊乱或食欲不振、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抑郁症的特征。严重时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世界上每天约有3000例自杀事件,这是这一代人不可避免的问题。抑郁症可以影响从健康个体到患慢性疾病的任何人。虽然现有研究表明该疾病和发展中的抑郁症相关联,但只有少数人真正探索到抑郁症作为单独或一种合并症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因此,笔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深入挖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患病之后的心理进程,希望解决疾病带来的心理影响和所留下的情绪效应。这项研究旨在探讨确定COPD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生活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将作为发展研究和专业实践的优秀基础,该研究是医学领域高级别的研究方法之一。此外,本研究可为解释抑郁症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提供一个具体的依据。将相关抑郁症作为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优先考虑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因此,这可能加速患者的恢复,使他们快速恢复正常和健康的生活。
1 假设
1.1 假设 受访者的抑郁程度(HADS-P评分)和生活质量(SGRQ-C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
1.2 替代假设 受访者的抑郁程度(HADS-P评分)和生活质量(SGRQ-C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
2 相关文献综述
研究报告阐明,大约三分之二的COPD合并抑郁症状的患者具有中度至重度抑郁症[1]。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下降是导致COPD相关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主要机制[2]。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在COPD患者中比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关节炎、高血压和癌症更常见[3]。
一项针对在土耳其州立医院治疗COPD合并抑郁症状患者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69.6%和85.6%的患者分别处于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并且生活质量的平均分随着焦虑和抑郁的平均分增加而降低。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COPD患者具有焦虑和抑郁的风险,焦虑或抑郁的存在对生活质量具有负面影响[4]。
最新研究表明,COPD合并抑郁症导致更差的健康结果包括生活质量受损和死亡率增加[5]。已有的研究表明,COPD患者并发日常活动减少和较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肌肉功能障碍[6]。
一项研究在2012-2013学年期间在菲律宾圣路易斯医学大学的医学生中进行。医学生通常具有令人满意的身体状态,但与身w健康相比精神健康具有较低水平[7]。老年人患有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肺功能每况愈下,老年人的抑郁症不是生理性,它是一种病理状态,若及时治疗,是具有可逆性的[8]。重要的是患者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以适应COPD的生活,防止进一步的身体恶化[9]。抑郁症也易发生在遭受自然灾害和慢性疾病患者的人群中。菲律宾是易受自然灾害(如地震和台风)影响的国家之一,受害者易患有抑郁症。这在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和报纸中都得到证明[10]。
COPD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COPD患者急性加重后,抑郁症的患病率是19.4%~50.0%[11]。2013年,Tan等[12]对COPD并发抑郁症的患病率和风险因素进行了多方研究。风险因素包括女性、教育程度较低、具有吸烟史、家庭幸福感低、焦虑症状超过10年以上。。
Maurer在2008年的研究中强调只有少数文献涉及COPD合并抑郁症的筛查和治疗。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研究所公布的临床指南,使用阶梯式方法来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症[13]。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最佳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仍有很大思考空间。多学科和个性化方法解决心理合并症是治疗抑郁患者的重要因素[14]。
由于COPD和抑郁症之间的重叠症状,诊断COPD患者得抑郁症并不容易。但是Hamilton抑郁量表似乎是一个有效的筛查工具。COPD合并抑郁症比单纯COPD的生活质量受损程度更严重[15]。
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程度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着恶化。COPD程度的增加与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的显着增加具有相关性。心理评估和心理咨询是对于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用于早期检测治疗可能叠加的精神病症状的COPD病患的重要的方法[16]。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描述性-相关研究设计用于本项研究。
3.2 研究背景 这项研究符合书面协议,在研究伦理委员会得到批准后才开始进行。。通过指导问卷收集数据。每次面试都有一份指导性问卷,包括同意书、受访者个人资料、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P)、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C)。在进行受访前,受访者给予并签署同意书,被告知收集所有数据都是机密的,仅用于研究为目的。指导问卷中所有问题必须由受访者本人回答。2016年8月,随机选取马尼拉地区受访者进行了采访。任何抑郁症阳性和生活质量受损的结果,建议适当转诊和治疗。
3.3 研究对象 (1)入选标准:采取随机选择,调查对象从菲律宾马尼拉2008年到现在Manila Doctors Hospital和Manila Center Med 两所医院门诊诊断为COPD的患者为对象,年龄40岁及以上,具吸烟者史,同意受访的患者。(2)排除标准:COPD合并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孕妇也不包括在内。合并其他肺部诊断和既往肺减容手术或肺切除术的患者。
4 样本大小
为了SGRQ-C和HADS评分之间的相关值为0.8,招募了15例受试者。该样本大小旨在测试在0.5α处的相关性,误差为±5%。
5 研究过程
受访者根据入选标准进行筛选。。在充分解释这项研究后,每个受访者都被要求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通过使用指导问卷收集数据。本研究中使用的指导问卷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工具,用于评估这些受访者的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它由两部分组成:(1)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菲语版本)。(2)确定COPD患者呼吸问题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C菲语版本)。SGRQ-C是为检测慢性气流受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定量慢性气道阻塞对健康的影响而设计的标准化问卷。它由两部分组成,共有17个问题:第一部分的8个问题涉及呼吸道症状和患者对呼吸问题的看法。第二部分的9个问题涉及患者的当前状态,包括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三部分得分描述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生活质量逐项评分,并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总得分。关于调查问卷的结果,还与肺部专家进行了协调。
6 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原始资料被整理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P
7 结果
7.1 关于患者人口统计数据 随机参选的受访者年龄在60~75岁,共有15例受访者其中男14例,女1例。平均每年因COPD引起的抑郁倾向问诊患者21例,每年被诊断为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6例。
7.2 受访者的HADS-P评分 HADS的平均分数分为正常(0~7分),临界(8~10分)和抑郁(11~14分)。随机受访者共15例,全都落在HADS的正常(0~7分)范围内,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为(3.6±1.7)分,表明数据是正态分布的。HADS评分越高,COPD患者的抑郁越高。
7.3 患者呼吸问题以及生活质量 SGRQ-C旨在确定COPD患者呼吸问题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数据分析统计SGRQ-C相应的加权平均数和平均分等效进行总结。在评估呼吸症状组分下其平均得分在正常范围内。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呼吸困难所致的活动受限,平均分与其正常范围相比,所有15例受试者的分数均升高,这意味着作答问卷的大多数患者活动是受限的。最后组成部分是气道疾病对心理紊乱的影响,与正常范围比较,14例受访者的平均得分均提高,只有1例受访者在正常影响下。总分计算为疾病对总体健康状况影响的总结,总分的正常范围在5~7分,13例受访者具有高于正常总分,2例受访者具有正常总分。在SGRQ-C呼吸问卷中,分数与生活质量成反比。随着得分的增加,患者的健康状况受损越严重,即生活质量越低。基于在SGRQ-C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质量与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之间成反比关系。所以随机受访者中13例健康状况受损或生活质量低下,其余2例无受损的健康状况也没有生活质量低下。
7.4 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SGRQ-C和HADS评分进行散点图绘制得出结论。按照正常标准,抑郁症和总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将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8 讨论
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受试者的SGRQ-C和HADS-P得分之间的关联。随着前者增加,后者也增加。它提供了足够的验证,抑郁和患者生活质量有一个强烈的直接相关性。这表明,随着COPD症状的恶化,COPD症状会影响患者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情绪会加重患者不适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长期影响受访者的日常生活,会加重抑郁症的风险。尽管本研究中招募的受试者没有抑郁症,从HADS-P评分中可以看出,患者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评分的变化显示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2000年至今最新研究结论是,COP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始终大于一般人群。它带来更糟糕的健康状况和较低生活质量[17]。虽然焦虑可能比抑郁症更早出现,但后者与COPD的严重性和功能受损的程度相关[17]。
在2012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上指出,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SGRQ)和抑郁分数(HADS)之间存在正相关。COPD的抑郁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P[18]。
。抑郁症是COPD患者最常见的情绪后果。在常规临床实践中难以识别抑郁症,因为症状经常被忽视或归因于COPD。它被视为COPD的一部分,得不到应有治疗。如果抑郁症和焦虑没有得到解决,患者仍保持活动受限并且生活质量受到不利影响[19]。
抑郁症与COPD相应症状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患者的评估应包括抑郁症的筛选。抑郁症的评估和治疗与COPD治疗同样重要。如果一个患者是抑郁症阳性,应该适当的转诊和治疗,多学科和个性化方法解决心理合并症。抑郁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应继续深入。建议在未来做男性和女性人群之间的比较研究。此外,建议增加样本量。由于时间限制,只有最小可接受的样本大小来满足研究。未来的研究也应该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中开展。对于问卷调查,强烈建议的sgrq-c菲律宾版本更新到最新版本。
参考文献
[1] Maurer J,Venkata R, Nicola A,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PD- Current Understanding, Unanswered Questions,and Research Needs[J].Chest,2008,134(4 Suppl):43S-56S.
[2] Cuneyt T,Imran O,Seza T,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PD patients and correlation with sputum and BAL cytology[J].Multidisciplinary 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1(6):226.
[3] Schane R E,Walter L C,Dinno A,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ersons with COPD[J].J Gen Intern Med,2008,23(11):1930.
[4] Y?ld?r?m R,Bakar R N,NDR Student,et al.Effec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n self-care agenc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PD:a questionnaire sur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2013,19(Issue 1):14-22.
[5] Panagioti M,Scott C,Blakemor A,et al.Overview of the prevalence,impact, and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OP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2014,9:1289-1306.
[6] Kim H C,Mofarrahi M,Hussain S N.Skeletal muscl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2008,3(4):637-658.
[7] Domantay J A A.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Future Physicians at a Medical School in the Philippin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Sage Open,2014,4(3):61-63.
[8] Cheridine P.Oro-Josef.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the Philippines[N].Business Mirror,2014.
[9] Weldam S W,Lammers J W J,Decates R L,et al.Daily activitie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3,11(1):190.
[10] Wingard J,Brandli.Philippines:A country prone to natural disasters[N].Made for Minds,Philippines (NOV 10,2013).
[11] Athanasios T,Epaminondas K,Dionisios B,et al.Prevalence of alexithymi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Greek COPD outpatients[J].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10,9:16.
[12] Tan S K M,Benedicto J P,Santiaguel J M.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filipino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multi-center study[J].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2015,30(1):57-62.
[13] Mark H.Depression in Adults With a Chronic Physical Health Problem:Treatment and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11):1411.
[14] Tselebis A,Pachi A,Ilias I,et al.Strategies to impro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J].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2016,12(Issue 1):297.
[15] Stage K B,Middelboe T,Stage T B,et al.Depression in COPD--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conside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2006,1(3):315.
[16] Phan T.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PD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Respirology,2015,15(3):6.
[17] Zamzam M A,Azab N Y,Wahsh R A E,et al.Quality of life in COPD patients[J].Egyptian Journal of Chest Diseases & Tuberculosis,2012,61(4):281-289.
[18] Cekerevac I,Lazic Z,Petrovic M,et al.COPD and depression[J].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12,4(40):53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本服务站对辖区的159名年龄在45~55岁妇女进行健康调查,结果显示:63名有失眠症状;51名有潮热、心烦、易发脾气;37名伴有高脂血症;31名常有阴道瘙痒,29名有失落、孤独感等。
1.2方法对辖区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建卡登记;。经过1年时间干预,65岁妇女自觉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月经周期紊乱,经血量减少,月经不规则至停止,进入绝经过期[1]。生殖器官退行性改变,骨矿物质丢失加速,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2]。
3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环境改变,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并伴有情绪变化,常感烦躁、易怒。很多妇女由于缺乏生理知识,常有孤独寂寞感,稍有不适,就会出现明显精神抑郁,容易激动、失眠等情绪变化,严重的甚至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4护理干预
4.1心理干预社区护士主要是帮助围绝经期妇女分析此时期生理、心理变化的原因,指导其注意自我心理调节,树立信心渡过此期。平时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情绪;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多与年轻人交往,增加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性;最好把围绝经期看作是一生中“正常阶段”。并把所预料到的事情告诉她们并进行必要咨询。
4.2饮食指导良好的营养对健康的生活是必要的。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及体内代谢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要在保证热量的基础上多食优质蛋白质如牛奶、豆浆和鸡蛋,含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和水果;饮食宜低脂、低盐,多食瘦肉少食肥肉,适当补钙,建议每天补充钙1g以上以减少钙丢失和减少骨折危险。
4.3锻炼与休息规则的锻炼能促进心血管健康,负重的身体活动如轻快的散步和有氧锻炼可缓解骨质丢失疾病,刺激骨组织再生。因此建议她们每周进行3~4次的适当锻炼,并向他们说明家务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应多做有氧锻炼。还要保证每天7~8 h的睡眠,生活要有规律;因为对于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减少此年龄组另种疾病流行的危险性[3]。
4.4性生活指导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萎缩,适当的性生活有利于调整心理及生理状态,维持生殖器官的良好状态。建议每周至少1~2次,注意避孕。争取配偶的支持也非常重要,通过教育让男人了解有关妇女在这一时期的生理状况,让他们能够支持帮助妇女安全渡过这一时期。
4.5激素代替疗法对部分症状严重且影响生活质量的围绝经期妇女,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药物,以减轻围绝经期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症,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由于绝经期妇女用雌激素这种非对抗疗法,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或癌症的高危险性;因此要定期复查,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而每个人决定用药和继续用药的时间取决妇女本人如何理解、权衡潜在的利害关系。从国际范围来看,绝经期使用激素治疗的妇女占此期妇女的10%~20%[4]。
4.6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疾病的三级预防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使围绝经期妇女了解发生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了解各种常见肿瘤的早期症状,使她们提高对常见肿瘤的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建芬.社区护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17.
2林菊英.社区护理.科学出版社.1998: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