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例

2023-08-09 来源:客趣旅游网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1

关键词:;沙坑;防渗;设计Abstract: the Hutuo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project is a key project in Hebei Province, river seepage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clay and sodium bentonite waterproof blanket in a combination of channel anti-seepage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in the north of collapsible sandy riv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Keywords: river sand; seepag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工程概况

1.1滹沱河现状

滹沱河是子牙河流域的两大水系之一,上游已建有岗南、黄壁庄两座大(Ⅰ)型水库和张河湾、郭庄等11座中型水库工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石家庄市区河段陆续修建了多处护岸工程,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滞后,河道整体防洪标准偏低,遇50年一遇洪水时行洪水面宽度可达2~5km,过去的部分滩地槽蓄区早已陆续发展为城区,其防洪需求与现有防洪工程措施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1.2 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河床特点

滹沱河河床以中细砂为主,渗透性较强。。为形成有效的水面景观,必须采取适当的人工防渗措施才能保证滹沱河河道内的蓄水水面。

1.3 工程实施的特点与难点

河道整治的目的:通过河槽整治、防渗、河岸防护等综合措施,逐步河流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河道两岸防洪保护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有序进行,改善石家庄市区水生态环境。

滹沱河生态环境修复中河道防渗工程,存在总面积达142万m2深度和范围不等的采砂坑,沙坑内不同程度的回填有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沙坑底坑洼不平。沙坑深度大,沙坑平均深度在20m以上,最大深度达到30多m。本次对该河段统一进行整治,对砂坑进行填埋,对河槽进行调坡规整治理,治理后总体河道比降为0.33‰。 ,容易修复等特点。3、沙坑防渗材料的选择

3.1传统的人工防渗措施一般包括:

3.1.1混凝土防渗:

这种防渗措施比较适用于水体规则、水面区域面积较小的人工湖工程。混凝土防渗主要型式可分为现浇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块拼装,使用年限一般可达30~50年。混凝土防渗的优点是防渗防冲性较好,耐久性较强,但大范围应用的缺点是工程造价高。

3.1.2粘性土防渗:

粘土防渗属于传统的防渗方法,对于有优质粘土的地区具有投资省、工艺简便的特点,并且有利于生态的交换,有效使用年限一般为25年左右。粘土防渗所需的厚度较大,因而总工程量大,因此较适宜能就地取材的情况。滹沱河沿岸地区合格土源较为缺乏,可结合南水北调石家庄市区段的弃土用于非沙坑区防渗。除上述两种传统的工程防渗型式外,浆砌石、沥青混凝土等都可作为防渗材料,但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一般不适应大范围河湖防渗。

3.2新型人工湖防渗措施包括:

3.2.1土工膜防渗:

土工膜防渗具有渗透系数小、施工简便、工程造价低的特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曾广泛用于水利工程防渗。。另一方面,一旦土工膜的连接不牢或施工过程中形成破损,防渗效果也难以保证。

3.2.2膨润土防水毯[1](gcl)防渗:

膨润防水毯是一种土工合成材料,由高膨胀性的钠基膨润土填充在特制的复合土工布和无纺布之间,近年来广泛用于人工湖泊水景、垃圾填埋场等防渗工程中。防水毯是用针刺法制成的膨润土防渗垫,形成许多小的纤维空间,遇水时在垫内形成均匀高密度的胶状防水层,有效的防止水的渗漏。gcl的防渗性能介于粘土防渗和高分子材料(土工膜)之间。gcl使用钠基膨润土,遇水时吸附自身重量五倍的水,体积膨胀到原来的15~17倍以上,将钠基膨润土锁在两层土工合成材料中间,起保护和加固的作用,使gcl具有一定的整体抗剪强度。

gcl防渗的特点是:(1)密实性:

。(2)持久性:

因为钠基膨润土系天然无机材料,即使经过很长时间或周围环境发生变化,也不会发生老化或腐蚀现象,因此防水性能持久。(3)柔软性:

gcl可随不同地形、不同基础进行变形,与其他防渗材料相比抗不均匀沉降和抗张应变能力强。(4)施工简便:

与其他防水材料比较,gcl施工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加热和粘贴。只需用膨润土粉末和钉子、垫圈等进行连接和固定。(5)适应性强:

gcl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也不会脆断,可耐零下32度寒冷气温;在高温受热干缩复水后裂缝可自动完备合。(6)自我修复性:

由于膨润土遇水膨胀的特点,对于直径小于2mm的植物根系穿刺后可自我修复。(7)绿色环保性:

膨润土为天然无机材料,对人体无害无毒,对环境没有特别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

滹沱河河道防渗工程具有工程范围大、地形条件复杂的特点。部分河段原有的采砂坑深度达10m以上,回填材料除河床沙外还有部分建筑碴土,砂坑填埋后的密实度与其他段相比较小。综合各种防渗措施的优缺点,本次设计中推荐采用膨润土防水毯防渗与粘性土防渗相结合的方法。

防渗单价比较见表3-2-1。

表3-2-1不同防渗型式单价比较表

从单价上进行分析,膨润土防水毯单价虽比复合土工膜高,但低于传统的粘土防渗。考虑到复合土工膜的非降解性、粘土材料存在的占地等因素,从经济上膨润土防水毯也具有一定优势。

滹沱河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市区段因本身需承担南水北调石家庄市段弃土,因此可结合弃土利用全部采用粘土防渗方案。防渗层置换出的沙性土用于填埋沙坑。原砂坑较深的区域采用膨润土防水毯防渗方案。

4、设计要点

根据滹沱河河道砂层透水严重和湿陷性的特点,防渗采用基层、防渗层、防冲保护层和生态砂保护层四部分。

(1)基层

对现有沙坑利用清理平整的河床开挖料进行回填,分层碾压并经大水自然沉降,使得砂土原基相对密度达到0.65以上,砂土填筑区相对密度达到0.70以上。

(2)防渗层

基层上面铺设满足质量要求的膨润土防水毯。在铺设中,如遇防水毯发生破损,应用大于破损缺口周围300mm的防水毯覆盖在上面后再作固定处理。此外,膨润土防水毯的保存的铺设应保障其干燥性,严禁雨天铺设,铺设后的防水毯则须尽快实施保护层。

(3)防冲保护层

滹沱河河道防渗工程位于行洪河道内,因此保护层除起到保护防渗体外,还应具有防冲作用。根据滹沱河水力计算,主河槽内50年一遇平均流速一般为2~2.5m/s,按照50年一遇不破坏防冲层的原则确定防护措施。

胶结砂为结合滹沱河河道内单一中细砂采取的一种新工艺,通过掺加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按照碾压施工工艺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结构。

(4)生态砂保护层

在防冲保护层上设置厚0.3~0.35m的生态砂保护层,砂料采用滹沱河河砂。其作用一方面是增加河道整治后的自然特性,此外对保护胶结砂层和净化水质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5)防渗效果分析

滹沱河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沙坑防渗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技术的要求,经现场试验,各分项工程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该工程于2010年蓄水,经过两年的运行,沙坑区未出现任何的沉陷和裂缝等现象,沙坑区蓄水位降深满足设计要求,防渗效果理想。对于北方沙性河道生态恢复工程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钠基膨润土防水毯》(JG/T 193—2006)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2

【关键词】城市河道 ;生态修复与保护;程序和内容 ;企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目 录

1.总则

2.术语

2.1城市河道、滨水绿带

2.2截污纳管

2.3河道疏浚

2.4河道治理

2.5驳岸工程

2.6生态驳岸

2.7自然驳岸

2.8自然人工驳岸

2.9刚性驳岸

2.10植物群落

2.11水湿生植物

2.12慢行系统

2.13水生生境

3.用词解释

4.修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4.1一般规定

4.2具体规定

5.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5.1一般规定

5.2具体规定

6.生态系统修复的程序与前期准备

6.1一般规定

6.2具体规定

6.2.1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

6.2.2现场调查

6.2.3调查资料分析、确定解决方案

6.2.4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

7.河道生态修复规划

7.1一般规定

7.2具体规定

7.2.1水环境现状分析

7.2.2 提出修复与保护规划意见

8.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8.1一般规定

8.2具体规定

8.2.1设计文本方案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8.2.2设计文本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8.2.3设计文本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9.水环境设计

9.1一般规定

9.2具体规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9.2.2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

9.2.3水生生态系统管理与维护

10.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具体规定

10.2.1软质景观设计

10.2.2水生植物设计

10.2.3湿生植物设计

10.2.4本标准准荐的几种水湿生植物

11.河道生态修复施工

11.1一般规定

11.2具体规定

11.2.1河道清淤

11.2.2生态护岸构建

11.2.3河道绿地施工

11.2.4 重力式驳岸基础施工

11.2.5水环境施工

12.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12.1一般规定

12.2具体规定

12.2.1水文、水质观测

12.2.2生物监测

1.总则

1.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有关美丽中国“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指导方针,统一和规范城市河道、滨水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全面指导和提高我司规划设计、施工、养管监测和生态修复后评估的科技含量,确保滨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做到现场调查全面、详实,设计理念先进、科学,施工程序规范、合理,养护过程及时细致,修复技术领先、经济实用,特制定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作业标准。

1.2 本作业标准适用于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程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规划设计、施工、养管监测和生态修复后评估。

1.3 本作业标准是结合杭州市滨水地区综保工程多年实践经验,并考虑杭州市江、河、湖泊、湿地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同时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的有关设计、施工规程和规范要求。本标准中未包括内容,应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及规定执行。

1.4城市河道治理以区段河道为单元,结合当地河道、滨水绿地实际情况,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生物生态修复措施和园林艺术措施,全面做好流域内河道、滨水绿地治理、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以河道水资源、沿岸滨水绿地、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依次建设“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立面源污染控制、植被水土保持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将城市河道建设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1.5河道治理工作,首要的工作是小流域内河道截留纳管、清淤工程;河道水系的自然流动;河床、驳岸生物栖息地的营建;河岸水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群落营建;河道水系中有毒有害的有机、无机物的及时监测和清理。

2. 术语

2.1城市河道、滨水绿带

杭州市所辖13个县市区内的公共河道、河道两侧绿线范围内的滨水绿地及其附属设施。

2.2截污纳管

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就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宾馆、餐饮、居住小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简称三级管网),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简称二级管网),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简言之,即污染源单位把污水截流纳人污水截污收集管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2.3 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是按规定范围和深度挖掘河道或航道水域的底泥、沙、石等并加以处理的工程,通常疏浚的方法是直接用吸污泵、挖泥机和淤泥装运车配合作业,将其送到农村或垃圾填埋场作为肥料或者露天堆放和填埋。河道疏浚是开发、改善和维护河道或航道的主要手段之一。

2.4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态-生物等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化学方法如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浊度、COD、SS、TP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较少。但该方法非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操作,计量控制不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生态一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及浮石作为生态河道基底材料+人工曝气复氧+高效微生物投放、天然卵石接触床+功能性植物等综合性生态一生物治理法等。

2.5驳岸工程

为防止水流冲刷引起塌岸及保持河岸稳定而建造的挡土护土构筑物(也称河道两侧边坡工程、河坎工程)。是一种具有保护河岸线的安全、控制河道走势变化、营造河道两岸自然景观所实施的工程措施。

2.6生态驳岸

指护岸具有“可渗透性、生态性”,是一种能提供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共生环境的护岸。是以土、石、植物等天然材料为主要载体的护岸,是各种具有生态型特征的护岸的总称。

2.7自然驳岸

指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岸栖生物丰富和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健全稳定的护岸。

2.8自然人工驳岸

指在自然护岸的基础上,水面线下采用松木桩、树根桩、活体扦插、干砌块石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水面线以上采用种植植被尽量强化绿化生态效果的护岸。

2.9 刚性驳岸

指需满足防洪抗洪要求,但确实无法采用生态护岸、自然人工护岸等而采用刚性材料砌筑的护岸形式,如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等形式的护岸。(一般用于主行洪区或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

2.10植物群落

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稳定的植物种类的组合。例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有水草或藻类的水塘等。每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2.11水湿生植物

水湿生植物是指在水分过剩环境中(包括水中、沼泽或岸边潮湿地带等)能够正常生长的草木本植物,具有种类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多样、景观效果突出等特点。

2.12慢行系统

沿河绿化带内以休闲、健身为主,兼顾城市交通功能的连续性的园路。园路在满足步行需求外有条件的,应考虑自行车通行并贯穿。慢行系统遇到桥梁时,应尽可能在在桥下修建可供人或自行车通行的构筑物,保持园路连续性。

2.13水生生境

本作业标准所指水生生境为适合生物生存的水生态地理环境,包括水系、驳岸、地形、植被、土壤以及光照、湿度等。

3用词解释

3.1执行本作业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执行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执行的用词:

正面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执行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3.2作业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4.修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4.1一般规定

河道生态环境综保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养监测,应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十二字方针为指导,以“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为目标。

4.2具体规定

1)恢复、再创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首先应明确最终目标,要描绘出实现最终目标的详尽过程,必须要有详尽、科学的规划设计文本。

2)规划设计应防止作为生物生息的环境地被分割、干扰,应减少易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各类设施。

3)有条件的河道岸线应尽可能规划设计成缓变、弯曲,靠近河岸宜规划多空隙空间。

4)河岸尽量形成缓坡,水深富于变化,形成平缓而稳定的空间。河底起伏而有变化。

5)河岸宜形成自然植物群落,有绿荫。河岸缓坡至浅水区种植水湿生、中生观赏植物。多利用传统水利工艺,形成跌水、石笼丁坝群,保持有浅滩、深潭等。

5.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5.1一般规定

1)河道生态系统修复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复杂过程。生态恢复的行动包括被动修复和主动修复,被动修复是指去掉或减缓长期的人类扰动活动,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结构状态和功能。主动修复,是指人类参与安装设施,采取工程、生态、生物等技术措施修复河道结构,以使河道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2)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需要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进行有效调整。

5.2具体规定

1)尽量保护和创造水边的自然景观。

2)保护水域空间的生物多样性。

3)恢复和创造水流的多样性。

4)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5)保持水体、绿地的连续性,形成生态网络。

6)保持足够的水量,保持水域的净化能力。

7)保持一定数量的相对封闭、安全的野生空间

6.生态系统修复的程序和前期准备

6.1一般规定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的一般程序为;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确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生态修复的施工—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6.2具体规定

6.2.1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

根据当地市、区县确定的河道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及业主的要求,确定河道生态修复切实可行的分级目标值。

6.2.2现场调查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的第一步,就是要调查引起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找出其影响自我恢复的人类活动因数。。

1)河道的基础资料调查必须包含水文水质、污染物、底泥、驳岸、雨污口管线、滨水绿地建(构)筑物面积位置、植物群落分布、水土流失情况等内容。

2)现场范围的确定和空间尺度的设定,修复段上、中、下游三处水质取样,测定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和数值。

3)上游交接处水文水质、污染情况、整治情况及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

5)对调查范围内河道淤泥的总量进行测点法估算,纵横3米﹡3米为一测点,插杆插到河床底,插杆淤泥痕迹为淤泥厚度N,其∑N的平均值为需清河道淤泥总量估算值。

6)基础环境的调查和制图,将调查结果添加在GIS图上,生成综合的生物生息水环境图,称为“水环境图”。

7)生物调查:植物物种清单及植物分布图的编制、动物物种清单和活动痕迹图、微生物菌种清单。

8) 调查完毕,必须填写河道地块现场调查表(见附表)。

9)调查成果宜采用计算机信息库管理。

6.2.3调查资料分析、确定解决方案

将现场所取得的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全部输入计算机。对各因素进行分解,绘制排列图或鱼刺图,分析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制定出具体解决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景观艺术措施、监测技术措施。

6.2.4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

对解决各影响因素制定出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景观艺术措施和监测技术措施的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综合预测与评价。

7.河道生态修复规划

7.1一般规定

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是对河道的水质改善、水土保持、动植物栖憩和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是对沿岸的空间、设施、环境等进行生态规划,以创造优美、生动、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同时,规划文本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植物修复、重构系统食物链、重建缓冲滨水绿化带、实施生态护岸、增加物种重建等一系列恢复滨水生态的方式、途径与手段。

7.2具体规定

7.2.1水环境现状分析

1)规划文本应有河道基本情况分析,包括河道起讫位置、长度、水流方向、河底高程、堤岸高程,上下游河道相互适应关系等。详细分析河道面、点污染源及截污纳管的可能性、分析驳岸类型、分析水生动植物现状。

2)规划文本应有现河道整治范围内水质指标COD、BOD、TP、TN、PH、溶解氧、氨氮、大肠杆菌、浊度、余氧、Pb、Hg、Cr、Cd、As、SS的准确监测数据;底泥指标TP、TN、Pb、Hg、Cr、Cd、As的准确监测数据。

3)规划文本应详细分析水质状况,明确引起水质问题和污染的原因及哪些水质指标超标。须有明确的水质改善相关内容和解决措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有水系引水相关内容,并应对所设计的水系现状及规划生态水量进行分析和确认。

4)规划文本应有河道不同频率洪(枯)水位、常水位、历史最高水位、流量、持续时间,汇水面积、泄洪出路以及配水点与配水水量、闸门、排灌泵站等水利设施情况等等内容;现有防洪与排涝设施、抗洪与排涝设计标准等资料。

5)规划文本应有河道现状的驳岸结构形式稳定性、生态性分析,明确规划的区段驳岸结构形式。

6)规划文本应有与河道相连的城市雨水口、初雨处理设施等现状图和资料。

7)规划文本应有沿河跨河的各类地下管网、架空管线、跨河桥梁等市政设施的管径、标高等资料。

8)规划文本应有设计范围内胸径10cm以上乔木、已成型稳定植物群落的准确定位图纸,水湿生植物分布图等资料。

7.2.2提出修复与保护规划意见

1)规划文本应针对具体规划的河道,分析现状及规划年生态环境水量状况,通过对本水系及边界配水量的分析,提出设计河段环境水量是否满足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需提出局部改造措施,包括工程及生态措施等。

2)规划文本应对河道面、点污染源提出可实施的截污纳管、清淤规划意见。

3)规划文本应对如何维持水深,确保稳定、清洁的上游流水,确保大地与河流的水循环提出规划意见。

4)规划文本应对如何用工程技术、生物(水生动植物、微生物)技术、景观艺术措施,改善和提高现状水质提出规划意见。

5)规划文本应对如何保存已有围堰并修景(保护用水功能),保护和再生水路边界部分的乡土植被、滨水植物群落景观提出规划意见。

6)规划文本应对如何保护、恢复流路的蜿蜒、浅滩、沙洲,保护和再生草木繁茂的原生态自然河岸提出规划意见。

7)规划文本应对环境设施尽可能使用环保天然材料,充分考虑与景观的融合性提出规划意见。

8.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8.1一般规定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设计成果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力求河道形态自然化,以曲为美、滨水环境宜人化、配套设施人性化。

2)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设计成果应优先考虑保护和改善河道水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并兼顾河道的其它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设计成果应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河道功能和整治效果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

4)坚持和谐安全原则。在确保水安全的基础上,应保持河流的自然生态,设计成果应实现人水和谐。

5)坚持共享开放原则。应整合贯通滨河绿带,有条件的区块应尽可能设置慢行系统。设计成果应营造广大市民都能享用的开放空间。

6)坚持文化特色原则。设计成果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河道景观和历史文化特点,利用建筑、桥梁、绿化等营造每条河道的自身特色。

7)设计成果应当与城市相关规划做好衔接,有航运要求与旅游需求、有文化底蕴或有其他特殊要求的要结合相关规划,进行相关专项设计。

8.2具体规定

8.2.1设计文本方案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方案阶段应当提供总体彩平图、具有代表性的局部鸟瞰图、典型的景观断面图和重要节点效果图,以及其他必要的功能分析图表、文字、说明、估算。

8.2.2设计文本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1)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河道平面线形、断面、驳岸类型、河岸绿地主要植物品种和河道主要净水设施、设备进行技术比选。

2)工程护岸线的确定应以河道规划蓝线为基础,满足行洪排涝的需要,综合考虑现状护岸线情况、防洪过水断面要求、通航要求、工程投资造价和工程实施难度等因素。

3)平面线形在规划用地范围线内,满足行洪排涝的基础上,绿线边际可适当弯曲,使河道与绿化带有宽有窄,线形活泼。原有护岸新建、改建的河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护岸连续直线段不宜超过100m。并应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尽可能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4)河道断面的选择按其形成原因分为天然河道断面和人工河道断面。人工河道断面分为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混合型断面等。新建河道一般不宜采用矩形断面。采用人工河道或对天然河道断面调整时,河道断面应按照因地制宜、满足功能要求的原则进行选择,综合考虑行洪、用地、景观、管线、地质、地形、交通、管理维护、造价等选择合适的河道断面型式。不同的地段宜采用不同的断面形式,避免河道断面的规则化和型式的均一化。

5)驳岸顶高程应根据洪水期最高水位,并考虑安全超高(一般为超高0.3 m);复式断面的慢行系统、清水平台高程应根据河道的功能特点,尽量与常水位贴近,通航河道宜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5m,一般河道可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3m。

6)在用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采用梯形断面、复式断面或混合型断面,并应尽可能放缓边坡,坡度一般宜缓于1:2.5~1:3.0,以利于生态景观建设。

7)对于用地条件局促的河道或者亲水平台、游船停靠点等特殊河段,可采用矩形断面、分级矩形断面。

8.2.3设计文本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1)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详尽绘制、标注、说明;河道平面线形、河道断面、河道驳岸、植物品种、园路、清水平台、园林小品、铺装、园林建(构)筑物、夜景灯光等的尺寸和做法,净水设施、设备的型号,生物菌剂、水生动物的名称和投放计量、投放时间。

2)河道纵横向剖面图标注

河道纵向剖面图(沿河方向):应标注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现状河底线,设计河底线,常水位线、设计洪水位线,护岸顶高程线等。

河道横剖面图:应标注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现状地面线、设计断面线及坡度、常水位、设计洪水位、护岸顶高程、宽度,慢行系统高程、宽度等基本参数。

3)河道驳岸与堤防设计

(1)驳岸与堤防设计应首先根据河道水文特征,从保护城市的特点出发,确定堤防与驳岸工程的设计标准。

(2)护岸型式按材料分为自然护岸和自然人工护岸。

(3)自然人工护岸包括植物护岸、松木桩、树根桩、干砌(浆砌)块石护岸、混凝土(混凝土预制块)护岸、多孔混凝土护岸、钢丝石笼护岸、人工合成材料护岸等。

(4)浆砌块石护岸、混凝土护岸为刚性护岸,新建、改建护岸原则上不宜采用。若在停靠点等局部特殊河段可以采用刚性护岸,但其在整个河道护岸中,所占比例不宜大于10%-15%。

(5)护岸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河道所处周边环境确定,并结合河道定位,结合水文、地质、地形、施工、景观生态、管理等进行技术方案比较。优先采用自然护岸、植物护岸及多孔材质护岸,创造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

(6)护岸建设应结合绿化种植,营造自然生态景观。。

(7)在人流密集区域,易发生游人落水河道,其护岸型式应考虑游人落水后的自救,如设置退台式护岸结构,或采用表面多空隙的护岸结构,方便攀爬。

(8)对原有护岸的保护和利用,应在充分调查分析,比选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改造方案,其改造方案应首重生态化改造,并经济、合理。

(9)护岸基础处理必须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

①削顶。对老挡墙进行削顶处理,然后进行绿化景观处理,如种植灌草,设生态袋挡土种植等。

②遮挡。通过在墙顶种植垂挂植物、墙前河底种植水生植物等方法,遮挡老挡墙、老驳岸。

③喷播。在老挡墙、老驳岸表面挂网,喷播生态种植基,进行绿化景观处理。

9 水环境设计

9.1一般规定

水环境设计包括河道截污及清淤、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水环境设计应具备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认可证书(环境生态和废水)。

9.2具体规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1)设计范围内的所有沿河排污口,必须截留收集后全部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无市政管道可接时,应按每300-500米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经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2)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文本中的所有污染源应有分析章节,并设计出污染源治理措施。

3)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文本中应有河道具体清淤设计方案。

9.2.2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

1)河道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主要应针对生物和环境,设计文本应提出具体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保证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顺畅,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自我健康、持续发展。

2)水生态系统构建措施主要包括水生境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维护措施。

3)在断面设计上,结合鱼类、水生昆虫、水湿生植物生存所需空间,在总体上满足水工要求,局部增加水下微地形的塑造或设置潜水式推流增氧设备,形成不同的水流环境增加水底含氧量。

4)在驳岸构造上采用硬质驳岸和软质驳岸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立地条件,确定硬质驳岸与软质驳岸的比例、构造形式等,尽可能设计成适宜水生生物群落生存的驳岸形式,保证水体-大气-生物间交换的畅通。

5)护岸材料上可设计采用鱼槽、生态砖、种植穴、生态袋等生态材料。

6)生态功能特别重要的河道或某些河段,应避免硬质化驳岸,宜设计使用抛石、大块石、木桩等护岸形式,为水生动植物保留生长空间。

7)在植物群落构建上,可根据环境塑造水流形式、水深情况,设计适宜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有益微生物菌群组合,形成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存的基础;通过构建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抑制外来物种和有害物种的入侵,抑制浮游藻类的疯长。

8)对植物群落应结合管养措施进行定期清理、修剪,加强管理。

9)针对不同水体,宜构建完善的水生动物群落。应根据现状群落和水环境,通过投放、加强宣传、管理等措施,增加鱼类、两栖爬行类、昆虫、底栖动物等物种的多样性。

10)针对河道不同形态、区位、人文等特征,应构建不同的乡土植物群落、观赏植物、鱼类、昆虫等生态景观区,将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融合。

9.2.3水生生态系统管理与维护

1)设计文本中应对河道的生态系统提出管理和养护意见。

2)注重景观性、休闲性的水系和生态型水系的某些河段,可布设垂钓、游船等休闲项目,但不得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

3)设计文本中不得采用有害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巴西龟、福寿螺等。管理部门应对发现的有害入侵种及时进行清理,防止外来入侵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4)设计文本应制定针对生态危害爆发的应急措施,设计有效的监测系统,保证水生态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10.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

10.1 一般规定

河道滨水绿带景观包括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以及夜景灯光设计。软质景观包括地形、水系与植物等;硬质景观包括驳岸、园路、铺装、建筑小品、景观小品等。夜景灯光设计包括功能性照明、观赏性照明(植物绿化照明、小品及建(构)筑物照明、驳岸、桥梁照明、水景照明等内容)。

10.2具体规定

10.2.1软质景观设计

1)绿化范围应有清晰的边界,河道绿地一般以绿化植栽与地形作为河道边界。

2)地形设计作为河道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应有利于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同时还能够组织各种园林空间,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3)绿化设计的内容应根据适用对象和所处位置兼顾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应根据本区域立地条件(气候、水文、土质等)以及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选择。选择适合河道立地条件的乡土植物,以及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已广泛应用的外来物种,不应引用未经引种驯化或可能产生生态危害的外来物种。

4)根据河道分类,以生态修复为主的河道,按简单设计处理,胸径>20CM的原有大树尽可能保留,并补栽净化水质能力较强的水湿生植物和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应用少量观赏性树种;有一定的观赏、游憩功能的河道,应选择观赏性较强的乡土植物与引进的观赏植物为主,在重要节点上注重复式植物群落配置;多功能综合型的河道,应按公园与游憩绿地的要求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植物配置,同时还要在植物空间与植物意境的塑造上,对植物品种进行精心选择。

5)植物种植设计说明中应标明对种植土壤的要求,水湿生、中生、旱生植物品种选择应有区域针对性,并有控制生长范围的措施。

10.2.2水生植物设计

1)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相应水位条件下,应选择能最佳吸收水中不同污染物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完善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常水位至30cm水深处建议应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建议种植在50-70cm的水深区域内。浮水植物在流动的河道内极易快速扩张,应有扩张控制措施。

2)水生植物的标注

设计图纸应建立规范、完善的水生植物标注系统,植物材料清单内应标明水生植物的名称、水深适应性、种植规格、种植密度等相关信息。有特殊种植要求或者养护要求的水生植物应在材料清单后单独列出。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还应标注水深适应范围,水生植物设计规格的标注单位,丛生型的为?芽/丛,散生型的为株。设计规格为工程竣工验收时的植株规格。

3)水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种植位置、种植密度,为水生植物的生长留有一定空间。一个水生植物的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抗性与生长速度应相对一致,避免物种间竞争太厉害导致优胜劣汰。

(2)应充分考虑平面布局、立面层次、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营建诗情画意的水生植物景观。

(3)平面种植形式以小面积片植为主,适当丛植点缀,边缘线要有曲折变化,切忌沿岸线均匀、等距地带状平行栽植。

(4)应注重色彩的搭配,着重考虑春季萌发时的叶色变化,以及叶色和花色的组合,丰富水景的色彩。

(5)应充分考虑季相变化,适当配置常绿水生植物。

10.2.3湿生植物设计

1)湿生植物的选择

应根据相关计算,在不同水位条件下进行湿生植物的选择,通常在正常低水位与高水位之间,选择较耐淹植物,在正常水位与1-2年一遇的洪水位之间选择耐淹树种(耐淹时间<20天,耐淹高度<40CM),在1-2年洪水位与5年一遇洪水位之间不得选择不耐淹树种。

2)湿生植物的标注

湿地植物应标注极限水深或是极限耐水淹时间。同时应根据植物种植空间、阳光、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的不同,区分种植阳性湿生植物与阴性湿生植物。

3)湿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应根据湿生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种植位置,以木本类、灌木类植物为主,地被与草本植物为辅,在湿生植物种植区忌大面积种植草皮。

(2)设计应充分利用湿生植物种植区树木的临水倒影与向水生长特征,在树种树形和花色的选择上重点考虑。

(3)水岸边坡采用挡墙时,在湿生植物种植范围的,应选取攀援与垂挂的湿生植物对挡墙进行遮挡。

10.2.4本标准准荐的几种水湿生植物:

1)湿生植物:蒲苇、糯米团、紫芋、八宝景天、花叶美人蕉、冷水花、姜花、阔叶韭、薏苡、萱草、旱伞草、醉鱼草、柽柳、大叶柳、东方杉、落羽杉;

2)耐水湿木本植物:南川柳、垂柳、银牙柳、枫杨、水杉、东方杉、湿地松、水松、池杉、意杨、乌桕、枸树、枸骨、栀子花、老鸦柿、木芙蓉、夹竹桃;

3)挺水植物:千屈菜、常绿鸢尾、菖蒲、梭鱼草、再力花、水葱、芦竹、芦苇、花叶芦苇、水鬼蕉、纸莎草、慈姑、香蒲、水蜡烛、菰、荷花;

4)浮叶植物:睡莲、中华萍蓬草、凤眼莲、粉绿狐尾藻、水罂粟、槐叶萍、黄花水龙;

5)沉水植物:海菜花、苦草、伊乐藻、金鱼藻、水车前、轮叶黑藻、菹草;

11.河道生态修复施工

11.1一般规定

1)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园林及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资质证书)及完备的专用施工机械设备。

2)必须严格按经报批的施工图施工。

3)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执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13、《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浙江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33/1068-2009)等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和规程。

11.2具体规定

11.2.1河道清淤

1)河道围堰、抽水

每一施工段适宜的围堰间距为200M左右,过长过短都极易引起施工效率的降低、投资的增加和安全监测的失控。围堰宜采用袋装黏性土叠筑,迎水面铺编织袋(彩条布)防渗并用袋装黏性土压实编织袋底部。袋装黏性土叠筑时须做到排列整齐、密实。围堰顶宽0.6M,两侧边坡1;0.75,围堰高度应比正常水位高出0.5-1.0M。

宜采用2台¢120污水泵不间断地抽水。抽水期间应对驳岸的稳定性进行定时监测,并有应急抢险方案。

2)水准控制点引测和布设

对业主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提前48小时报告项目监理工程师,共同进行复核,核实后的数据应由项目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共同签字,作为工程测量的基础。根据河道清淤的需要,引测和布设若干个水准点,并采取措施保护好作为河道清淤设计高程控制的基准点。

3)清淤

(1)合理选用河道清淤施工方案,应密切监控原有堤防、护岸的位移、沉降变化。

(2)围堰内河水抽干后,宜用吸污泵将表层淤泥直接吸到灌车上,运至卸土点堆放。下部淤泥(含垃圾、石块)宜采用EL240B长臂反铲挖掘机挖河底淤泥和渣土,渣土车装运至卸土点。

(3)河道清淤必备施工机械;挖掘机、工具车、运输罐车、渣土车、潜水泵、污水泵、吸污泵、柴油发电机、高压水枪、测量设备。

11.2.2生态护岸构建

根据断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护坡式和直立式两大类:

护坡式结构(与水面有较大倾斜角):

1)自然原型+植物护岸

施工方法:保持河道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如柳树、杨树、杉树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根系发达、喜水特性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

适用范围: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土体较稳定属粘性土壤;水流流速不大于1.5m/s。

2)混凝土框格梁护岸

a. 施工方法:在护坡坡面用混凝土(>C20)现浇筑成网格状的护坡梁,再在框格中填土、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

b.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现浇或铺砌预制的绿化混凝土块(>C20),并利用绿化混凝土的大孔隙率进行绿化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5m/s)。

生态砌块护坡(内灌缓释放营养基质)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各种生态砌块,并利用生态砌块的大孔隙率进行绿化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5m/s)。

干砌块石护坡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砌筑块石护坡。干砌块石护岸一般与其他生态护坡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 5)土工袋护坡(生态袋--无纺织高分子合成材料)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土工布袋,布袋内填土,并加入营养液、肥料等。植物种子也可加入布袋,或者采用布袋表面喷播、插播等方式绿化种植。土工袋采用生态标准扣将袋子互相连接自锁。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直立式结构:

1)松木桩护岸、树根桩护岸

施工方法:利用松木桩密排插打或结合竹木篱笆、树根桩结合压顶横梁挡土护岸。

适用范围:河道水深较浅,土质较好的河道。2)干砌直立驳坎(水量不稳或绿地面积不够的区域)

施工方法:以卵石、乱石、块石等材料干砌成直立驳坎挡土。保留干砌块体的缝隙、孔洞,为河流与大地之间架构水循环通道,保证水、气的渗透顺畅,并为生物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并可在常水位上下位置设置植物种植槽。

102Kg/m2)以上。

3)石笼护岸

施工方法:运用一种经特殊处理后既具有一定强度,又具有不生锈,防静电、耐腐蚀功能的涂膜钢丝,经机械编织形成蜂巢格网箱笼后,充填石料,垒砌成挡墙。可利用石料填料间的空隙充填泥土,为植物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使挡墙不仅能挡土、挡水,又可形成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

适用范围:河道两岸用地受限,石料丰富,结合墙体加筋,一般的河道地质条件均可适用,对于淤泥质土,基础经处理承载力一般需达到120kPa以上。4)生态砌块驳坎

施工方法:迎水面利用生态砌块砌筑挡墙挡土,砌块后加筋保持挡墙稳定。生态砌块目前国内有很多,且多数均申请专利。但基本都是采用混凝土预制而成,只是形状、大小不一(生态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酸性基质)。

适用范围:由于砌块基础较小,因此,对基础要求较低,一般的河道地质条件均可适用,对于淤泥质土,基础经处理承载力一般需达到100kPa以上。 11.2.3河道绿地施工

1)河道滨水绿地施工应严格按图施工,并符合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和规程。

2)根据河道水位的变化幅度和地表水流向,分品种确定植物种植深度,以免烂根。

3)建(构)筑物基层处理:河岸回填区的地基基础应区别对待,所有回填区人工分层夯实必须达到90%,并进行分层环刀取样,每层取样后进行试验;若遇弹性土、流砂土等,必须作换土处理。

11.2.4 重力式驳岸基础施工

1)基坑排水。由于重力式护岸工程的基础埋深较深,因此,基坑排水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常受到雨水、下水管道、潮水等因素的影响宜采用明沟排水,在基坑底部周围开挖边沟、导流沟,将渗水引向集水井排水;。一般情况下,为确保基槽的开挖,保证底板浇筑质量,井点排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选用轻型井点设备,布设时必须参照施工地段的水文地质资料,根据井点规格、基底标高确定立管管底标高。

2)地基处理。在开挖基槽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粘土夹层,必须将软土层全部挖出,把基础置于硬土层上,但如果软土层较厚时,就必须采用垫层法处理。这是重力式护岸常用的方法,垫层所用的材料一般选用碎石垫层,其宽度应为基础宽度加上20CM,碎石垫层的厚度一般在0.2m~0.5m,施工时要将其夯实。

3)浇筑基础。基础浇筑是护岸工程的重要工序。材料进场必须通过监理人员验收,块石须石质坚硬、无裂纹,厚度不小于20cm,重量不小于30kg。水泥选用必须要有质保书。黄砂宜选用中粗砂。对混凝土的配合必须经过计算和试验,确保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11.2.5水环境施工

1)常水位线是水生植物的生命线。在种植施工放样前先用水准仪在现场确定出常水位线,然后把各种植物的水深适应性作为种植深浅的依据。

2)栽植品种和单位面积栽植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栽植范围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3)河道水环境人工生态浮岛、生态基技术、曝气增氧技术、活体扦插、微生物菌群放投等技术应严格按施工图及说明施工。

12.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12.1一般规定

1)监测应在施工后,竣工验收前开始。根据河道所处的污染危险情况不同,每年定期多次进行。

2)明确河道监管责任人,及时监测点、面污染源和打捞河道垃圾,整修、管养绿地植物。

12.2具体规定

12.2.1水文、水质观测

1)定时对已整治的河道水位、水质进行观测,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2)在水文环境图中,标上来水量、水深、水温、水质等级等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管养监测的依据。

3)水质监测涵盖COD、BOD、氨氮、总磷、总氮、溶解氧、浊度、色度、SS等参数。评价生态自我修复的理论效果。

12.2.2生物监测

1)应定期监测水体微生物中的异养细菌、大肠菌群、硝化细菌及反硫化细菌总数,以监控河道中水质及底泥污染状态及趋势。

2)应定期监测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通过测评浮游藻类的细胞数、叶绿素a的含量和浮游动物数量与种类,评价水体中的富营养程度和污染程度。

3)按设计要求,定期投放数量、品种合适的鱼虾蟹和泥鳅、螺蛳等水生动物并进行生态效果评价。

河道地块基础资料汇总表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3

【关键词】生态;护岸;人文

1 绪论

目前,城市河流形态单一,“直线化”、“平面化”严重,面临着河流水环境质量恶劣,河流生态系统损坏严重,河流断流,河道萎缩,河道景观缺乏等诸多严重问题。只有从生态的角度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问题。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河道修复,建设生态河堤也必将成为城市河道整治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研究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早在 20 世纪30 年代起,西方国家把河流治理重点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1938 年德国的Seifert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指出治理工程应在实现传统河流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的基础上,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与此同时,很多西方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做法进行了反思,开始有意识的着手对遭受破坏的河流自然环境重新进行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意识逐渐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

20 世纪50 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连锁型干垒挡土块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嵌式植生挡土块作为一种新型护岸材料是对它的引进和创新,目前已开始在我国水利工程中有了应用。

20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开始投资 5 亿美元恢复入湖河道Kissimmee河,而同时,法国、英国、瑞士、芬兰等欧洲国家也大规模开展河道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工程。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开展了河道的生态整治工程的实践,如美国已在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和凯斯密河,实施了生态恢复工程及密苏里河的自然化工程等。日本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改用天然石块铺陈,还给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2.2国内的研究

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热潮。

在河道护岸过程中,传统的硬质堤岸常产生破坏生态的后果。例如,成都市府南河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此城市河流改造项目是以城市河流治理开始进行综合性整治项目,在截污、清淤、底泥处理、两岸绿化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在生态护岸的研究上作了许多尝试,例如,成都府南河望江公园自然型护岸工程,黑龙江省富锦市松花江堤防工程,水位多变情况下中山岐江公园的亲水生态护岸工程,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上海市在普陀的横港河、松江新城的张家浜、青浦赵巷的老崧塘等进行了生态护岸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海市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导则》(试行)规定,在保证河道行洪泄洪功能的同时,应因地制宜,采用自然生态型护岸。重要的防洪排水河道,若必须采用非自然型护岸,在进行河道生态整治设计时,应同时采取生态措施,为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创造条件。对于已经裁弯取直和硬化底、岸的河道应考虑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生态恢复。岸线除紧邻建筑和防洪需要外, 应尽量保持或修复其自然生态属性。

(1) 生态护岸型式和结构应积极借鉴成功的传统治河方法和经验,在满足行洪和水土保持要求的条件下,适当采用抛石、蛇笼、石笼、填梢沉梢等传统工程措施,结合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方法进行建设;

(2) 材料的选用应根据该地区的气象、气候和立地条件,选择具发达根系的植物种类,进行护坡固土;优先应用水力喷草、土工材料绿化网、绿化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土壤固化剂等新技术和新材料。

(3) 对于非自然生态型护岸,可以采用整体复式断面,进行垂直绿化。在有条件的河段,设置人工河湾、建设滨水公园等。

在宁波市河道治理中采用了自然生态工法,使河道整治融入生态理念。首先从设计入手,河道设计是否满足生态要求,应是一个水工设计人员所应该考虑的;其次懂得如何灵活应用自然生态工法,这对整个城市和乡村河道断面设计将起着重要作用。 如,化工区排水河道断面,采用蜂巢格网工法,即以钢丝复合材料编织成笼形,内装石渣或卵石等,作为边坡、挡墙,两岸搭配植草、植栽,并在软土地基上不做任何地基处理情况下建造自然生态型高挡墙获得成功。另外,在宁波市各级河道整治中应用最广的是河岸绿化和环境护岸工法,目前,所有的河道两岸均采用不同风格的河道绿化方案,部分河道还进行了专门绿化景观设计,使河道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生态护岸的结构型式有多种,如:

①格笼挡土墙(crib retaining wall)

将木块制成的条块排成井字形,内部填满块砾石,利用格笼内部块砾石的重量,抵抗土压作用力量的一种挡土墙。内部填充的块砾石透水性良好,坡面渗水涌水或滨水地区使用效果显著。。

②砌石墙

在坡面上切出宽0.5~1.0M的水平阶段,于离外缘0.1~0.2M处砌块石,斜率为1:0.3~0.5,高度0.5~1.0M,背后填充混合肥料的砂土,并栽植苗木的工法称的。地表只铺贴草皮而有崩塌危险或岩石露出形成凹凸不平的地方,适用本法。

③板状栅(plate hurdle works)

为防止崩坍土砂后坡面流失,利用松木桩加松木隔栅进行固岸,通常设置在坡脚,耐久性良好。

④格网工法(boxes & mattress)

以钢丝复合材料编织成笼形,内装块石或不溶于水等,作为边坡、档墙或软基安全防护的应用。搭配植草、植栽,适用性较广、安全性较好。

⑤亲水护岸工法(amenity embankment)

河川、湖沼、海岸等的护岸不只着眼于治水、利水机能,同时具有亲水性的休闲空间而设置阶梯状缓坡。

⑥柳枝条法(wicker works)

将萌芽力强的柳树类枝条,切成30~100cm埋入土中,由其萌芽恢复植生的方法。

3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将与河流和谐共处趋势。

(1)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河道的修复工作,生态河堤建设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2)融合其他学科,以流域为单位考虑大范围河道整治工作;

(3)人文因素考虑得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为突出;

(4)水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突显当地风土人情;

(5)借鉴城市建设史和城市水利发展史上先进的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为河道生态和景观建设服务。

生态护岸是生态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绝大多数护岸是传统的“三面光”护岸或非生态护岸,虽然满足防洪、排涝等要求,但与“生态河流,景观河流,人文河流”的理念想去甚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态护岸必将取代传统护岸,成为人们喜见乐闻的护岸形式。

参考文献:

[1]蒋屏.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人工湿地;环境保护;设计

随着巢湖市与合肥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巢湖城镇群正在迅速形成。特别是是毗邻巢湖的合肥滨湖新区的规划建设,对巢湖城镇产业与旅游发展影响深远。但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承载的超负荷运转状态,同时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染物大量排入河道,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造成湿地局部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破坏了湿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湿地功能的不健全,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迫在眉睫。

1 工程概况

花塘河位于巢湖北岸,位于巢湖市忠庙街道和黄麓镇之间,花塘河是忠庙街道和黄麓镇行政区划分解线。花塘河是一条的农业灌溉及行洪河道,干流总长约6.66km,流域集水面积约44km2,汛期行洪流量约70m?/s。花塘河流域北部山脉较多,属于典型的扇形流域,南部较平坦,河网、水塘密布,水流流向复杂。2007年,巢湖流域耕地面积约48万ha,化肥施用量29万t(折纯),种植业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为10352t和601t。根据巢湖流域种植业总氮、总磷流失率,花塘河流域面积约44km?,初步估算花塘河流域种植业年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约为76t和4.4t,花塘河入河污染量不可小视,因此恢复花塘河河口湿地建设势在必行。

2 环境工艺设计

2.1 设计处理规模

2.1.1

本次花塘河河口生态湿地工程处理水来自花塘河河水和一座新建污水处理厂尾水。其中一期工程将结合占地情况先对花塘河河水进行深度处理,二期继续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

2.2.2 花塘河河水水量

(1)河道暴雨流量估算

由于花塘河的流量无实测值,因此按照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推算。综合径流系数取0.4(郊区一般取0.3-0.6),暴雨重现期取1年,设计暴雨强度取43.11L/(s. ha)。

雨水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Q= Ψ× q × F

其中:Q―雨水流量(L/s)

Ψ―综合径流系数,取 0.4,

q ―设计暴雨强度(L/s ・ ha)

F―汇水面积(ha)

由于花塘河无暴雨强度公式,而该区区位接近合肥,故借鉴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即:

3600×(1 +0.76lgP)

q = ──────────────(L/s ・ ha)

(t + 14)× 0.84

式中:P ―设计重现期,取 1 年,

t ―降雨历时(min),按t=t1+m・t2计算,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min;确定后为常数,本工程中取15min。

m―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管渠确定后为常数。本工程中m取1.5。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根据统计,花塘河流域汇水面积44km?,雨水在河道里流行时间取110min。计算降雨历时为180min,估算得出花塘河暴雨洪峰流量为76m?/s。

(2)枯水流量和平水流量的推求

考虑到小河流径流资料的短缺,需要参考参证站的相关水文资料,为了估算该河流的枯水流量和平水流量,选取花塘河临近区域1952年到2009年的日雨量资料,通过P-III型频率曲线适线的方法,取变差系数CV与偏态系数CS为CV=2.5CS,得到的适配曲线如图1所示,适配情况良好。

图1 花塘河年径流量频率曲线

根据转换关系得到的枯水流量和平水流量为枯水年流量:

Q90%=KP×Qp= 0.21×12865346= 2701723 m?/y

平水年流量:

Q50%=KP×Qp= 0.53× 12865346= 6818633 m?/y

根据上面估算的花塘河来水流量,工程设计进水量为800m?/h,日处理量为19200m?,年处理水量为7008000m?>河道平水年流量6818633 m?。

2.2.3 污水处理厂尾水量

按照《居巢区中庙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要求,在中庙地区规划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2万t/d(合500m?/h),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一级A排水标准。该部分污水深度处理纳入人工湿地建设二期工程中,人工湿地建设暂不考虑二期工程需求。

2.4 设计进出水水质

(1)设计进水水质

根据花塘河河口水质取样检测结果,工程设计进水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

(2)工程出水水质

按照《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本工程设计目标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GB3838-2002),主要指标如表2所示

2.5 工艺流程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与建设方讨论、沟通,确定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表流人工湿地湿地串联的工艺方案,前处理工艺采用稳定塘工艺。具体工艺如图2所示: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5

关键词:水巷研究;填河;古城;完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 具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都是以一幅优美富饶的水乡画卷展现给世界的。苏州水巷高低宽窄错落有致,尺度宜人富有韵律[1],诗赞“人家尽枕河”。但随着人口密度加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活动更加频繁,生活质量改善,特别是50、60年代相继有一些河道由于种种原因被堵,破坏了原来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也使得水系的自净体系不完整,水流不通畅,疏不抵於。我们希望通过寻找那些被堵的河道水巷,试图恢复他的原貌,进行一些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1、苏州古城水系特征

苏州市位于江苏南部,北枕长江,西倚太湖,东通大海,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域,地势低平,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带,城市河道纵横交错成网,水流走向主要是从北往南,从西往东,各河段水流流向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暗流多,因而水流状况相当复杂。

2、苏州古城水系历史状况

苏州自古河网密布,宋朝的平江图上所刻录的河道,横河12条,直河5条,水道82公里。明代是苏州历史上城内水道最长的时期,苏州历史上,河道总长最短时仅为35.28公里。

据统计,在明弘治6年(1493)至崇祯3年(1630)的137年中,共疏浚城内河4次(弘治6年、万历34年及45年、崇祯3年);而在清康熙48年(1709)至道光5年(1825)的116年中,共疏浚7次[2]。换言之,在明代中后期大约34年疏浚一次,而在清代前中期则大约17年就要疏浚一次。尽管如此,苏州城内河道的淤塞依然在加速。据张英霖统计,明末清初苏州城内水道长度为87-92km,但到了清代大量淤塞,湮塞者多达25km。[3]

3、改革开放后的苏州古城水系

从80年代开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80年代以前凿泥造肥的现象成为历史,而受当时条件限制,河道堤岸大都没有砌石保护,长期受到冲刷造成圩堤和河岸的损坏,大量泥土随着河水的冲刷塌入河道,当时植被的保护与绿化造林的明显滞后,加重河道淤积,自净功能下降,旱年灌溉困难,而汛期小雨就能溢满河浜,在一段时间内河道处于危险的边缘。[4]。1998年河道整治被列为重中之重,通过清淤疏浚,修建挡墙,整修桥闸,绿化种植五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

4、苏州古城水系所面临的问题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苏州自改革开放以后消失的很多河道,从为人熟知的,金狮河沿、仓河、钱塘河-卧金滨、解放河再到鲜为人知的饮马桥-十中-官太尉河(河名不知)。河道消失最为集中的是发生在1958年的填河运动。归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城建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因为环境整治的需要而填没河道,有部分河道解放前就由于周围居民乱倒垃圾造成严重淤塞,环境脏乱差,就当时填没本身来说,这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段。治理河道非一日之功,重要的是通过生态修复手段,人工加快修复水域自洁净自循环问题。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每年都清淤但始终疏不抵淤。就在去年(2012年)苏州城区大批量的清淤也随之展开,通过干河清淤、查堵排污口、引水调流等措施加快处理淤塞,这对苏州城区河道清淤来说是由恶性转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折点。

5、苏州古城水巷完整性的缺失

据我们调查走访了解,苏州古城区河道现都安装了抽水泵,外运河、内运河、雨水管线等都进行了水位的控制,虽然解决了现阶段防洪,泄水的问题,但却造成了古城水巷完整性的缺失,古城内水系与古城外水系无法自由流通,同时古城水本是从西往东流,现在古城不少河道由于安装抽水泵,造成水流由东往西,造成了水系的不平衡,这也是如今水质无法进行自洁净,自循环的重要原因。

不完整整理苏州城部分片区河道总长及淤积量

苏州城区黑臭河道汇总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就拿苏州沧浪亭河河道为例,沧浪亭河是静态河道,净化过程相对缓慢。2002年启动的治理工程,使沧浪亭河基本恢复“城市景观水”标准。[5]但在2006年沧浪亭河又一度被污染。就目前我们实地探访而言,沧浪亭河水质依旧不容乐观,肉眼即可看到水质浑浊发绿,这与原本小桥流水的苏州格格不入。当然这并不是只有沧浪亭河一条所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值得期待的是张家浜,官渡花园内河,青山绿水浜,以及上文提到的沧浪亭河现都已被列入生态修复工程,河长总计1854米[6],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修复使河道恢复原貌。

近几年苏州将打通城湾河道(总长462米)、钱塘河(新开60米)、挹秀河(新开河道183米)、鸭脚浜北支(370米)、五泾浜(521米)等断头浜,必将改善城区内水系流通[6]。客观的来说,水系的存在对于防洪抗旱有着根本性的作用。由于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苏州很难短时间去学习美国模式“兴建地表回灌系统”,而对于我们来说,芬兰开创的芬兰模式“开创水广场,开发共用河道景观设施”确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的。2008年桂花新村内的苗家浜,就运用日本“水草”--炭素纤维生态草,将常年黑臭河道改善成具有小范围自洁净功能的良性循环河道。

6、结论

苏州水系艺术在人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视觉又是第一感官,人们希望不断提高水质,还原苏州本色,要使新建污水管网,截流污水,打通段浜,疏通束水浜并结合抗洪等手段,希望能使苏州水系自我恢复能力不断趋于完备,使苏州水系艺术成为一个对于苏州环境,气候,湿地文化具有积极作用的实体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刚毅 再读苏州广陵书社2003(6):60

[2] 王卫平 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99(12):165

[3] 张英霖 苏州古城水道、桥梁的形成及其价值观(转引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第166页)

[4]郭根林. 江南水乡展新姿--记苏州河道大整治[j]. 江苏水利,1998(6):19

[5]搜狐新闻 “沧浪之水”受污有隐情 2006年10月23日刊(转自:人民网--江南时报)

[6]整理自 苏州城区黑臭河道整治方案(2011-2013年) 2012年11月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6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