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和桥医院
六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一)为加强对六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长:蒋忠杰副组长:岑新华成员:吴毅南张月琴陈红兵刘万春刘文斌医院信息报送员:谈建明路伟明胡华芬顾建林王文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医务科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专业组单病种名称专业组专业组成员
组长
急性心肌梗死(AMI)吴毅南谈建明蒋建超郑美亚急性心力衰竭(FH)吴毅南谈建明蒋建超郑美亚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吴毅南谈建明蒋建超郑美亚脑梗死(STK)张月琴汤文英施息军路伟明剖宫产(CS)陈红兵胡华芬单萍蔡伟
刘文斌王文伟林春洪
围术期预防感染(PIP)刘万春顾建林杨昆昆
陈红兵胡华芬单萍蔡伟
三、具体工作职责: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
专业组: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
精品文档
执行科室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争取1年内六个单病种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总体达标率达到50%以上。
五、工作内容和安排
以六个单病种为单位,组织临床各专科开展规范单病种诊疗常规和单病种上报工作。
(一)基线调查和动员工作
1、以六个单病种为单位,分别与全院主要收治该种疾病的科室进行调查和动员工作,了解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员相关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单病种质量控制。
2、根据六个单病种的ICD编码,检索2013年01月至2013年12月的六个单病种收治情况,初步了解我院2013年度单病种的基本质量控制指标。
3、6月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2013年度六个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信息科: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统一科室代码,规范归口管理;利用电子病案获取单病种上报的相关数据。
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根据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监控临床医疗与服务过程,促进服务流程的完善和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采用历史对照法(实施前后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定期效果评估。
.
精品文档
4、6月初,对各专科单病种信息上报员进行培训,将上报途径、告之相应的上报人员;并解决各上报科室的网络上报问题。
(二)策划和落实阶段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多学科、多科室、多专业协作完成的诊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顺利完成。如何保证单病种的质量控制尽快达到卫生部要求的六个单病种核心质量控制指标,需要各科室加强协调与沟通,特别是加强医疗、护理、医技及行政后勤的跨部门合作。尤其是“接口”流程的衔接、绿色通道的建立、各项辅助检查的时限完成等,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团队合作,保证所有环节和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任务。
1、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临床各专科和相关的医技辅助科室在医院部署的总体要求下,认真分析医院或科室工作中存在的未能达到单病种质量控制要求的问题,对照目前的工作测算需要的资源投入,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并落实执行。
各科室将六个“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在2014年06月20日前交医务科。再由专业组组长汇总,在2014年07月10日前完成相关单病种的实施方案。
2、积极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和上报工作,强化科室单病种管理。
(1)各专科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及护士等。主要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工作。
(2)确定单病种质量控制信息上报专人负责制度,并将信息报送人名单告之医务科。
(3)从2014年08月01日起,各专科正式开展六个单病种的信息上报工作,在完成六个单病种的每例诊疗后10日内报送相关病例信息。
3、逐步建立和完善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
(1)由医务科协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业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采用定期督查;例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评价指标为:六个单病种质量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达标率。
(2)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的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制定系统的监控细则,对所有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进行检查和考评。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该病种是否已达到规定标准,进行状态分析和反馈,促使临床科室不断改进。
(三)工作总结阶段
.
精品文档
1、2014年10月10日前,各专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中期总结报告,主管职能部门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中期监测报告。
2、2014年12月30日前,各专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全年总结报告,主管职能部门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全年监测报告。
六、要求
各科室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组织,广泛动员,全员参加,各负其责,抓好落实,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
医务科
年5月26日
2014精品文档
附件一: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24小时内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心电图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的患者)。
1、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需要急诊PCI患者,须转院。(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症有记录。★
(六)血脂评价与管理。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者)。★(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十)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二、急性心力衰竭(ICD-10 I05-I09,I11-I13,I20-I25,伴+I50)(一)到院后24小时内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二)到院后尽早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四)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拮抗剂;
(五)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七)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八)患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三、A、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ICD-10 J13-J15,J18.1)(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二)氧合评估。
.
精品文档
(三)病原学检测。★
1、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四)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 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 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 目标抗菌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七)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
(八)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教育。(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十一)患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
B、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ICD-10 J13-J15,生儿及1-12个月婴儿肺炎)
(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二)氧合评估★(三)病原学检查
1、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四)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⑴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⑵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⑶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住院72小时病情严重程度再评估。(七)抗菌药物疗程(天数)。(八)为患儿家长提供健康教育。(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十)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四、脑梗死(ICD-10 I63)(一)接诊流程。
1、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
2、 15分钟内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
J18,不含新精品文档
3、 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
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等项检查。(二)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如华法林)。★
(三)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应用尿激酶的评估(发病4.5小时-6小时内患者)。★
(四)到院48小时内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五)血脂评价与管理。(六)吞咽困难评价。★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在入院2天后给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八)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康复评价与实施。★(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十)住院24小时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十一)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十二)患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五、剖宫产术 ICD-9-CM-3:74.1. (一)术前风险评估。★
(二)剖宫产指征与手术方式选择。★(三)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限。★(四)新生儿Apgar评分。(五)出血量评估。
(六)剖宫产并发症与再次手术。★(七)剖宫产相关的新生儿并发症。
(八)提供母乳喂养与产后康复健康教育。(九)切口愈合:Ⅱ/甲。(十)住院天数与费用疗效。(十一)患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
(十二)妊娠合并HBV实施母婴阻断。
六、围手术期预防感染(PIP)
(一)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首选使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0.5-2小时内使用。即是抗菌素进入手术患者体内的时间至手术切皮时间。★
(三)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加用一剂。
(四)择期手术在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
.
精品文档
使用的时间。★
外科患者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停止使用;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内停用。(五)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核心质量监测指标。
适用手术名称与操作ICD-9-CM-3编码:1、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68.3 2、剖宫产术74.0,74.1,74.2
3、腹股沟疝单侧/双侧修补术53.0,53.1 4、阑尾切除术47.0
5、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51.23
6、足和踝关节固定术和关节制动术81.11~81.1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