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打破以往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利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听多感受,通过情景的创设,歌曲对比,欣赏等环节,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歌曲,理解歌曲。课上,我通过播放原曲《凤阳花鼓》以及讲解原曲流传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这首优美动听的民歌还有一个美妙又凄婉动人的故事。再感受改革开放后人们过上幸福生活演唱的新《凤阳花鼓》。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来自生活,他反映了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它是一方人情感的表达方式。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本节课唱唱比比环节的设计是一大亮点,学生们听中唱,唱中听,听中比,越唱越有味。学生歌舞结合是本节课的升华。《凤阳花鼓》这首歌曲,旋律简单易学,内容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因此,我在最后加入了敲击小乐器创编活动,老师与学生间通过相互合作来表现歌曲。运用创新法,可让学生把自带的小蝶、筷子,通过动手、动口创编简易节奏律动,边唱边表演,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活动中,看到学生们能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中,我感到很欣慰。
但在细节上尚有不足之处,如唱唱比比互评环节中,学生只看到其他学生的缺点并提出了改正方法,没能指出优点,我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另外,由于时间关系歌舞结合及敲击节奏环节时间较短,学生没有玩尽兴。
教学困惑与解析
新课改的实施,为音乐基础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它展现的不仅仅是教学思路的转变,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用孩子的眼光来审视
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行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唱一首新歌,我往往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先从歌谱入手,分析节奏节拍,视唱旋律,用琴一遍遍的教唱。常常因为学生某个音唱的不够准确让我大发雷霆。一堂课下来,我弄得口干舌燥,学生累的筋疲力尽,本来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在我这种单纯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下,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带着厌倦的情绪渐渐的远离了课堂,课上往往是你讲你的,我干我的。久而久之,这种越学越厌的恶性循环,使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我费尽心思的教授,学生却厌烦至极。
如今,新的课程理念让我得以解惑。新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并把情感态度放在了首位。为此,我对教材内容重点进行了调整,把重点放在对音乐的感受上,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给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接受知识。这样,我的课堂变得充盈而活泼,改变了教与学脱节的常态。
通过实践使我感受到,不是学生不重视音乐课,而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问题,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因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来一个转变,把以往那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式训练,变成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和音乐融为一体,对音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